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復(fù)姓名人有哪些 古代歷史名人姓復(fù)姓的有哪些?
get必備生活常識
我國現(xiàn)存的復(fù)姓:
1.歐陽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馬6.東方7.獨孤8.南宮9.萬俟10.聞人11.夏侯12.諸葛13.尉遲14.公羊15.赫連16.澹臺17.皇甫18.宗政19.濮陽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孫24.慕容25.仲孫26.鐘離27.長孫28.宇文29.司徒30.鮮于31.司空32.閭丘33.子車34.亓官35.司寇36.巫馬37.公西38.顓孫39.壤駟40.公良41.漆雕42.樂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夾谷47.軒轅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東郭53.南門54.羊舌55.微生56.公戶57.公玉58.公儀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門63.公山64.公堅65.左丘66.公伯67.西門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貫丘72.公皙73.南榮74.東里75.東宮76.仲長77.子書78.子桑79.即墨80.達(dá)奚81.褚?guī)?br />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后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壤駟,來源不可考。春秋時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駟赤,秦國人。
公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的后代稱為公良氏。
拓跋,本為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的部落名稱。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鮮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時年僅五歲,23歲開始親政。親政后,他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推動鮮卑族漢化。并嚴(yán)懲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這些改革措施加強(qiáng)了北魏政權(quán)的封建化,促進(jìn)了民
族融合。
夾谷,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有“加古”部落,后來訛傳為音近詞 “夾谷”。夾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
宰父,來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鐘離源出于嬴姓。周朝時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鐘離國。春秋時期,鐘離國被楚國滅掉,國人就稱為鐘離氏。
鐘離春,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人,相貌極丑,的歲還沒嫁出去。后自請見齊宣王,向齊宣王陳述齊國之危難,宣王認(rèn)為有理,采納了她的意見,并立她為王后。
宇文,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lǐng)有一次打獵時拾到一塊玉璽,上面刻著“皇帝璽”的字樣。他認(rèn)為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名號,于是就自稱“字文氏”(當(dāng)?shù)厝朔Q天為字,稱君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東晉時,字文氏進(jìn)據(jù)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間,禁止佛道兩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問國家納稅服役;還多次下詔釋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并統(tǒng)一權(quán)衡度量,北周因而國力大增。后將齊滅掉,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后來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
長孫,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認(rèn)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目己的姓氏。
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協(xié)助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quán)。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勸其提倡節(jié)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fā),編寫了《女則》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lǐng)莫護(hù)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nèi))建立國家。據(jù)說當(dāng)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hù)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dāng)?shù)胤窖灾校安綋u”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后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hù)跋的子孫后來干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東晉時,慕容正式成為姓氏。
鮮于源出于子姓。商紂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稱箕子。箕子十分賢明,他勸紂王實行仁政。紂王不但不聽,還把箕子關(guān)了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來,還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遼東一帶建立了朝鮮國。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國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為姓氏,稱為鮮于氏。
鮮于樞,元朝書法家、詩人,大都人。他能詩文,精于楷、行、草書,尤其以草書聞名。他善于懸腕作書,筆力勁健,有《漁父詞》、《透光古鏡歌》等墨跡。
閭丘有兩個來源。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后代稱為閭丘氏;此外,春秋時邾國有地名閭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
太叔有兩個來源。春秋時,衛(wèi)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時鄭莊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稱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淫無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將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廢掉了。申后的父親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氣,就聯(lián)合曾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見情況緊急,趕緊令人點起烽火向各路諸侯求援。可是,幽王從前為了逗樂褒姒,玩過幾次“烽火戲諸侯”的把戲,因此這次烽火燃起,諸侯們以為幽王又在逗樂,都沒去搭理他。沒有各路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殺死了。申侯等人傭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兒子在屠(今陜西合陽縣東).申侯小兒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稱為申屠氏。
