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九下所有文言文加點字子 說 見 已 以 為 之 類 然的解釋 有沒有整理好的7-9年級文言文主要加點字解釋
zǐ
①<名>嬰兒。《荀子·勸學(xué)》:“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
②<名>孩子。《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又】〈名意動〉以……為子。《趙威后問齊使》:“此二士弗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③<名>兒子或女兒。《石鐘山記》:“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④<名>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dāng)于“您”。《為學(xué)》:“子何恃而往?”
⑤<名>泛指人。《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徏之徒也。”
⑥<名>特稱孔子。《〈論語〉十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⑦<名>地支的第一位。《觀巴黎油畫記》:“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蠟人館。”
⑧通“仔”。作“仔細”的語素。《熟讀精思》:“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
說shuì (1) 說服;勸說
(2)
又如:游說;說士(游說的人);說客(游說之士);說項(本意為稱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說,闡說人情都可稱“說項”);說難(指用言語說服他人并不容
易);說城(勸說舉城投降);說導(dǎo)(勸說開導(dǎo));說辭(游說的話);說諫(勸說進諫);說調(diào)(慫恿,攛掇) (3) 休憩;止息。通“稅”
說shu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話。~明。演~。解~。
說yuè 古同“悅”。
jiàn
①<動>看;看到。《齊桓晉文之事》:“見牛未見羊也。”
②<動>遇見;碰見。《回鄉(xiāng)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
③<動>見面;會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
④<動>拜見;謁見。《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見威王。”
⑤<動>召見;接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⑥<動>知道;懂得。《示兒》:“乃翁見事可憐遲。”
⑦<動>聽見;聽到。《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見哭聲。”
⑧<名>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
⑨<副>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為“被”。《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⑩<副>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為“我”。《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xiàn
①<動>同“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毛遂自薦》:“錐之處囊中,其未立見。”
②<動使動>使……拜見。《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yǐ
①<動>停止。《<論語>十則》:“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勸學(xué)》:“學(xué)不可以已。”
②<動>完畢;完了。《蘇武傳》:“劍斬虞常已。”
③<動>治愈;消除。《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
④<動>罷了;算了。《馮婉貞》:“諸君無意則已,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⑤<副>已經(jīng)。《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垓下之戰(zhàn)》:“漢皆已得楚乎?”
⑥<副>隨后;隨即。《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⑦<副>太;過于。《五人墓碑記》:“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⑨<助>同“矣”。《<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已而】過了不久。
yǐ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戰(zhàn)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于”。《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guān)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zhuǎn)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于”。《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jīng)。《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以往】以后。
【以為】⒈認為。⒉使……成為。⒊把……當(dāng)作。⒋作為;用作。
wéi
①<動>做;干。《為學(xué)》:“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動>發(fā)明;制造;制作。《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③<動>作為;當(dāng)作。《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④<動>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⑧<動>以為;認為。《鴻門宴》:“竊為大王不取也。”
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為張楚。”
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為人不忍。”
⑾<動>算作;算是。《肴之戰(zhàn)》:“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⑿<動>擔(dān)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
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⒂<連>如果;假如。《戰(zhàn)國策·秦策》:“秦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為見?”《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wèi
①<介>給;替。《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對。《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介>因為。《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為了。《史記·貨殖列傳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⑤<介>被。《過秦論》:“身死人手,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時候。《晏子使楚》:“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為壽】席間敬酒祝壽。
zhī
①<動>到……去。《為學(xué)》:“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lǐng)屬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勸學(xué)》:“蚓無爪牙之利。”
⑨<助>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師說》:“句讀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補足音節(jié),沒有實義。《赤壁之戰(zhàn)》:“頃之,煙炎張?zhí)臁!?br />⑿<助>用在“前”、“后”、“內(nèi)”、“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教戰(zhàn)守策》:“數(shù)十年之后,甲兵頓弊。”
lèi
①<名>種類;類別。《齊桓晉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②<動>類推;推論。《公輸》:“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③<動>類似;像。《與吳質(zhì)書》:“志意何時復(fù)類昔日。”《項脊軒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④<名>事例;事物。《屈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
⑤<副>大抵;大致。《訓(xùn)儉示康》:“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
⑥<名>典范;榜樣。《懷沙》:“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rán
①<動>燃燒。后來寫作“燃”。賈誼《陳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謂之安。”
②<代>這樣;那樣。《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對的。《齊桓晉文之事》:“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又】<形意動>認為……對的。《促織》:“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
④<詞綴>用在形容或副詞后,表狀態(tài),可譯為“……的樣子”、“地”,也可不譯。《捕蛇者說》:“蔣氏大戚,汪然出涕。”《石鐘山記》:“森然欲搏人。”《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⑤<助>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后,與前面的動詞“如”、“若”、“猶”等呼應(yīng),表示“(像)……一樣”。《登泰山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若茶聲然。”
⑥<連>然而;但是。《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卷習(xí)15915126033: 南陽劉驎之,高率善史傳,隱于陽岐.于時符堅臨江,荊州刺史桓沖將盡訏...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四諷——莊暢宇 序:效柳子厚《三戒》篇,為斯《四諷》.然力有所不逮,非窮理無以明道.茫無所得,微有所指,斯言也. 屏上雀 舊年,友于歸家道中,見道旁有一廢屏,繪有一老者時行時而側(cè)首往上觀者,以其上有一雀與之戲也.羽參...
