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怎么產(chǎn)生的,為什么同是中國人,說話的語調(diào)怎么差距這么大呢? 為什么同為中國人 各地卻有不同的口音呢
是語言因地域、政治等原因被分化或統(tǒng)一,進而發(fā)展不平衡而逐漸形成的。
現(xiàn)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qū)域很廣。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于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yīng)規(guī)律,詞匯、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jù)方言的特點,聯(lián)系方言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可以對現(xiàn)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xiàn)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認為現(xiàn)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客家方言 、閩語 、粵語 、湘方言 、贛方言 等等。下面依次述之: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chǔ)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nèi)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丝诘?3%。
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⑴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京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nèi)蒙古的一部分地區(qū)。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陜西、甘肅等省和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的一部分地區(qū)。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東南角咸寧地區(qū)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qū)(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zhèn)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
使用這一方言的人約占中國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xiàn)在已經(jīng)只剩下“-n,-ng”。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話的聲調(diào)較少。(這是因為北方話中只有平聲區(qū)分陰陽。)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yīng)產(chǎn)生的復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2,吳語
在江蘇南部、浙江絕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區(qū)使用,使用人數(shù)大約為總?cè)丝诘?.4%。吳語內(nèi)部分為太湖片(北部吳語,包括蘇南、上海及浙江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一帶,以上海話、蘇州話或紹興話為代表)、臺州片(浙江臺州一帶)、婺州片(浙江金華一帶)、處衢片(浙江衢州、麗水一帶)、甌江片(浙江溫州一帶)、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區(qū))。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贛方言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征,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其主要特點為:
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一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shù)地點古端透定三母讀/t/、/th/、/d/。
大多數(shù)地點古三個鼻音韻尾合并為一個(一般為-ng)、三個入聲韻尾亦合并為一個(-?)。
雙元音多單元音化,不少鼻音韻變?yōu)楸腔簦踔敛粠П腔?br />
聲調(diào)按清濁分為兩組,一般有七到八個,但上海市區(qū)只有五個。
3,客家方言
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中廣泛使用,主要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臺灣、四川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客家話不僅限于漢族客家人使用,在畬族中也廣泛使用。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cè)丝诘?%。
4,閩語
在福建、臺灣、海南、菲律賓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使用。由于閩語的內(nèi)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北方言、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閩中方言、和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或臺灣通行腔為代表)。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yīng)的方言。閩語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南語,共有“-p,-t,-k,-?,-n,-m,-ng”七種輔音韻尾;保留中古漢語聲調(diào)“平、上、去、入”分陰陽的特征。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shù)的4.5%。
5,粵語
以廣州話為代表,主要用于廣東省、香港、澳門和海外華人中間。粵語聲調(diào)非常復雜,廣州話有9個聲調(diào)。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特征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語內(nèi)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站漢族總?cè)丝诘?%。
6,湘方言
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為老和新兩類。新湘語更接近于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婁邵片(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cè)丝诘?%。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特點為方言舌音,后鼻音丟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長沙話,岳陽話,益陽話,株洲話,湘潭話等。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xiāng)話,邵陽話等,如湘鄉(xiāng)話分布在湘鄉(xiāng)、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整體發(fā)音基本一致。
7,贛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靠近江西一側(cè)的部分地區(qū),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使用人數(shù)約為2.4%。 主要有:北部地區(qū)的南昌話、東部地區(qū)的鷹潭話、中部地區(qū)的撫州話、西部地區(qū)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qū)的吉安話,江西其他地區(qū)有的為客家話,不屬于贛方言。
8,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gòu)成獨立的大方言區(qū),現(xiàn)在尚有爭議。
晉語: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陜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通常被認為是北方方言的一種。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qū)使用.相傳為宋朝時駐守廣西的平南軍講的山東話。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語:又稱徽州話,或認為屬于吳語。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35.htm
方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這個條目所探討的方言,僅限于狹義的方言,也就是所謂的“地域方言”。至于廣義的方言,也就是包括地域以外其他不同種類之語言變體的討論,請見“社會方言”和“個人方言”。此外,關(guān)于中國西漢時期學者揚雄名為《方言》的著作,請見“方言 (著作)”這個條目。
方言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指一個特定地理區(qū)域中某種語言的變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采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fā)展關(guān)系”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碰到相當程度的任意性和困難性。因此,多數(shù)人同意,在實際操作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標準化(特別是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zhì)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zhì)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目錄 [隱藏]
1 “方言”或“語言”?