申屠嘉,西漢大臣,梁人。他為人廉直,早年追隨劉邦,漢文帝時任丞相。當(dāng)時太中大夫鄧通極受文帝寵幸,行為倨傲,申屠嘉準(zhǔn)備誅殺鄧通,后文帝親自說情,方才作罷。
公孫,周朝制度規(guī)定,各諸侯國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公子和公孫統(tǒng)稱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孫的后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氏。
公孫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劍器舞和渾脫舞結(jié)合的劍器渾脫。杜甫曾觀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劍舞,并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極贊公孫大娘的劍舞驚心動魄,雄妙神奇;又據(jù)說大書法家張旭觀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韻,草書寫得更加絕妙了。
仲孫,參見孟姓。
軒轅,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軒轅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晉國大將魏顆有一次率軍與秦國軍隊交戰(zhàn),魏顆與秦國勇將杜回遭遇。魏顆不是杜回的對手,只好且戰(zhàn)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殺上來,卻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繩絆倒在地,魏顆趕緊口身將杜口捉住,最后將秦軍打敗。原來這位老人是魏顆父親的寵妾祖姬的父親,當(dāng)牛魏父去世時,魏顆堅持不讓祖姬為父親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親這次是特意來報答魏顆的救女之恩的。魏顆立下這次戰(zhàn)功后,晉景公把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作為獎賞封給他。魏顆的兒子后來就以父親封地的地名為姓氏,稱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詩人,宜州華原人。他擔(dān)任過中書待郎、尚書、仆射等官職,政績卓著。他還常與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唱和,李商隱也出自他的門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詩并不多。
萬俟是鮮卑族的部落名稱。
東晉時,萬俟部落隨拓跋氏進(jìn)入中原,萬俟部落的人稱為萬俟氏。
萬俟占,南宋奸臣,開封陽武人。他承秦檜之意彈劾岳飛,并編造假罪名置岳飛父子和張憲于死地;后又與秦檜爭權(quán),被罷黜。秦檜死后,他重任宰相,繼續(xù)推行投降政策。
司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帝少吳時就設(shè)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dān)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后代。
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死后,他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漢武帝而入獄,受腐刑。出獄后,他發(fā)奮著書,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即后世所稱的《史記》。《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3000多年的歷史,語言生動,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是史傳文學(xué)的典范。
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xué)家,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屬山西)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守舊派的領(lǐng)袖。他編撰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記載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歷史,以供統(tǒng)治者借鑒。
上官,源出于羋姓。戰(zhàn)國時期,楚國公族子弟靳尚擔(dān)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為姓氏的,稱為上官氏。
上官儀,唐朝詩人,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人。他的詩多是應(yīng)制奉和的作品,風(fēng)格婉媚工整,適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紛紛仿效,人稱“上官體”。上官儀還將六朝以來詩歌中的對仗方法進(jìn)行了歸納,這對律詩的形成很有影響。
歐陽,參見歐姓。
歐陽詢,唐朝書法家,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其書學(xué)王羲之父子,風(fēng)俗勁險刻厲,在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
歐陽修,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吉水人。他主張文章應(yīng)“明道”、“致用”,反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文風(fēng)的傾向,是北宋古文運(yùn)動的領(lǐng)袖。他的散文說理暢達(dá),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學(xué)上也很有成就,曾與人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后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shù)抗驗橘⑹窍挠淼暮蟠嫦扔直环膺^侯爵,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勝,西漢今文尚書學(xué)“大夏侯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東平(今屬山東)人。他少年時跟從夏侯始昌學(xué)習(xí)《尚書》,稱“大夏侯”,常以陰陽災(zāi)異推論時政得失,曾受詔為《尚書》、《論語》作注疏。
諸葛,夏朝時,伯益的后代被封為葛伯。葛怕的封國滅亡后,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稱為諸葛氏。另外,西漢初年,漢文帝封陳勝起義軍大將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葛嬰的子孫后來也以諸葛為姓氏。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政治家、軍事家,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協(xié)助劉備聯(lián)孫抗曹,占領(lǐng)荊州和益州,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禪繼位后,他主持一國軍政,勵精圖治,賞罰嚴(yán)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推動了當(dāng)?shù)亟?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曾五次北伐攻魏,爭奪中原,后病死在軍中。在民間,“諸葛亮”成為“智慧”的代名詞。
聞人,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大夫,學(xué)識淵博,能言善辯。他與孔子同時講學(xué),好幾次都把孔子的學(xué)生吸引過去。少正卯由于名聲很大,因此在魯國被稱為”聞人”,即名氣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孫后來就以祖先的這一綽號為姓氏,稱為聞人氏。
東方,西漢漢武帝時,有個文學(xué)家叫東方朔。相傳東方朔本姓張,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名叫東方朔。東方朔為人機(jī)智詼諧,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見往往能切中時弊,因而漢武帝比較信任他。民間有關(guān)東方朔的傳說故事很多。東方朔的后人一直將“東方”這一姓氏沿續(xù)下來。
