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篇《古文觀止》里短一點的文言文 十篇《古文觀止》里短一點的文言文,還要加上賞析
十年春(1),齊師伐我(2)。公將戰(zhàn)(3)。曹劌請見(4)。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5)?”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專也(8),必以分人(9)。”對曰:“小惠未徧(10),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14)。”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15)。公將鼓之(16),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17)。劌曰:“未可。”下視其轍(18),登軾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zhàn)。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對他說:“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么條件同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曹劌回答說:“這是小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對于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xiàn),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從您去。”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一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軍擊鼓三次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被打得大敗。魯莊公就要下令驅(qū)車追擊齊軍,曹劌說:“還不行。”曹劌下車看了看地上齊軍戰(zhàn)車輾過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撤退的情況,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zhàn)勝以后,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崐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后士兵的勇氣就消耗完了。他們的勇氣已經(jīng)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但大國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jīng)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賞析:
本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2、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1)。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3),寇不可翫(4)。一之謂甚,其可再乎(5)?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6),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7),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從,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將虢是滅(12),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13)?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14)?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15)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jù)我(16)。”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17)。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21),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譯文:
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圍,虢國滅亡了,虞國也一定跟著滅亡。晉國的這種貪心不能讓它開個頭。這支侵略別人的軍隊不可輕視。一次借路已經(jīng)過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著,嘴唇?jīng)]了,牙齒就會寒冷’,就如同虞、虢兩國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啊。” 虞公說:“晉國,與我國同宗,難道會加害我們嗎?”宮之奇回答說:“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勞,因功受封的典策還藏在盟府中。現(xiàn)在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愛什么呢?再說晉獻公愛虞,能比桓莊之族更親密嗎?桓、莊這兩個家族有什么罪過?可晉獻公把他們殺害了,還不是因為近親對自己有威脅,才這樣做的嗎?近親的勢力威脅到自己,還要加害于他們,更何況對一個國家呢?” 虞公說:“我的祭品豐盛清潔,神必然保祐我。”宮子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是隨便親近某人的,而是依從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里說:‘上天對于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說:‘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說:‘人們拿來祭祀的東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靈也就不享用了。神靈所憑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晉國消滅虞國,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獻給神靈,神靈難道會吐出來嗎?”
賞析:
文章開頭只用“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著便通過人物對話來揭示主題。語言簡潔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問句。如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比喻虞晉的利害關(guān)系,十分貼切、生動,很有說服力。
3、子魚論戰(zhàn)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2)。司馬曰(3):“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4),宋師敗績。公傷股(5),門官殲焉(6)。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7),不禽二毛(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贊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14),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16)。三軍以利用也(17),金鼓以聲氣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譯文: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zhàn)。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nèi)松伲弥麄冞€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jīng)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后,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wèi)官也被殺死了。
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zhàn)斗中,只要敵人已經(jīng)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發(fā)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zhàn)斗,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jīng)亡了國的商朝的后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zhàn)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父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們發(fā)動進攻,不也可以嗎?還怕不能取勝!當前的具有很強戰(zhàn)斗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于頭發(fā)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憐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恥辱來鼓舞斗志,奮勇作戰(zhàn),為的是消滅敵人。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就等于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等于屈服于敵人。軍隊憑著有利的戰(zhàn)機來進行戰(zhàn)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zhàn)要抓住有利的戰(zhàn)機,那末敵人處于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賞析:
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zhàn)爭經(jīng)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jié)局,后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diào):總的先說“君未知戰(zhàn)”,后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后指出正確的做法。寥寥數(shù)語,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辟。
4、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九月甲午(1),晉侯、秦伯圍鄭(2),以其無禮于晉(3),且貳于楚也(4)。晉軍函陵(5),秦軍晉南(6)。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7):“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8)。越國以鄙遠(9),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10)?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1),行者之往來(12),共其乏困(13),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14),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厭之有(15)?既東封鄭(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將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18),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19),乃還。子犯請擊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與(23),不知;以亂易整,不武(24)。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九月甲午日,晉侯和秦伯合兵圍困鄭國,因為鄭伯曾經(jīng)對待晉侯沒有禮貌,并且懷有二心親近楚國。晉國軍隊駐扎在函陵,秦國軍隊駐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勢危急了!倘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鄭伯聽從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道:“我的壯年,還不及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鄭伯說:“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碰到急難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燭之武答應去。
在夜里用繩子捆住身子從城上掛下去。見秦伯說:“秦晉合兵圍困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亡了!倘使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我怎么敢用這件事來煩勞您。越過晉國把遠處的鄭國作為秦國的邊界,您知道它的困難;怎么能用滅掉鄭國來加強鄰國?鄰國實力的加強,即您實力的削弱。倘使放棄進攻鄭國,作為您東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資糧館舍,對您沒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施恩了;晉惠公應允把焦、瑕兩城給您,可是他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在那里構(gòu)筑防御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已經(jīng)要把鄭國作為她東面的疆界,又要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來損害秦國,還會到哪兒去擴展呢?損害秦國來使晉國得到好處,只請您仔細考慮吧!”
