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等級嚴明,武將都有哪些官職? 古代武將官職的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1、元帥
元帥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語中的“馬”和“仆人”。
元帥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于16世紀的法國軍隊。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qū)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在陸軍中又區(qū)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2、將軍
我國古代的將軍,既是高級武官的職位,也用于高級軍政官員的稱謂,又是軍政官員的名譽職銜,甚至作為爵號使用等等。
3、大司馬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4、都督
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于三國,其后發(fā)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5、千戶
千戶,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初專授予漢人降臣,后也用以稱女真軍事組織猛安,統領謀克,隸屬於萬戶。元代相沿,其軍制千戶設“千夫之長”,亦隸屬於萬戶。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中書令、中書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特進、崇進、金紫/銀青榮祿大夫
爵:王
勛官:上柱國
從一品:
職官:中書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樞密院/大撫軍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魯忽赤、大司農司大司農、翰林國史院承旨、集賢院大學士、詹事院詹事
文散官: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爵:郡王
勛官:柱國
正二品:
職官:中書省/行省右左丞、樞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農/群牧監(jiān)卿、太常禮儀院/典瑞院/太史院/太醫(yī)院/將作院/中政院/儲政院/資正院院使、翰林國史/集賢院學士、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侍正府侍正、內史府內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資德大夫、資政大夫、資善大夫
武散官:龍虎衛(wèi)上將軍、金吾衛(wèi)上將軍、驃騎衛(wèi)上將軍
內散官:中散大夫
爵:國公
勛官:上護軍
從二品:
職官:中書省/行省參知政事、樞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農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國史/集賢院侍讀/侍講學士、奎章閣學士院侍書學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帥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護府大都護、都總制庸田使司都總制庸田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國上將軍、鎮(zhèn)國上將軍、鎮(zhèn)國上將軍
內散官:中引大夫
爵:郡公
勛官:護軍
正三品:
職官:中書省/樞密院斷事官、各部尚書、治書侍御史、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各寺卿、內史府中尉/斷事官、都漕運使司運使、各衛(wèi)/各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都指揮使、左右衛(wèi)率府率使、都萬戶府都萬戶、上路/上萬戶府/上總管府達魯花赤/萬戶/總管、左右都威衛(wèi)使司使、元帥府達魯花赤/元帥、宣撫司達魯花赤/宣撫使、安撫司達魯花赤/安撫使、招討司達魯花赤/招討使、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總管府達魯花赤/總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嘉議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將軍、昭勇大將軍、昭毅大將軍
內散官:中御大夫
爵:郡侯
勛官:上輕車都尉
從三品:
職官:太常禮儀院/典瑞院/太史院/太醫(yī)院/中政院/儲政院僉院、通政院副使、大司農丞、翰林國史/集賢院直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宣政院斷事官、侍正府參府、武備寺同判、各監(jiān)太監(jiān)、都水監(jiān)都水監(jiān)、各衛(wèi)/各親軍都指揮使司副指揮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衛(wèi)率府副使、都萬戶府副都萬戶、大都督府副都督、上萬戶府副萬戶、中/下萬戶府達魯花赤/萬戶、下路/下總管府達魯花赤/總管、都總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亞中大夫