赫連,原為匈奴族姓氏。漢代匈奴單于因為娶漢朝宗室女為妻,其子孫后來就改姓劉。西晉時,匈奴單于子孫赫連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孫子以祖父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古代”父”與”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漢時皇父鸞把皇父改為皇甫,稱為皇甫氏。
皇甫謐,魏晉間醫(yī)學(xué)家,安定朝那(今甘肅平?jīng)鑫鞅保┤恕T缒陮W(xué)儒,中年因患風(fēng)痹疾,便開始鉆研醫(yī)學(xué),寫下《甲乙經(jīng)》。該書闡述經(jīng)絡(luò)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jié)了晉以前的針灸學(xué)成就。
尉遲,北魏鮮卑族有尉遲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為尉遲氏。
尉遲恭,唐朝初年大將,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他積極參與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協(xié)助李世民奪取了帝位。后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職。
公羊氏。
公羊高,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撰舊題(春秋公羊傳),專門闡釋《春秋》,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該書最初僅是口頭流傳,到漢初才成書。
澹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據(jù)說澹臺滅明相貌極丑,但品行卻十分端正。孔子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后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后代就是澹臺氏。
公冶,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氏。
公冶長,孔子的學(xué)生和女婿,魯國人(另一說為齊國人),相傳懂得鳥語。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guān)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shè)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dān)任宗正這一官職,后改姓為宗正。
濮陽,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dāng)?shù)厝擞幸缘孛麨樾帐系模Q為濮陽氏。
淳于,春秋時期有淳于國,淳于國的人后來稱為淳于氏。淳于堤縈,西漢名醫(yī)淳于意之女。臨淄人。漢文帝時,淳于意因罪即將下獄受刑,淳于堤縈上書給文帝,說為了不讓父親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贖父刑。文帝很受感動。不久就下令廢除肉刑。
單于,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lǐng)稱為“單于”,他們的后代中有以“單于”為姓氏的。
司徒先秦歷代都設(shè)司徒這一官職,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wù)。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shè)置,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shè)。據(jù)說大禹就擔(dān)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dān)任過司空,他們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詩人,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他擅長寫五言律詩,內(nèi)容多為送別酬答和羈旅漂泊,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顓孫,周朝時,陳國公子顓孫在魯國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顓孫為姓氏。
顓孫師,即子張,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時期,孔子的名弟中有個叫端木賜的,即子貢,以能言善辯而著稱。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馬,周朝時設(shè)有“巫馬”這一官職,掌管病馬的治療和休養(yǎng)等事。擔(dān)任這一官職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禮儀而著稱。
漆雕氏相傳為周朝時吳國的開國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時期的魯國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開。漆雕氏后來大多簡稱為漆氏。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后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東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齊都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被稱為東郭大夫,其后代就是東郭氏。
南門,周朝時居住在城池南門的人常以南門為姓氏。此外,負(fù)責(zé)看守南門的官員的后代也有稱為南門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個部落的名稱,東晉時,呼延部落進(jìn)入中原,并以呼延為姓氏。
呼延贊,北宋名將,并州太原人。他雖然立了不少戰(zhàn)功,卻從不以功勞要求升遷。還常說自己元以報國,愿意死在殺敵戰(zhàn)場上以報效國家。他平生仰慕尉遲恭,自稱“小尉遲”。
東門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魯莊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東門,號東門襄仲,他的后代稱為東門氏。
西門本為地名。春秋時期,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門,稱為西門氏。
西門豹,戰(zhàn)國時%
歐陽震華 上官文青 端木君 司徒志嵐 慕容瑞 司馬南 夏侯彬 令狐愚 諸葛秀云 皇甫連 澹臺滅明 完顏亮 申屠鑫棟 萬俟卨 顓孫師 相里斌 東方聞櫻 呼延瓚 聞人昆波 南宮適 尉遲恭 赫連文靜 鮮于輔 淳于珊珊 公冶長 北堂志慶 獨孤信 閭丘薇露 青陽簡 太史文雅 紇干阿利 梁丘據(jù) 斯琴高娃 蘇德一蘭 金城武 濮陽林華 百里泉 軒轅放 東野光亮 中叔皇 第五康 公羊高 宗政辯 太叔儀 公孫策 仲孫湫 鐘離權(quán) 長孫晟 宇文泰 司空圖 子車仲行 司寇惠子 巫馬施 公西輿如 壤駟赤 公良孺 漆雕開 樂正子春 宰父黑 谷梁赤 拓跋燾 夾谷守中 段干木 東郭牙 南門蠕 羊舌肸 微生高 公儀休 公山不狃 左丘明 公伯撩 西門豹 公祖句茲 公乘億 公皙哀 仲長統(tǒng) 即墨成 達(dá)奚武 才旦卓瑪 上書衡 牧野靜弓 摩西凌龍 成公英 第二從直 第八矯 左人郢 叔仲會 金城武
有活著的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后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壤駟,來源不可考。春秋時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駟赤,秦國人。
公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的后代稱為公良氏。
拓跋,本為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的部落名稱。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鮮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時年僅五歲,23歲開始親政。親政后,他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推動鮮卑族漢化。并嚴(yán)懲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這些改革措施加強(qiáng)了北魏政權(quán)的封建化,促進(jìn)了民
族融合。