2 語言人類學的看法:將語言視為是抽象觀念
3 社會語言學的看法:相互理解性
3.1 語言差異的連續(xù)性
3.2 理解的定義
3.3 不同個體的不同理解能力
4 歷史語言學的看法:歷史發(fā)展的關(guān)系
4.1 基本觀念的混淆
4.2 和“相互理解性”概念不一定兼容
4.3 語言變遷的不同速度
5 用政治因素來理解所謂“方言”的概念
6 和“方言”相關(guān)的研究書目舉隅
7 參考出處
8 參看
9 外部鏈接
[編輯]
“方言”或“語言”?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qū)別基本上是任意的,雖然一些語言學者曾經(jīng)提出種種不同的判準,但是諷刺的是,這些不同的判準卻常常會產(chǎn)生不一致的結(jié)論(詳見后述)。而在實際操作中,和“方言 vs. 語言”相關(guān)的判斷不但是主觀的,而且基本上是由于不同語言之使用者的政治權(quán)力不一致而造成的。一個或一些語言之所以會被稱之為“方言”,通常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由于這些語言缺少適當?shù)臅嬲Z,或者是雖然有書面語,該書面語卻不被承認為具有正當性;
由于這些語言的使用者沒有屬于自己的國家;
由于這些語言長久以來被其他的語言所歧視(Wikipedia 2005a)。
以下對語言學者幾種比較常用的“方言 vs. 語言”判別方式進行討論,并進一步指出這些判準在實際應(yīng)用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以“政治因素”來解釋何謂“語言”,何謂“方言”,就變成是比較具說服力的說法了。
[編輯]
語言人類學的看法:將語言視為是抽象觀念
對語言人類學的學者而言,方言是指“某個口語社群(speech community)所使用之某種特定形式的語言”(Wikipedia 2005a)。也就是說,相對于“方言”而言,“語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有的人在口頭上所使用的都是某種“方言”,而不是“語言”。
事實上,在現(xiàn)代某些社會中,人們會人為地制定所謂的“民族共同語”或“官方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民族共同語”或“官方語言”也是以某一種方言為基礎(chǔ)而產(chǎn)生的,在本質(zhì)上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方言。以中國所使用的“普通話”為例,中國的語言學者周振鶴和游汝杰(1986,5)就這樣表示:“且不管大多數(shù)人所說的普通話都是帶有方言特征的,就是標準的普通話也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chǔ)方言’的。北京話和北方話當然也是方言”。
[編輯]
社會語言學的看法:相互理解性
一般來講,多數(shù)的語言學者會試著依尋社會語言學的定義,將“相互理解性”視為是判斷“方言”或“語言”時最重要的一個判準。簡單來講,如果一個人會使用A語言,在不用另外教導的情況下,她/他也可以了解B語言的話,那麼,這個B語言就可以被視為是A語言的方言,或者A語言可以被視為是B語言的方言。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A語言和B語言都被視為是另一個C語言的方言,而C語言則被稱之為“語言”。相反地,如果使用A語言的人無法了解B語言的話,那麼,A語言和B語言就是不同的“語言”,而不是“方言”(Terralingua nd)。
這個定義雖然看起來簡單明確,但是在實際應(yīng)用上卻也有不少困難,以下列舉一些例子。
[編輯]
語言差異的連續(xù)性
“相互理解性”概念的第一個難題在于“語言差異的連續(xù)性”。比如說,A語言的使用者了解B語言,B語言的使用者了解C語言,C語言的使用者了解D語言。然而,A語言的使用者卻不了解C語言,而B語言的使用者也不了解D語言。那麼,這四個語言的關(guān)系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又應(yīng)該在哪里劃上“語言”和“方言”的界線呢?也就是說,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性基本上是一個連續(xù)體,并不存在一條明晰而可以一刀兩斷的界線。語言學家通常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方言連續(xù)性(Dialect Continuum)”(見Wikipedia 2005b)。
此外,如果是A語言的使用者了解B語言,而B語言的使用者卻不了解A語言的話,那麼,我們是應(yīng)當以A語言的使用者當作標準,而將這兩個語言的關(guān)系視為是“方言和語言”,還是要依照B語言使用者的標準,而將這兩個語言視為是不同的“語言”呢?(Terralingua nd)
[編輯]
理解的定義
再者,“相互理解性”這個語匯本身就不是十分容易定義的一個概念。到底什么叫做“理解”呢?比如說,如果A語言和B語言使用者只能進行“半溝通(semi-comunication)”的話,那麼,這算不算是理解呢?再比如說,A語言的使用者可以在口語上理解B語言,但卻無法理解B語言的書面語,那麼,這又算不算理解呢?相反地,如果A語言的使用者可以在書面語上理解B語言,但卻無法理解B語言的口語,那麼,這也算是理解嗎?(Terralingua nd)
以使用芬蘭語的人來講,由于瑞典語是芬蘭公立學校所教導的一個科目,所有的芬蘭人基本上都懂瑞典語,因此他們也可以讀懂一些丹麥語。然而,他們卻在口頭上完全無法理解丹麥語。所以,以芬蘭人的標準來看,我們難道應(yīng)該宣稱丹麥口語和瑞典口語是不一樣的“語言”,但是丹麥書面語卻是瑞典書面語的“方言”嗎?(Terralingua nd)
[編輯]
不同個體的不同理解能力
