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形式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于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實質是語言所表現(xiàn)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語言。”語言是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形式實際上也是詩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詩人的一種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思想性格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huán)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給多種多樣的詩歌大致分一下類型。 ① 按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等。 ② 按語言格式的不同,可分為:歌謠(民歌、民謠、兒歌、童謠)、楚辭、格律詩、自由詩等。 ③ 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可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新詩等。 ④ 按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詠史詩、軍旅詩、山水詩、田園詩、鄉(xiāng)土詩、城市詩等。 ⑤ 按與其它體裁相結合的不同,可分為:散文詩、寓言詩、童話詩、謎語詩、賦、駢文、詩體小說、詩劇等。 ⑥ 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敘事詩、小詩、微型小詩等。 還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風格、流派、作用等分又會有不同的類型。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些常見的詩體。 1.抒情詩 抒情詩是以作者的口吻抒發(fā)主觀情緒、情感的詩體。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斷的景物描寫,也是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據(jù)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和作品的內容,可分為頌歌、哀歌、戀歌、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詠物詩等。如賀敬之的《雷鋒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樹》、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維的《鹿柴》、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杜甫的《兵車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詠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詩。抒情詩是最富有個性、最能體現(xiàn)詩歌抒情特點的詩。 2.敘事詩 敘事詩是以敘述者的口吻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生活的詩體。它與抒情詩相比,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能采用各種手法描寫人物,但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jié)比較單純并跳躍較大,人物性格比較單一,使用的細節(jié)較少,敘述語言比較概括并充滿激情。其基本體式有史詩、詩體小說、詩劇、一般敘事詩等。如古希臘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我國《詩經(jīng)》中的《生民》和《公劉》、英國拜倫的《唐璜》、俄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等,都是將敘述和抒情融為一體的上乘的敘事詩。 3.哲理詩 哲理詩重在哲理的揭示,通過形象的比擬開掘生活中的道理與規(guī)律。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歸入抒情詩的。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小詩表現(xiàn)了一代青年人盡管受到時代的磨難,卻仍未失掉對光明的追求的精神。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尋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馮驥才的《靈性》詩集中的好多小詩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哲理的思考。“大樹對樵夫說/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傷口”“擺渡者反反復復選擇彼岸/結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動的群山”…… 4.歌謠 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總稱。中國古代,以合樂的為歌,不合樂而口頭傳唱的為謠,現(xiàn)代統(tǒng)稱為歌謠。是勞動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并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詩體。