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大乘佛教,梵語maha^-ya^na,意為“大的交通工具”,它不僅僅追求個人的覺悟,更以救度眾生為己任,如同大型的交通工具能夠搭載眾多乘客,因此得名。大乘佛教的宗旨在于實現(xiàn)這一目標,并以此為指導原則。在西元前后,除了比丘教團,各地也出現(xiàn)了許多在家的佛教信徒團體,他們自稱為菩提薩埵(梵bodhisattva,意為求覺悟者,略稱菩薩)。這些菩薩信仰者,原本只是未達到佛果的修道者,但在家中他們卻堅定地信仰并相信自己必定能夠成佛,因此也自稱菩薩。他們逐漸搜集并傳誦與當時經(jīng)藏(阿含經(jīng))不同的經(jīng)典,如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強調(diào)般若空的思想,以詩歌的形式贊頌佛陀永恒的生命,強調(diào)“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理念,并批評聲聞弟子只求自度的行為是不徹底的。大乘佛教強調(diào)六波羅蜜的實踐,尤其是布施的重要性,其行動不僅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還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情感。我國和日本的大部分宗派都屬于大乘佛教。
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梵名Hi^naya^naBuddhism,原指部派佛教。在救度眾生為大乘佛教宗旨興起之后,大乘佛教徒認為部派佛教僅以個人修行為目的,將其視為較低級的教法,因此得名小乘佛教。然而,現(xiàn)代世界各佛教團體通常將其改稱為上座部佛教(巴Thera-va^da-buddhism)。
自佛陀教化至入滅的四十五年間,佛教的基本教法和戒律制度已大體確立。然而,佛陀入滅百余年之后,小乘佛教因律學和義學的不同主張而分裂為保守的上座部和革新的大眾部。到了佛陀入滅三百年左右,這兩個大派又分裂為二十個部派,每個部派都是以復雜的阿毗達磨(梵Abhidharma)論書為核心的比丘教團。
我國華嚴宗曾根據(jù)教理的深淺,將這二十個部派分為六宗:法我俱有宗(主張法和我都是實在的,如犢子部);法有我無宗(否定人我,僅承認法是實在的,如說一切有部、上座部);法無去來宗(主張只有現(xiàn)在的法是實在的,如大眾部);現(xiàn)通假實宗(主張在現(xiàn)在的法中,有實在的五蘊和假象的十二處、十八界,如說假部);俗妄真實宗(主張在五蘊中,只有出世間法是實在的,世俗法是虛妄的,如說出世部);諸法但名宗(主張沒有實在的存在,一切都是虛妄的名稱現(xiàn)象,如一說部)。阿彌陀佛!
大乘佛與小乘佛的區(qū)別及一些佛家名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方面。在信仰修證方面,小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唯一現(xiàn)世的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修行達到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但不能成佛。而大乘佛教則認為有無數(shù)佛存在,信仰者通過“六度”修行可成佛,擴大了成佛范圍。小乘佛教強調(diào)個人解脫,大乘佛教則強調(diào)...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別指的是什么?
二、中乘佛教:是佛教的一個派別,相對于小乘和大乘而言。中乘佛教的目標是辟支佛果,即通過觀察因緣而悟解,尋求自我解脫。三、大乘佛教: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派別,強調(diào)度化眾生,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大乘佛教認為,所有眾生都有成佛的潛力,通過修行可以實現(xiàn)自我解脫,同時也幫助他人解脫。四、最上乘...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
此外,大乘的智慧更深入,理解世間即涅槃,鼓勵在世間中實踐佛法,而非追求脫離。《大乘莊嚴經(jīng)論》則列舉了大乘佛教的七大義理,如緣大、行大、智大等,其中行大和巧大尤其顯著,體現(xiàn)了大乘不舍世間,既不為生死煩惱所束縛,也不在其中迷失。綜上所述,大乘佛法與小乘佛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舍棄世間、是否以...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區(qū)別!
