周代諸侯國世系表? 周代各諸侯國歷任國君
魯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孝公/姬稱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隱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莊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啟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厘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興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餒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將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齊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莊公/姜贖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祿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諸兒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
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頃公/姜無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靈公/姜環(huán)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莊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陽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簡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驁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晉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鄂侯/姬卻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
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
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
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
武公/姬稱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
獻(xiàn)公/姬詭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文公/姬重耳 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
襄公/姬歡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
靈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
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
景公/姬據(jù)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
厲公/姬壽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
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
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
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
頃公/姬棄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
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
秦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
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寧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
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
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
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
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
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
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
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
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
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
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
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
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
厲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
楚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
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
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
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
文王/熊貲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
熊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成王/熊惲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
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
莊王/熊侶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
共王/熊審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
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
熊郟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
靈王/熊圍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
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
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
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
宋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
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
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
殤公/子與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
子馮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
閔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
桓公/子御說 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
襄公/子茲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
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
文公/子鮑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
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
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
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
景公/子頭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
戰(zhàn)國(約公元前475-前221)
秦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厲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
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
懷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
靈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簡公/贏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
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獻(xiàn)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
孝公/贏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惠文王/贏駟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
武王/贏蕩 04 公元前310 辛亥年
昭襄王/贏則 56 公元前306 乙卯年
孝文王/贏柱 01 公元前250 辛亥年
莊襄王/贏楚 03 公元前249 壬子年
秦王/贏政 26 公元前246 乙卯年
魏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文侯/斯 50 公元前445 丙申年
武侯/擊 26 公元前395 丙戌年
惠王/嵤 51 公元前369 壬子年
襄王/嗣 23 公元前318 癸卯年
昭王/ 19 公元前295 丙寅年
安厘王/圉 34 公元前276 乙酉年
景泯王/增 15 公元前242 己未年
魏王/假 03 公元前227 甲戌年
韓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武子/啟章 16 公元前424 丁巳年
景侯/虔 09 公元前408 癸酉年
烈侯/取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文侯 10 公元前386 乙未年
哀侯 02 公元前376 乙巳年
懿侯 12 公元前374 丁未年
昭侯 30 公元前362 己未年
宣惠王 21 公元前332 己丑年
襄王 16 公元前311 庚戌年
厘王/咎 23 公元前295 丙寅年
桓惠王 34 公元前272 己丑年
韓王/安 09 公元前238 癸亥年
趙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襄子/無恤 51 公元前475 丙寅年
桓子/嘉 01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獻(xiàn)侯/浣 15 公元前423 戊午年
烈侯/籍 22 公元前408 癸酉年
敬侯/章 1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成侯/種 25 公元前374 丁未年
肅侯/語 24 公元前349 壬申年
武靈王/雍 27 公元前325 丙申年
惠文王/何 33 公元前298 癸亥年
孝成王/丹 21 公元前265 丙申年
悼襄王 09 公元前244 丁巳年
趙王/遷 08 公元前235 丙寅年
趙王/嘉 06 公元前227 甲戌年
楚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惠王/熊章 57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簡王/熊仲 24 公元前431 庚戌年
聲王/熊當(dāng) 06 公元前407 甲戌年
悼王/熊疑 21 公元前401 庚辰年
肅王/熊藏 11 公元前380 辛丑年
宣王/熊良夫 30 公元前369 壬子年
威王/熊商 11 公元前339 壬午年
懷王/熊槐 30 公元前328 癸巳年
頃襄王/熊橫 36 公元前298 癸亥年
考烈王/熊完 25 公元前262 己亥年
幽王/熊悼 10 公元前237 甲子年
楚王/熊負(fù)芻 05 公元前227 甲戌年
燕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獻(xiàn)公 28 公元前492 己酉年
孝公 15 公元前464 丁丑年
成公 16 公元前449 壬辰年
閔公 31 公元前433 戊申年
厘公 30 公元前402 己卯年
桓公 11 公元前372 己酉年
文公 29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易王 12 公元前332 己丑年
姬噲 09 公元前320 辛丑年
昭王 33 公元前311 庚戌年
惠王 07 公元前278 癸未年
武成王 14 公元前271 庚寅年
孝王 03 公元前257 甲辰年
燕王/姬喜 33 公元前254 丁未年
齊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平公/姜驁 2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宣公/姜就匝 51 公元前455 丙戌年
康公/姜貸 26 公元前404 丁丑年
威王/田因齊 36 公元前378 癸卯年
宣公/田辟疆 19 公元前342 己卯年
閔王/田遂 40 公元前323 戊戌年
襄王/田法章 19 公元前283 戊寅年
齊王/田建 44 公元前264 丁酉年
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
以上為公爵國
魯(姬姓)申(姜姓)紀(jì)(姜姓)衛(wèi)(姬姓)齊(姜姓)
杞(姒姓)陳(媯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
邢為周公之后。二十四年《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鄧(曼姓)荀(姬姓)隨(姬姓)南唐不見于《經(jīng)》。黎
不見于《經(jīng)》。
以上為侯爵國
鄭(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不知何姓。賈(姬姓) 不見于《經(jīng)》。南燕(姞姓)滑(姬姓)
曲沃(姬姓)曲沃不見于《經(jīng)》。秦(嬴姓)
秦為嬴姓,《傳》屢稱秦女“×。嬴”不贅
梁(嬴姓)北燕(姬姓)
以上為伯爵國
邾(曹姓)莒(己姓)楚(荊)(羋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譚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溫(蘇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 弦不知何姓 陸渾(允姓)鄫(姒姓) 須句(風(fēng)姓)頓不知何姓 夔(羋姓)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楊伯峻以為皆隗姓。沈 麇 郯(己姓)萊 不知何姓。伊雒之戎(雒戎)鐘吾 不見于《經(jīng)》。吳(姬姓) 越“姒”姓。潞 蠻戎(戎蠻)
無終無終為狄之一支。逼陽(妘姓) 舒鳩 舒之一支(參見“舒”)。胡(歸姓)賴 肥 鼓 鄅
以上為子爵國
許(姜姓)宿(風(fēng)姓)驪戎(姬)
向(姜姓)極 戴 魏(姬姓)黃 貳 軫 鄖 絞 州 蓼 牟 葛(嬴姓)蕭(子姓) 霍(姬姓)耿 陽 冀 江(嬴姓)劉 首封者王季子(劉康公)。甘 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帶之后。蘇(溫)毛 毛為文王之后 詹 原 為文王之后。 羅(妘姓)絞
以上為男爵國及爵位不明者。道 柏 歷 介
召(姬姓)為召公之后。鐘離 巢 六(偃姓)蓼 逼陽(妘姓)
以上為見與<經(jīng)><傳>者,一百二十多個不見與<經(jīng)><傳>者估計還要有幾百個
這里的國不一定是周王所封,即有少數(shù)民族國(如白狄、赤狄)也有諸侯國所封的。如曲沃是晉侯封的。蕭是宋公封的。夔是楚子封的。
很多人認(rèn)為魯是公爵,理由是他是周公的封國。實(shí)際上魯應(yīng)該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是侯爵。伯禽的幾個弟弟都有封地。分別是周、凡、蔣、邢、茅、胙、祭。只有周是公爵,在祁山之陽,周太王的故城,繼承了周公。
到戰(zhàn)國時只剩下約20多個國家。但又多了韓國(姬姓) ,趙國(贏姓) ,魏國(姬姓) 和中山國(姬姓)。小國多在淮河流域。唯一想不通的是中山國是夏朝有易部落的后代,怎么會是姬姓?
國名太多,一些小諸侯及周之卿族可能未列上。
春秋戰(zhàn)國各個諸侯國世系(多而詳細(xì))
前739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晉國被分成兩個行政區(qū) 前679年,曲沃武伯統(tǒng)一晉國,周厘王封曲沃武伯為晉國君主,并列為諸侯,曲沃武伯改名為晉武公 前661年,晉國占領(lǐng)了耿國、霍國和魏國 前656年,驪姬之亂,世子被迫自殺,重耳逃走 前655年,晉國使用假途伐虢之計,占據(jù)虞國和虢國 前651年,晉獻(xiàn)公逝世...
周代諸侯國世系表?
梁(嬴姓)北燕(姬姓) 以上為伯爵國 邾(曹姓)莒(己姓)楚(荊)(羋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譚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溫(蘇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 弦不知何姓 陸渾(允姓)鄫(姒姓) 須句(風(fēng)姓)頓不知何姓 夔(羋姓)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楊伯峻以為皆隗姓。沈麇郯(己姓)萊 ...
帝王世系表
春秋戰(zhàn)國主要諸侯國世系表 春秋 (約公元前770-前476) 魯 帝王 在位年數(shù) 元年干支 孝公\/姬稱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隱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莊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啟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五代十國是什么時期,在哪個朝代后面
五代十國在唐朝與北宋建立之間的時期。五代十國是發(fā)生在唐代后面,宋朝的統(tǒng)一結(jié)束了這種分裂局面。
求東周列國世系表?
