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于天,圣于地 這六個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神于天,圣于地”是什么意思?
“神于天,圣于地 ” 意思是:盤古之神與天齊高,與地闊厚。
出自三國徐整所著的《三五歷紀》。
節(jié)選原文: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極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譯文:
世界開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團,象個雞蛋一樣,盤古就生在這當中。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分開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為地,盤古在天地中間,一天中有多次的變化。
盤古之神與天齊高,與地闊厚,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大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盤古也長得非常高大。天地開辟了以后,才出現(xiàn)了世間的三皇。數(shù)開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壯盛于七,終止于九,所以說天與地的距離是九萬里。
擴展資料
《三五歷紀》又作《三五歷》,內(nèi)容皆論三皇已來之事,此書已佚,僅部分段落存于后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三五歷記》最早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一部著作。從此以后,盤古開天辟地的記載越來越多起來,并發(fā)展為他死后頭化為東岳,腹化為中岳,左臂化為南岳,右臂化為北岳,足化為西岳,眼睛化為太陽和月亮,淚水化為江河,呼氣化為風(fēng),聲音化為雷電,夫妻二人化為陰陽。
盤古的開天辟地一說最早形象見于《廣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說》為龍首蛇身或人面蛇身。
一部分學(xué)者認為也認為盤古也姓方氏,因后來人們以天圓地方為大,盤古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神,他的產(chǎn)生很古老,長期流傳在人們口頭,直到三國時才由吳國文人徐整記錄下來。
但1986年饒宗頤先生發(fā)表的《盤古圖考》,指出漢末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饒先生的這一成果,不僅將盤古出現(xiàn)的時間上推到公元二世紀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啟迪:神話與宗教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體,語言與神像聯(lián)系在一起,兩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證。
在中國版圖上,盤古的分布很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都有盤古的痕跡。全國專家花都繪制“盤古地圖”,盤古遺跡遍布全國但廣東最多。南方百越族聚居地主要為兩廣地區(qū),該地為今瑤、漢、苗、壯、黎等族的聚居地。
在專家們看來,被視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的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應(yīng)當起源于古代“百越”之地;而嶺南,甚或說廣東先民,有可能就是這個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神話之一的創(chuàng)造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五歷紀
盤古開天辟地
(山海經(jīng)圖)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
出處,形容盤古的.引申意思,所謂“神于天”,就是指在個人生命上你永遠不要失掉自己的一雙翅膀,要有一片理想的天空,讓你飛翔,你可以做神仙。
但“圣于地”就是指在人間世道上,在社會規(guī)則下,每一個公民,要以身踐道,為社會盡責(zé),這種承擔(dān)就是我在土地上的行動,這就是圣人。
神于天,圣于地意思是:盤古之神與天齊
高與地闊厚的意思。
一、道教神仙譜系的淵源
道教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靈數(shù)量眾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能從這塊土壤中找到它的源頭。歸納起來,不外四端:
第一,對中國古代“天神、地只、人鬼”信仰的繼承和改造。早在戰(zhàn)國時,《周禮·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只、人鬼”的崇拜系統(tǒng)。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fēng)伯、雨師;地只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主要為祖先。道教成立時,
供奉神靈的數(shù)量不多,并且多與古代宗教的神靈相異,如:太上老君、三官等。東晉以后,崇奉的神靈雖愈來愈多,但仍不出《周禮》所概括的“天神、地只、人鬼”的格局。約出于南朝宋的《洞玄靈寶道學(xué)科儀》卷下記載了當時的醮神科儀,略稱:凡是學(xué)道者,皆須修學(xué)醮神儀節(jié),而醮“有九品(據(jù)下文,應(yīng)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師醮。此四醮皆請?zhí)焐瘛.斝摒倳r,尤須潔凈果具,并令豐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圖醮,九者居宅醮,
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請地神。當修饌時,尤須潔凈果具,并令豐新。”①現(xiàn)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齋科書,如北周《無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輯之“三皇齋”、“涂炭齋”、“盟真齋”、“三元齋”、“金箓齋”、“黃只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
“天神、地只、人鬼”的崇拜而來。如卷五十四“黃只齋品”有:“謝十方”(指東、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謝日月星”(指日、月及諸天星宿大神),“謝五岳”(指東、南、西、北、中五岳神君、靈官),“謝水官”
(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見自南北朝初年以來,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只、人鬼”的格局來創(chuàng)造和禮拜自己的神靈,其中也繼承了許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靈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東
岳、城隍、土地等,無不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從中蛻變的痕跡。
第二,對神話傳說人物的繼承和改造。中國古代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在流傳中,有些神話人物最后變成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道教繼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襲,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襲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使之成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靈。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屬于前者;黃帝、東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屬后者。