此外,使用同一個語言的不同個體,其實也擁有不盡然相同的“理解能力”。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具備多語能力,和只具備單一語言能力的人相比,她/他可能在理解沒正式學過的語言上,就擁有更好的機會可以理解其他語言。Terralingua(nd)以一個沒正式學過荷蘭語、但卻懂其他六種印歐語系語言(丹麥語、英語、德語、拉丁文、挪威語、瑞典語)的學者為例,由于精通多種語言的關(guān)系,這個學者雖然完全沒有學過荷蘭語,卻多少可以理解些許荷蘭語。那麼,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說,對于只懂瑞典語的人而言,荷蘭語是另外的一種“語言”,但是,對這個學者而言,荷蘭語卻是瑞典語、德語或者是英語的“方言”呢?,
事實上,除了上述這三個論點以外,我們還可以舉更多的例子來挑戰(zhàn)“相互理解性”這個概念的適用性。我們所要指出的是,用“可理解性”來區(qū)辨語言和方言,在實際操作上是充滿困難的。
[編輯]
歷史語言學的看法:歷史發(fā)展的關(guān)系
有很多歷史語言學者,則是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著手,將“從某個歷史上比較久遠之溝通媒介發(fā)展出來的口語形式(speech form … of the older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from which it developed)”稱之為“方言”。比如說,以這種觀點而言,屬于日爾曼語族的語言就被視為是“拉丁語”的方言,而現(xiàn)代希臘語則被視為是“古希臘語”的方言(Wikipedia 2005a)。然而,這種定義也會遭遇到不少難題,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討論。
[編輯]
基本觀念的混淆
第一個難題是基本觀念的混淆。從這種觀點來看,假設(shè)A語言系衍生自B語言,而B語言又是衍生自C語言的話,那麼,以B語言為例,雖然她對A語言而言是一種“語言”,而A語言則是一種“方言”;但是,B語言卻也同時是C語言的“方言”,而C語言則是一種“語言”。這種操作方顯然會讓整個概念系統(tǒng)變得復雜而混淆不清(Wikipedia 2005a)。
[編輯]
和“相互理解性”概念不一定兼容
再者,以“歷史發(fā)展關(guān)系”當作標準所界定出來的“語言”和“方言”,其彼此之間卻不一定具備社會語言學者所強調(diào)的“相互理解性”。也就是說,在將“承傳關(guān)系”視為是判別語言或方言之主軸的時候,作為“子語言”的“方言”,和作為“母語言”的“語言”之間,卻不一定具有“相互理解性”(Wikipedia 2005a)。
[編輯]
語言變遷的不同速度
最后,一個“語言”有可能會同時產(chǎn)生一個以上的“方言”,而這些“方言”又各自有不同的變化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很可能出現(xiàn)的情形是,某兩個歷史發(fā)展關(guān)系上比較不親近的“方言”(根據(jù)歷史語言學者的定義),她們兩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性”,竟然比她們和其他歷史發(fā)展關(guān)系上比較親近之“方言”的“相互理解性”還要高。以同屬于羅曼語支(Romance)的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法語為例。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相似性,就比她們和法語之間的相似性高得多,雖然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意大利語和法語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是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關(guān)系,都比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關(guān)系要密切的多。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正是法語在歷史上變化的速度比較快,而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變化速度比較慢,所以她們兩者之間反而擁有更多共享的語匯(Wikipedia 2005a)。
[編輯]
用政治因素來理解所謂“方言”的概念
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 --- Max Weinreich (引自Wikipedia 2005a)
如果說,無論是“相互理解性”或者是“歷史發(fā)展關(guān)系”,都無法清楚地劃出“方言”和“語言”之界線的話,那麼,根據(jù)多數(shù)語言學者的共識,造成這條界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語言“本身”,而是語言以外的其他政治和社會因素。在區(qū)別“方言”和“語言”時,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該語言的“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程度。如果某種方言曾經(jīng)被書面化(這通常是標準化的前提)過、而且已經(jīng)達成一定程度之標準化的話,我們就將其稱之為“語言”(Terralingua nd)。
Peter Trudgill 就曾經(jīng)這樣宣稱,對他而言,“語言”就是“一種獨立的、標準化的變體 ……,而且有她們自己的生命(independent, standardized varieties ... with, as it were, a life of their own)”(引自Terralingua nd)。以這種標準來看,這個世界上多數(shù)的既存語言,可能都無法被稱之為是一種語言。事實上,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其實都存在著很多可能變成“語言”的方言。然而,如果論及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實,我們卻發(fā)現(xiàn)到多數(shù)的語言都沒有完成這個標準化的程序,而被人稱之為“方言”。相反地,只有某些特定的語言被某些人刻意選取出來,而成為所謂的“語言”。那麼,我們應(yīng)該如何解釋這種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象呢?為什么某些語言最后變成“語言”而某些語言最后變成“方言”呢?Terralingua (nd)正確地提醒我們,我們應(yīng)該要追問是誰在從事這些標準化的工作?是誰從這些標準化的工作中獲得好處?答案很明顯,正是那些菁英、國家機器的建構(gòu)者、以及教會代表。正是這些人的選擇,決定了一個語言是被稱之為“語言”或者是“方言”。