- 小乘佛法修行者則追求個人的涅槃境界,其菩薩觀念和實踐相對簡化。3. 普渡眾生與自我解脫的對比:- 大乘佛法強調(diào)普渡眾生,傳播佛法,利益更多的人,體現(xiàn)慈悲利他的精神。- 小乘佛法修行者則更專注于個人的自我解脫,傾向于獨立修行,不強調(diào)外在的傳播和利益眾生。這些區(qū)別體現(xiàn)了大乘和小乘佛教在教義、...
大乘、小乘、金剛乘佛教的區(qū)別
1. 佛教的三大教派——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各自代表獨特的教義。2. 小乘佛教,以個人解脫為核心,源自“小車”或“小道”的寓言。3. 修行者通過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追求達到涅槃的彼岸。4. 小乘佛教強調(diào)個體的努力和智慧覺醒,主要傳承在南傳佛教地區(qū)。5. 大乘佛教,以慈悲與智慧為特點,倡導...
大乘和小乘佛教不同在何處?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信仰修證與教理義學兩個方面。小乘佛教奉釋迦牟尼為唯一佛,追求個人解脫,以阿羅漢果為目標,強調(diào)斷除煩惱。大乘佛教則認為有無數(shù)佛存在,強調(diào)菩薩理想,旨在普渡眾生,成佛救世,建立佛國凈土。信仰者通過不同的修行路徑,如“八正道”和“六度”,分別追求小乘和大乘...
大乘、小乘、金剛乘佛教的區(qū)別
不丹、蒙古等地深受信眾喜愛,包括寧瑪派、噶舉派和薩迦派等分支。雖然這三大乘流都在追求解脫的終極目標,但它們的側(cè)重點各有不同。小乘注重個體的獨立修行,大乘則強調(diào)慈悲與眾生的福祉,金剛乘則提供了一條直通解脫的密宗捷徑。不同的佛教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賦予了這些教派獨特的色彩和韻味。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qū)別是什么?
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對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認為他是教主、導師,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而大乘佛教則視釋迦為威力廣大、全知全能的佛,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無數(shù)佛存在于三世十方。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強調(diào)“三學”和“八正道”,而大乘佛教除了這些外,還...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qū)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區(qū)別是什么
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shù)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區(qū)別
相對來講,大乘修行者要同時發(fā)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僅斷除自身的煩惱惑業(yè),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也盡一切所能,幫助所有眾生。度人的同時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是不容易做到的,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而小乘先側(cè)重于自我解脫,看到世間紛擾和輪回之苦,便生起強烈的出離心,...
相關(guān)評說: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nèi)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guī)的派別...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nèi)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guī)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只巨...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于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么區(qū)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nèi)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guī)的派別.這些佛...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nèi)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guī)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只巨...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大學與小學的關(guān)系,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義上也不一樣,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于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簡單說啦,大乘佛教度人度己,小乘佛教只度己,大乘佛教里有許多佛,小乘佛教則只有釋迦佛.南傳佛教,比如東南亞,我國的傣族地區(qū)所信的佛為小乘佛教,漢傳的大多是大乘佛教,藏傳佛教那又是跟大小乘佛教不一樣的派系了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nèi)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guī)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師兄您好: 首先小乘佛法的話專注于自己解脫,而忘了眾生還在生死苦海當中. 而大乘佛法的話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不僅僅是自己要解脫,更重要的 是讓眾生跟著一起解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區(qū)別!
畢節(jié)市平面: ______ 阿彌陀佛死了后,他的徒弟們對原始的教義、戒律發(fā)生爭議,分裂為兩派: 一派為遵循傳統(tǒng)的上座部,就是小乘佛教,他們認為世上只有一個佛,那就是阿彌陀佛.教義重自我的解脫,修行的最高果位為羅漢. 另一派為改革的大眾部,就是大乘佛教,他們認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為羅漢、菩薩、佛三級,修行的最終目的在于成佛.提倡菩薩行(就是去實踐解脫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我記得西游記里觀音勸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時,這樣說,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shù)眾生. 個人認為小乘更像哲理吧,難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