卷習(xí)15915126033: 急!!!!!!課外文言文(含翻譯、加點字5個或以上)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
卷習(xí)15915126033: 九年級文言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歸類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九年級下文言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歸類 九下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鄒忌修八尺有余(有,)徐公來,孰視之(孰,)故患有所不辟也(辟,)所識窮乏...
卷習(xí)15915126033: 急求八年級語文《晏子使楚》課文底下所有注釋的加點字詞古文原句是:?
邊壩縣向視: ______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 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 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將要來,我想羞...
卷習(xí)15915126033: 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1、和、達到、等到、能夠 2、距離、去除、失去、過去的、離開 3、只、只、只 4、高、危險、端正 5、面對、當(dāng)做 6、或許、有時 供參考
卷習(xí)15915126033: 人教版語文九上和九下的文言文比較題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唐雎他舉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告訴君王道理,采用了非常委婉的方式,使君王比較容易接受的.相比之下,墨子在勸阻時是毫不留情面的告訴君王,他的目的是完全沒有可能實現(xiàn)的以此來告誡君王還是放棄的好.選擇題是(A)
卷習(xí)15915126033: 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要點 -
邊壩縣向視: ______[答案] 1.通讀一遍文章,看哪有語句在整個文章中最有意義最具中心思想,或者最精美,這一般就是填空題所考的考點.(一篇文章里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只有那么一兩句.) 2.再細看一下哪些句子中的字或名式古今意義不一樣的,這往往是文言文翻譯的考點. ...
卷習(xí)15915126033: 解釋下面文言文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1)吾矛之利,于物無陷也.(加點字是:陷)意思:________穿透_______ (2)以矛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加點字是:以)意思:______用______ (3)吾忘持度.(加點字是:持度)意思:______帶量好的尺碼_________
①<名>嬰兒。《荀子·勸學(xué)》:“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
②<名>孩子。《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又】〈名意動〉以……為子。《趙威后問齊使》:“此二士弗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③<名>兒子或女兒。《石鐘山記》:“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④<名>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dāng)于“您”。《為學(xué)》:“子何恃而往?”
⑤<名>泛指人。《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徏之徒也。”
⑥<名>特稱孔子。《〈論語〉十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⑦<名>地支的第一位。《觀巴黎油畫記》:“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蠟人館。”
⑧通“仔”。作“仔細”的語素。《熟讀精思》:“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
說shuì (1) 說服;勸說
(2)
又如:游說;說士(游說的人);說客(游說之士);說項(本意為稱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說,闡說人情都可稱“說項”);說難(指用言語說服他人并不容
易);說城(勸說舉城投降);說導(dǎo)(勸說開導(dǎo));說辭(游說的話);說諫(勸說進諫);說調(diào)(慫恿,攛掇) (3) 休憩;止息。通“稅”
說shu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話。~明。演~。解~。
說yuè 古同“悅”。
jiàn
①<動>看;看到。《齊桓晉文之事》:“見牛未見羊也。”
②<動>遇見;碰見。《回鄉(xiāng)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
③<動>見面;會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
④<動>拜見;謁見。《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見威王。”
⑤<動>召見;接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⑥<動>知道;懂得。《示兒》:“乃翁見事可憐遲。”
⑦<動>聽見;聽到。《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見哭聲。”
⑧<名>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
⑨<副>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為“被”。《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⑩<副>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為“我”。《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xiàn
①<動>同“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毛遂自薦》:“錐之處囊中,其未立見。”
②<動使動>使……拜見。《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yǐ
①<動>停止。《<論語>十則》:“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勸學(xué)》:“學(xué)不可以已。”
②<動>完畢;完了。《蘇武傳》:“劍斬虞常已。”
③<動>治愈;消除。《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
④<動>罷了;算了。《馮婉貞》:“諸君無意則已,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⑤<副>已經(jīng)。《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垓下之戰(zhàn)》:“漢皆已得楚乎?”