秦伯聽了高興,跟鄭國人結(jié)盟。派杞子、逢孫、揚孫在鄭國駐防,才回去。子犯請求發(fā)兵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行!不是這個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過來傷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國,不明智;用戰(zhàn)亂來改變出兵時的整肅,是不武,我還是應該回去。”也離開了鄭國。
賞析:
本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里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了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的利害關(guān)系,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后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里預伏后來的秦晉肴之戰(zhàn)。
5、邵工諫厲王弭謗 《國語》
厲王虐(1),國人謗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衛(wèi)巫(5),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8),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聽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1),瞽獻曲(12),史獻書(13),師箴(14),瞍賦(15),曚誦(16),百工諫(17),庶人傳語(18),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19),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23)。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4)。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6)?”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譯文: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wèi)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jiān)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jīng)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nèi)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內(nèi)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賞析:
告訴人們一條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話說,如果統(tǒng)治者濫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簡潔,敘述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6、趙宣子論比與黨 《國語》
趙宣子言韓獻子于靈公(1),以為司馬(2)。河曲之役(3),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4),獻子執(zhí)而戮之。眾咸曰(5):“韓厥必不沒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車(7),其誰安之!”宣子召而禮之(8),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舉義(9),比也;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夫犯,犯而不隱(10),義也。吾言女于君(11),懼女不能也。舉而不能(12),黨孰大焉!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女(13)。女勉之。茍從是行也(14),臨長晉國者(15),非女其誰?”皆告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賀我矣(17)!吾舉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譯文:趙宣子向晉靈公進言推薦韓獻子,讓他擔任司馬。秦晉河曲之戰(zhàn)時,趙宣子故意指使車夫以其車騎沖犯行軍的隊伍。韓獻子將車夫逮捕并予處死。大家全都說:“韓厥的官一定做不長久了,那車夫的主人剛剛提升了他,而他馬上將其車夫處死,有誰還能讓他穩(wěn)坐在這高位上呢?”
趙宣子卻召見他并給予禮遇。說道:“我聽講侍奉君王的人應做到比而不黨。對朝廷忠誠守信以舉薦恪守大義的人,叫做比;利用舉薦以謀私,叫做黨。軍事行動是不準冒犯的,觸犯了則不徇私隱瞞,就叫做義。我將你推薦給國君,卻擔心你難以勝任;如果舉薦了無能之輩,實在沒有比這更大的結(jié)黨營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卻結(jié)黨營私,那我今后還怎么執(zhí)政呢?所以我以這件事來觀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著這樣干下去,將來掌管晉國大政的除了你還有誰呢?”趙宣子一一告訴眾大夫說:“諸位可以祝賀我了!我推舉韓厥完全合適,如今我已知道將不會獲罪于朝廷了。”
賞析:這篇文章記敘了晉國政治家趙宣子舉薦韓獻子為晉司馬的故事。舉賢薦能的事跡本來代不乏人,且多被傳為佳話。然而象趙宣子那樣,不僅認識到舉薦賢能對于國家的重要性,而且認為舉薦無能之輩就是最大的結(jié)黨營私,這是十分卓越的見解。但趙宣子為了考驗韓獻子,故意指使馬車夫用車騎沖撞行軍的隊伍,致使一個無辜者喪失了生命。這種不以人命為重的做法,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微賤。
7、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傳》
“吳子使札來聘(1)。”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2)。何賢乎季子?讓國也(3)。其讓國奈何?謁也(4),馀祭也(5),夷昧也(6),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7),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謁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長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14):“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15),而致國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17),終身不入?yún)菄9示右云洳皇転榱x,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18),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譯文:“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么承認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季子賢在哪里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他辭讓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謁、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xiàn)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我愿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后把君位傳給季子。”馀祭、夷昧都說行。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所以謁死了,馀祭做國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當屬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作國君。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國君應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我該是國君。僚怎么能做國君呢?”于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鴮m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么吳國為什么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季子是臣,就應該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吳季子的名啊。《春秋》對賢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么稱名呢?認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季子是被認為賢的,為什么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臣子;認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兒子。
