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貝勒是個什么職務(wù)呢?
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社會地位,有的是老師、學(xué)生、有的是政府官員、還有的是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這個社會大家庭里每一個人都充當(dāng)著重要的角色,這種社會階級現(xiàn)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而是在古時候就已經(jīng)流行起來。
在清朝之前是沒有一個精確的準(zhǔn)則來劃分每一階級的,后來是由康熙和雍正這兩代皇帝經(jīng)過七十多年多次修訂才確立的比較準(zhǔn)確的規(guī)則。這一規(guī)則將宗室分為九個等級,上至親王下至奉國將軍,而“貝勒”就包含其中,被定為三等階級,屬于高等級階級。
那么問題來了,“貝勒”一詞從何而來?
其實,貝勒一詞最早被用在滿文中,代表堅固、結(jié)實的意思,在滿洲,貝勒是“部落長”的稱呼,是地位僅次于“汗”并握有實權(quán)的官職。但在清朝入關(guān)之后,貝勒一詞逐漸變成了爵位的稱呼,并且不再擁有實權(quán)。
出現(xiàn)這一情況其實是與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在當(dāng)時清朝依靠宗室的力量才得以進關(guān)打江山,可以說宗室為清朝攻打下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清朝建立之后為了報答各宗室,就要給各宗室加官進爵,但是單單依靠宗室里的人才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朝廷還會在民間征用人才。
其實清朝給宗室封爵位的做法優(yōu)點有很多,不僅廣納賢才為己所用,他們還可以通過這種做法使宗室交出部分職務(wù),削弱宗室力量,鞏固清朝皇族的地位,使清朝坐穩(wěn)江山。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獲得一個等級是十分困難的,那么“貝勒”的稱號該如何獲得呢?
原來對于皇子來說,他們可以非常容易的就可以受到封賞,因為他們出身好,所以即使他們沒有立下功勞,到了十五歲他們就會被皇帝授予爵位,但是萬一皇子沒有活到十五歲,那在他死后也有可能獲得貝勒的爵位,享有貝勒的下葬方式。
而對于那些沒有皇子幸運的宗室來說,他們要想被封為貝勒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憑借自己的實力立下功勞的宗室可以受封“貝勒”,這種功封來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并且還可以通過立功加封,但是這種爵位只能世襲給一個人,其他人都要降爵。
另一種辦法就是從親王那邊繼承過來,這種辦法要比上面的辦法容易的多。不用努力就可以白白享有爵位。
貝勒對于其他爵位來說有很大的不同,貝勒的兒子被封為貝子,而不能被封為貝勒,但是貝子也可以通過后來的努力,建立功勛,受到皇帝的特別賞賜,加封為貝勒。但是平民老百姓想被封為“貝勒”真的是難上加難。
由此看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不通過努力就想獲得很高的地位是不可取的,靠自己的實力獲得地位,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
清朝的貝勒是個什么職務(wù)呢?清朝的貝勒
清初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于努爾哈赤之六祖-“寧古塔貝勒”,其后努爾哈赤號“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這時貝勒并不是爵位。
這時的貝勒是對領(lǐng)有部眾之人的一種尊貴性稱呼,在當(dāng)時,凡是女真、蒙古各部落的首領(lǐng)都被稱為貝勒,亦在于其統(tǒng)領(lǐng)屬眾,由此而言之,貝勒實際就是領(lǐng)有部眾屬人的部落長、酋長、頭人。如天命時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德格類、岳托等人,他們都擁有牛錄諸申的記錄,這種因領(lǐng)有屬眾而稱貝勒與后來實行宗室封爵制度按爵位高下分撥牛錄旗下屬人是截然有別的。
盡管崇德以前的貝勒不屬于宗室封爵,但宗室親貴貝勒按統(tǒng)領(lǐng)屬眾的多寡,旗主身份與否,嫡庶的分別,貝勒內(nèi)部具有一定的等級性,按照由高到低的次序,大致區(qū)分如下:大貝勒-和碩貝勒-貝勒。《清朝文獻通考》里面說:“和碩貝勒者,特國初最尊之號”。就是說的這個。此時的各級貝勒雖然多少可以反映出宗室親貴的身份、特權(quán)等差別,但并不存在父子相襲問題。
真正作為宗室分爵制度,始于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改元之后,定宗室爵位九等: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zhèn)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zhèn)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貝勒體現(xiàn)的是滿、蒙民族特色的稱謂,這是漢族從來從來沒有的。