武散官:安遠大將軍、定遠大將軍、懷遠大將軍
內散官:侍中大夫
司天散官:欽象大夫
太醫(yī)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爵:郡侯
勛官:輕車都尉
正四品:
職官:參議中書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閣學士院供奉學士、(回回)司天監(jiān)提點/司天監(jiān)、都漕運使司同知、各衛(wèi)/各親軍都指揮使司僉事、左右衛(wèi)率府/大都督府僉事、宣慰司副使、給事中、衛(wèi)候直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都指揮使、內史府司馬、都轉運鹽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馬司指揮使、大都路兵馬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中萬戶府副萬戶、各府達魯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議大夫、中憲大夫、中順大夫
武散官:廣威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
內散官:中衛(wèi)大夫
司天散官:明時大夫、頒朔大夫
太醫(yī)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長寧大夫、德和大夫
爵:郡伯
勛官:上騎都尉
從四品:
職官:通政院同僉、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萬戶府副萬戶、上千戶所達魯花赤/千戶、上州達魯花赤/州尹、都總制庸田使司僉司
文散官: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將軍、顯武將軍、宣武將軍
內散官:中涓大夫
司天散官:保章大夫
太醫(yī)散官:保順大夫
教坊散官:協律大夫
爵:郡伯
勛官:騎都尉
正五品:
職官: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國史/集賢院待制、國子監(jiān)司業(yè)、都水監(jiān)/(回回)司天監(jiān)少監(jiān)、太史院五官正、農政司農政、行軍司馬、監(jiān)書博士、掌醫(yī)監(jiān)領監(jiān)官、都漕運使司副使、各處長官司達魯花赤/長官、江浙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萬戶府鎮(zhèn)撫司鎮(zhèn)撫、上千戶所副千戶、中千戶所達魯花赤/千戶、各都轉運鹽使司副使、中州達魯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議大夫
武散官:武節(jié)將軍、武德將軍
內散官:通侍郎
司天散官:司玄大夫
太醫(yī)散官:保沖大夫
教坊散官:嘉成大夫
爵:縣子
勛官:驍騎尉
從五品:
職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樞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藥物院/御藥院達魯花赤/大使、醫(yī)學提舉司/官醫(yī)提舉司提舉、奎章閣學士院參書、中政院/儲政院司議、江浙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副總管、江西財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內史府諮議、各寺丞、大都河道提舉司提舉、中萬戶府鎮(zhèn)撫司鎮(zhèn)撫、中千戶所副千戶、下千戶所達魯花赤/千戶、儒學提舉司提舉、蒙古提舉學校官提舉、各市舶提舉司提舉、下州達魯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議、儀衛(wèi)司副指揮、河防提舉司提舉
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訓大夫
武散官:武義將軍、武略將軍
內散官:通御郎
司天散官:授時郎
太醫(yī)散官:保全郎
教坊散官:純和郎
爵:縣男
勛官:飛騎尉
正六品:
職官: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客省副使、都漕運使司判官、提舉左右八作司提舉、國子監(jiān)丞、大倉提舉、備章總院大使、中政院/儲政院長史、大都城門尉、都水監(jiān)/(回回)司天監(jiān)監(jiān)丞、警巡院達魯花赤/警巡使、開平縣/宛平縣/大興縣達魯花赤/縣尹、都路提舉學校所舉、下萬戶府鎮(zhèn)撫司鎮(zhèn)撫、下千戶所副千戶、各都轉運鹽使司判官、上州同知、軍民屯田總管府同知、農政司農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內散官:侍直郎
司天散官:靈臺郎
太醫(yī)散官:成安郎
教坊散官:調音郎
從六品:
職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員外郎、樞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經歷、翰林國史/集賢院修撰、內史府記室、大都留守司經歷、光祿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戶所百戶、官醫(yī)提舉司提舉、廣海鹽課提舉司副提舉、各市舶提舉司同提舉、中州同知、上縣達魯花赤/縣尹、詹事院長史、都總制庸田使司經歷
文散官:儒林郎、承務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顯校尉
內散官:內直郎
司天散官:候儀郎
太醫(yī)散官:成和郎
