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關(guān)于杜甫的經(jīng)歷 越詳細(xì)越好 謝謝了 杜甫的生平事跡,越詳細(xì)越好。勞煩各位前輩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號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yuǎn)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yù),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shí)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fēng)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yīng)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shí)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jié)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yán)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jìn)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xiàn)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數(shù)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yù)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yè),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zhuǎn)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zhí)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jīng)》,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yáng)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xì),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xì)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dú)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fù)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jié)廬成都西郭。召補(bǔ)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yán)武節(jié)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dú)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dú)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云。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yīng)為開元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天寶末,獻(xià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yīng)為右衛(wèi)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yīng)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yīng)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guān)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fù)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yán)武鎮(zhèn)成都(注:武凡兩鎮(zhèn)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yán)再鎮(zhèn)后,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yán)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dāng)在嚴(yán)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zhèn)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dāng)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dāng)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fù)文格放達(dá),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yōu)劣,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xué)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后獻(xiàn)《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fù)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xí)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xí)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yáng)。」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jìn)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yuǎn)祖當(dāng)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fēng)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fù)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jì),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dāng)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fù)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jìn)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fù)上詩求助。又進(jìn)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guān)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yuǎn)戰(zhàn)死。郭子儀復(fù)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shù)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fù)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jìn)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lán)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乾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xì)w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guān)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yán)武、鄭虔、畢曜、薛據(jù)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jīng)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dú)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jīng)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柜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shí)、何雍、韋班(應(yīng)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復(fù)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yīng)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yán)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yán)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jì)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fù)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后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yīng)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fù)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fù)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游,于是命弟占?xì)w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bǔ)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yán)武將再鎮(zhèn)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yán)武表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yán)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yán)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yán)六侍御,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云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yán)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歷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云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后,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歷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shù)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fù)動?xùn)|游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復(fù)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歷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shù)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shù)月。歲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歷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fā)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fēng)。發(fā)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復(fù)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cè),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歷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溯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zhuǎn)洛陽迻邐歸長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間的一條小船上,旅殯岳陽。

    杜甫著作

    望岳
    登樓
    題張氏隱居
    玉臺觀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無題
    漫興
    梅雨
    題玄武禪師屋壁
    小至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新秋
    野望
    白露
    白絲行
    赤霄行
    冬狩行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莫相疑行
    石筍行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醉歌行贈公安顏少府,請顧八題壁
    醉時歌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風(fēng)雨看舟前落花,戲?yàn)樾戮?br />負(fù)薪行
    高都護(hù)驄馬行
    古柏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晦日尋崔戢李封
    寄韓諫議
    美陂行
    楠樹為風(fēng)雨所拔嘆
    清明二首
    釋悶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醉歌行
    江南逢李龜年
    絕句
    夔州歌
    三絕句
    書堂飲既夜復(fù)邀李尚書下馬月下賦絕句
    戲?yàn)榱^句
    贈花卿
    哀江頭
    哀王孫
    兵車行
    春望
    春夜喜雨
    石壕吏
    新婚別
    登高
    國學(xué)寶典中杜甫的介紹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后獻(xiàn)《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fù)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詩圣杜甫

    詩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號少陵, 祖籍襄陽,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yōu)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yán)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xué)傳統(tǒng)的 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7歲學(xué)詩,15歲揚(yáng)名。20歲以后可分 4個時期。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 “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jìn)士 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 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長安時期天寶五 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xiàn)權(quán)貴,以求仕進(jìn)。六載曾 應(yīng)試“制舉”;十載獻(xiàn)“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 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

    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 他比較客觀地認(rèn)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 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

    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 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 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fù)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 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shí)有了更清醒的認(rèn)識,先后 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 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 達(dá)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肅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 年,嚴(yán)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 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dá)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 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 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 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zāi)難為念。這11年,他寫 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qiáng)。多是絕句 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詩歌創(chuàng)作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 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shí)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dá)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 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 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shí)的同時,通過獨(dú)特的 藝術(shù)手段表達(dá)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 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 風(fēng)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 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shí)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 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 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 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 勇,又譴責(zé)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 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yùn)。“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 拉丁;但大敵當(dāng)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 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

    杜甫有不少歌詠?zhàn)匀坏脑姟8柙伒膶?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 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 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 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 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 《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 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xì)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 歌和為人的另一側(cè)面。

    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 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 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 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yàn)榱^句》、《偶題》、 《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dá)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yáng)棄古今 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jìn)和維持生 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yīng)酬的詩。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 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jì)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 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 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 郁,風(fēng)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 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 《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 《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 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dá) 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xiàn)應(yīng)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 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xiàn)頗大。

