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過秦論的實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師說,過秦論的實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
編輯本段字詞整理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 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 軍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 (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 ⑥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齒:齒,表并列,與……同列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shù)人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時-被動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 重點背誦句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主旨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過秦論
主旨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jīng)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 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yōu)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zhàn)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極盡夸張和渲染,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來統(tǒng)一六國一樣不可阻當
【主要內(nèi)容】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寫作特色】 1.以史實為論據(jù),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zhì),而不講細節(jié)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xiàn)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nèi)”的形。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diào)。】
通假字
外連衡而斗諸侯 衡 通 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 通 縱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何 通 呵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沒 通 歿
一詞多義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 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使動用法。) 舉 包舉宇內(nèi)(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 外連衡而斗諸侯 在國內(nèi) 對國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像云彩那樣 像回聲那樣 像影子那樣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在北方 b)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斗諸侯 使(諸侯)相斗 會盟而謀弱秦 使(秦)衰弱 約從離衡 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來朝 卻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卻 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諸侯國)滅亡 c)名詞作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甕做 用繩子系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為“奴役” 將數(shù)百之眾 率領,帶領 d)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nèi)? 尊賢而重士 看重 e)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潰敗的軍隊 f)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方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堅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
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義:黃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古:繼承 今:受) 3.西舉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古:吝惜 今: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來,招納 今:給予) 6.九國之師 (古:軍隊 今:指隸屬于軍或集團軍的一個編制單位) 7.流血漂櫓 (古義:盾牌 今:劃船工具) 8.以為桂林、象郡 (古:把……作為。“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今:認為) 9.遷徙之徒也(古:征發(fā) 今:遷移,搬家) 10.斬木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背負;今:勝,獲勝) 12.山東豪俊遂并起 (古: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聰明智慧;今:通達事理)
虛詞把握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助詞 相當于“的” 夫晉,何厭之有 助詞 (賓語前置標志)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連詞 表修飾關系 尊賢而重士 連詞 表并列關系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系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連詞 表因果關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2、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3、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倒裝句 1、定語后置: 鑄以為金人十二 2、賓語前置: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介詞短語后置: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4、省略句 委命下吏,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鎩也(“鉏”通“鋤”。讀chú。)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座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nèi)(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于”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shù)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shù)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nèi)”、“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nèi),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承受)
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召納)
相與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屬)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把;作為,認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響應(象回響一樣應)
將數(shù)百之眾(帶領)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復仇)
《過秦論中》中的通假字
2012-05-06 幫忙找下《過秦論》(上篇)的所有通假字、一詞多義和特殊句式。 63 2019-01-01 請問,過秦論 中一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哪個字是通假字? 2017-05-24 過秦論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等整理 4 2013-07-01 求高一語文必修三《過秦論》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 ...
賈誼《過秦論》中的個別字發(fā)音
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如同。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早繅而緒 “而”通“爾”。三、 古今異義詞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
<過秦論>重點字詞整理
《過秦論》知識點總結 一、知識點: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請關注它們各自出現(xiàn)在文中何句中: 從(縱) 衡(橫)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沒(歿) 2. 古今異義詞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以西一帶 今:河的西面 贏糧而景從——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 山東豪俊并起——...
過秦論上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 務耕織 務: 從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兩手相合,比喻輕而易舉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蒙: 繼承 西舉巴蜀 舉: 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 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 致: 來,招納 相與為一 ...
過秦論 實詞
蒙,繼承。舉,攻占。弱,形容詞用為動詞,削弱。之屬,之徒,之倫,一類人。
過秦論重點實詞解釋
過秦論的解釋散文篇名。西漢賈誼作。分上、中、下三篇。“過”為 指責 之意。文中分析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 原因 以及迅速 崩潰 的根源,指出秦因 濫用 民力、不施仁政而覆亡。文中多用鋪陳、 排比 手法,行文 富有 氣勢,為西漢 著名 的政論文。 詞語分解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一)
06 《過秦論》通假字與古今異義:本文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涉及“縱”通“從”,“敝”通“弊”,“呵”通“何”,“歿”通“沒”,“崛”通“倔”,“影”通“景”。在理解古文時,還需注意到“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即東,今指山東省等。07 《鴻門宴》通假字與古今異義:本文詳細描述了...
《語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實詞虛詞如何翻譯?
“而”字虛詞中一般就這幾個用法:并列,順承,修飾,轉(zhuǎn)折,因果。表并列時,在“而”字前后的兩個詞組是可以互換位置而不影響意思的.表順承時,“而”字前后的句子或詞語,是有時間關系的,不能互換。也就是說,是前者發(fā)生后后者才發(fā)生的。表修飾,其實很簡單,因為表修飾的話“而”字就完全沒...
賈誼的《過奏論》的文言文翻譯
相關資料: 一、通假字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連衡”通“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2、合從締交。“合從”通“縱”,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3、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嬴糧而景從。“景”通“影”。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高二語文過秦論的優(yōu)秀教案設計
本課分兩課時完成:本說案主要是針對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了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解讀后兩段的文意,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設計依據(jù):《過秦論》...
相關評說: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 秦人打開函谷關口迎戰(zhàn)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qū)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 必修三敕{chi}造阜{fu}盛綰{wan}著內(nèi)幃{wei}盥{guan}沐兩靨{ye}忖{cun}度宮絳[tao}瞋{chen}視放誕{dan}嫡{(diào)di}親咳嗽{sou}【這個嗽是一聲】漱{shu}口紈绔[wan ku]孽根[nie gen]鈍【dun]響寒暄...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鎩也(“鉏”通“鋤”.讀chú.) 2...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黃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古:繼承 今:受) 3.西舉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古:吝惜 今: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來...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 愛:吝嗇者.“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愛護.“吳廣素愛人,士卒皆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喜歡,喜好“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愛惜,珍重“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 實詞: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詞)──《荊軻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詞)──《荊軻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名詞)──《荊軻刺秦王》 4、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名詞,戰(zhàn)爭、戰(zhàn)役...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師說》語法. 【古今異義】 詞語】 古】 今】 學者:學習的人.有專門學問的人.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了.初級學校. 眾人:一般人.很多人. 所以傳道……:用來……的.因果關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跟隨.表目的或者結果的連詞. 句讀:句中需要停頓之處...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⒊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⒋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⒌師道...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找到參考書了~ 通假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詞類活用:吾從而師之-師... 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學者-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學...
上甘嶺區(qū)齒坯: ______[答案] 一、古今異義: 1、學者——求學的人.古之學者必有師. 2、所以——用來……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的原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3、眾人——一般人.今之眾人 4、不必——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