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兩句話以及意思還有對你的啟示,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論語中的兩句話以及意思還有對你的啟示,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在做人方面要能不斷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優(yōu)點,看到自己的短處,才能不斷提高;還要有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勇氣,不斷推陳出新,提高自己;做人還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還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8)曰:說,說道。 (9)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0)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11)不:不是。 (1)乎:語助詞,相當于“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2)自:從。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像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事。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溫:溫習。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nèi)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動詞,作為。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學:學習。這里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通“怠”。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汝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楊伯峻《論語譯注》) 2、誨汝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汝,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汝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這。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tài)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無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要有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zhèn)涞娜? 焉:兼詞,向他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恕Q桑喈斢凇坝谥保础霸谄渲小钡囊馑肌?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shù)字。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這里指優(yōu)點。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指善者;即好的:優(yōu)點。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xiàn)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詞語解釋: 士:士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之:這里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jié)構(gòu),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jié)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xiàn)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diào)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十則》告訴我們,在學習方面一定要能下定決心,持之以恒;要能不斷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要堅持溫習學過的知識;學習還要多思考,用心去領會;學習要能向他人請教,做到不恥下問。
在做人方面要能不斷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優(yōu)點,看到自己的短處,才能不斷提高;還要有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勇氣,不斷推陳出新,提高自己;做人還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還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8)曰:說,說道。 (9)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0)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11)不:不是。 (1)乎:語助詞,相當于“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2)自:從。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像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事。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溫:溫習。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nèi)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動詞,作為。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學:學習。這里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通“怠”。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汝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楊伯峻《論語譯注》) 2、誨汝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汝,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汝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這。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tài)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無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要有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zhèn)涞娜? 焉:兼詞,向他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恕Q桑喈斢凇坝谥保础霸谄渲小钡囊馑肌?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shù)字。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這里指優(yōu)點。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指善者;即好的:優(yōu)點。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xiàn)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詞語解釋: 士:士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之:這里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jié)構(gòu),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jié)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xiàn)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diào)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贊同
1| 評論
2011-11-18 14:40 王振超wzc | 二級
何必啰嗦,“不重則不威”就很好,你整天嘻嘻哈哈瘋瘋癲癲就沒有威嚴,沒人拿你當根蔥。 贊同
1| 評論
2011-11-15 20:53 寂靜·【等待】 | 一級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贊同
1| 評論
2011-11-21 20:55 123loveu321 | 二級
學習要“學而時習之”、求學要“見賢思齊焉”、為人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何必啰嗦,“不重則不威”就很好,你整天嘻嘻哈哈瘋瘋癲癲就沒有威嚴,沒人拿你當根蔥。
學習要“學而時習之”、求學要“見賢思齊焉”、為人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群鵲喧舞,若慶且謝也。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群鵲喧舞,若慶且謝也。”意思是喜鵲們歡呼飛舞起來,好像在慶祝,并且向鸛致謝。給到的啟示是動物尚能如此講究情義,連動物都如此,我們?nèi)祟愗M能無情無義。所以我們要助人為樂,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要團結(jié)友愛。當問題超出自己能力范圍時,要會動腦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決,要學會求助。
彈一彈學習論語后對你學習和生活中有什么啟示?
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shù)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jīng),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xiàn)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
亡羊補牢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本文是我精心編輯的亡羊補牢的故事啟示,希望能幫助到你!亡羊補牢的故事啟示篇1從前,有個人養(yǎng)了一圈羊...這時,楊爺爺剛好路過,聽見了,對宋羅語重心長的說:“小宋羅,村子里,來了幾只狼,你快補好羊圈,...
有關每日微信好句子的句子有哪些(微語細語,唯美短句)
啟迪思考,這些微語細語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兩句話,但它們卻能觸動人心。我們就從這些微信好句子中尋找生活的美好與啟示,今天。一:“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愿每個人都能遇見那個對的人,走上對的路。”它讓我們想起了一些美好的事情和人,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這句話充滿了向往和祝愿。二:“不要...
《落花生》最有含義的兩句話和它的理解
2. 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重點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哪些內(nèi)容是詳寫的,哪些內(nèi)容是略寫的,并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3.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
名言給我的啟示作文
意思是說,讀的書多,你寫作的時候就會像有神靈在幫忙你一樣。這句名言,讓我大受啟發(fā)。 就拿我來...從那以后,我把這句話銘記在心中,時刻對照自己,時刻提醒自己。在這句話的鞭策、指導下,我的閱讀輕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會有那么一兩句格言激勵和鼓舞著你,陪伴你成長。而一直陪伴著我成長的那句名言則...
(書中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示)注意一定要在書中的一句!請在這主題下寫400...
媽媽把我叫到書房里,嚴肅的說:“過去這么多天了,你一點作業(yè)也沒做,連筆都沒戳,離開學沒多少天了,得快做作業(yè)。”我倒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沒關系,我自有辦法。”媽媽又語重心長的說:“唉,你這孩子怎麼一點兒也不懂的珍惜時間啊!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
...焉的意思!,還有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用自己的說說上文給你的啟示...
舍問,其奚決焉? 怎么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 代詞,“他們”,賢于己者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 代詞,“他們”,不如己者 問焉以資切磋 代詞,“他們”,等于己者 中心論點:闡明“問”的重要作用 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從“問”的角度,強調(diào)“問”的重要性,主張“學...
山谷中的秘密課后練習第2題;聽寫下面的句子,并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
(在許多事情中,不能一味地照著自己原先的想法來。或許暫時的委屈一下,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成功)(3)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總結(jié)了全文,點明了文章的主旨。“確實”是對另一個旅行者獲得的啟示的認可,但接著“確實”所寫的內(nèi)容又不是重復,而是進一步從本質(zhì)上闡明事理。“有時”這一詞語值得注意,...
嗟來之食的意思,寓意,啟示!
1、 嗟來之食的意思: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2、寓言寓意: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有骨氣的窮人,寓示人都是有骨氣的,不能因為一點食物就對別人低聲下氣的。3、啟示:人格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要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哪怕是犧牲...
相關評說: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出自:論語卷三 雍也第六即《論語·雍也》 翻譯,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正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wěn)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1、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2、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孔子說:“學習而經(jīng)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而改之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看看我的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和諧社會的基礎首先是誠信,難以想象缺少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是和諧的,而誠信是發(fā)自... (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說過:“夫仁者,己...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
科爾沁左翼中旗曲柄: ______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