⑥<副>隨后;隨即。《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⑦<副>太;過于。《五人墓碑記》:“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⑨<助>同“矣”。《<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已而】過了不久。
yǐ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戰(zhàn)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于”。《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guān)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zhuǎn)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于”。《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jīng)。《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以往】以后。
【以為】⒈認為。⒉使……成為。⒊把……當(dāng)作。⒋作為;用作。
wéi
①<動>做;干。《為學(xué)》:“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動>發(fā)明;制造;制作。《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③<動>作為;當(dāng)作。《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④<動>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⑧<動>以為;認為。《鴻門宴》:“竊為大王不取也。”
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為張楚。”
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為人不忍。”
⑾<動>算作;算是。《肴之戰(zhàn)》:“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⑿<動>擔(dān)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
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⒂<連>如果;假如。《戰(zhàn)國策·秦策》:“秦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為見?”《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wèi
①<介>給;替。《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對。《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介>因為。《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為了。《史記·貨殖列傳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⑤<介>被。《過秦論》:“身死人手,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時候。《晏子使楚》:“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為壽】席間敬酒祝壽。
zhī
①<動>到……去。《為學(xué)》:“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lǐng)屬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勸學(xué)》:“蚓無爪牙之利。”
⑨<助>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師說》:“句讀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補足音節(jié),沒有實義。《赤壁之戰(zhàn)》:“頃之,煙炎張?zhí)臁!?br />⑿<助>用在“前”、“后”、“內(nèi)”、“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教戰(zhàn)守策》:“數(shù)十年之后,甲兵頓弊。”
lèi
①<名>種類;類別。《齊桓晉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②<動>類推;推論。《公輸》:“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③<動>類似;像。《與吳質(zhì)書》:“志意何時復(fù)類昔日。”《項脊軒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④<名>事例;事物。《屈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
⑤<副>大抵;大致。《訓(xùn)儉示康》:“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
⑥<名>典范;榜樣。《懷沙》:“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rán
①<動>燃燒。后來寫作“燃”。賈誼《陳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謂之安。”
②<代>這樣;那樣。《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對的。《齊桓晉文之事》:“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又】<形意動>認為……對的。《促織》:“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
④<詞綴>用在形容或副詞后,表狀態(tài),可譯為“……的樣子”、“地”,也可不譯。《捕蛇者說》:“蔣氏大戚,汪然出涕。”《石鐘山記》:“森然欲搏人。”《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⑤<助>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后,與前面的動詞“如”、“若”、“猶”等呼應(yīng),表示“(像)……一樣”。《登泰山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若茶聲然。”
⑥<連>然而;但是。《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相關(guān)評說: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四諷——莊暢宇 序:效柳子厚《三戒》篇,為斯《四諷》.然力有所不逮,非窮理無以明道.茫無所得,微有所指,斯言也. 屏上雀 舊年,友于歸家道中,見道旁有一廢屏,繪有一老者時行時而側(cè)首往上觀者,以其上有一雀與之戲也.羽參...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
邊壩縣向視: ______ 九年級下文言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歸類 九下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鄒忌修八尺有余(有,)徐公來,孰視之(孰,)故患有所不辟也(辟,)所識窮乏...
邊壩縣向視: ______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 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 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將要來,我想羞...
邊壩縣向視: ______ 1、和、達到、等到、能夠 2、距離、去除、失去、過去的、離開 3、只、只、只 4、高、危險、端正 5、面對、當(dāng)做 6、或許、有時 供參考
邊壩縣向視: ______ 唐雎他舉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告訴君王道理,采用了非常委婉的方式,使君王比較容易接受的.相比之下,墨子在勸阻時是毫不留情面的告訴君王,他的目的是完全沒有可能實現(xiàn)的以此來告誡君王還是放棄的好.選擇題是(A)
邊壩縣向視: ______[答案] 1.通讀一遍文章,看哪有語句在整個文章中最有意義最具中心思想,或者最精美,這一般就是填空題所考的考點.(一篇文章里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只有那么一兩句.) 2.再細看一下哪些句子中的字或名式古今意義不一樣的,這往往是文言文翻譯的考點. ...
邊壩縣向視: ______ (1)吾矛之利,于物無陷也.(加點字是:陷)意思:________穿透_______ (2)以矛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加點字是:以)意思:______用______ (3)吾忘持度.(加點字是:持度)意思:______帶量好的尺碼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