1.齊國 ---齊國,呂氏(姜姓),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fā)展經(jīng)濟(jì),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后,又“連五家之兵,設(shè)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zh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諸侯國國君年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諸侯國國君年表 魯國 姬伯禽 前1043年-前998年 在位46年 魯考公 姬酋 前997年-前994年 在位4年 魯煬公 姬熙
甲骨文上的輝煌(一)--商朝帝王世系表
第一階段是“先商”(13王),第二階段是“早商”(19王,含太丁),第三階段是“晚商”(12王),共30代44王,其中前13王為商族部落首領(lǐng)(又稱:商先公),第14代成湯為商朝開國君主,商王朝先后共傳17代31位帝王,國祚延續(xù)了554年,末代君主帝辛(紂王)于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擊敗后自焚而亡。
吳國君主列表
東吳的世系表展示了其君主的廟號、謚號、封號、姓名、表字、生卒年月、在位年月、年號、陵墓以及備注。廟號謚號封號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陵墓備注 孝懿王 孫鐘 ?-?— 高陵 孫權(quán) 追尊 始祖 武烈皇帝 烏程侯 孫堅 文臺 155-191— 高陵 孫權(quán) 追尊 破虜將軍 長沙桓王 孫策 伯符 175-200— 孫權(quán) ...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qiáng)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莊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
戰(zhàn)國七雄的燕國,歷代大王為誰?
燕國君主世系年表:前1046年:【燕】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 因召公同周公一同輔周室,因此令其子就封。前***年:【燕】惠侯(召公奭九世孫)繼位。前827年:【燕】惠侯卒,子厘侯繼位。前791年:【燕】厘侯卒,子頃侯繼位。前767年:【燕】頃侯侯卒,子哀侯繼位。前765年:【燕】哀侯卒,...
相關(guān)評說:
忻城縣蝸桿: ______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陜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后來擴(kuò)展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陜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
忻城縣蝸桿: ______ 1、同姓封國.凡是姬姓的周王室親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塊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國.周初,先后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國者15 ,姬姓立國者40人. 2、功臣.周朝十大功臣是周武王的岳父姜子牙,妻子邑姜,同母兄弟周公旦...
忻城縣蝸桿: ______ 你好,西周總共封了五百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只剩下100多個,到了戰(zhàn)國只剩下幾個大國和幾個小國.并沒有過于詳細(xì)的統(tǒng)計,下面為豪華版資料,有疑問歡迎追問,望采納周代諸侯國 魯——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
忻城縣蝸桿: ______ 齊,周朝功臣姜尚的封國.楚,助周滅商部族的封國.薊,堯帝后代的封國.陳,舜帝后代的封國.杞,夏朝國王后代的封國.宋,商朝國王后代的封國.魯、衛(wèi)、燕、虢、虞、晉,周王族子弟的封國.
忻城縣蝸桿: ______ 西周總共封了五百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只剩下100多個,到了戰(zhàn)國只剩下幾個大國和幾個小國.并沒有過于詳細(xì)的統(tǒng)計,下面為豪華版資料,有疑問歡迎追問,望采納周...
忻城縣蝸桿: ______ 據(jù)《呂氏春秋.觀世》篇記 載,周代共有諸侯國1200多個,其中,周代分封的有400多個, 不屬于周代分封但附屬于周代的有800多個.這個數(shù)字是否準(zhǔn) 確,很難判斷,恐怕只是一個晚出的大概數(shù)字.據(jù)清代學(xué)者顧棟 高《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存滅》統(tǒng)計,春秋時期,見于記載的諸 侯國有148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曹、鄭、宋、 衛(wèi)、燕、陳、蔡、吳、越等14國.
忻城縣蝸桿: ______ 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周滅商和東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 (“諸侯國”、“封國”或“王國”),統(tǒng)治諸侯(王國)的君主被稱為“諸侯王”、...
忻城縣蝸桿: ______ 周朝初期一共分封了72個小諸侯國和8個大諸侯國.周公姬旦,以王親封諸侯,鎮(zhèn)曲阜,國號魯.召公姬奭,以王親封諸侯,鎮(zhèn)北方,國號燕.畢公姬高,以王親封諸侯,...
忻城縣蝸桿: ______ 歷史課本上有一段順口溜: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下面是各朝代具體的時間以及朝代建立者 夏 前2070-前1600 啟. 商前期 前...
忻城縣蝸桿: ______ 衛(wèi)是春秋時代的 一個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當(dāng)時衛(wèi)國所擁有的土地,是現(xiàn)在 沿著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跟周室的其他諸侯比較起來,衛(wèi)國的 壽祚還特別的長,歷經(jīng)周朝春秋,戰(zhàn)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