夾谷,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有“加古”部落,后來訛傳為音近詞 “夾谷”。夾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
宰父,來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鐘離源出于嬴姓。周朝時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鐘離國。春秋時期,鐘離國被楚國滅掉,國人就稱為鐘離氏。
鐘離春,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人,相貌極丑,的歲還沒嫁出去。后自請見齊宣王,向齊宣王陳述齊國之危難,宣王認(rèn)為有理,采納了她的意見,并立她為王后。
宇文,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lǐng)有一次打獵時拾到一塊玉璽,上面刻著“皇帝璽”的字樣。他認(rèn)為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名號,于是就自稱“字文氏”(當(dāng)?shù)厝朔Q天為字,稱君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東晉時,字文氏進(jìn)據(jù)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間,禁止佛道兩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問國家納稅服役;還多次下詔釋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并統(tǒng)一權(quán)衡度量,北周因而國力大增。后將齊滅掉,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后來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
長孫,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認(rèn)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目己的姓氏。
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協(xié)助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quán)。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勸其提倡節(jié)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fā),編寫了《女則》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lǐng)莫護(hù)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nèi))建立國家。據(jù)說當(dāng)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hù)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dāng)?shù)胤窖灾校安綋u”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后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hù)跋的子孫后來干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東晉時,慕容正式成為姓氏。
鮮于源出于子姓。商紂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稱箕子。箕子十分賢明,他勸紂王實行仁政。紂王不但不聽,還把箕子關(guān)了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來,還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遼東一帶建立了朝鮮國。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國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為姓氏,稱為鮮于氏。
鮮于樞,元朝書法家、詩人,大都人。他能詩文,精于楷、行、草書,尤其以草書聞名。他善于懸腕作書,筆力勁健,有《漁父詞》、《透光古鏡歌》等墨跡。
閭丘有兩個來源。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后代稱為閭丘氏;此外,春秋時邾國有地名閭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
太叔有兩個來源。春秋時,衛(wèi)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時鄭莊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稱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淫無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將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廢掉了。申后的父親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氣,就聯(lián)合曾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見情況緊急,趕緊令人點起烽火向各路諸侯求援。可是,幽王從前為了逗樂褒姒,玩過幾次“烽火戲諸侯”的把戲,因此這次烽火燃起,諸侯們以為幽王又在逗樂,都沒去搭理他。沒有各路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殺死了。申侯等人傭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兒子在屠(今陜西合陽縣東).申侯小兒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稱為申屠氏。
申屠嘉,西漢大臣,梁人。他為人廉直,早年追隨劉邦,漢文帝時任丞相。當(dāng)時太中大夫鄧通極受文帝寵幸,行為倨傲,申屠嘉準(zhǔn)備誅殺鄧通,后文帝親自說情,方才作罷。
公孫,周朝制度規(guī)定,各諸侯國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公子和公孫統(tǒng)稱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孫的后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氏。
公孫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劍器舞和渾脫舞結(jié)合的劍器渾脫。杜甫曾觀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劍舞,并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極贊公孫大娘的劍舞驚心動魄,雄妙神奇;又據(jù)說大書法家張旭觀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韻,草書寫得更加絕妙了。
仲孫,參見孟姓。
軒轅,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軒轅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晉國大將魏顆有一次率軍與秦國軍隊交戰(zhàn),魏顆與秦國勇將杜回遭遇。魏顆不是杜回的對手,只好且戰(zhàn)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殺上來,卻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繩絆倒在地,魏顆趕緊口身將杜口捉住,最后將秦軍打敗。原來這位老人是魏顆父親的寵妾祖姬的父親,當(dāng)牛魏父去世時,魏顆堅持不讓祖姬為父親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親這次是特意來報答魏顆的救女之恩的。魏顆立下這次戰(zhàn)功后,晉景公把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作為獎賞封給他。魏顆的兒子后來就以父親封地的地名為姓氏,稱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詩人,宜州華原人。他擔(dān)任過中書待郎、尚書、仆射等官職,政績卓著。他還常與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唱和,李商隱也出自他的門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詩并不多。