賞析:本文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么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文層層設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賞析:本文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么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文層層設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8、虞師晉師滅夏陽 《谷梁傳》
“虞師、晉師滅夏陽(1)。”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2)。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產(chǎn)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8),必不使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9)。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10)。”
譯文:
“虞師、晉師滅夏陽。”
不是國都而說滅,是看重夏陽。虞國的軍隊不足一個師,《春秋》說是師,為什么呢?因為虞國寫在晉國之前,不可以不說師。它寫在晉國之前是為什么呢?滅夏陽是它為主的。夏陽,是虞、虢交界處虢國的一個要塞。夏陽一失,虞、虢兩國都可占領(lǐng)了。虞國為什么要為主滅夏陽呢?晉獻公想要討伐虢國,荀息說:“君主為什么不用北屈出產(chǎn)的馬,垂棘出產(chǎn)的璧,向虞國借路呢?”獻公說:“這是晉的國寶,如果受了我的禮物而不借路給我,那又拿它怎么辦?”荀息說:“這些東西是小國用來服事大國的。它不借路給我們,一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如受了我們的禮而借路給我們,那就是我們從里面的庫藏里拿出來,而藏在外面的庫藏里,從里面的馬房里拿出來,而放在外面的馬房里。”獻公說:“宮之奇在,一定不讓的。”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幾歲。心里明白,話就說得簡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諫阻,比虞君大不了幾歲,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愛的東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災禍在一個國家之后,這一點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慮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獻公就借路征伐虢國。宮之奇勸諫說:“晉國的使者言辭謙卑而禮物隆重,一定對虞國沒有好處。”虞公不聽,就接受了晉國的禮物而借路給晉國。宮之奇又諫道:“俗語說:‘唇亡齒寒。’豈不就說的這件事嗎!”他帶領(lǐng)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國去了。晉獻公滅了虢國,五年以后占領(lǐng)了虞國。荀息牽著馬捧著璧,走上前來說:“璧還是這樣,而馬的牙齒增加了。”
賞析:本文用簡煉的語言述評了這一歷史事件,深刻地說明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9、晉獻文子室成 《禮記》
晉獻文子成室(1),晉大夫發(fā)焉(2)。張老曰(3):“美哉輪焉(4)!美哉奐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國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lǐng)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譯文:晉國祝賀趙武房屋落成,晉國的大夫前往送禮。張老說:“美啊,這么高大!美啊,這么鮮亮!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還可以在這兒宴飲賓客。”趙武說:“我趙武能夠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在這兒宴飲賓客,這是希望保全性命,來追隨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說他們贊揚得好,祈禱得也好。
賞析:本篇所記趙武筑新室成,當是復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紀還不大,所以張老在贊頌的同時,還有規(guī)勸之意。
10、苛政猛于虎 《禮記》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1),使子路問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6)。”夫了曰:“小子識之(7),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孔子路過泰山邊,有個婦人在墳墓旁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伏手板聽著,派子路問她說:“你這樣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說:“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這虎上,現(xiàn)在我兒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說:“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呢?”回答說:“這兒沒苛政。”孔子說:“弟子們記著,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賞析:這則小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發(fā)人深省。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章賞析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xiàn)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一家。《陋室銘》是他的一篇傳世杰作。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賞析
文章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最突出的藝術(shù)手法是襯托,用菊正面襯托,用牡丹反面襯托。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文章賞析
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fā)。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jié)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于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fā)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古文觀止·諫院題名記》譯文與賞析
在這里,作者談論的不僅僅是諫官職責,也是在描述一種理想的人格。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nèi)闡述了諫官的發(fā)展歷史、職責,以及自己對諫官的態(tài)度和要求。體現(xiàn)了作者敢于直諫,不阿諛奉承,舉忠斥奸,不為身謀的精神。文章雖僅有一百余字,卻議論風生、感情充沛、跌宕變化、文意豐厚。
<古文觀止>的必背篇(小學生)
《論語》背熟了沒?這個才是最基本的。《古文觀止》并沒有什么六年級必背的古文,不過可以提前看看。《古文觀止》中前三章的周文中基本上都是節(jié)選的《左傳》所以如果有興趣可以看《左傳》不過有點難,畢竟是經(jīng)典。還《e 古文觀止》中一些簡單的文章可以先背下,我給你列舉一些如下:馬說,師說,...