因此,所謂“方言”或“語言”的分類,其實反映的不是語言本身的優(yōu)劣,而是語言使用者的相對政治權(quán)力。一個語言之所以被稱之為“語言”,那是因為使用這個語言的人掌握了政治決策的權(quán)力。相反地,一個語言之所以被稱之為“方言”,那是因為使用這個語言的人被剝奪了標準化其語言的權(quán)力。就像Max Weinreich所宣稱的“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一樣,Terralingua(nd)也用類似的方式對“語言”下定義:“語言就是擁有國界的方言”、“語言就是菁英所推銷的方言”。
[編輯]
和“方言”相關(guān)的研究書目舉隅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收入專書,不收入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
Britain, David, and Jenny Cheshire. eds. 2003. Social Dialectology: In Honour of Peter Trudgill.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
Campbell, Lyle. 1998.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heshire, Jenny, and Dieter Stein. eds. 1997. Taming the Vernacular: From Dialect to Written Standard Language.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Escure, Genevieve. 1997. Creole and Dialect Continua: Standard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Belize and China (PRC). Amsterdam: J. Benjamins.
廣戶敦,1986,方言語匯の研究:言語地理學と國語史との接點を求めて。東京都:風間書房。
弘文閣編輯室編輯,1986-1987,方言學研究論文集。日本肅蛛特別市:弘文閣。
黃金文,2001,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Kortmann, Bernd. eds. 2004. Dialectology Meets Typology: Dialect Grammar from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林語堂等著,1975,方言專號: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Linn, Michael D. eds. 1998. Handbook of Dialects and Language Variation. 2nd 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Romaine, Suzanne. 1994.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Leuvensteijn, J. A., and Johannes Bernardus Berns. eds. 1992. Dialect and Standard Language: In the English, Dutch, German, and Norwegian Language Areas: Seventeen Studies in English or German. Amsterdam: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olfram, Walt, Carolyn Temple Adger, and Donna Christian. 1999. Dialects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Wolfram, Walt, and Donna Christian. 1989. Dialects and Education: Issues and Answ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編輯]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Terralingua. nd. Language or Dialect? [online]. np: Terralingua,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Wikipedia. 2005a. Dialect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4 February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Wikipedia. 2005b. Dialect Continuum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4 February [cited 26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輯]
參看
方言學
語言
社會方言
個人方言
標準化語言(標準化方言)
漢語方言
[編輯]
外部鏈接
Terralingua:Language or Dialect?