萬俟是鮮卑族的部落名稱。
東晉時,萬俟部落隨拓跋氏進(jìn)入中原,萬俟部落的人稱為萬俟氏。
萬俟占,南宋奸臣,開封陽武人。他承秦檜之意彈劾岳飛,并編造假罪名置岳飛父子和張憲于死地;后又與秦檜爭權(quán),被罷黜。秦檜死后,他重任宰相,繼續(xù)推行投降政策。
司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帝少吳時就設(shè)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dān)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后代。
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死后,他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漢武帝而入獄,受腐刑。出獄后,他發(fā)奮著書,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即后世所稱的《史記》。《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3000多年的歷史,語言生動,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是史傳文學(xué)的典范。
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xué)家,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屬山西)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守舊派的領(lǐng)袖。他編撰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記載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歷史,以供統(tǒng)治者借鑒。
上官,源出于羋姓。戰(zhàn)國時期,楚國公族子弟靳尚擔(dān)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為姓氏的,稱為上官氏。
上官儀,唐朝詩人,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人。他的詩多是應(yīng)制奉和的作品,風(fēng)格婉媚工整,適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紛紛仿效,人稱“上官體”。上官儀還將六朝以來詩歌中的對仗方法進(jìn)行了歸納,這對律詩的形成很有影響。
歐陽,參見歐姓。
歐陽詢,唐朝書法家,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其書學(xué)王羲之父子,風(fēng)俗勁險刻厲,在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
歐陽修,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吉水人。他主張文章應(yīng)“明道”、“致用”,反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文風(fēng)的傾向,是北宋古文運(yùn)動的領(lǐng)袖。他的散文說理暢達(dá),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學(xué)上也很有成就,曾與人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后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shù)抗驗橘⑹窍挠淼暮蟠嫦扔直环膺^侯爵,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勝,西漢今文尚書學(xué)“大夏侯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東平(今屬山東)人。他少年時跟從夏侯始昌學(xué)習(xí)《尚書》,稱“大夏侯”,常以陰陽災(zāi)異推論時政得失,曾受詔為《尚書》、《論語》作注疏。
諸葛,夏朝時,伯益的后代被封為葛伯。葛怕的封國滅亡后,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稱為諸葛氏。另外,西漢初年,漢文帝封陳勝起義軍大將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葛嬰的子孫后來也以諸葛為姓氏。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政治家、軍事家,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協(xié)助劉備聯(lián)孫抗曹,占領(lǐng)荊州和益州,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禪繼位后,他主持一國軍政,勵精圖治,賞罰嚴(yán)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推動了當(dāng)?shù)亟?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曾五次北伐攻魏,爭奪中原,后病死在軍中。在民間,“諸葛亮”成為“智慧”的代名詞。
聞人,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大夫,學(xué)識淵博,能言善辯。他與孔子同時講學(xué),好幾次都把孔子的學(xué)生吸引過去。少正卯由于名聲很大,因此在魯國被稱為”聞人”,即名氣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孫后來就以祖先的這一綽號為姓氏,稱為聞人氏。
東方,西漢漢武帝時,有個文學(xué)家叫東方朔。相傳東方朔本姓張,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名叫東方朔。東方朔為人機(jī)智詼諧,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見往往能切中時弊,因而漢武帝比較信任他。民間有關(guān)東方朔的傳說故事很多。東方朔的后人一直將“東方”這一姓氏沿續(xù)下來。
赫連,原為匈奴族姓氏。漢代匈奴單于因為娶漢朝宗室女為妻,其子孫后來就改姓劉。西晉時,匈奴單于子孫赫連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孫子以祖父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古代”父”與”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漢時皇父鸞把皇父改為皇甫,稱為皇甫氏。
皇甫謐,魏晉間醫(yī)學(xué)家,安定朝那(今甘肅平?jīng)鑫鞅保┤恕T缒陮W(xué)儒,中年因患風(fēng)痹疾,便開始鉆研醫(yī)學(xué),寫下《甲乙經(jīng)》。該書闡述經(jīng)絡(luò)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jié)了晉以前的針灸學(xué)成就。
尉遲,北魏鮮卑族有尉遲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為尉遲氏。
尉遲恭,唐朝初年大將,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他積極參與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協(xié)助李世民奪取了帝位。后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職。
公羊氏。
公羊高,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撰舊題(春秋公羊傳),專門闡釋《春秋》,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該書最初僅是口頭流傳,到漢初才成書。
澹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據(jù)說澹臺滅明相貌極丑,但品行卻十分端正。孔子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后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后代就是澹臺氏。
公冶,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氏。
公冶長,孔子的學(xué)生和女婿,魯國人(另一說為齊國人),相傳懂得鳥語。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guān)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shè)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dān)任宗正這一官職,后改姓為宗正。
