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 李煜 全文? 李煜的《相見歡》原文
兩首都是《相見歡》。
首先,解釋《相見歡》。
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其次,作者介紹。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李煜所寫《相見歡》著名的有兩首。
其一(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
(唐)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缋畎住哆h(yuǎn)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啵缜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其二(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襲,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叟鮫肖(左應(yīng)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相 見 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講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缋畎住哆h(yuǎn)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啵缜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烏夜啼
李煜
林花見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解釋】 桃花調(diào)謝,失去了春天的艷紅,未免過于匆匆。 無奈摧殘她的,有那朝來的寒雨和晚來的風(fēng)。 風(fēng)雨中的殘花,像女子臉帶胭脂把淚淌, 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時才能重逢? 人生長恨,自象那流水長向東。
【簡析1】: 上闋從惜花寫起,"桃花"句純?nèi)螌憣崳?quot;謝了"二字,語似平淡,實顯沉痛,蓋事實既成,無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歲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長存的一切?"無奈"句既續(xù)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謝的原因:這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的摧殘,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無奈"二字盡顯愛花惜花而無力護花之意。這是明寫花而暗寫人的暗喻筆法(暗喻:既只有喻體而無本體)。 下闋明寫人事。"胭脂淚"與上片林花春紅照應(yīng),蓋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化來。結(jié)句以水喻恨,關(guān)合一個"長"字。 【簡析2】: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桃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桃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桃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桃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叟鮫肖(左應(yīng)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且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以江水之長托恨之長,正是綿長無盡,抑郁不絕。貴為一國之君,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詩詞為伴,琴簫相和,生活呈現(xiàn)給他的是一幅清雅唯美的畫卷,而一旦歸為臣虜,殘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一切的綺夢,身負(fù)國仇家恨,自由、人格、尊嚴(yán)……喪失了最起碼的為人資格,從云端到地獄的跌落豈是常恨可以形容,李白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亦是此意。一個長字,已是痛徹,連用兩個,痛到無以形容。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fā)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fā)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xù);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夙膚15328177227: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名句原詞:相見歡 (南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
南樂縣等效: ______[答案] 其名句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此為千古名句
夙膚15328177227: 求李煜《相見歡》的原詩及賞析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
夙膚15328177227: 相見歡整首詞的內(nèi)容?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
夙膚15328177227: 我想要李煜《相見歡》的翻譯.還有岳飛的其他詩句翻譯.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 見 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個皇帝,史稱李...
夙膚15328177227: 《相見歡》李煜 譯文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 見 歡 --------------------------------------------------------------------------------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個皇帝,史...
夙膚15328177227: 誰記得李煜的《相見歡》?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夙膚15328177227: 李煜的《相見歡》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 (唐)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夙膚15328177227: 《相見歡》的譯文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diào)名標(biāo)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夙膚15328177227: 相見歡的詩詞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1、全文如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2、注釋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jīng)凋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凄...
夙膚15328177227: 求李煜《相見歡》的原詩及賞析 -
南樂縣等效: ______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以下資料來自初中教參: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描繪詞人登樓所見之景,蘊含了落寞孤寂的感情 詞的上闋寓情于景,下闋借助比喻直抒離愁,其感情基調(diào)凄婉哀怨,為李煜降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詞的上闋寫了殘月,梧桐,深院以及清秋之景,渲染了凄涼憂傷的氣氛,“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運用比喻,將離愁比作絲縷,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離愁的紛繁難解. “鎖”字是全詞的傳神之筆:從字面上來看,鎖的是清秋,而實際上鎖的是人.鎖字寫出了詞人被幽囚的悲哀和孤寂
首先,解釋《相見歡》。
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其次,作者介紹。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李煜所寫《相見歡》著名的有兩首。
其一(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
(唐)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缋畎住哆h(yuǎn)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啵缜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其二(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襲,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叟鮫肖(左應(yīng)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相 見 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講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缋畎住哆h(yuǎn)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啵缜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烏夜啼
李煜
林花見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解釋】 桃花調(diào)謝,失去了春天的艷紅,未免過于匆匆。 無奈摧殘她的,有那朝來的寒雨和晚來的風(fēng)。 風(fēng)雨中的殘花,像女子臉帶胭脂把淚淌, 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時才能重逢? 人生長恨,自象那流水長向東。
【簡析1】: 上闋從惜花寫起,"桃花"句純?nèi)螌憣崳?quot;謝了"二字,語似平淡,實顯沉痛,蓋事實既成,無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歲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長存的一切?"無奈"句既續(xù)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謝的原因:這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的摧殘,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無奈"二字盡顯愛花惜花而無力護花之意。這是明寫花而暗寫人的暗喻筆法(暗喻:既只有喻體而無本體)。 下闋明寫人事。"胭脂淚"與上片林花春紅照應(yīng),蓋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化來。結(jié)句以水喻恨,關(guān)合一個"長"字。 【簡析2】: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桃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桃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桃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桃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叟鮫肖(左應(yīng)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且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以江水之長托恨之長,正是綿長無盡,抑郁不絕。貴為一國之君,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詩詞為伴,琴簫相和,生活呈現(xiàn)給他的是一幅清雅唯美的畫卷,而一旦歸為臣虜,殘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一切的綺夢,身負(fù)國仇家恨,自由、人格、尊嚴(yán)……喪失了最起碼的為人資格,從云端到地獄的跌落豈是常恨可以形容,李白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亦是此意。一個長字,已是痛徹,連用兩個,痛到無以形容。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fā)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fā)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xù);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相關(guān)評說:
南樂縣等效: ______[答案] 其名句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此為千古名句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 見 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個皇帝,史稱李...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 見 歡 --------------------------------------------------------------------------------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個皇帝,史...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 (唐)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南樂縣等效: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diào)名標(biāo)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南樂縣等效: ______ 1、全文如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2、注釋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jīng)凋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凄...
南樂縣等效: ______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以下資料來自初中教參: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描繪詞人登樓所見之景,蘊含了落寞孤寂的感情 詞的上闋寓情于景,下闋借助比喻直抒離愁,其感情基調(diào)凄婉哀怨,為李煜降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詞的上闋寫了殘月,梧桐,深院以及清秋之景,渲染了凄涼憂傷的氣氛,“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運用比喻,將離愁比作絲縷,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離愁的紛繁難解. “鎖”字是全詞的傳神之筆:從字面上來看,鎖的是清秋,而實際上鎖的是人.鎖字寫出了詞人被幽囚的悲哀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