第三,取材于戰(zhàn)國秦漢間流傳的神仙人物。如《莊子》所記的廣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記的赤誦子,以及《史記》《列仙傳》《神仙傳》等所載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對讖緯的承襲。兩漢緯書在重點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經(jīng)典的同時,又制造了許多仙話。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對一些古代神話人物進行仙化,主要的有黃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還給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瀆眾神取名、描狀貌、
配服飾。這后一點為緯書的開創(chuàng)之舉,成為后世道教廣泛承襲的對象。
應(yīng)該指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神靈,雖然大部分承襲了中國古代神靈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為道教所新創(chuàng),除道書所載名目繁多的諸仙真外,本書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為半承襲半新創(chuàng)的神靈。盡管如此,道教在新創(chuàng)這
些神靈時,仍然脫離不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仍然要汲取中國已有的文化養(yǎng)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體的例證。元始天尊最早的雛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見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眾仙記》。該書云:
“昔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經(jīng)四劫,天形如巨蓋,……復(fù)經(jīng)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復(fù)經(jīng)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元始天王與之通氣結(jié)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農(nóng)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顯然元始天王是天地萬物人類的始祖神,脫胎于盤古神話。盤古神話最早見于三國吳人徐整之《三五歷紀》,此書已佚,《太平
御覽》卷二引有其中一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
⑤兩相對比,模仿之跡,顯然可見。其他對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無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話傳說。
二、道教造構(gòu)神仙譜系的教理依據(jù)和基本原則
道教神仙譜系雖然表現(xiàn)出繼承傳統(tǒng)的明顯特色,但是又對所選取的神靈進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據(jù)需要新創(chuàng)一些神靈。
其對已有神靈的加工和新神的創(chuàng)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據(jù)——“道”和“氣”,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則——“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義樞要,也是道教創(chuàng)神的基本依據(jù)。不賦予神靈以道性,無從成其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時,即謂:“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明,觀混合之未別,窺
清濁之未分。”⑥視老子為道的體現(xiàn)者和化身。
《老子想爾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⑦其后,宋謝守灝集歷代各類神仙傳記中有關(guān)太上老君之事跡,編成《混元圣紀》,其中有云: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
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⑧六朝時,道教各派根據(jù)發(fā)展的需要,擴大了神靈體系,在新創(chuàng)最高神三清時,同樣運用了“道”的原則。《云笈七簽》卷二引《太真科》曰:“混沌之前,道氣未顯,于恍莽之中,有無形象天尊,謂無象可察也。……
又經(jīng)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謂有名有質(zhì)為萬物之初始也。極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壽無億之數(shù),不始不終,永存綿綿,消則為氣,息則為人,不無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道。”⑨把
道的體現(xiàn)者的角色轉(zhuǎn)由三清承擔(dān),蓋以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體現(xiàn)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眾神仙,分別按其位次的高低,擁有相應(yīng)的道性。總的說來,“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氣”是道教塑造神靈的另一教理依據(jù)。道教從成立之日起,即受兩漢元氣說之影響,十分重視氣的作用,認為原始之氣生天生地生萬物。道書中,“氣”與“道”,有時被視作相異、相關(guān)之二物,有時被視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
時,與“道”一樣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時所出的《三天內(nèi)解經(jīng)》即用之以寫老子之化生,其卷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無,太無變化玄氣、元氣、始氣,三氣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氣凝結(jié),化生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AB《云笈七簽》又用之以寫三清之產(chǎn)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yīng)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生三氣,……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
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AC既然三元變生三氣,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為三氣所化或為三氣之體現(xiàn)者。這三位天神實即后世所稱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氣化三清”之說,表明“氣”是構(gòu)造
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樣,最高神之下的眾神仙,也由“氣”所構(gòu)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AD即三清祖氣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氣”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與“氣”造構(gòu)神靈時,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則,即變化的思想。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無變化即難以設(shè)想人能經(jīng)過修煉變成長生不死的神仙,人們稱由人變仙者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業(yè)報因緣經(jīng)》借元始天尊之口論其化身