內容質樸、格調清新、形式活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眾化、口語化、時代性、社會性等特征。如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jīng)》、漢魏六朝時的樂府民歌、賀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等;魯文編著的《百姓話題——當代順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謠;魯兵編的《365夜兒歌》上下兩冊;谷斯涌選編的《童謠選》,收錄了二百多首童謠。下面我們只簡單介紹一下民歌總集《詩經(jīng)》。 《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民謠)總集,共305篇。本只稱《詩》,因舉成數(shù),又稱《詩三百》,又因列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故稱《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類。風160篇,有15國風;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40篇,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據(jù)《史記》等書記載,《詩經(jīng)》系孔子刪定。 給《詩經(jīng)》作注解的有四家,齊人轅固的《齊詩》、魯人申培的《魯詩》、燕國韓嬰的《韓詩》,這三家已失傳。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魯人毛亨所傳的《毛詩》。 《毛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也就是說:風,是產(chǎn)生于西周各國,有不同地方風味的的民歌;雅,是有關政事的詩歌;頌,是統(tǒng)治者通過祭祀為自己歌功頌德的詩歌。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方法。朱熹的《詩集傳》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靜女》通篇用賦;《碩鼠》通篇作比;《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jīng)》的主要特點是: ① 以四言為主;② 普遍運用賦、比、興手法;③ 章法上多重章疊句,反復詠嘆;④ 至少隔句押韻,有時換韻,句末若有虛詞,在虛詞的前一個字上押韻,有時押入聲韻;⑤ 大多詩篇采取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如《伐檀》與《江有汜》(原詩及分析略) 5.楚辭 楚辭,亦稱“騷體”或“賦”,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一種新的詩體。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這類作品篇幅、句式較長,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氣息,多用“兮”字助語勢,抒情氣氛濃,有南方地方色彩。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辭賦編為一集,定名為《楚辭》。宋人黃伯思《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在文學史上以“風”(《詩經(jīng)》)、“騷”(《離騷》)并稱。 給《楚辭》作注釋影響較大的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清王夫之《楚辭通釋》等。 6.賦 賦,原本為《詩經(jīng)》“六義”之一,是一種鋪陳直言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后來人們又把用這種手法寫成的文章稱作賦,沿用其名至今,成為一種文體名稱。屈原的楚辭也稱作賦。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劉勰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托宇于楚辭也。”“賦者,鋪也,鋪采扌離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扌離文,即用華麗的辭藻進行鋪陳描述,這是指賦的表現(xiàn)形式;體物寫志,則是刻畫客觀事物,抒寫作者情懷,這是指賦的內容。賦,是詩歌的一種變體,兼具詩歌散文的特點,鋪陳其事,講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為主,隔三夾五押韻。賦,在漢代時最為興盛,故漢賦也稱古賦,與唐詩、宋詞并稱。其特點篇幅長,多問答,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如賈誼的《服鳥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等。六朝時稱俳賦,也稱駢賦,其特點篇幅較短,講求駢偶和用典。唐宋時科考用,稱律賦,講究格式、對仗、平仄、押韻等,不超過四百字。中唐以后,受古文運動的影響,成為文賦,其特點是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較隨便,行文流暢,與散文接近,越來越離詩歌遠了。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另一說,賦分為四類:騷體、駢體、文賦、雜賦。 7.樂府 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兼及創(chuàng)作和收集民間詩歌和樂曲,后稱這類詩為樂府詩。魏晉至唐朝時把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作品,統(tǒng)稱為樂府。 樂府,以雜言為多,以五言為主,漢樂府比較優(yōu)秀,對后世影響很大。