    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 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 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 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 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研究資料近 千年來,治杜之風(fēng)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達(dá)《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 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 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 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 點(diǎn)、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 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 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yùn)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 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 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shí)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 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由盛唐到中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期
    陸游
    人物評傳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xué)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xué)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xué)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基調(diào)。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 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 潤物細(xì)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dú)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資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shí)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fēng)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yùn)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shí)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fēng)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xí)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xí)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yáng)。」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jìn)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yuǎn)祖當(dāng)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fēng)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fù)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jì),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dāng)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fù)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jìn)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fù)上詩求助。又進(jìn)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guān)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yuǎn)戰(zhàn)死。郭子儀復(fù)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shù)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fù)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jìn)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lán)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干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xì)w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guān)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yán)武、鄭虔、畢曜、薛據(jù)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jīng)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dú)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jīng)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柜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shí)、何雍、韋班(應(yīng)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復(fù)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yīng)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yán)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yán)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jì)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fù)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后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yīng)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fù)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fù)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游,于是命弟占?xì)w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bǔ)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yán)武將再鎮(zhèn)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yán)武表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yán)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yán)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yán)六侍御,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云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yán)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歷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云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后,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歷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shù)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fù)動?xùn)|游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復(fù)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歷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shù)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shù)月。歲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歷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fā)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fēng)。發(fā)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復(fù)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cè),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詩圣杜甫

    詩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號少陵, 祖籍襄陽,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yōu)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yán)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xué)傳統(tǒng)的 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7歲學(xué)詩,15歲揚(yáng)名。20歲以后可分 4個時期。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 “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jìn)士 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 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長安時期天寶五 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xiàn)權(quán)貴,以求仕進(jìn)。六載曾 應(yīng)試“制舉”;十載獻(xiàn)“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 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

    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 他比較客觀地認(rèn)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 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

    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 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 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fù)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 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shí)有了更清醒的認(rèn)識,先后 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 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 達(dá)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肅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 年,嚴(yán)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 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dá)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 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 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 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zāi)難為念。這11年,他寫 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qiáng)。多是絕句 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詩歌創(chuàng)作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 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shí)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dá)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 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 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shí)的同時,通過獨(dú)特的 藝術(shù)手段表達(dá)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 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 風(fēng)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 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shí)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 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 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 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 勇,又譴責(zé)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 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yùn)。“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 拉丁;但大敵當(dāng)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 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

    杜甫有不少歌詠?zhàn)匀坏脑姟8柙伒膶?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 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 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 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 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 《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 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xì)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 歌和為人的另一側(cè)面。

    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 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 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 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yàn)榱^句》、《偶題》、 《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dá)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yáng)棄古今 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jìn)和維持生 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yīng)酬的詩。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 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jì)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 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 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 郁,風(fēng)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 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 《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 《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 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dá) 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xiàn)應(yīng)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 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xiàn)頗大。

    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 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 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 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 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研究資料近 千年來,治杜之風(fēng)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達(dá)《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 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 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 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 點(diǎn)、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 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 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yùn)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 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 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shí)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 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you/355312.htm
    回答者:那麼菰獨(dú) - 魔法師 四級 10-15 13:0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號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yuǎn)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yù),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shí)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fēng)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yīng)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shí)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jié)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yán)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jìn)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xiàn)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數(shù)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yù)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yè),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zhuǎn)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zhí)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jīng)》,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yáng)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xì),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xì)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dú)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fù)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jié)廬成都西郭。召補(bǔ)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yán)武節(jié)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dú)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dú)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云。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yīng)為開元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天寶末,獻(xià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yīng)為右衛(wèi)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yīng)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yīng)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guān)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fù)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yán)武鎮(zhèn)成都(注:武凡兩鎮(zhèn)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yán)再鎮(zhèn)后,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yán)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dāng)在嚴(yán)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zhèn)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dāng)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dāng)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fù)文格放達(dá),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yōu)劣,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xué)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后獻(xiàn)《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fù)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xí)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xí)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yáng)。」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jìn)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yuǎn)祖當(dāng)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fēng)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fù)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jì),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dāng)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fù)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jìn)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fù)上詩求助。又進(jìn)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guān)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yuǎn)戰(zhàn)死。郭子儀復(fù)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shù)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fù)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

    詩圣杜甫

    詩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號少陵, 祖籍襄陽,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yōu)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yán)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xué)傳統(tǒng)的 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7歲學(xué)詩,15歲揚(yáng)名。20歲以后可分 4個時期。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 “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jìn)士 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 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長安時期天寶五 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xiàn)權(quán)貴,以求仕進(jìn)。六載曾 應(yīng)試“制舉”;十載獻(xiàn)“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 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