過程,曰:“始有天地龍漢之初,吾號‘無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經(jīng)下世教化,……延康之時,吾號‘無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寶經(jīng)下世教化,……赤明開運,吾號‘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經(jīng)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眾神,亦由道或氣所化
生。《洞神經(jīng)》云: “大道降神,應(yīng)接一切,或有名無字,有字無姓,或有位號,姓名亦無,各由感致,參差不同,是謂正神皆道應(yīng)化。”AG
三、造構(gòu)神仙與編制神仙譜系的歷史進程
造構(gòu)神仙與編制譜系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和由紛雜無序到較有系統(tǒng)的演變過程: (一)漢魏兩晉是道教神仙譜系的初創(chuàng)時期。其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既確定神仙、真人為崇拜對象,又將儒家的圣人、賢人納入神仙譜系,將它們分為六等:“一為神人,
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謂“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fēng)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AH此時的神仙譜系比較粗疏,呈現(xiàn)初創(chuàng)時期的原始狀態(tài)。
這時期活動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又造構(gòu)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則不見造構(gòu)他神。這與當時五斗米道不重視偶像崇拜有關(guān)。如張魯(或云張陵)所
作《老子想爾注》十分強調(diào)《老子》道“無名”、“無象”的觀點,反對給“道”取姓名,設(shè)狀貌,因此,這時期所創(chuàng)神靈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構(gòu)神仙和進行初步整理的時期。陸修靜在改造南天師道(原五斗米道)時,仍然堅持三張傳統(tǒng),認為“大道虛寂,絕乎狀貌。”AI道士祀神的主要場所“靖室”應(yīng)該注重“清虛”,“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
刀而已。”AJ但寇謙之在改造北天師道時,卻與此觀點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師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為該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為其神權(quán)張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孫李譜文授予《錄圖真經(jīng)》神話外,“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
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
最高者無極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真尊,次洪正真尊,……”AK造神最多者,是東晉中后期新出現(xiàn)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它們在南北朝時所撰著的經(jīng)書中,另辟蹊徑,造構(gòu)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
君、太上靈寶天尊等,聲稱上清、靈寶派經(jīng)書都是這些尊神在天宮中講說而傳于世者。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勝枚舉。北周所出道教類書《無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十四,對南北朝時所創(chuàng)神仙作了匯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宮
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極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LB天神、地只、仙真、人鬼,樣樣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雜,又漫無統(tǒng)序,使信眾無所適從,于道教傳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鑒于此,遂作《真靈位業(yè)圖》,意欲將此雜亂無章的諸多神靈,清理出一個較有次序的譜系來。他根據(jù)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則,將五
百多名天神、地只、仙真、人鬼,用七個階次組織排列起來。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階,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極金
闕帝君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別容納若干天神、地只、仙真、人鬼,LC編制出道教史上第一個神譜。
雖然此神譜并未完全系統(tǒng)化,但它將十分龐雜的神仙群納入七個系列,無疑比原來的漫無統(tǒng)序前進了一大步,并為后來的神譜編制奠定了基礎(chǔ)。
南北朝神譜整理中還有一個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協(xié)調(diào)的問題。五斗米道(天師道)、樓觀道一直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而上清派、靈寶派則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稱靈寶天尊)為最高神。這種情況也是不利于道教傳播的。一些道士乃仿
照佛教的“三身”說,將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后來的三位一體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靈位業(yè)圖》即表現(xiàn)了這種傾向。其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為“天帝”、“道君”、“元君”,并無地只、人鬼;
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則納入了魏華存、許穆、許翙等上清派創(chuàng)始人;第三中位金闕帝君之下,納入了徐來勒、葛玄等靈寶派所尊的創(chuàng)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納入了以張陵為代表的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四個中位綜合成一個最高神,即可解決各派原有
的矛盾。事實上,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經(jīng)具備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實為“三清”的雛形。因此,《真靈位業(yè)圖》在道教神譜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較此稍后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日本吉岡義豐《道教經(jīng)典史論》認
為該書出于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經(jīng)問世)在講造像注意事項時,又特別強調(diào)了元始天尊等三神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種相,宜按奉行:一者,先造無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虛皇玉晨大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羅已
下、太清已上三清無量圣真仙相;三者……”LD認為造頭三個神像是第一重要的。此三神恰好就是后來的三清,由此可見三清尊神在南北朝末或稍后已逐漸形成。但并未最后完成,因為現(xiàn)存的南北朝塑像及造像記中,只見有單個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無三
