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求高考120個文言文常用實詞和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求高考大綱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和120個文言實詞及解釋(要全...

    18個常見文言虛詞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對這18個文言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兩個方面比較區(qū)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以類相從,同類集中。同時抓住課文進(jìn)行掌握,課文是虛詞運(yùn)用的典范,對重點(diǎn)虛詞一定要結(jié)合文章反復(fù)吟詠體味。
    一、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dú)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三、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dāng)于"于"。 如: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六、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七、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八、所
    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九、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十一、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二、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十三、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四、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十五、與
    1介詞,引進(jìn)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dāng)于“跟”“和”。
    例1:秦伯說,與鄭人盟。 例2:豎子不足與謀!
    2連詞,表并列,相當(dāng)于“和”。
    例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例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語氣助詞,通“歟”。
    例5:無乃爾是過與?
    4固定結(jié)構(gòu)“孰與”“與……孰”,相當(dāng)于“跟……相比,哪一個… ”。
    例6:吾與徐公孰美? 例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十六、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十七、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十八、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字?jǐn)?shù)太多了,剩下的實詞發(fā)不了了

    高考文言虛詞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jié)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1)、表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承接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4)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yīng),表遞進(jìn)。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fù)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dú)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譯作“什么”“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么”“多么”“怎么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fēng)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么樣”“什么樣”。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么”“憑什么”。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zhàn)》)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為什么”。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4)表感嘆語氣。譯作“啊”“呀”。如: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2、介詞:用法相當(dāng)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師說》)
    3、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作“就”“這才”“于是”等。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悉使羸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譯作“卻”“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趙王……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譯作“才”“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譯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作定語或主語,譯作“你的”“你”,不作賓語。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今欲發(fā)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發(fā):發(fā)兵)

    五、【其】
    1、人稱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作領(lǐng)屬性定語。譯作“他(們)的”“它(們)的”。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2)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主謂短語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主謂短語作主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譯作“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5)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其一人專心致志。(《弈秋》)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語氣。相應(yīng)譯作“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猜度,譯作“大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問,譯作“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祈使,譯作“還是”)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譯)
    3、連詞
    (1)表選擇,兩個“其”連用。譯作“是……還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假設(shè),譯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如:
    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六、【且】
    1、連詞
    (1)表遞進(jìn)關(guān)系。譯作“而且”“尚且”“再說”,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并列關(guān)系。一般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作“一邊”“又”,如: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中山狼傳》)
    2、副詞
    (1)表動作或情況就要發(fā)生。譯作“將”“將要”。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shù)字。譯成“快要”“將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表短暫時間。譯作“暫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七、【若】
    1、代詞
    (1)、作第二人稱。做主語或定語。譯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連詞
    (1)、表假設(shè)。譯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可譯作“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軍降者,皆萬戶。(《漢書•高帝記》) 時有軍役若水旱……(《漢書•食貨志》)
    3、動詞,像,好像。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⒊“所以”連用
    ⑴、表原因,譯作“……的原因”。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表根據(jù)、依靠或憑借,譯作“……的根據(jù)”“……的方法“靠他來”“用來”等。如: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4、名詞: 表處所,地方。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九、【為】
    1、介詞:表被動時讀二聲,其它讀四聲。
    (1)表對象。譯作“向”“對”等。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涕。(《觸龍說趙太后》)
    (2)表替給。譯作“替”“給”等。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會其怒,不敢獻(xiàn),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3)表時間。譯作“當(dāng)……的時候”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王安石《上執(zhí)政書》)
    (4)表目的。譯作“為著”“為了”。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譯作“因為”“由于”。如: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yuǎn)也輟廣。(《天論》)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被動。譯作“被”,“為”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有時也可不出現(xiàn)施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被動式 。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助詞:讀二聲,放在疑問句末,表反問,譯作“呢”。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陳述或反問語氣,用在句中,表提頓,相當(dāng)于“也”。一般譯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譯。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作賓語。如:
    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疑問代詞。作狀語,譯作“怎樣”“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兼詞。一種兼“于+何”,作狀語,譯作“在哪里”。一種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補(bǔ)語,譯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ā墩撜Z》)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集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4、作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盤盤焉,困困焉……(《阿房宮賦》)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高中語文常見的十八個文言虛詞,及常用實詞
    高中語文合集百度網(wǎng)盤下載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高中語文優(yōu)質(zhì)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wǎng)校合集。

    急需語文18個虛詞,120個實詞,
    優(yōu)秀、堅強(qiáng) 快、慢、迅速、熟練、輕松、懇切、緊張 上、前、左、中、以下、下邊、之前、旁、外面、里頭、前后、面前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

    文言文十八個虛詞
    1. 文言文中的18個虛詞是什么 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 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 而 1、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xué)》 2、連詞: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

    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3、文言文實詞:倍 (1)動詞 。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2)量詞。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4、文言文虛詞:而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xué)》)(2)代詞。第二人稱,一般...

    高中文言文中的18個重點(diǎn)虛詞和實詞是什么?
    虛詞有十八個的說法,實詞就多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大綱》(試驗修訂版)附錄了重點(diǎn)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其中實詞150個,為便于學(xué)生能夠有系統(tǒng)的進(jìn)行學(xué)習(xí), 特將此150個實詞的一詞多義進(jìn)行系統(tǒng)的整理,每個詞的義項基本上以《辭海》的解釋為依據(jù),盡量以本義、引申義的順序排列,同時也收入課本中...