    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 他比較客觀地認(rèn)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 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

    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 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 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fù)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 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shí)有了更清醒的認(rèn)識,先后 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 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 達(dá)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肅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 年,嚴(yán)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 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dá)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 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 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 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zāi)難為念。這11年,他寫 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qiáng)。多是絕句 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詩歌創(chuàng)作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 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shí)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dá)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 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 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shí)的同時,通過獨(dú)特的 藝術(shù)手段表達(dá)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 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 風(fēng)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 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shí)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 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 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 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 勇,又譴責(zé)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 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yùn)。“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 拉丁;但大敵當(dāng)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 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

    杜甫有不少歌詠?zhàn)匀坏脑姟8柙伒膶?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 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 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 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 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 《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 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xì)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 歌和為人的另一側(cè)面。

    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 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 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 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yàn)榱^句》、《偶題》、 《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dá)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yáng)棄古今 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jìn)和維持生 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yīng)酬的詩。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 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jì)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 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 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 郁,風(fēng)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 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 《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 《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 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dá) 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xiàn)應(yīng)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 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xiàn)頗大。

    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 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 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 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 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研究資料近 千年來,治杜之風(fēng)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達(dá)《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 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 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 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 點(diǎn)、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 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 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yùn)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 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 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shí)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 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shí)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fēng)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yùn)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jiān)、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jiān)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yīng)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shí)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jié)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yán)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jìn)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xiàn)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數(shù)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yù)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yè),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zhuǎn)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zhí)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jīng)》,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yáng)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xì),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xì)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dú)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fù)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jié)廬成都西郭。召補(bǔ)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yán)武節(jié)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dú)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dú)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云。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yīng)為開元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天寶末,獻(xià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yīng)為右衛(wèi)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yīng)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yīng)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guān)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fù)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yán)武鎮(zhèn)成都(注:武凡兩鎮(zhèn)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yán)再鎮(zhèn)后,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yán)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yán)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dāng)在嚴(yán)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zhèn)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dāng)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dāng)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fù)文格放達(dá),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yōu)劣,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xué)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后獻(xiàn)《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fù)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bǔ)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jié)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xí)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xí)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yáng)。」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jìn)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yuǎn)祖當(dāng)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fēng)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fù)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jì),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dāng)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fù)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jìn)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fù)上詩求助。又進(jìn)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guān)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yuǎn)戰(zhàn)死。郭子儀復(fù)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shù)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fù)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jìn)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lán)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乾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xì)w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guān)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yán)武、鄭虔、畢曜、

    相關(guān)評說:

  • 字露17788626385: 誰知道杜甫的安史之亂???????我急呀!!求求各位了!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其中三四與安史之亂有關(guān). 杜甫 -------------------------------------------------------------------------------- 11/20/2003/09:03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 原籍湖...
  • 字露17788626385: 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杜甫的生平 ①讀書和壯游時期(35歲前);②困守長安十年時期(35—44歲);③陷賊與為官時期(44—48歲);④漂泊西南時期(48—59歲) 3、杜甫的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他終身不渝的忠君戀闕、...
  • 字露17788626385: 誰有杜甫的生平簡介?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的瑤灣.他的出身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預(yù)是西晉名將,祖父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
  • 字露17788626385: 關(guān)于杜甫的故事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唐軍收復(fù)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xué)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fù)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zhàn)爭還很激烈....
  • 字露17788626385: 杜甫的小故事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關(guān)于杜甫的一則小故事 說,一個冬天的某一天,下著鵝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個叫梅嶺的地方.他雇了一頂四人抬得轎子,就上路了. 行進(jìn)途中,雪越來越大,鵝毛似地雪片飄飄灑灑,天地間的一切都被皚皚白雪籠罩,一位轎夫突然詩興大...
  • 字露17788626385: 杜甫的軼事典故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xué)、史學(xué)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qiáng)著《杜甫傳》,關(guān)于杜甫的死,書中寫道:“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
  • 字露17788626385: 關(guān)于杜甫故事的傳說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yù)(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yuǎn)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
  • 字露17788626385: 關(guān)于杜甫小時候的故事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jī)會再見面了.
  • 字露17788626385: 杜甫簡介,越快越好!! -
    應(yīng)縣合成: ______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與李白并稱“李杜”,他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夠簡練了吧?)
  • 久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中文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大地影院mv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日本不卡一区|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给免丝袜| 夜夜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