如《上邪》是雜言;《孔雀東南飛》是五言;《古詩十九首》標志著漢樂府的成熟;杜甫《三吏》、《三別》是仿樂府的佳作。如《古詩十九首》第二首《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抒寫離別相思、感時傷懷的樂府詩。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① 使用雙重人稱、雙重觀察點,既便于客觀的描繪,又便于主觀內心世界的展示。② 構思獨特,先描繪客觀外在環(huán)境,再刻畫人物形態(tài),最后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思過程。③ 疊字的使用出神入化,如青青、郁郁,是描寫客觀環(huán)境;盈盈、皎皎,是形容女子的儀態(tài)豐韻;娥娥、纖纖,是形容女子的妝飾與手指的柔美。④ “蕩子婦”形象生動傳神,既有外在動態(tài)美,又有內在沉郁美,很有藝術魅力。 8.歌行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屬樂府類。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明人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說:“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如漢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現(xiàn)了勝利者的悲哀。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xiàn)了失敗者的悲哀。實際上劉邦、項羽都是對人的渺小的感傷。再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陳沆曾指出:“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陳子展在《談曹操》中說:此詩“慷慨悲涼,千古絕調。……其詩之風格恰與其人之人格相稱。” 要注意的是歌行體的詩,題目并不一定都有歌行等字樣。 9.古體詩 古體詩,亦稱“古詩”或“古風”,與“近體詩”相對而言。包括漢魏樂府、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形式自由,篇幅長短不拘,多用口頭語言,不講究對仗,押韻范圍較寬。 10.新體詩 新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形成于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又稱“永明體”,是由古體詩向唐代近體詩過渡的詩體。齊永明年間,周 發(fā)現(xiàn)漢字的四種聲調,同時沈約又根據(jù)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中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四聲八病”的詩律論。四聲:平(陰平、陽平)、上、去、入,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在注意格律方面是一大進步,但過于講究聲律、對仗、詞藻等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則是不良的傾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詩歌并不多,只有謝月兆的比較好。如《入朝曲》和《玉階怨》等。 11.近體詩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近體詩對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和用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每首詩句數(shù)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詩字數(shù)固定;一般押平聲韻,不許換韻,押韻位置固定;每句每字的平仄有規(guī)定;某些句子必須對仗。 12.新詩 新詩,又稱“現(xiàn)代詩”,與舊體詩(古體、新體、近體)相對而言,一般指“五·四”以后的詩,包括現(xiàn)代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特點是沖破了舊體詩格律的限制,采用與口語相接近的白話和現(xiàn)代音韻,大體整齊,押韻自由,生動活潑,便于表現(xiàn)復雜的現(xiàn)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被群眾接受。 13.格律詩 格律詩,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嚴密的韻律寫成的詩歌。所謂“篇有定數(shù),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就是說在字數(shù)、句數(shù)、節(jié)數(shù)、平仄、對仗、押韻、變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規(guī)律和規(guī)則。中國古代的律詩、絕句、詞、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詩等都是格律詩。 14.律詩絕句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稱首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每句是幾個字(言)就叫做幾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過八句,就叫排律(長律);每首是六句的話,叫做三韻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絕句,如五絕、七絕。唐以前已有絕句,稱古絕;唐以后的絕句稱律絕。 律詩和絕句內在的結構形式是起承轉合。起韻有平起式、仄起式,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 15.