濮陽,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dāng)?shù)厝擞幸缘孛麨樾帐系模Q為濮陽氏。
淳于,春秋時期有淳于國,淳于國的人后來稱為淳于氏。淳于堤縈,西漢名醫(yī)淳于意之女。臨淄人。漢文帝時,淳于意因罪即將下獄受刑,淳于堤縈上書給文帝,說為了不讓父親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贖父刑。文帝很受感動。不久就下令廢除肉刑。
單于,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lǐng)稱為“單于”,他們的后代中有以“單于”為姓氏的。
司徒先秦歷代都設(shè)司徒這一官職,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wù)。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shè)置,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shè)。據(jù)說大禹就擔(dān)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dān)任過司空,他們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詩人,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他擅長寫五言律詩,內(nèi)容多為送別酬答和羈旅漂泊,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顓孫,周朝時,陳國公子顓孫在魯國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顓孫為姓氏。
顓孫師,即子張,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時期,孔子的名弟中有個叫端木賜的,即子貢,以能言善辯而著稱。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馬,周朝時設(shè)有“巫馬”這一官職,掌管病馬的治療和休養(yǎng)等事。擔(dān)任這一官職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禮儀而著稱。
漆雕氏相傳為周朝時吳國的開國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時期的魯國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開。漆雕氏后來大多簡稱為漆氏。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后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東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齊都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被稱為東郭大夫,其后代就是東郭氏。
南門,周朝時居住在城池南門的人常以南門為姓氏。此外,負(fù)責(zé)看守南門的官員的后代也有稱為南門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個部落的名稱,東晉時,呼延部落進(jìn)入中原,并以呼延為姓氏。
呼延贊,北宋名將,并州太原人。他雖然立了不少戰(zhàn)功,卻從不以功勞要求升遷。還常說自己元以報國,愿意死在殺敵戰(zhàn)場上以報效國家。他平生仰慕尉遲恭,自稱“小尉遲”。
東門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魯莊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東門,號東門襄仲,他的后代稱為東門氏。
西門本為地名。春秋時期,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門,稱為西門氏
1、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jī),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quán)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xiàn)。
2、司馬炎
司馬炎,即晉武帝。字安世,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xiàn)。
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制,嚴(yán)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風(fēng),奢侈之風(fēng)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3、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復(fù)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陜州陜縣人,唐代女官、詩人、皇妃。上官婉兒深得李顯、韋皇后信任,專秉內(nèi)政,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儀追贈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上官庭芝追贈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
上官婉兒與韋皇后、安樂公主亦多往來,屢次勸說韋皇后行武則天的故事,于是韋皇后上表請求規(guī)定全國士民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又請求規(guī)定天下百姓二十三歲時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勞役,改易制度,用來收取人心民望,李顯都準(zhǔn)許了。
4、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且在政治上負(fù)有盛名。歐陽修倡導(dǎo)的詩文革新在本質(zhì)上是針對五代文風(fēng)和宋初西昆體的,可是歐陽修的文學(xué)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都與柳開以來的復(fù)古派文論家有很大的不同。
在歐陽修主持文壇以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文風(fēng)已經(jīng)受到嚴(yán)厲的批評。歐陽修在反對西昆體的同時,還反對“太學(xué)體”。
5、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xué)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fā)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nèi)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xiàn)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孫無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官婉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歐陽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遷
我國現(xiàn)存的復(fù)姓:
1.歐陽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馬6.東方7.獨孤8.南宮9.萬俟10.聞人11.夏侯12.諸葛13.尉遲14.公羊15.赫連16.澹臺17.皇甫18.宗政19.濮陽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孫24.慕容25.仲孫26.鐘離27.長孫28.宇文29.司徒30.鮮于31.司空32.閭丘33.子車34.亓官35.司寇36.巫馬37.公西38.顓孫39.壤駟40.公良41.漆雕42.樂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夾谷47.軒轅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東郭53.南門54.羊舌55.微生56.公戶57.公玉58.公儀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門63.公山64.公堅65.左丘66.公伯67.西門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貫丘72.公皙73.南榮74.東里75.東宮76.仲長77.子書78.子桑79.即墨80.達(dá)奚81.褚?guī)?
