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我國古代公文傳遞靠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設(shè)一個。一旦公文注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guī)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緊急情況可達四百里、六百里,最快達八百里
所以說是一天的時間最快可以跑八百里
八百里=四百千米,一天=二十四小時,速度約是16千米/小時
一天(十二個時辰)八百里,400km
實際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特急件,代表軍情十萬緊急。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天寶十四年11月9日,安祿山帶著五六萬兵馬在范陽起兵叛亂。
一天(十二個時辰)八百里,400km
實際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特急件,代表軍情十萬緊急。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天寶十四年11月9日,安祿山帶著五六萬兵馬在范陽起兵叛亂。
古代的“800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當(dāng)公文上標(biāo)注“馬上飛遞”時,按照規(guī)定要求,每日需傳遞300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加快速度,每日傳遞400里、600里,甚至最快速度能達到800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安排快馬,雖然這些馬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全力奔跑,因此也常常能達到一日千里的效果。“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這兩種...
古人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什么...
由此可見,現(xiàn)代人的交流已經(jīng)超越了距離的限制,再遠的地方一封郵件或者一個電話就能搞定。但是很多人想過沒有,在古代要送一封信要多久?很多人都在各種影視劇里面看到過所謂的“八百里加急”,而這個八百里加急也的確是古代信息交流最快的方式了。那么古人所說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放到現(xiàn)在,...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是如何進行的呢?
那么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快到什么程度呢?信息的及時性與國家的生死存亡有著重大的聯(lián)系,還可以調(diào)控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在戰(zhàn)亂時代,軍情是否及時和準確,與戰(zhàn)局的勝利息息相關(guān)。在商周時期,出現(xiàn)用烽火傳遞敵軍來襲的信息,本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由于受制于人為,如周幽王利用烽火來取樂,戲弄各諸侯,導(dǎo)致最后敵軍...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什么情況下能夠使用?
3. 800里加急的速度在當(dāng)時被認為是極限,以唐朝為例,從范陽到臨潼的1300多公里,即2700里,平均日行500里,對于沒有現(xiàn)代交通工具和高速公路的古代來說,這樣的速度已經(jīng)非常快。4. 古代驛站系統(tǒng)是保障800里加急能夠順利進行的關(guān)鍵。每隔20里就有一個驛站,配備好馬匹和騎手,確保信息能夠迅速傳遞。5. ...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但見人影一晃,一名騎士已經(jīng)跳將下馬。 這時候,路邊的驛站早有一名驛卒牽出來另一匹駿馬,交予那名騎士。 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馬蹄聲再次響起,轉(zhuǎn)眼間騎者已然離去,消失在視線里! 可見速度之快,已達極致。 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常言道,時間就是生命,戰(zhàn)機轉(zhuǎn)眼即逝。現(xiàn)代如此,古代又何嘗不是?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為何路上無人敢攔?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為何路上無人敢攔?土匪:看他腰間帶著什么 在一些古代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有八百里加急的信使趕來。在古代社會,交通非常不方便,傳遞信息只能夠通過人力,而人的遠距離移動最快的方式就是騎馬。八百里加急有多快,為何路上無人敢攔?土匪:看他腰間帶著什么。八百里加急為何路上無...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5. 唐朝時期,官方規(guī)定的最快傳遞速度為日行500里,這表明當(dāng)時的信息傳遞速度已經(jīng)非常快。6. 八百里加急不僅在軍事和政府通信中發(fā)揮作用,還在文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體現(xiàn)了其重要性和緊迫性。7. 盡管古代的八百里加急速度在今天看來可能不夠快,但在當(dāng)時,這種傳遞方式是技術(shù)和社會組織能力的...
八百里加急能達到什么速度?
但是,在戰(zhàn)爭時期,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很高。將軍有時決定不了,只好向皇帝請示。如果兩三個月他還不回來,那不是耽誤大了嗎?所以我們經(jīng)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非常重要的新聞,一般都是八百里加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加急消息能加多快。在古代,最快的方式是騎馬或乘船,他們傳遞消息的方式是一站又一...