詞 詞,亦稱曲子詞、樂府、長短句、詩余、琴趣等。約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曲子詞的“曲子”是“燕樂”(宴樂)曲調的意思;“詞”是與這些曲調相諧和的唱詞。依樂譜聲律節(jié)拍寫新詞,叫做“填詞”(依聲),再后依前人作品的字數(shù)、句數(shù)、聲律、韻律而填寫,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詞有詞調,每種詞調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不同的詞調,段數(shù)、句數(shù)、韻律、每句的字數(shù)、句式、聲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規(guī)格。清康熙時陳廷敬、王奕清等合編的《欽定詞譜》共收了2306種格式。 詞總歸其類有三種分法: 第一種是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的不同分為令(樂調急)、引和近(樂調適中)、慢(樂調緩)。如《十六字令》、《翠花引》、《好事近》、《卜算子慢》等。 第二種分法是根據(jù)句數(shù)、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第三種分法是根據(jù)段數(shù)分為單調(單片)、雙調(兩段,分上下片或叫上下闋)、三疊(三段)、四疊(四段)、疊韻(將原韻再疊一倍成雙調)、聯(lián)章(兩種調以上的詞聯(lián)合,有普通聯(lián)章、鼓子詞和轉踏)。 詞牌的來源大致有五種情況: ① 由原唐教坊曲的樂曲演化而成,如《菩薩蠻》、《長相思》等。② 由唐大曲摘取部分演化而成,此類詞有的標以“歌頭”,如《水調歌頭》;有的標以“摘遍”,如《泛清波摘遍》;有的不標字樣。③ 由原有詞調變格而成,如犯調有《凄涼犯》;轉調有《轉調滿庭芳》;促拍有《促拍采桑子》;攤破有《攤破江城子》;添聲有《添聲楊柳枝》;減字有《減字木蘭花》;偷聲有《偷聲木蘭花》等。④ 取現(xiàn)成詩句,或概括其內容,或借用其名稱而成,如《點絳唇》、《沁園春》等。⑤ 取本調詞中字句定名或改名而成,如《憶江南》、《如夢令》等。 16.曲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曲詞。狹義的曲,單指與詩、詞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分戲曲(雜劇、傳奇)、散曲(小令、套數(shù))。曲和詞都是依聲而作,體式相近,但曲比詞更為靈活。曲,一般在字數(shù)定格外還可以加襯字,較自由,且多口語、俗語、俚語等。 我們只介紹一下“散曲”。散曲起源于金、元時的民間小調,又叫清唱。分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小令是指單獨一支小曲,在風格上有雅俗之分,雅的叫樂府,俗的叫葉兒,如馬致遠的《越調·天凈沙·秋思》。套數(shù),又稱散套或套曲,用若干支同一宮調的曲牌聯(lián)成一體,長短不論,一韻到底,宜于敘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xiāng)》。 上面說到的“宮調”是指曲子的調名。古代音樂有十二律(十二個半音階)、七聲(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配成十二宮、七十二調、合稱84宮調。唐宋時28個,南宋時19個。元人周德清把中原音韻列出六宮十一調,共17個。北曲最常見的是五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四調(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如關漢卿的《雙調·沉醉東風》。如果把幾個宮調的曲子聯(lián)綴演唱故事,叫聯(lián)套,或叫諸宮調。 17.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稱“商籟體”,是西方的一種格律嚴謹?shù)氖闱樵婓w。它的起源說法不一,最初流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國。 意大利體的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由兩節(jié)四行、兩節(jié)三行組成,音節(jié)整齊,押韻方式:前兩節(jié)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后兩節(jié)六行或兩韻變化,或三韻變化。 莎士比亞體的十四行詩,又稱伊麗莎白體,由三節(jié)四行和一節(jié)兩行對句組成,押韻方式一般是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己戊己、庚庚。 如《第二十九首》(屠岸譯):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獨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拋棄, 白白地用哭喊來麻煩聾耳的蒼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時運不濟。 愿自己像人家那樣:或前程遠大, 或一表人才,或勝友如云廣交誼, 想有這人的威權,那人的才華, 于自己平素最得意的,倒最不滿意。 但在這幾乎是看輕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爾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懷 頓時像破曉的云雀從陰郁的大地 沖上了天門,歌唱起贊美詩來。 我記著你的甜愛,這就是珍寶, 教我不屑把處境跟帝王對調。 這是一首熱情歌頌愛情(或友誼)的詩歌。押韻情況:an、i、an、i;a、i、a、i;i、ai、i、ai;ao、ao 符合我們上面說的規(guī)律。全詩內在的結構規(guī)律也如我國的律詩一樣起承轉合:第一節(jié),起,寫詩人對自己時運不濟的怨嘆;第二節(jié),承,繼續(xù)寫詩人暗中跟別人比較,更加自卑;第三節(jié),轉,寫詩人正在自怨自艾看輕自己時,忽然想起了可貴的友誼,于是精神頓時振作起來了;第四節(jié),合,詩人意氣風發(fā),神采飛揚,跟開頭行成了對比。