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提供一下中國城市的古地名? 誰能給我提供一下中國各朝代的地圖?我要高清版的,標有地名的那...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
二畫
七星關(guān)——①今貴州畢節(jié)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guān),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guān)——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陜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qū)。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guān)——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guān)指淤口關(guān)(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guān)(今霸縣)、瓦橋關(guān)(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guān),為草橋關(guān)(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于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zhèn)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zhèn)。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fēng)臺。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wèi)——明初置,治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wèi),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于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nèi)城原城墻。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zhèn)——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xiāng)—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guān)——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guān)。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陜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nèi)。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guān)——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jù)。后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陜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并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陜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guān)(今壺關(guān)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zhèn)。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jù))。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并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國先遷新蔡,后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zhàn)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qū)。以后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qū)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qū)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nèi)外長城之間地區(qū),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并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qū)。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qū)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qū),治康定,轄區(qū)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qū)。1939年并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shè)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wèi)在今遼寧北鎮(zhèn),遼東鎮(zhèn)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qū)。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后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shè)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guān)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后名九里關(guān))、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guān)。
衛(wèi)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后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后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衛(wèi)輝路(府)——北周置衛(wèi)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wèi)輝路,轄今豫北新鄉(xiāng)等地。明改衛(wèi)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wèi)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后藏)、衛(wèi)(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fā)源于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wù)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nèi)。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zhàn)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于此。
馬嵬坡——在陜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陜縣。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后于1945年改為理縣。
瑯邪一一春秋齊有瑯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瑯邪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瑯邪縣,并以之為瑯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瑯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瑯邪郡。從魏晉瑯邪國起,瑯邪臺及秦瑯邪郡治均不屬瑯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后廢。孫吳復(fù)置于今寧遠西。隋并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陜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zhèn),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后合葬墓,在陜西乾縣梁山。已發(fā)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wèi)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并入濮州。
營丘——周封呂尚于齊,建都營丘,后改臨淄。見該條。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nèi)。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于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時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guān)——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guān)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筑蕭關(guān)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guān)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zhàn)勝后在山下筑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后經(jīng)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黃天蕩—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蕩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shù)于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蕩,“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nóng)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臺——燕昭王招賢所筑,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臺,乃后人依托。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guān),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后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干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jīng)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于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guān)外東北地區(qū)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qū)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筑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后入?yún)牵瑸樘靡亍N鲿x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并入六合縣。