崇德初定的宗室九等封爵至順治六年時增為十等,奉國將軍之下復(fù)設(shè)奉恩將軍一等。順治十年(1653),正式定長子封授制度。所謂世子,即親王在世時,選定嫡子一人將來承襲親王爵位,在其未承襲前所封之爵為世子;長子則系將來承襲郡王之人暫封之爵等,兩者地位極高,世子僅列親王之下,長子序列郡王之后。公則分為人八分公與不入八分公,具體爵稱是人八分鎮(zhèn)國公(亦稱奉恩鎮(zhèn)國公),人八分輔國公(又稱奉恩輔國公)、不人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正式頒布“欽定爵表”,宗室封爵演變?yōu)槭牡龋?strong>一、親王;二、世子;三、郡王;四、長子;五、貝勒;六、貝子;七、鎮(zhèn)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zhèn)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在十四等中,世子、長子不過是一種暫時性的封贈,在宗室爵位功升罪降制度中,世子也不是升則為郡王、降則為貝勒的一等封爵,清廷將世子、長子歸屬于宗室封爵序列之中,僅僅是由于世子享受著略高于郡王而已。
從上可以看出,在清代貝勒這一爵位屬于地位較高的封爵,一般只封給王室宗親,除了滿族宗室之外一般是不可能封為貝勒了。很多清代皇帝在繼位前都是貝勒爵位,所以貝勒的地位實際是很高的,對朝政有參與權(quán)。
自周朝開始,我國古代便有了所謂的“分封制”,讓有功之臣和諸皇子分封到各地,維持一方的穩(wěn)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是他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就是外封的藩王容易引發(fā)叛亂。像春秋戰(zhàn)國的形成和晉朝的“八王之亂”都是由于分封所導(dǎo)致的,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對諸皇子進行外封也帶來了很大的禍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統(tǒng)治,減少了外患,但是卻內(nèi)憂不斷,時常出現(xiàn)藩王割據(jù)的情況。
到了清朝,皇太極吸取了中原王朝以往的教訓(xùn),因此入關(guān)后的清朝,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封王賜爵,但是卻廢除了外封這一條。皇太極稱帝后,冊封了一大批宗親,按照所定的爵位總共分為九等,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奉恩將軍。今天我們不談別的,就先來談一些貝勒是怎回事?以及什么樣的人才能獲得這樣的爵位,他們在清朝的地位又如何
在清朝入關(guān)的時候,很多被封為貝勒的人基本上都是因為軍功,他們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憑著自己的出色表現(xiàn)立下不少功勞,這種宗親按照其功勞的大小就可以獲得相應(yīng)的爵位,而我們可以看到貝勒是排在第三位的,也就是說他的地位僅次于親王和郡王。那么爵位可不可以承襲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家族有人獲得貝勒的的爵位,那么嫡長子就是將來的接班人,若是出現(xiàn)沒有兒子的情況,那么則是其中的一個兄弟繼承爵位。一旦繼承之后,則完全享受此爵位帶來的所有特權(quán)和好處。
當(dāng)然還有一種途徑可以獲得貝勒的爵位,只不過能享受此殊榮的人卻十分少,因為他們得是皇子出身。所以說即使沒有建立一絲一毫的功勛,但是由于你是皇子,那么只要滿足一定的年齡要求,就可以被封賞。不過爵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提升的。一般來說表現(xiàn)好,為朝廷出力建功的話,就有機會加升爵位。像雍正還只是一個皇子的時候,最開始他的爵位是貝勒,但是后來被康熙封為了和碩雍親王,享受了最高的爵位。
但是由于清朝沒有外封的制度,所以不管爵位多高,即使貴為親王也要住在京城的王府。貝勒同樣是如此,所以雖然被封為貝勒的身份地位很高,但是卻已經(jīng)沒什么實權(quán)了,不像入關(guān)之前,當(dāng)時的貝勒相當(dāng)于一個部落的首領(lǐng),有很多的實權(quán)在手上。但入關(guān)后的清朝皇帝們學(xué)聰明了,為了避免造成藩王割據(jù)的現(xiàn)象,就廢除了分封的制度,以賜爵來代替。可是無論賞賜多大,爵位多高,絕不外封這一點是不變的。
多羅貝勒: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意譯。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
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貝勒屬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貝勒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么親王加雙俸也應(yīng)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克勤二位郡王。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或有功之臣或閑散宗室的。