全詩完成了一個思想轉變過程,從消沉到振作、從憂郁到舒暢、從自卑到自豪,反襯了愛情(或友情)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最后一節(jié),點明主題,成為名言,表現(xiàn)出了詩人愛情至上的人文思想。 18.俳句 俳句有日俳和漢俳,也屬格律詩。 日俳,是日本最短的詩體之一,一首由17個音組成,也稱“十七文字”。有兩條基本原則:① 17音,分五、七、五三節(jié);② 季題,每首俳句必須有一個表現(xiàn)四季的有關詞語,一般放在首行。另外,押韻方面有頭韻和尾韻兩種,還可全不押,比較隨意。內容方面,最早是以表現(xiàn)詼諧灑脫的題材為主的。曾稱俳句為“俳諧連歌”,到了松尾芭蕉(1644——1694)時代才以嚴肅的題材創(chuàng)作進入了藝術殿堂。 如松尾芭蕉的《無題》:“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潑剌一聲響”;賀千代的《杜鵑》:“靜夜思杜鵑/靜思杜鵑不覺曉/晨星掛天邊”。 漢俳,仿日俳寫成的漢式俳句。漢俳大體有六個特色:①② 同日俳;③ 適當安排平仄,每行最后一字押韻;④ 三行聯(lián)成一氣,末行有余味,寓意深刻,凝練含蓄;⑤ 有文有白,有淺有深,可吟可誦;⑥ 多于抒情、寫景,少于敘事。 如:溫祥的《奮進莫彷徨》:“寄望少年郎/鏡花水月枉斷腸/奮進莫彷徨”;趙望進的《裁縫師傅》:“金剪漫裁春/銀針引來彩云紛/長短都稱心”。 19.微型小詩 馬立鞭說:“抒情詩中一個頁面能排得下的詩,即十二行以內的詩稱為小詩,那么把十二行腰斬其半,即六行以內的詩為微型小詩。”有的人又把微型小詩腰斬其半,即三行以內的詩稱為微型詩。如穆仁主編的《微型詩500首點評》收集的都是1——3行的詩。 微型小詩的特點:精短、入妙,以片言只語奪人心魄。 賀敬之說:“微型詩型微詩不微。”穆仁說:“微型詩語言精練、形式精致、含蘊精妙。”呂進說:“更多的微型詩偏于理”,“詩之理忌直,忌白,也忌空,忌玄。微型詩要與格言劃出界線,要與謎語分清門庭。”其實要使微型小詩的理不直不白不空不玄不枯,必須處理好“心與物”即“意與象”的問題。詩人先有情思(意),然后借物(象)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tài)化;詩人眼中先見物,然后托物象以抒懷,謂之物象的情思化。若能“心物兩契”即有意有象則妙。切忌有意無象,或有象無意。如“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有意無象非詩;“大象,永遠沒有減肥的打算。”有象無意也不是詩;《春風》:“柳絲上/蕩一陣秋千后/又去吻桃花”。有意有象才是好詩。呂進說:“以象含不盡之意,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如冰心的《繁星》與《春水》、宗白華的《流云》、馮驥才的《靈性》、馬君偉的《求是篇》以及王爾碑、孔孚等詩人的微型小詩都是簡捷明快、輕靈精粹、意象優(yōu)美的好詩。 20.散文詩 散文詩,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特點的詩體。形式上是散文,不分詩行,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縛,不要求鮮明的節(jié)奏,可押韻也可不押,一般篇幅短小;內容上洋溢著詩情畫意,像圓潤的蘋果,滿含甜美的果汁,用內在的激情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既有情感美、意境美、精練美和音樂美;又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魯迅的《野草》、高爾基的《海燕》、流沙河的《草木篇》、水杉的《山與云》、泰戈爾的散文詩集等。
民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山歌:山歌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樸、 高亢 、節(jié)奏自由 。3.小調:具有結構均衡、節(jié)奏規(guī)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4.民歌:民歌是經(jīng)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是無數(shù)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民歌的特點有哪些
歌的藝術特點一:民歌的即興性 不光是少數(shù)民族,漢族也有即興的歌唱,特別是民間的對歌或者風俗性的歌唱節(jié)日,比如壯族的3月3歌墟,西北撒拉族、保安族、漢族、土族、回族的花兒會,還有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的的對唱形式,內蒙古的那達慕集會中的民歌演唱,都有即興的編詞,曲調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民歌的...
歌曲分為哪些風格
說唱音樂是一種以節(jié)奏和韻律為基礎的音樂形式。它通常包含快速流暢的口語表達和獨特的音樂伴奏。說唱音樂起源于街頭文化,如今已成為一種流行的音樂風格。這種風格注重表達個人情感和觀點,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每種歌曲風格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能夠吸引不同類型的聽眾。從流行音樂到搖滾樂,再到古典音樂...
兒歌的傳統(tǒng)形式各有什么特點 - 百度寶寶知道
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鬧。”采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而李海松的《什么船兒》:“什么船兒上月球?什么船兒海底游?什么船兒水上飛?什么船兒冰海走?宇宙飛船上月球,潛水艇兒海底游,氣墊船兒水上飛,破冰船兒冰海走。”采用了多問多答的形式。問答歌的特點就在問答。既然要回答問題,總...