中國的方言是長期歷史演變而形成的,隨著版圖的擴張漢族人南大規(guī)模南遷,由于政治分裂和地理阻隔等方面的原因和北方的交流一度中斷,當北方由于受到異族入侵和自身語言發(fā)展等原因發(fā)音發(fā)身改變的時候,沒有同步發(fā)生改變而保留了更多的古漢語發(fā)音,這樣過程一次次發(fā)生,就產(chǎn)生了南方眾多的方言,比如潮州話就是漢朝漢語發(fā)音的遺存,粵語是唐代的,四川話是宋代的,山東話是明代的,而北京話則是滿人對漢語的不標準發(fā)音,最突出的表現(xiàn)為:1、漢語的入聲徹底消失2、出現(xiàn)兒話音。據(jù)研究北京話是目前我國最不符合漢語發(fā)音規(guī)則的方言,根本無法按照古漢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來推出正確的發(fā)音,而南方的許多方言都可以。
荷蘭語 奧地利語 都是德語 只不過是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的差別 中國既然統(tǒng)一化了 雖然是中國人也存在高地和低地的差別
中國的人情世故,為什么讓老外超級崩潰?
思想觀念不同,中國人的人情世故讓老外超級崩潰也是很正常的。就比如說親朋好友出去吃飯,老外一般都會選擇AA制,而中國人呢?吃完飯就像是要打仗一樣,一個飯錢就弄得沒完沒了,是真的想為對方出錢嗎?并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彼此虛偽的假裝一下而已啊,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啊。
什么樣的人情商高
情商高的人,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他們大多在乎別人的感受。說出一段話之前會先思考對方是否可以接受,他們很少說難聽的話,因為這樣不僅破壞與說話人的關(guān)系,也并不是自己與他人溝通的最終意圖。所以他們大多溝通能力特別強,很容易就讓對方產(chǎn)生信任感,人緣也很好。6、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當你知道自己...
中國人不能騙中國人是怎么來的?
該梗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出自戲劇《地下交通站》)的變體。[1]第一次正式的出現(xiàn)是在2021年初的時候中國警方公布了一段詐騙分子懺悔的視頻,這些詐騙分子排成幾排齊聲喊到:“我在緬北做詐騙,現(xiàn)在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我是中國人,中國人不騙中國人”源自一位小紅書用戶和...
中國人為何在感情方面,表達方式不同
中國人為何在感情方面,表達方式不喜歡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就是因為中國受傳統(tǒng)禮教影響和文化熏陶,奠定了中國人感情表達形式不同。由于中國人在感情表達方式上和外國人有著截然不同,所以情感和外國男女的情愛心理真的差別很大。中國人在感情方面,比較含蓄,而外國人則是表達的很直白。其中有一個...
為什么說漢語漢字是最適合表達中國人思維的語言文字?拼音文字是最適合表...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這是和國人的性格分不開的,中國傳承5000多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字體系,中國講究的是內(nèi)涵,說話是一種含蓄的表達,而文字就是其載體之一,同一個字,甚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了不同的意思,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同時,他也和中國的思維...
都是一個國家的人,相互貶低,謾罵為什么呢!
有哲人說“性格就是命運”,這樣斷定雖然未免偏頗極端,卻也的確道出了幾分真理,正是性格左右著人世界觀的形成,支配了人的抉擇和行為,從而極大的影響了其命運。作為個體的人是如此,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環(huán)境下形成的民族又何嘗不是,只是我們習慣將民族的性格稱為是民族的精神。中國人自我觀照,遂有...
為何不同的地域,交談的言辭不同?
說話者如果不區(qū)分這些地域上的差別,說話目的就難以實現(xiàn)。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對說活者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隨著社交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yīng)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
各國的語言最早是怎么相互翻譯的
可是,人類用書面記錄的語言材料只有幾千年,在這之前上萬年的放言情況我們幾乎一點兒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關(guān)于語言起源的解釋,都不過是一種假設(shè)。有人提出“感嘆說”,認為語言起源于表達情感的感嘆詞;有人提出“勞動喊聲說”,認為語言起源于繁重勞動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聲說”,認為語言起源于對自然界原有聲音...