歷史:
順治六年規(guī)定,親王一子封親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zhèn)國公,鎮(zhèn)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zhèn)國將軍。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軍功晉親王。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服飾規(guī)定:
1,貝勒朝冠
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后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
2,補服
色用石青,前后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繡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馀隨所用。朝珠絳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絳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絳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后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
貝勒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馀如郡王。
在清劇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貝勒爺?shù)姆Q呼,他有著很大的權(quán)力以及很高的社會地位,甚至一些文武百官見到他都得下跪。那么,貝勒爺?shù)降资嵌啻蟮墓倌兀?/p>
和王爺一樣,貝勒爺并不是清朝的官職。起初貝勒泛指清朝的貴族,努爾哈赤時期就冊封了四個貝勒。他們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蒙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他們都是皇太極的子侄,自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所以令他們四個共掌國政。到崇德元年,皇太極定宗室爵位,自此貝勒這一爵位正式確立為宗室的第三個等級。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為宗室爵位和異姓爵位,在宗室爵位之中貝勒是僅次于親王和郡王的爵位,和親王郡王一樣,在品級上都屬于超品,可見他的地位有多高。而都什么樣的人才能被授予貝勒爵位呢?一個是初封就封為貝勒的,這樣的人大多都是皇帝的兒子。另一個就是恩封遞降到貝勒這一層級的,比如,親王的一個兒子襲爵位郡王、郡王一個兒子襲爵為貝勒,依次遞減,就是說按這個辦法得到貝勒爵位的人祖上都是親王或者郡王。難怪貝勒在清朝會有如此高的地位,因為能被授予這個爵位的百分百都得是皇帝的直系后代。
在電視劇中,我們會看到清朝的官員在胸前都有圖案,那叫補子,就是標(biāo)記官員等級的。比如文官一品上邊畫的是仙鶴、武官一品上邊畫的是麒麟等。而補子以方形居多,但是如果看到有圓形的,那無一不是皇族宗親。所以,作為宗室第三等級爵位的貝勒,官服上的補子當(dāng)然也是圓形的。按規(guī)定,貝勒的補子是前后兩團,繡四爪金蟒。
所以,貝勒爺并不是官員的名稱,而是爵位等級。爵位是金錢與社會地位的象征,這是多大的官都比不了的,有些親王、郡王、貝勒會在朝中擔(dān)任具體的職務(wù),但是下屬卻從來不以官名稱呼他們,而是稱王爺、貝勒等爵位名,這是對爵位的推崇與尊重。
明白貝勒爺是什么人,皇帝的什么
1. 貝勒爺是皇室爵位之一,通常由世襲獲得,與口語中的“老爺”不同。2. 貝勒爺,是滿語“貝勒”的漢語翻譯,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3. 在清代,貝勒爺是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之一,位于和碩親王、多羅郡王之下,為第三級。4. 滿清皇室爵位從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zhèn)國公...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跟皇帝是什么親戚?
3. 貝勒:貝勒是滿語中的貴族稱號,后來在清代成為宗室封爵的一個等級,位于親王和郡王之下。在早期滿族社會中,貝勒一詞指的是天生貴族。隨著清朝的建立,貝勒成為了封爵體系中的一個正式等級。4. 貝子:貝子是清代的貴族爵位,起源于滿語中的貝勒一詞。在清朝早期,貝子是高級貴族的稱呼。隨著八旗制度...
貝勒和貝子的區(qū)別是什么?
貝子與貝勒在中國的清代是兩種不同的爵位,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區(qū)別:首先,在爵位的等級上,貝子是第四等的皇族爵位,通常簡稱為貝子。而貝勒則是宗室封爵的第三級,清朝建國后,它成為宗室封爵的一個名稱。其次,在服飾方面,貝子的補服圖案是身前身后各四爪行蟒一團,顏色使用石青,朝服和蟒袍上均繡...