清像,LE宮觀中更無三清殿;《隋書·經(jīng)籍志(四)》在述道教源始時,亦只稱元始天尊,而不稱三清。LF(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確立和神仙譜系繼續(xù)編定時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
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圣祖廟(老子廟)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道教宮觀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無三清殿。中葉以后,三清殿、三清觀之名始見于記載。徐鉉《筠州清江縣重修三清觀記》載,該觀原為紀念吳(猛)、許(遜)
二真君而作,始為草堂道院,“年世彌遠,增修益崇。開成(836~840)中,始詔賜號三清之觀。自時厥后,又逾十紀,……建三清之殿,造虛皇之臺,設(shè)待賓之區(qū),敞飯賢之室。”LG三清之名,亦見于唐代道教齋神名單,《茶香室叢鈔》卷十四《三清》條云:“唐楊鉅《翰林學(xué)士院舊規(guī)·道門青詞例》云:謹稽首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圣眾。”LH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請神名單中,首列“斗極祖師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極宗師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極真師洞神大道太上老君。”LI卷四至卷六首列:“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無極大道太上大道君,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LJ可見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已最后確立了。 與此同時,其余眾神的次序也正在編定中。如杜光庭《道門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
三,在三清之后所列神靈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師、三天大法師等;LK卷四至卷六則列:高上玉皇、三十六天帝、東華、南極、西靈、北真、玄中大法師、三天大法師、日月九曜、南辰北
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東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應(yīng)感一切真靈等。MB其余各卷大體類此。
(四)兩宋是道教神仙譜系最后編定時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們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賜的鬧劇。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儀,《宋史·王欽若傳》記王欽若曾撰著《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等。MC《歷世
真仙體道通鑒·林靈蘁傳》載林靈素曾“被旨修正一黃箓青醮科儀,編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經(jīng)子書。”MD林靈素所作的“編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編制的黃箓大齋醮神名單即據(jù)此改成,其
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單,按其性質(zhì)、品第,可分為以下十一個等次:(1)三清、四御;(2)南極長生大帝、東極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4)五帝、三官、四圣;(5)歷代傳
經(jīng)著名法師;
(6)魔王、神王、仙官;(7)五岳及酆都地府諸神;(8)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
(9)天樞院、驅(qū)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諸神;(10)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屬神眾。ME經(jīng)過如此整理后,十分龐雜的神仙“隊伍”算是較有系統(tǒng)了。當然道教各科儀書所載神仙系統(tǒng)并不完全統(tǒng)一,但南宋留用光《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寧全真?zhèn)魇谥鹅`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等所載神仙系統(tǒng),其主要神箓及其
等次皆差別不大,故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所載不失為神仙譜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譜系最后編定的標志。
相關(guān)評說:
海南省垂直: ______ 于丹《論語》心得~~~~~~~`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
海南省垂直: ______[答案] 遠古的時候,沒有天也沒有地,到處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團,可就在這黑暗之中經(jīng)過了一萬八千年,卻孕育出了一個力大無... 盤古醒來睜開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見,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著向四周猛劈過去. 那輕而清的東西都向上飄去,形成了天,...
海南省垂直: ______ 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的,而不是從空而降的,所以說起整個這種天地開辟造世的故事.我們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時候,中國最早的創(chuàng)世紀怎么來的呢,是由盤古開天辟地來得,但是這個開辟,不像西方神話講的那...
海南省垂直: ______ 翻譯: 世界開辟以前,天和地渾渾沌沌地成一團,象個雞蛋一樣,盤古就生在這當中. 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分開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為地. 盤古在天地中間,一天中有多次變化,比天、地都要神圣.天每日升高一...
海南省垂直: ______ 《盤古開天辟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
海南省垂直: ______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guān)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fù)雜社會...
海南省垂直: ______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guān)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fù)雜社會...
海南省垂直: ______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
海南省垂直: ______ 《論語心得》書稿付梓中華書局,心下有七分安頓三分忐忑.從二十一歲讀先秦文學(xué)碩士開始,幾乎泡在中華版的書堆里長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華書局出自己的一本書,就如同從來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電視屏幕里談?wù)劇墩撜Z》的話題. 對...
海南省垂直: ______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guān)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fù)雜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