教坊散官:司樂郎
正七品:
職官:中書省左右司/樞密院都事、客省使檢校官、都漕運使司經歷、御史臺都事、察院監(jiān)察御史、國子學/太常禮儀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靈臺郎、御藥院/御藥局/行御藥局副使、管民提領所提領、著作佐郎、秘書郎、批驗所提領、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縣達魯花赤/縣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內散官:司謁郎
司天散官:司正郎
太醫(yī)散官:成全郎
教坊散官:協樂郎
從七品:
職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農司都事/檢校、樞密院承發(fā)兼照磨、各衛(wèi)/各親軍都指揮使司經歷、左右衛(wèi)率府經歷、都萬戶府經歷、翰林國史院應奉翰林文字、光祿寺主事、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經歷、百戶所百戶、典軍司典軍、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舉司副提舉、萬戶府經歷、下百戶所百戶、儒學提舉司副提舉、蒙古提舉學校官同提舉、各都轉運鹽使司經歷、鹽場司令、各市舶提舉司副提舉、中州判官、下縣達魯花赤/縣尹、都總制庸田使司都事、軍民屯田總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從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內散官:司閽郎
司天散官:平秩郎
太醫(yī)散官:醫(yī)正郎
教坊散官:和樂郎
正八品:
職官:中書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閣庫管勾、禮部照磨、御史臺/大都督府/大司農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賢院/太常禮儀院/典瑞院/太醫(yī)院/將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儲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檢閱/典籍、國子學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歷/校書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書郎、辨驗書畫直長、司獄司司獄、錄事司達魯花赤/錄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
文散官:將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義校尉、進義校尉
內散官:司奉郎
司天散官:正紀郎、挈壺郎
太醫(yī)散官:醫(yī)效郎、醫(yī)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從八品:
職官:各衛(wèi)/各親軍都指揮使司知事/照磨、左右衛(wèi)率府知事/照磨、都萬戶府知事/提控案牘、大宗正府承發(fā)架閣庫管勾、太常禮儀院奉禮郎/檢討/協律郎/太祝、太史院監(jiān)候/挈壺正/教授、內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知事、萬戶府知事、上千戶所彈壓、各都漕運使司/各都轉運鹽使司知事、鹽場司丞、都總制庸田使司照磨、軍民屯田總管府經歷
文散官:將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義副尉、進義副尉
內散官:司引郎
司天散官:司歷郎、司辰郎
太醫(yī)散官:醫(yī)痊郎、醫(yī)愈郎
教坊散官:和聲郎、和節(jié)郎
正九品:
職官:樞密院/解鹽場管勾、刑部司獄司丞、御史臺架閣庫管勾兼承發(fā)、太史院各省司歷/副監(jiān)候/司辰郎、內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學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寶監(jiān)照磨
從九品:
職官:四庫照磨兼架閣庫管勾、各都轉運鹽使司照磨、樞密院/解鹽場同管勾、提舉都城所左右?guī)佟⒑擦衷?太常禮儀院/太史院/鹽場管勾、太史院學正、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照磨/提控案牘、司天監(jiān)提學/教授/學正/管勾、各廂巡檢司巡檢、下千戶所彈壓、軍民屯田總管府知事。
官職: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wèi)。《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zhàn)》:“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宋的官制是中國歷史上最復雜、最混亂、最讓人難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統,難住了多少票英雄漢已不計其數。其軍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北宋開國,鑒于五代戰(zhàn)亂相尋、武將奪權、藩鎮(zhèn)割據蔚然成風。那時侯,節(jié)度使就是半個皇帝,弄好了稱帝,弄不好也能稱王,實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沒能耐。
宋朝開國后,決策層就致力于結束這種混亂局面。于是,先通過一系列手段將節(jié)度使的權力化為烏有,再將禁軍里有威望的大將派到地方當節(jié)度使。將地方精銳收歸中央,建立起一支強大精銳的禁軍,直接由皇帝統轄。地方只有老弱殘兵供官府差使,稱為廂軍。