中國古代清朝貝勒爺是什么官
他初封大貝勒,與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并稱四大貝勒。代善勇武善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與諸子立皇太極為汗。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后,代善與諸王貝勒擁立世祖福臨即位,并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代善一系在清朝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王”中占據(jù)了三個...
貝勒是什么身份
貝勒,清朝時期的一種特殊爵位,象征著皇室成員的尊貴地位。通常,只有皇上的兒子和親王的后代才能享有這一稱號,因此在當(dāng)時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雖然貝勒并非正式官職,但其地位帶來的特權(quán)使得一些官員對其頗為敬畏。清朝早期,貝勒的地位較為崇高,但隨著皇室子孫眾多和爵位制度的調(diào)整,到了后期,貝勒的權(quán)力...
貝勒是什么身份
貝勒是清朝皇室中的高級爵位,通常通過世襲獲得。滿清皇室爵位系統(tǒng)復(fù)雜,從高到低包括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等十二個等級。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聽到“阿哥”、“貝勒”、“郡王爺”等稱呼,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皇室成員和爵位。“阿哥”是一個特殊的稱謂,而“貝勒”等則是具體的爵位。在宗室的爵位...
貝勒是誰的兒子
親王。貝勒是清朝時期貴族爵位名,全稱為多羅貝勒。貝勒是皇帝下面對親王子女的尊稱。在清朝,貝勒是僅次于皇帝和親王的最高爵位,通常由皇帝的近親或皇族成員擔(dān)任。
貝勒跟一品官哪個大?
至于年幼皇子,則都是在雍正朝或是乾隆朝才分封爵位的。個人能力也是分封的重要因素,還以康熙皇子為例,年長皇子中,胤禩的生母衛(wèi)氏出身是最低的,為辛者庫賤籍,但胤禩好學(xué),個人能力十分出眾,在朝中也頗有名望,所以第一次分封時,康熙就給了他貝勒的封號,其時胤禩的年紀(jì)才17歲。
貝勒在大清朝是什么管
相當(dāng)于王或諸侯,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大清王朝滿洲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1親王 2郡王 3貝勒 4貝子 5鎮(zhèn)國公 6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 8不入八分輔國公 9鎮(zhèn)國將軍 10輔國將軍 11奉國將軍 12奉恩將軍
貝勒爺和王爺?shù)膮^(qū)別是什么?
區(qū)別如下:1、時代不同。貝勒是清代宗室的爵位,是清朝才有的。而王爺則是早從漢朝開始的,那時候就盛行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2、所封人群不同。有貝勒爵位的人都是皇室出身。而王爺既可以是皇室出身,也可以是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如韓信等。3、等級不同。貝勒是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后,...
相關(guān)評說:
臨泉縣極位: ______ 不是官職.清朝很多皇帝的,兒子,侄子,也可以通稱貝勒,再上去就是王,親王. 貝勒是皇室爵位之意,一般為世襲,與口語老爺不便比較 . 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
臨泉縣極位: ______ 全稱“多羅貝勒”,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
臨泉縣極位: ______ 不是.貝勒 - 滿族爵位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異譯.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臨泉縣極位: ______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相當(dāng)于王或諸侯,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 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后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
臨泉縣極位: ______ 沒有區(qū)別,貝勒的別稱就是貝子.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后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中東亦有宗教的神以此為名.出處 兩宋時金國貴族稱號,如金兀術(shù)乃金國貝勒.又,靖康稗史云:當(dāng)時吳乞買以貝勒使宋,宋人遂以貝勒名之耳.
臨泉縣極位: ______ 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就是皇帝了.不過,遼朝有一種官名稱為于越,掌管兵權(quán),所以高于一品
臨泉縣極位: ______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制成、有紅、藍、白、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
臨泉縣極位: ______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貝勒全稱“多羅貝勒”,滿族爵位,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
臨泉縣極位: ______ 貝勒,皇室爵位.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后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貝子,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滿語初為“貝勒”的復(fù)數(shù).在早期滿族社會中,貝子意為天生貴族.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貝勒下設(shè)貝子,全稱為“固山貝子”,屬高級貴族.自皇太極后逐漸實行12級封爵制.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
臨泉縣極位: ______ 貝勒是皇室爵位之意,一般為世襲,與口語老爺不便比較 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fù)數(shù)為“貝子”.后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么親王加雙俸也應(yīng)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