“八百里加急”到底多快,為什么土匪不劫持?
八百里加急的真的很快,但都是幾個人交替才能達到這個速度。土匪們才不會對這些運送加急件的士卒下手,因為不僅沒有錢財,而且還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土匪們大多都是為了錢財,而士卒身上最值錢的也就是情報了,而這些情報對于土匪而言是沒用的,他們也不必為了這些對自身沒用的情報而冒險行事,所以土匪...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當(dāng)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天之內(nèi)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當(dāng)時的傳遞速度就達到了每天500里。但是仔細一算,“八百里加急”并不快。古代1里約為450米,日行800里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720里路。這樣推算,時速僅為30里,甚至自行車都可以達到。其實并不然,古代的道路并不好,有時是崎嶇的山路,...
相關(guān)評說:
柳林縣粗珩: ______ 騎兵的正常行軍速度不比馬拉松運動員跑的快,事實上是慢的多. 所謂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公文傳遞的最高要求,現(xiàn)在看就是日行500華里合250公里,每驛換馬保持馬力,一般最高也就達到20公里的時速,傳這種急件時經(jīng)常有馬匹倒斃情況發(fā)生. 騎兵負重比信差重的多,行軍一小時也就跑個10~15公里,馬拉松頂尖運動員一般有近20公里的平均速度. 至于沖刺速度,沒什么好比的吧.
柳林縣粗珩: ______ 首先你要搞清八百里加急的概念,他不可能一天用好幾次的,其次這是官方的傳遞方式,不能作為私用...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guī)定以每天300...
柳林縣粗珩: ______ 古代確實有士兵日行八百里的記錄!古時有驛站,驛站隨時備有快馬,古代的傳令兵,為了傳送加急情報,騎快馬,日夜兼程,到驛站后,換馬不換人,一天一夜跑八百里并不稀奇.當(dāng)年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新鮮荔枝過一天味都不好了,為了讓貴妃吃上新鮮荔枝,就是用日行八百里的方式傳遞的!有《長恨歌》為證!
柳林縣粗珩: ______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guī)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柳林縣粗珩: ______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傳輸就是這個了.一般每個傳令官都會帶兩匹到三匹的馬,以最快的速度奔馳,跑死一匹,就換另一匹,到了驛站以后,立即換三匹馬繼續(xù)奔馳.這種傳遞,一般用于軍事預(yù)警,戰(zhàn)斗動員等軍事行動. 2,烽火狼煙. 顧名思義,作為歷代王朝最高級的預(yù)警措施,每個烽火臺都會駐守30-50人,備有大量的干草料與狼糞.白天少狼糞,晚上燒干草.用來傳達軍事危險信息,吸引就近駐地的守軍前來援助. 3,飛鴿傳書.
柳林縣粗珩: ______ 烽火臺.八百里快馬.等.旗子,鳴金收兵用的鑼
柳林縣粗珩: ______ 我國幅員遼闊,所以為方便聯(lián)系,古代王朝就建立了以驛傳方式通達信息的制度,... 字樣,規(guī)定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
柳林縣粗珩: ______ 據(jù)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 300 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 500 里,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xiàn)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柳林縣粗珩: ______ 行軍的話:夏侯惇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被稱疾行將軍.大概是14里,即7公里.行軍要比單人騎馬慢很多的,而且馬不可能連續(xù)奔跑幾個時辰的,那樣馬就廢了,最好一人三騎互換. 古代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換一次驛馬,有時還經(jīng)常跑死馬. 蒙古馬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三河馬跑70秒可跑1千米. 伊犁馬載80千克物體可以7小時跑120多公里. 汗血寶馬日行500公里. 普通騎兵大致是每天30---40公里.
柳林縣粗珩: ______ 驛站,清朝設(shè)驛站計共1,785處,京師設(shè)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注明“馬上飛遞”,規(guī)定日行300里,假如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日行400里、500里,甚至600里不等,最高速達800里,往往到站時人仰馬翻.此俗稱為“六百里加急”及“八百里加急”等,如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