司馬相如 歐陽修 宇文成都 尉遲敬德 令狐沖 歐陽夏丹 樂正 壤駟 公良 歐陽震華 上官文青 端木君 司徒志嵐 慕容瑞 司馬南 夏侯彬 令狐愚 諸葛秀云 皇甫連 澹臺滅明 完顏亮 申屠鑫棟 萬俟卨 顓孫師 相里斌 東方聞櫻 呼延瓚 聞人昆波 南宮適 尉遲恭 赫連文靜 鮮于輔 淳于珊珊 公冶長 北堂志慶 獨孤信 閭丘薇露 青陽簡 太史文雅 紇干阿利 梁丘據(jù) 斯琴高娃 蘇德一蘭 金城武 濮陽林華 百里泉 軒轅放 東野光亮 中叔皇 第五康 公羊高 宗政辯 太叔儀 公孫策 仲孫湫 鐘離權(quán) 長孫晟 宇文泰 司空圖 子車仲行 司寇惠子 巫馬施 公西輿如 壤駟赤 公良孺 漆雕開 樂正子春 宰父黑 谷梁赤 拓跋燾 夾谷守中 段干木 東郭牙 南門蠕 羊舌肸 微生高 公儀休 公山不狃 左丘明 公伯撩 西門豹 公祖句茲 公乘億 公皙哀 仲長統(tǒng) 即墨成 達(dá)奚武 才旦卓瑪 上書衡 牧野靜弓 摩西凌龍 成公英 第二從直 第八矯 左人郢 叔仲會 金城武 拓跋
復(fù)姓名人有哪幾位
復(fù)姓名人有諸葛亮、司馬遷、百里奚、拓跋燾、宇文士及、公孫瓚、獨孤迦羅、長孫無忌、太史慈等等。1、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xué)家。2、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
關(guān)于復(fù)姓的歷史名人
此外,他還著有《帝王世紀(jì)》、《玄晏春秋》等作品。2、公孫僑 公孫僑,字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道遠(yuǎn),人道邇,非所及也”的觀點,強(qiáng)調(diào)人道的重要性。公孫僑的政策和思想在當(dāng)時具有先進(jìn)性,被清朝的王源贊譽(yù)為“春秋第一人”。公孫姓作為中國復(fù)姓之一,源遠(yuǎn)流長,在...
歷史上有哪些復(fù)姓名人
4.司馬遷: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史書的杰作,對后世史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司馬遷的復(fù)姓“司馬”在中國歷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代表著古代中國的貴族和文化傳承。他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以上四位是歷史上較為著名的復(fù)姓名人,他們在...
復(fù)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著名魏晉兩朝之間醫(yī)學(xué)家。皇甫謐家貧,常攜書種田,通曉百家之說。在《甲乙經(jīng)》中,他闡述了經(jīng)絡(luò)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jié)了晉以前的針灸學(xué)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紀(jì)》、《玄晏春秋》等 2、公孫僑 公孫姓:漢族復(fù)姓之一。據(jù)傳,源于5000多年前的華夏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
復(fù)姓有哪些名人 復(fù)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復(fù)姓名人有:司馬光、諸葛亮、東方朔、西門豹、長孫無忌、歐陽修、上官婉兒、尉遲恭等等。復(fù)姓是指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復(fù)姓的來源較多,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東郭、南郭和閭丘等。有些由職業(yè)而來,如漆雕等;也有如公...