②隋于今山東聊城西北設(shè)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zhàn)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時。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恒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鎮(zhèn))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并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zhàn)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nèi)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鐘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quán)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今崖縣崖城鎮(zhèn)),在島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后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并。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xùn)|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陜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后為黨項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后期移至今宿縣。元初并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后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陜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jīng)營鹽業(yè)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qū)連起兵建林邑國。后西晉復(fù)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后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陜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陜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鐘祥)。東晉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fù)州沔陽郡內(nèi)。唐為復(fù)州竟陵郡。五代后晉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zhèn)——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qū)。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臺灣省臺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xùn)|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后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lǐng)閩南地區(qū),即留從
效、陳洪進統(tǒng)治地區(qū)。陳洪進歸宋后廢。
鴻溝——戰(zhàn)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jīng)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zhèn),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lǐng)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jù)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fēng)臺),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后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于此置淮陽國,后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后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fù)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后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qū)。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yīng)山、安陸、應(yīng)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nèi)。中葉以后,置淮南節(jié)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后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后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guān)——見“三關(guān)”。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后廢。隋于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臺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臺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shè)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于滬尾東南的艋舯,設(shè)淡水縣,為臺北府治所。日占時改為臺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shè)。
淄青——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平盧節(jié)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jié)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陜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僅有陜南。魏治沔陽(今陜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后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fā)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后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為揚州別稱。明初曾稱揚州府為維揚府,后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長安-西安(在陜西省)
金陵-南京(在江蘇省)
京口-鎮(zhèn)江(在江蘇省)
彭城-徐州(在江蘇省)
錢塘-杭州(在浙江省)
江夏-武漢(在湖北省)
燕京-北京(在北京市)
潁陽-許昌(在河南省)
益州-成都(在四川省)
洛邑-洛陽(在河南省)
始安-桂林 (在廣西區(qū))
古沽-天津(在天津市)
吳郡-蘇州(在江蘇省)
南鄭-漢中(在陜西省)
廣陵-揚州(在江蘇省)
會稽-紹興(在江蘇省)
嘉禾-嘉興(在江蘇省)
江州-九江(在江西省)
三陽-焦作(在河南省)
汴京-開封(在河南省)
奉天-沈陽(在遼寧省)
明州-寧波(在浙江省)
長安-西安(在陜西省)
金陵-南京(在江蘇省)
京口-鎮(zhèn)江(在江蘇省)
彭城-徐州(在江蘇省)
錢塘-杭州(在浙江省)
江夏-武漢(在湖北省)
燕京-北京(在北京市)
潁陽-許昌(在河南省)
益州-成都(在四川省)
洛邑-洛陽(在河南省)
始安-桂林 (在廣西區(qū))
古沽-天津(在天津市)
吳郡-蘇州(在江蘇省)
南鄭-漢中(在陜西省)
廣陵-揚州(在江蘇省)
會稽-紹興(在江蘇省)
嘉禾-嘉興(在江蘇省)
江州-九江(在江西省)
三陽-焦作(在河南省)
汴京-開封(在河南省)
奉天-沈陽(在遼寧省)
明州-寧波(在浙江省)
北京-燕京,北平
廣州-番禺
佛山-南海
唐山-灤州
武漢-江夏
沈陽-奉天
開封-汴梁
南京-金陵,建康,建業(yè)
襄樊-雍州,襄陽,與今天的襄陽不同
太原-晉陽
長治-上黨
臨漳-鄴城
徐州-彭城
山西夏縣-河?xùn)|
三門峽-陜縣
九江-柴桑
鄂州-武昌,與今天的武昌不同
天水-上邦
四川劍閣-劍門關(guān)
臨汾-平陽,晉州
邢臺-襄國
甘肅武威-涼州
湖州-吳興
浙江蕭山-永興
揚州-江都
遼陽-遼東
山東章丘-長白山
吐魯番-交河,西州
拉薩-邏些
南昌-洪州
敦煌-沙州
成都-益州
大理-太和
云南麗江-神川
桂林-桂州
北京-燕京,北平
廣州-番禺
佛山-南海
唐山-灤州
武漢-江夏
沈陽-奉天
開封-汴梁
南京-金陵,建康,建業(yè)
襄樊-雍州,襄陽,與今天的襄陽不同
太原-晉陽
長治-上黨
臨漳-鄴城
徐州-彭城
山西夏縣-河?xùn)|
三門峽-陜縣
九江-柴桑
鄂州-武昌,與今天的武昌不同
天水-上邦
四川劍閣-劍門關(guān)
臨汾-平陽,晉州
邢臺-襄國
甘肅武威-涼州
湖州-吳興
浙江蕭山-永興
揚州-江都
遼陽-遼東
山東章丘-長白山
吐魯番-交河,西州
拉薩-邏些
南昌-洪州
敦煌-沙州
成都-益州
大理-太和
云南麗江-神川
桂林-桂州
太多了,抱著《中國人史綱》打了半天,樓主體諒!
錢塘-杭州(在浙江省)
江夏-武漢(在湖北省)
燕京-北京(在北京市)
潁陽-許昌(在河南省)
益州-成都(在四川省)
洛邑-洛陽(在河南省)
始安-桂林 (在廣西區(qū))
古沽-天津(在天津市)
吳郡-蘇州(在江蘇省)
南鄭-漢中(在陜西省)
廣陵-揚州(在江蘇省)
會稽-紹興(在江蘇省)
誰能提供一下中國城市的古地名?
長安-西安(在陜西省)金陵-南京(在江蘇省)京口-鎮(zhèn)江(在江蘇省)彭城-徐州(在江蘇省)錢塘-杭州(在浙江省)江夏-武漢(在湖北省)燕京-北京(在北京市)潁陽-許昌(在河南省)益州-成都(在四川省)洛邑-洛陽(在河南省)始安-桂林 (在廣西區(qū))古沽-天津(在天津市)吳郡-蘇州(在...
古代地名與現(xiàn)代對照表中國古代地名對照表
- 太平州:安徽省馬鞍山市。- 和州:安徽省和縣。- 岳州:湖南省岳陽市。- 江州:江西省九江市。- 棣州:山東省無棣縣。- 濰州:山東省濰坊市。- 曹州:山東省曹縣。- 潁州:安徽省阜陽市。- 處州:浙搜陪江省麗水市。- 徽州:安徽省黃山市。- 廬州世山蠢府:安徽省合肥市。以上是對古代地...
中國地名的古代名稱,越多越好
1. 燕京:北京的古稱。2. 長安:西安的古稱。3. 洛陽:河南的古稱,也是中國多個朝代的首都。4. 汴京:開封的古稱。二、東北地區(qū) 沈陽在古代被稱為盛京或沈陽中衛(wèi),哈爾濱則有多個古代名稱如會寧府等。東北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這些地名反映了該地區(qū)深厚的歷史底蘊。古代東北地區(qū)的...
中國城市的古稱呼都有什么
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長治...