為什么亞洲很多國家的語言中含有漢字?
西方字母的產(chǎn)生也大體是這樣一個類似的過程。英語字母最早的起源過程大體也與日本借用漢字發(fā)明日本文字一樣,是用其它文字的發(fā)音來記錄本族語言。字母最初的發(fā)明人——腓尼基人當初的居住地靠近文明發(fā)祥地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他們利用古埃及文字,并簡化楔形文字,進而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套...
中國人跟外國人比是不是很喜歡繞彎子?
大多數(shù)外國人屬于熱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中國人屬于安靜內(nèi)斂的內(nèi)向型性格。說話婉轉(zhuǎn)有度是自古傳承的品質(zhì)。但是婉轉(zhuǎn)并不意味著喜歡繞彎子,只是以一種更得體的方式講述出來。比如中國人問好是握手,既表達了親近之意,又點到為止。外國人呢,可能相互貼面、親吻問好,更熱情直接一些。
相關(guān)評說: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答案] 方言反映的是漢語發(fā)展的歷史.各地的方言保留的是不同朝代的漢語特征.不如粵語中就保留了很多唐朝時的語音,老派湘語中保留了上古漢語中的濁聲母.方言形成有地理、文化、政治、語音自身等各種原因.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采,不但穿著生活習慣不相同,就連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那么,方言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的來源又是什么? 首先方言產(chǎn)生的原因就是民族的變遷、移民以及種族逐漸發(fā)展這三種主要方...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所以的漢方言都是在 古漢語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地理阻隔,各地繼承的“點”和發(fā)展的 不一樣,導致了差異性 “漢族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tǒng)一,因而使?jié)h語逐漸產(chǎn)生了方言.”.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從歷代祖宗至盡流傳下來的,不同區(qū)域的祖先,當然方言也就會有差異,人口漸漸的多,社會上的交流也就越來越多,所以方言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就這樣,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方言是全民語言的地方變體,各方言之間并未斬斷一切聯(lián)系,他們的基本詞匯和語法構(gòu)造基本上還是相同的. 社會的發(fā)展往往造成社會內(nèi)部進一步的分工,這樣,同一分工的人群在...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jù)性質(zhì),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 方言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yè)、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語言基本受兩個因素制約: 1地理阻隔自給自足的生產(chǎn)方式. 2戰(zhàn)爭.由于戰(zhàn)爭造成人群流動打破地理阻隔并且讓一種大家都懂得語言流通.戰(zhàn)爭結(jié)束語言基本定型.北方自夏朝起戰(zhàn)爭就沒有斷過所以北方語言容易懂主要是人員流動大如果沒有一個大致可以流通的語言戰(zhàn)爭和人員流動就無法進行. 一旦戰(zhàn)爭過去了語言就定型了變化只是語言自身內(nèi)部的變化這是自然變化.這種變化是造成方言的主要因素.江南自古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少以漢族為統(tǒng)治主體.大家可以過小國寡民的生活于是造成難懂得方言.象福建一個縣就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言.北方絕對不行.打仗了對方的語言你不懂,自己人 的語言你也不懂,馬上就被殺掉了.這樣迫使大家要有一種基本能通的交流方式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溫州在秦漢以前為甌越之地,屬百越的一支,主體民族為百越人,說的話是一種古越語.它跟北面的齊國不能通話,與西邊的楚國也不同語.齊楚兩國說的是漢語(華言).古越語屬于侗臺語,是今日侗語、水語、壯語、傣語、黎語、泰國泰語...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漢語博大精深,我國的地方方言又是從何時開始出現(xiàn)分支,逐漸演變至今呢? 其實方言自古就有,也不知道從何時能計,但有一點,秦統(tǒng)一天下后,拓張疆土,這時也就是方言形成的最初見證吧? 但也不可以這樣說,因為在秦之前各國的話言...
港北區(qū)施工: ______ 作為漢語統(tǒng)一的書面語表現(xiàn)形式的漢字,它的讀音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各不相同,方言區(qū)的人遇到不認識的字,只要知道它讀如某字,就可以用自己方言里該字的讀音去讀.同時,詞語的讀音雖然古今有別,但漢字的寫法卻是一樣的,這在客觀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