復(fù)姓都有哪些
其他如阿布、巴公、蔡仲等復(fù)姓,源自古代各民族或特殊來源,數(shù)量眾多。現(xiàn)代生活中,復(fù)姓仍然存在,漢族、少數(shù)民族以及由單姓組合而成的新姓氏如常夏、范姜等都有。還有一些來源不明的復(fù)姓,如司琴、游子等,增添了姓氏的神秘色彩。了解復(fù)姓,就是追溯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yùn)。
哪些名人的復(fù)姓
名人的復(fù)姓有:歐陽詢、歐陽鋒、慕容彥達(dá)、上官婉兒等。歐陽詢: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楷書字體尤為出色。他的書法作品影響深遠(yuǎn),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歐陽這一復(fù)姓,源自古代郡縣名稱或官職名稱,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歐陽鋒: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歐陽鋒是一位重要的角色,他的...
歷史上有哪些復(fù)姓名人
歷史上,眾多杰出人物以復(fù)姓聞名于世,他們的名字不僅代表了家族的延續(xù),更是他們才華和歷史地位的象征。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復(fù)姓名人:諸葛亮,智慧的化身,蜀漢時期的杰出謀士,以其深思熟慮和卓越軍事才能而聞名。諸葛瑾和諸葛恪,諸葛家族的后裔,同樣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歐陽修和歐陽詢,文學(xué)與...
百家姓中的復(fù)姓有哪些名人
百家姓中的復(fù)姓名人有:諸葛亮、歐陽修、司馬懿、司馬昭等。1. 諸葛亮:諸葛是百家姓中的復(fù)姓之一。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被譽(yù)為“臥龍先生”,他智勇雙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為后人敬佩。他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如赤壁之戰(zhàn)和祁山之戰(zhàn),為蜀漢的建立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xiàn)。2. ...
歷史上有哪些復(fù)姓名人
上官婉兒,復(fù)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陜州陜縣人,唐代女官、詩人、皇妃。上官婉兒深得李顯、韋皇后信任,專秉內(nèi)政,祖父一案也被 *** ,上官儀追贈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上官庭芝追贈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上官婉兒與韋皇后、安樂公主亦多往來,屢次勸說韋皇后行武則天的故事,于是...
相關(guān)評說:
南城縣軸端: ______ 長孫皇后(隋朝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的女兒) 鐘離春 鐘離艷 上官婉兒 上官云珠 歐陽宏妹 歐陽海燕 東方月 歐陽菲菲 歐陽妙芝
南城縣軸端: ______ 多的很:歐陽修、諸葛亮…
南城縣軸端: ______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xué)家,散文家. 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 司馬耕(生卒年待考),字子牛,亦稱司馬牛.春秋末期宋國人.唐開元封“向伯”,宋又封...
南城縣軸端: ______ 82個.上官、瑞木、太史、司馬、東方、孤獨、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 副姓寫錯了吧,應(yīng)該是復(fù)姓吧! 副姓有哪幾個 有:夏侯、諸葛、百里、司馬、東方...
南城縣軸端: ______[答案] 司馬這個姓,最早確實源于官名.司馬在古代是掌管軍事的官職,相傳少昊時就設(shè)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dān)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后代.這是司馬這個姓氏的最早起源. 然后就是樓上所說的,起源于西周、春秋等時期,大多也是以官職為姓,改姓司馬的...
南城縣軸端: ______ 司馬懿 司馬炎 司馬昭 司馬相如
南城縣軸端: ______ 一.伊姓起源: 1.源于上古.相傳,古帝唐堯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時,寄養(yǎng)于伊侯... 歷史名人 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湯、外...
南城縣軸端: ______ 多種來源,有官名,如:司馬,司徒等.有地名,如:西門,東郭,東方等 有古代氏族名,如:軒轅,公羊 有地名加本來的姓,如:諸葛.有少數(shù)民族姓,如:孤獨,令狐,慕容,禿發(fā),拓拔,完顏,尉遲等.有危險時刻隨意改的姓,如:第五
南城縣軸端: ______ 一、姓氏源流 皇甫(Huáng f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西周,以官名為氏.西周太師... “父”字改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得姓始祖:皇父鸞.皇...
南城縣軸端: ______ 南郭先生,西門豹,東方朔,百里溪,歐陽詢,上官婉兒,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