中國地名的古代名稱,越多越好
6. 南京,古稱石頭城、金陵,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更迭,最終定名南京,承載著六朝古都的韻味。7. 其他城市如銀川,曾為興慶和銀川,西安則是古代鎬京、長安的延續(xù),現(xiàn)今的西京西安。8. 杭州,舊稱錢塘、臨安,名字中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柔情。9. 九江,曾有潯陽、江州等名,南昌則歷經(jīng)豫章、洪州等變遷,吉安...
中國古代城市名
古代中國城市的地名有很多重復(fù)的地方,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朝代 名字會不一樣| 括號里的名字為現(xiàn)在的名字。1,偃師(夏朝都城)2,邢臺、朝歌(現(xiàn)在的 河南 淇縣) 3,鎬京(西安)、雍縣(寶雞)、臨淄(淄博)、鄒城、郢城(荊州、江陵)、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鄭城(新鄭)、曲阜、葵丘(蘭考)、邲城(城濮)、薊縣(北京...
古代地名對應(yīng)的現(xiàn)代城市有哪些?
1. 云中:因熱門電視劇《云中歌》而知名,實為古郡級行政單位,位于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一帶,歷史上存在兩個時期。首次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秦代、漢代。2. 扶風(fēng):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現(xiàn)為縣級單位,是佛教圣地法門寺的所在地,隸屬于寶雞市。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湋河流域。3. 廣陵:熟悉《廣陵...
求古代的地名大全。
一、1. 長安 2. 洛陽 3. 汴京 4. 邯鄲 5. 咸陽 6. 姑蘇 7. 建康 8. 大都等。古代地名眾多,涵蓋現(xiàn)今各省市,以下將詳細介紹部分古代地名及其歷史背景。二、長安:長安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作為多個朝代的首都,如漢朝和唐朝,它曾是國際政治和文化中心。如今,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仍...
古代地名對應(yīng)的現(xiàn)代城市有哪些?
1. 云中,因電視劇《云中歌》而知名,實為古代郡級行政單位,位于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地區(qū),歷史上曾兩度設(shè)立。首次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秦、漢。2. 扶風(fēng),歷史悠久的地名,目前是陜西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著名的法門寺坐落于此,屬于寶雞市。它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湋河碰河流域。3. 廣陵,熟悉《廣陵...
古代城市名稱是什么?
古代城市名稱如下所示:1、錢塘 錢塘是號稱“人間天堂”杭州城的古稱謂。上自秦一統(tǒng)全國后便在靈隱山麓設(shè)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至隋王朝建立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現(xiàn)。2、大梁 大梁是中國河南古地名,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原為中古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七雄之一...
相關(guān)評說: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截止2019年2月,陜西省10個地級城市: 1、西安市是副省級省會城市,轄11個市轄區(qū)、2個縣,分別為:新城區(qū)、碑林區(qū)、蓮湖區(qū)、雁塔區(qū)、未央?yún)^(qū)、灞橋區(qū)、閻良區(qū)、臨潼區(qū)、長安區(qū)、高陵區(qū)、鄠邑區(qū)、周至縣、藍田縣. 2、寶雞市轄3個市...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這個太多了.同一個地方歷史上存在過幾十個地名的情況非常普遍,其中大部分不為人知,有的甚至湮滅消逝,連歷史學(xué)家也不能準確認定具體的地點.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西岐:今陜西省岐山縣潼關(guān):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縣臨潼關(guān):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縣汜水關(guān):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朝歌:今河南省北部的淇縣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西安地名由來如下; ? 下馬陵街 ? ?位于和平門內(nèi)西側(cè),西至柏樹林南口.因街東口北側(cè)有漢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馬陵而得名.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洛陽、開封、西安、南京、北京、潼關(guān)、馬嵬坡、咸陽、邯鄲.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金陵--建業(yè)--建康--應(yīng)天--天京城名更替的頻繁不僅為中國城市發(fā)展史上所少有,就是在世界城市演變史上也是罕見的.南京城名經(jīng)歷過四十余次更改.主要的有以下幾個:金陵-春秋戰(zhàn)國秣陵-秦、漢建...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邯鄲從古代到現(xiàn)在一直都叫邯鄲,是中國歷史名城中,唯一一個歷經(jīng)2000余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真要算的話,估計全國也只有陜西咸陽和山東曲阜算是從來沒改過名了. 太原古稱晉陽,洛陽建成時稱洛邑.
集寧區(qū)柔性: ______ 中國地名大全 中國地名 1. 北京市 2005年轄:16個市轄區(qū)、2個縣. 東城區(qū) 西城區(qū) 崇文區(qū) 宣武區(qū) 朝陽區(qū) 海淀區(qū) 豐臺區(qū) 房山區(qū) 通州區(qū) 順義區(qū) 昌平區(qū) 大興區(qū) 懷柔區(qū) 平谷區(qū) 密云縣 延慶縣 門頭溝區(qū) 石景山區(qū) 2. 天津市 2005年轄:15個市轄區(q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