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里治療厥證的藥方 傷寒論里的厥證分為哪些類型?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干姜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2、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3、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4、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一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5、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去皮,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于前方內(nèi),加吳茱萸半升,生姜三兩。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9、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nèi)結(jié),讝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炙)四兩干姜(炮)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11、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jié))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石膏(碎綿裹)六銖白術(shù)六銖干姜六銖芍藥六銖天冬(去心)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炙)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頃,令盡。汗出愈。
12、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你好,那有幾個,我舉給你看,但你不要隨便去用,這是經(jīng)方,有錯了就闖大禍而害人:
1,氣逆不通之厥證:四逆散:柴胡 白芍 枳實 炙甘草
2,熱厥證:如果腹?jié)M硬而拒絕按 舌苔黃而干燥,則用大承氣: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樸
如果脈滑實 人胸腹大熱而手腳冰冷 舌苔黃而白干 可用白虎湯:生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上面兩者都有,根據(jù)具體臨床則可合用。總之活法在人。
3,寒熱錯雜之蛔厥或非蛔厥:烏梅丸化裁: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黃連、干姜、當歸、椒目
4,寒厥:通脈四逆湯:附子一大枚,干姜三兩,炙甘草二兩(因為與四逆湯的用量不同,所以特別寫出它的用量)
樓上兄弟給的很全,讀完傷寒就應(yīng)該知道這十二類。
再結(jié)合《金匱要略》就可以把經(jīng)方所有治療厥證的梳理一番。
蛔厥:烏梅丸
寒厥:通脈四逆湯
血厥:當歸四逆湯
痰厥:瓜蒂散
水厥:茯苓甘草湯
氣厥:四逆散
熱厥:白虎湯
原文見二樓
厥陰是什么意思
厥陰,六經(jīng)病之一。從證候分析,屬于六經(jīng)病陰陽勝復(fù)、寒熱錯雜的證情。治宜清上溫下,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厥陰病發(fā)厥者,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臨床表現(xiàn)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
手腳冰涼不用慌 常服當歸四逆湯
四肢不溫、手腳冰冷,在中醫(yī)里稱為厥證。郭紅介紹,現(xiàn)代人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濫用,化肥、農(nóng)藥過度使用,吃冷飲以及常吹空調(diào)導致陽氣被消耗,所以陽虛的人越來越多。當人體陽氣不足的時候,血不能很好地被氣推動到四肢末端,就會出現(xiàn)四肢不溫的情況,也特別容易長凍瘡。古方四逆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茯苓甘草湯適用于多種癥狀,如心下停飲導致的心悸、汗出但不口渴、小便不暢,以及咳嗽伴隨小便失禁的情況。對于傷寒患者,如果出現(xiàn)汗出但口不渴,以及心下悸動的厥證,此湯也有顯著的療效。此外,對于傷寒患者發(fā)汗后,腹部脹滿且小便困難,或者因膀胱腑問題引發(fā)的咳嗽并伴隨小便失禁,茯苓甘草湯都能起到...
心腎陽衰寒厥證吃什么中藥
你說的心腎陽衰寒厥證具體什么情況?身體主要有哪些不適的癥狀表現(xiàn)和感覺?先確定辨證準確,再結(jié)合體質(zhì)和癥狀才能對癥下藥.
當歸四逆湯可以經(jīng)常喝嗎?
不可以經(jīng)常喝。你若是血虛寒厥證可以喝,但要隨時根據(jù)舌脈癥狀加減用藥。
張中景的。當歸四逆湯。有哪幾種中藥材?
你能把醫(yī)圣張仲景的名字給寫了錯別字,也太奇葩了!當歸四逆湯,中醫(yī)方劑名,最早出自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為溫里劑,具有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之功效。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臨床常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
散寒的中藥處方!
【鑒別】《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jīng)入里,陽氣內(nèi)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
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不再只是告訴你多喝熱水
有心一點的會給你準備個暖水袋或者煮個紅糖水喝?今天給大家介紹溫經(jīng)散寒第一方--當歸四逆湯,各位可以給自己或家人用這一著名方劑來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此方出自我國著名中醫(yī)經(jīng)典《傷寒論》,原書語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四逆湯的組成有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
烏梅丸使用新認知,用它不必囿于上熱下寒
可見“上熱下寒”之論最易為人接受,卻經(jīng)不起推敲,是目前制約烏梅丸廣泛應(yīng)用的主要原因。筆者以為說烏梅丸的病機為寒熱錯雜尚可,說上熱下寒卻并不妥當。 陰陽不相順接論 陳修園謂:“此方不特所以治厥,而可以治痢。凡陰陽不相順接,厥而下利之證,亦不能舍此而求方。又凡厥陰之變證不一,無論見蟲不見蟲,...
當歸四逆湯能治什么病
當歸四逆湯能治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jīng)、肩周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相關(guān)評說:
金壇市盤形: ______ 心下悸并非心悸,是指心下,也就是胃脘部自覺跳動不安的感覺.理解上:茯苓甘草湯是治療飲停胃脘的,這里的心下悸就是這個原因.對比飲停中焦和飲停下焦能更好的理解茯苓甘草湯的組方和其條文的意義.
金壇市盤形: ______ 熱厥是陽氣獨亢,熱邪深入,而致陽氣郁結(jié),不能通達于四肢所致. 〈傷寒論〉說:“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此即熱邪內(nèi)伏,熱深厥亦深的意思. <醫(yī)宗金鑒>認為:“脈滑而厥,滑為陽脈,里熱可知,是熱厥也.”尤在涇...
金壇市盤形: ______ 這可歸屬于中醫(yī)的“肢厥”范疇.肢厥又稱四肢厥冷或手足逆冷,或稱“四逆”;系指四肢發(fā)涼至膝肘以上的病癥.《傷寒論》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其有寒熱之分.寒證乃由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不能達于四末;熱證系由...
金壇市盤形: ______ 【配方】烏梅(二十九枚) 檀香(三兩) 甘草(四兩) 鹽(五兩). 烏梅湯的營養(yǎng)價值: 1、烏梅味酸、微澀,性平.歸肝、脾、肺、胃、大腸經(jīng).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糖類、谷甾醇、維生素C等成份,具有理想的抗菌作用. 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