民歌的音樂特點是什么
4. 演唱形式多樣化:民歌的演唱形式非常多樣化,包括獨唱、合唱、對唱等多種方式。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夠帶來不同的音樂效果和情感體驗。同時,民歌演唱時通常注重聲音的韻味和情感表達,要求歌手具備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現(xiàn)力。總結來說,民歌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的優(yōu)美動聽、節(jié)奏的鮮明多樣、調式的豐富多變以及...
中國民歌的分類及特點
藏族的“魯”、“協(xié)”,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筆管歌”,瑤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和風格。民歌的風格各異,苗歌和瑤歌古樸渾厚,藏歌和傣歌光麗優(yōu)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揚,而鄂倫春族民歌則粗獷有力。即使是...
民歌的音樂特點是什么
四、演唱形式多樣化 民歌的演唱形式非常多樣化,可以是獨唱、合唱、對唱等多種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夠帶來不同的音樂效果和感受。同時,民歌的演唱常常注重聲音的韻味和情感的表達,要求歌手具備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現(xiàn)力。綜上所述,民歌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優(yōu)美動聽、節(jié)奏鮮明多樣、調式豐富多變以及演唱形式...
兒歌有哪些風格
適合嬰幼兒聆聽。它們具有安撫情緒、助眠的作用。搖籃曲風格的兒歌通常節(jié)奏緩慢,旋律優(yōu)美,歌詞內容多涉及母愛和溫暖的主題。綜上所述,兒歌的風格包括傳統(tǒng)兒歌風格、現(xiàn)代兒歌風格、民謠風格兒歌和搖籃曲風格兒歌等。每種風格的兒歌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為兒童帶來不同的音樂體驗。
歌曲有哪些分類,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爵士樂音樂的特點在于其布魯斯音階的運用,即第三級和第七級音常常降低,有時第五級音也降半音。這些降音還常輔以滑音和顫音,增強了歌曲憂郁、悲傷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節(jié)奏和三連音,形成輕重音顛倒。節(jié)奏多為雙拍,通常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布魯斯多采用對稱的、帶音韻的兩行詞,第一句...
民歌的分類和各自的特征?
2、勞動號子 音調粗獷有力,常用一領眾和、領和交替的演唱形式,從而加強勞動者在勞動中的情感交流,保證行動的一致,提高勞動效率;節(jié)奏較為固定,號子節(jié)奏與勞動節(jié)奏緊密結合,律動感強;領唱者的唱詞多為即興的鼓動性唱詞,眾合者的唱詞多為力量型的襯詞。3、稻區(qū)?“田歌 田歌又稱秧田歌、田...
相關評說:
賈侄18943382533: 古詩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點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于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實質是語言所表現(xiàn)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語言.”語言是表現(xiàn)思想感...
賈侄18943382533: 請問詩歌的特點有哪些?誰知道 告訴我吧,屯打心底謝謝給位朋友了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古代詩歌1、抒情性是詩歌的最基本特點.詩總是表達強烈情感的.言為心聲,詩歌更是真情所致,自然流露. 2、詩歌通過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詩歌的情...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有哪些特點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的格式,形式以及表現(xiàn)手法有哪些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哪些呢? 詩歌中蘊含了,詩人的主要情懷.隨著時代的演變,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形式,凸顯出了各個時代的不同風格和特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歌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古體詩 亦稱“古詩”...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特點有哪些?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聯(lián)想 照應 寓情于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一般說來,詩歌語言常見的有以下一些特點: ...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有哪些特點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有哪些特點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的形式是怎樣的?
岳池縣換面:
______ 從形式上可以大致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
賈侄18943382533: 詩歌有什么? -
岳池縣換面:
______ 依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很多類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jié)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