孔子文言文短篇
”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一直發(fā)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說:“。 3. 關(guān)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內(nèi)為佳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
小篇文言文
3. 小古文第一篇 古文觀止第一篇為《鄭伯克段于鄢》,出自《左傳》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
有教育意義的短小文言文
5. 求有教育意義的古文,不要太長 >>>純手打,不知道你是要做什么用 講一些我喜歡的好了 篇目很多 我加了一點小說明 具體內(nèi)容自己百度吧ORZ 《古文觀止》里的文章都很好 要說具體篇目的話: 《三字經(jīng)》《千字文》古時候小孩子都是要背的咱就不說了 先秦部分: 《道德經(jīng)》(名句可以熟記,我是很喜歡這本書...
《古文觀止》哪幾篇最好背?(5篇)
要我說就是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韓愈的《馬說》,韓愈的《師說》,魏徵的《諫太宗十思書》,孔稚歸的《北山移文》,韓愈的《進學解》,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上述幾篇都是《古文觀止》中容易記憶的,且有名的文章。除了古文觀止上的我還喜歡那篇吳均寫的《...
古文觀止中的重點文章
1、《陳情表》;2、《蘭亭集序》;3、《歸去來兮辭》;4、《桃花源記》;5、《五柳先生傳》;《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于康熙三十三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是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書名古文觀止意思是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從選材上說,《...
徐渭傳文言文
1. 古文觀止徐文長傳文言文翻譯 我年輕時經(jīng)過家鄉(xiāng)的店鋪,看見有北雜劇《四聲猿》。 意趣和氣概豪放曠達,與近年來書生所編寫的傳奇大不相同,署名為“天池生”,懷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來到越地去,看見人家單張的書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筆法剛勁有力,一種郁結(jié)在胸中的不平之氣,透露于字畫中,仿佛可見。 心中...
古文觀止中的千古名句?
一、 愛國愛民篇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宋?陸 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 游<<示兒>> 4、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唐...
《古文觀止》第1篇:鄭伯克段于鄢(文言文帶拼音,萬字解析)
穿越歷史的刀光劍影:《古文觀止》第一課——鄭伯克段于鄢 在春秋時期紛繁的諸侯爭霸中,《左傳》的篇章猶如一幅精巧的畫卷,描繪了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權(quán)力較量與人性糾葛。鄭武公的長子鄭莊公,面對母親姜氏對次子共叔段的過分寵愛,他深思熟慮,以智謀和決心維護王位的穩(wěn)固。初時,武姜試圖讓共叔段...
相關(guān)評說:
武強縣跨棒: ______ 以下文言文皆摘自《古文觀止》1.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3.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4.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5.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6.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
武強縣跨棒: ______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是《古文觀止》中收錄的字數(shù)最少的古文,只有七十余字.
武強縣跨棒: ______ 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 都很長啊 歸去來兮詞也不錯的
武強縣跨棒: ______ 《清·梅曾亮·游小盤谷記》(《古文觀止》第二一二篇)古文觀止譯文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
武強縣跨棒: ______ 臧哀伯諫納郜鼎 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
武強縣跨棒: ______ 《吊古戰(zhàn)場文》: 原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zhàn)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譯文如下: 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群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凄涼,明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返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身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猶是古戰(zhàn)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夜沒在這里,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武強縣跨棒: ______[答案] 鄭伯克段于鄢 李陵答蘇武數(shù) 報任少卿書 戒兄子嚴敦書 典論·論文 與吳質(zhì)書 陳情表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滕王閣序 進學解 瘞旅文 徐文長傳
武強縣跨棒: ______ ①《鴻門宴》②《屈原列傳》③《廉頗藺相如列傳》④《信陵君竊符救趙》⑤《愚溪詩序》⑥《岳陽樓記》⑦《游褒禪山記》⑧《六國論》⑨《伶官傳序》這幾篇文章都屬于淺易文言文,可讀性強
武強縣跨棒: ______ 《古文觀止》中選到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堪稱經(jīng)典.以下是選到中學語文課本上的所有篇目和選到中學語文讀本上的部分篇目: 周文: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召公諫厲王止謗. 秦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李斯諫逐客書. 漢文:屈原列傳、報任安書.賈誼過秦論(上)、諸葛亮前出師表. 六朝唐文:陳情表、蘭亭集序、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陋室銘、阿房宮賦、原毀. 唐文:師說、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 唐宋文: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愚溪詩序、岳陽樓記. 宋文: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石鐘山記、赤壁賦(前后)、六國論、上樞密韓太尉書、游褒禪山記. 明文:賣柑者言、五人墓碑記.
武強縣跨棒: ______ 001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002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003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004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005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006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007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00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