這么一來,節(jié)度使成了空殼子,廂軍都是老弱病殘,地方上鬧不起來了。禁軍歸皇帝統轄,輪流駐防京師,將領也要輪換,“山轉水也轉”,京城也鬧不起來了。
這些其實大家都知道,我還是說正題吧-----北宋軍官。
由于復雜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說,只好隨意說,說到哪算哪。
★節(jié)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
這些從前的封疆大吏級的人物如今全是閑散人等,如果他沒有其他官銜職務的話,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錢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遙領,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彥進開始是果州團練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當時還不是宋朝的領土,因為他在禁軍中有職務,所以就在禁軍中工作。后來崔彥進官做大了,宋遼滿城之戰(zhàn)得勝后,他因功升任河陽三稱節(jié)度使,這個藩鎮(zhèn)在孟州。可他還有個實際職務“關南都部署”,任職地在河北高陽一帶,所以他實際是在那里任職。
刺史本來是一州之長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長官,刺史也只是個標示資望軍功的虛銜。
后來,節(jié)度使也不僅限于武官。宰相罷免之后一般給個節(jié)度使,如趙普兩次被罷免后的都被授以節(jié)度使。樞密使罷免后有時也給節(jié)度使,如吳廷祚罷樞密使,授雄武軍節(jié)度使。
將宋朝藩鎮(zhèn)軍號大致列一下:
鎮(zhèn)州成德軍、潞州昭義軍、云州大同軍、晉州建雄軍、滄州橫海軍、定州義武軍、朔州振武軍、大名府天雄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徐州武寧軍、曹州彰信軍、壽州忠正軍、廬州保信軍、陳州鎮(zhèn)安軍、杭州寧海軍、夏州定難軍、延州彰武軍、秦州雄武軍、邠州靜難軍、涇州彰化軍、華州鎮(zhèn)國軍、同州定國軍、河中府護國軍、陜州保義軍、鄧州武勝軍、許州忠武軍、夔州寧江軍、朗州武平軍、福州威武軍、桂州靜江軍、洪州鎮(zhèn)南軍、潭州武安軍、京兆府永興軍、青州鎮(zhèn)海軍、相州彰德軍、鄜州保大軍、耀州感德軍、鳳翔府鳳翔軍、府州永安軍、隨州崇信軍、金州昭化軍、應天府歸德軍、遂州武信軍、廣州清海軍、邕州建武軍、邢州安國軍、齊州興德軍、豐州天德軍、新州威塞軍、靈州朔方軍、江陵府荊南(無軍號)、襄州山南東道(同前)、興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陽三城(同前)、成都府劍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東(同前)、揚州淮南(同前)
★環(huán)衛(wèi)官左右衛(wèi)、驍衛(wèi)、武衛(wèi)、威衛(wèi)、領軍衛(wèi)、金吾衛(wèi)、監(jiān)門衛(wèi)、千牛衛(wèi)上將軍、大將軍、將軍 唐朝的十六衛(wèi),到了宋朝也成了虛銜。
一般被授以環(huán)衛(wèi)官的有這么幾種人:
1、從藩鎮(zhèn)退下來的節(jié)度使,一般授以環(huán)衛(wèi)大將軍、或上將軍。如武行德、楊廷璋等。
2、被貶的將官。如曹彬,歧溝關敗后就去天平節(jié)度使銜,綬環(huán)衛(wèi)官。
3、統一戰(zhàn)爭俘虜來的小國國君。如湖南周保權,入宋后封為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
4、駙馬、國舅一類的人。如王承衍,王審琦的長子,封左衛(wèi)大將軍,又將公主下嫁與他,這也是杯酒釋兵權時承諾的婚約。
★禁軍三衙禁軍為北宋時期的正規(guī)軍隊,包括皇帝親兵。集中于京師,有捧日、天武、龍衛(wèi)、神衛(wèi)等號。也曾屯駐,駐泊、就糧于各地,是人數最多、素質最好、武備精良的軍種。分別由殿前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步軍司三衙統屬。捧日等軍又以兵力情況分為廂、軍、指揮、都四級編制。后又特立糧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衛(wèi)親軍馬軍、侍衛(wèi)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各營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指揮使、副指揮使。
殿前、侍衛(wèi)步軍、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是禁軍大將,品級從二品,俗稱分別為“殿帥”、“步帥”、“馬帥”。大家應該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檢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揮使”,被稱為“高太尉”或“高殿帥”。
三衙武帥在平時分掌禁軍,但無權調遣。樞密院和三衙分掌“發(fā)兵之權”和“握兵之權”,互相牽制。
宋初杯酒釋兵權就是針對這些禁軍高官而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不但是禁軍大將、大藩節(jié)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軍中威望極高,這自然是一大隱患。