    18個文言文虛詞順口溜
    【奇思妙想】這個口訣目的是幫助同學(xué)們記住18個常見虛詞,記憶時同學(xué)們要這樣聯(lián)想: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頭號美女王語嫣,何其弱不禁風(fēng),為什么身體會這么弱呢?解釋一下,因為——所以——則——而且——這怎么叫解釋呢?簡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樣的廢話連篇。2. 求記十八個文言文中虛詞的口訣...

    120個文言實詞和18虛詞到底要不要背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dú)充當(dāng)句子成分,即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一般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及代詞。虛詞,泛指沒有完整意義的詞匯,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文言虛詞共有18個: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

    高考文言文虛詞,實詞一詞多義歸納
    高考文言文虛詞,實詞一詞多義歸納 要有所學(xué)文章的例句,出處。虛詞有18個,實詞有120個。請盡量詳細(xì)... 要有所學(xué)文章的例句,出處。虛詞有18個,實詞有120個。請盡量詳細(xì) 展開  我來答 2個回答 #熱議# 已婚女性就應(yīng)該承擔(dān)家里大部分家務(wù)嗎?FZ66789 ...

    關(guān)于文言文18個常見虛詞
    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而 1、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xué)》翻譯: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但是)如果沒有蛇、...

    高中18個文言文虛詞用法歸納
    高中18個文言文虛詞用法歸納:1、而:多用作連詞,表示并列、轉(zhuǎn)折、修飾等關(guān)系。2、何:常用來詢問原因、目的等,或表示反問。3、乎:常用于句末,表示疑問、反問等語氣。4、乃:常用于強(qiáng)調(diào),表示就是、才等意思。5、其:多用來代指人、事、物等。6、且:表示并列、遞進(jìn)等關(guān)系,有時也用來表示...

    相關(guān)評說:

  • 臺霞19573924742: 高中文言實詞虛詞解釋列表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答案] 一、要求掌握的常見文言詞 1、實詞(120個) 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誠 除 辭 從 殆 當(dāng) 道 得 度 非 復(fù) 負(fù) 蓋 故 顧 固 歸 國 過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間 見 解 就 舉 絕 堪 克 類 憐 彌 莫...
  • 臺霞19573924742: 高中語文常見的十八個文言虛詞,及常用實詞把它們列舉出來并說說用法,還舉一些例子,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答案] 文言虛詞共18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20個文言文實詞: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dāng)、道、得、
  • 臺霞19573924742: 求文言文120個實詞18個虛詞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答案]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在句子中起輔助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只是幫助把意思表達(dá)得更準(zhǔn)確、具體、完整.18個高考文言虛詞、18個文言虛詞小故事、高中文言虛詞、初中文言虛詞、文言文...
  • 臺霞19573924742: 120個文言文實詞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hù))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 臺霞19573924742: 幾個高中文言文實詞解釋求下列高中文言文的實詞解釋,1.顧 2.固 3.歸 4.國 5.過(注:我要的是文言文實詞的解釋,不是譯成英語啊)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答案] 其實文言文的解釋要根據(jù)語境來選擇的,因為可能有很多解釋的,我大致給你找了下面一點(diǎn)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dú)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dú)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下面我沒有...
  • 臺霞19573924742: 文言文120個實詞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案 拔 拜 暴 報 被比 鄙 敝 兵 薄 策 察 乘 除 從 殆 當(dāng) 度 惡 伐 訪 放 封 覆 負(fù) 蓋 固 顧 觀 國 忽 華 會 或 幾 羈 及 疾 濟(jì) 假 兼 間 簡 見 將 藉 就 咎 舉 覺 堪 克 曠 臨 略 蒙 糜 莫 屏 竊 傾 窮 趨 卻 再 身 審 實 適 屬 數(shù) 徒 望 微 危 文 聞 向相 謝 信 行 幸 許 恤 益 因 引 遇 援 責(zé) 直 至 致 質(zhì) 著 卒 族 世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為 焉 也 以 于 與 則 者 之 遽
  • 臺霞19573924742: 求高中重點(diǎn)文言實詞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所謂常見的文言詞語,就是在我們課文中常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所謂“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主要是指實詞.現(xiàn)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種版本,但不管哪種版本,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篇目總在必選之列,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篇目中...
  • 臺霞19573924742: 高中語文需要掌握哪些文言實詞,虛詞?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
  • 臺霞19573924742: 高中語文實詞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愛本義是悲哀、傷心.用作動詞: (1)愛護(hù),體貼.如:愛百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度說》) (2)珍惜,愛惜.如:倘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喜愛.內(nèi)如:予獨(dú)愛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4)吝嗇,舍不得.如:百姓容皆以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
  • 臺霞19573924742: 高中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有哪些? -
    銀海區(qū)廣義: ______ 一、《高中語文新課程標(biāo)準(zhǔn)》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的用法: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xxjxw.com%2farticle%2fxkfd%2fyw%2f200512%2f345.html" target="_blank">http://www.xxjxw.com/...
  • 天天操夜夜操|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免费人妻AV|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牛牛影视|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天堂久久|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