三衙的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一個是從四品,一個是正五品,為三衙長官的輔助。
另外還有分支編制序列:
各廂、各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各指揮的指揮使、副指揮使
各都的都校
★橫班
皇城、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使(從五)、副使(正六)、宣贊舍人、祉侯。皇城以下諸司使 皇城
、洛苑、右騏驥、尚食、左騏驥、御廚、內藏庫軍器、左藏、儀鸞、南作坊、弓箭庫、北作坊、衣庫、莊宅、六宅、文思、東作坊、內苑、牛羊、如京、東綾錦香藥、崇儀、榷易、西京左、右藏、氈毯
這類武官名目最濫,好象什么東西加個“使”字就是官。什么六宅使、尚食使……
不過宋朝有很多大將甚至名將就是作這類官時揚名立萬的。如六宅使李繼隆,滿城一戰(zhàn)成名。崇儀使尹繼倫,徐河之戰(zhàn)殺敗了不可戰(zhàn)勝的耶律休哥,還給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從而贏得“黑面大王”這一綽號,遼兵聞之喪膽。
★武散官
驃騎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鎮(zhèn)軍大將軍(從二)、冠軍大將軍(正三)、云麾將軍(從三)、忠武將軍(正四品上階)、壯武將軍(正四下)、宣威將軍(從四上)、明威將軍(從四下)、定遠將軍(正五上)、寧遠將軍(正五下)、游騎將軍(從五上)、游擊將軍(從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從六上)、振武副尉(從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從七上)、翊麾副尉(從七下)、宣節(jié)校尉(正八上)、宣節(jié)副尉(正八下)、御侮校尉(從八上)、御侮副尉(從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從九上)、陪戎副尉(從九下)
這些是標示品級的階官,無實際職掌。
★駐防禁軍統帥
巡檢、都部署(都總管)、部署、鈐轄、經略安撫使。
宋初,有“巡檢”之名,是邊防軍統帥。如郭進以名州防御使(虛)充西山巡檢(實),牽制北漢勢力。不過這個“巡檢”,顧名思義,也并不是全權統帥,而只是掌握巡查邊防之責。
后來,北方的遼兵成了重大隱患。宋朝在河北、山西(當時稱河東)的駐扎的禁軍激增,但是經常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而屢屢打敗仗。后來,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營”,置行營都部署統轄一個地域的駐軍,又以部署、兵馬鈐轄為分權達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軍節(jié)度使(遙領)任三交駐泊都部署,楊業(yè)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駐泊部署。一個總權,一個分權。三交行營在太原之北,是整個河東地區(qū)軍隊的總司令部。都部署相當于軍區(qū)司令,部署相當于軍分區(qū)司令。
又如傅潛任鎮(zhèn)、定、高陽關都部署(三個軍區(qū)的總司令!),張昭允任都鈐轄,有點軍區(qū)參謀長一類的性質。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后改為都總管,因為英宗諱“趙曙”,與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諱。
仁宗時,西夏李元昊(趙元昊)攪得宋朝西北雞犬不寧。于是宋廷將陜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單位,相當于省)分成鄜延、環(huán)慶、涇原、秦鳳四路(后增熙河、蘭會兩路),各設經略安撫司,分別置于延州、慶州、涇州、秦州,并以當地知州兼任經略安撫使。經略安撫司下面也有行營,設鄜延、環(huán)慶、涇原、秦鳳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經略安撫使節(jié)制。不過,經略安撫使權力很大,自然不能讓武將來做,所以,四路經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韓琦、龐籍等。武將一般都做行營正副職,如葛懷敏為涇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帥,全部用文臣來擔任,用武將為其副。
★王安石改革軍制,地方用置將法。廢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輪調,而于諸路設軍區(qū)之固定編制,配以將領統領之。全國總計九十二將,外加配屬于京師附近的其馀獨立的馬步軍指揮所,共有一百一十七個基本戰(zhàn)術單位。
而在配置軍區(qū)的同時,作戰(zhàn)組織與部隊建制隨之進行調整,由上至下為軍、將、部、隊四級。前述之將即屬于于其中第二級,其指揮稱將,地位相當于舊制的都監(jiān),所轄兵力在后方如東南地區(qū)約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點或前線邊境地區(qū)如宋夏、宋遼邊境等地則可達六七千乃至萬馀人之間,相當于二十世紀的旅級乃至于師級單位。凡諸路將各置副一人,東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單將。將副都佩有調兵的虎符。另外,將以上等級指揮官有權舉護明習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參謀。
在將之下,又置有部與隊兩級。部者,營也,每部編制視兵種不同,約在三至五百人之間。一般馬軍一營三百、步軍一營四至五百,其指揮為部將。
部之下則為隊,轄五十人,指揮為隊將,隊以下每十人為一火,指揮為押隊使臣,但一般以隊為最基本的戰(zhàn)斗編制。
將以上的級別便稱為軍,長官為統制,所轄將領數隨地區(qū)不等。譬如全國九十二將中,涇原路有十一將,延路九將,環(huán)慶路八將,秦鳳路五將,熙河路九將,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將,總計三十馀萬人部屬于西北宋夏邊境軍區(qū),為對西夏戰(zhàn)役的主力。
嚴格說來,統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職于舊制中稱都鈐轄,為路級常設統兵機構,一般而言,每路設一鈐轄司,長官為都鈐轄。于軍區(qū)內實施職能時即稱都鈐轄,于領兵出戰(zhàn)時則稱為統制。
★樞密
這是宋朝最高的軍事機構。樞密使(或知樞密院)、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簽署(書)樞密院事、樞密都承旨。這些都是文職。
樞密院總掌全國軍務。樞密使,從一品,是執(zhí)政官,地位僅次于宰相。宰相與樞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權位極重。
樞密使、樞密副使這樣的高官一般來說是由文官來擔任的,不過也有武將。比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另外展昭的官職是開封的捕快,后來是御前四品帶刀護衛(wèi)
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wèi)軍將官
未央衛(wèi)尉——未央宮禁衛(wèi)軍長官
長樂衛(wèi)尉——長樂宮禁衛(wèi)軍長官
前、后、左、右將軍——職位僅次于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于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jiān)——監(jiān)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wèi)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臺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唐朝有哪些武將官職
唐朝武將官職有:1、正一品:天策上將;2、從一品:驃騎大將軍;3、正二品:輔國大將軍;4、從二品:鎮(zhèn)軍大將軍、大都督、大都護;5、正三品: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左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中都督、上都護、左右衛(wèi)、左右驍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威衛(wèi)、左右領軍衛(wèi)、左右金吾衛(wèi)、...
古代武將職位大小排列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wèi)、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jiān)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武職京官:四等侍衛(wèi)、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wèi)、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守御...
古代武將官職
古代將軍官職名稱多樣,各朝代有其特定的含義。太尉一職,元代以前為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則稱為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提到的高太尉即為高俅。司馬一職,在戰(zhàn)國時期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中提到的沛公左司馬曹無傷。隋唐時期,司馬成為州郡太守的屬官...
古代武將官職如何劃分?各品級的稱謂是什么?分別能帶多少兵?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于元帥軍衎。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于前沿總指揮。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jiān)察機構。相當于監(jiān)察部長。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于省長(或省轄市長)。15、...
三國演義中武將的官職排名
古代官職知識:1、開府(開府儀同三司):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于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2、假節(jié)鉞(假節(jié)):節(jié)(就是蘇武牧羊時手里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于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明朝武將官職品級表
哨官之下為隊長(五十人)、什長(十人)、伍長(五人)。事務官無品階無定員,可臨時委任,也可指定任命。一般來說武經略、提督會任命左右都督級別武官擔任。總兵官會任命都指揮使以上級別武官擔任。副總兵官會任命都指揮僉事以上武官擔任。參將則會任命指揮同知以上武將擔任,游擊將軍會任命指揮僉事以上...
古時候武將的最高官職是什么?
樞密使(宋朝時武將的最高官職)蘇轍的文章<上樞密韓太尉書>有關解釋提到:樞密使(宋朝時武將的最高官職);太尉(漢朝時武將的最高官職)"樞密"和"韓太尉"都是指當時(宋朝)武將的最高官員韓琦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評論 收起 寒雪美美 2006-05-09 · TA獲得超過4.5萬個贊 知道大有...
古代武將和文官的官職都叫什么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武將和文官,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官職和稱號。以下是一些例子:1. 項羽:西楚霸王,被尊稱為“戰(zhàn)神”,他是秦末起義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以勇猛善戰(zhàn)著稱。2. 霍去病:西漢名將,被封為“冠軍侯”,他多次領兵征戰(zhàn)匈奴,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績。3. 英布:西漢初年名將,被封為“淮南王...
中國古代武將官職等級稱號
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襲的軍職,如貴族子弟或父親因公殉職,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品級。第二種是科舉奪魁而得官。科舉分文武兩種,參加武科舉,考上進士以上級別者,可以授予武職。第三種是從士兵中選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級,也就是“行伍出身”。清代早期的官場是很清廉的,...
求中國古代武將官階表<時期任意,詳細最好>
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
相關評說: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武將官職從低到高,依次為:1)校尉;2)裨將軍;3)偏將軍;4)牙門將軍;5)中郎將軍;6)司馬;7)大將軍; 校尉:100功勛裨將軍:1000功勛偏將軍:5000功勛牙門將軍:20000功勛中郞將軍:100000功勛司馬150000功勛 大將軍...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5~9 校尉*1 10~14 校尉*2 15~19 校尉*3 20~24 校尉*4 25~29 校尉*4 裨將軍*1 30~34 校尉*4 裨將軍*2 35~39 校尉*4 裨將軍*3 40~44 校尉*4 裨將軍*3 偏將軍*1 45~49 校尉*4 裨將軍*3 偏將軍*2 50~54 校尉*4 裨將軍*3 偏將軍*3 55~59 校尉*4 裨將...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從高到低 大將軍 司馬 中郎將軍 牙門將軍 偏將軍 裨將軍 校尉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君主等級官職及數量(只跟君主等級有關系) 5~9校尉*1 10~14校尉*2 15~19校尉*3 20~24校尉*4 25~29校尉*4 裨將軍*1 30~34校尉*4 裨將軍*2 35~39校尉*4 裨將軍*3 40~44校尉*4 裨將軍*3 偏將軍*1 45~49校尉*4 裨將軍*3 偏將軍*2 50~54校尉...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宋代的武官官銜: 武將,武階官就相當于上校、上尉之類,而差遣則相當于軍長、團長之類.研究宋代官制,就必須分清楚什么是階官,什么差遣. 宋朝的傳統是“重階不重品”,所以我們先介紹一下階官. 太尉 1 正二品 通侍大夫 2 正五...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清朝的武官品軼和名稱的分類比較復雜,在各行省和府衙中的地方武官不受當地地方官員節(jié)制,屬于獨立序列,武官分為京官和外官,基本如下: 正一品: 武職京官:領侍衛(wèi)內大臣、掌鑾儀衛(wèi)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武職京官:...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保護皇帝的侍衛(wèi)頭叫指揮使 朱元璋改革禁衛(wèi)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wèi),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wèi)”. 錦衣衛(wèi)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jiān)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wèi)、巡查緝捕...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大將軍:戰(zhàn)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司馬2將印,中郎將軍2將印,牙門將軍1將印,偏將軍1將印,裨將軍0將印,校尉0將印
安源區(qū)力偶: ______ 秦國的政制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 屬官有中護軍,領軍史,掌禁軍,參預武將的選補事務,遇將軍率軍出征時,則駐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