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么罪名?
司馬遷曾說商鞅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秦孝公面前經常說大話,而且對待他的老朋友公子虔,公子卯極其殘忍,商鞅最后的人生悲慘結局跟他的性格脫離不了關系。
商鞅其實是衛(wèi)國國君的兒子,本姓衛(wèi),早年跟隨魏國“大間諜”公叔座混飯吃,后來趕在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時候來到了秦國,并深受秦孝公信賴,開始主持變法。
商鞅變法主要分兩個時間段進行,第一次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算是試探性的變革,先看看老秦人的反應,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第二次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0年,這次是玩真的了,而且玩的又狠又大,得罪了不少人。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
和歷朝歷代的變法一樣,商鞅變法首先也是對農業(yè)進行改變,畢竟上來就觸動貴族直接的利益,這種事除了范仲淹沒人敢這么干,范仲淹當年的慶歷新政也僅僅玩了幾個月就垮臺了。《墾令》是商鞅來到秦國以后下的第一道變革法令,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全秦國的人都做老農民。
商鞅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么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愿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
光用法律規(guī)定秦國人去耕地不行,過多的國家干預容易激起民變,所以商鞅采取了土地改革的方式,將西周時期落后的,不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井田制給廢掉了,開始鼓勵民眾開墾荒地,進行土地買賣,這一下子就把老秦人的生產積極性提上來了,家家戶戶扛著鋤頭去種地了。
井田制限制了社會發(fā)展
這事要是讓孔子和老子聽到非得氣死不行,儒家和道家可是井田制的忠實擁護者,甚至多年身體力行的倡導恢復井田制,重塑禮樂社會風氣。然而商鞅的土地改革是中國未來兩千年歷史最重要的變革,土地私有制成為了社會主流,幾乎每朝每代開國初期都享受到了私有制土地帶來的巨大果實,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嚴重的土地兼并也造就了王朝進入末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三百年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改革實行了,人人都去開墾荒地了,沒什么心情打架斗毆了,秦國的戰(zhàn)斗力直線下降了,這可不是秦孝公想要的結果,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被魏武卒揍得太疼了,老爹秦獻公也是栽在了魏國人手里,此仇不報非孝公啊。
所以軍爵制度誕生了。從商周開始,一直到春秋時期,爵位都是世襲制的,沒有平民的份,除非你像管仲那樣有一個好朋友鮑叔牙,還要有一個識人的君主齊桓公,還要有改革、富國強兵的能力,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依然封不上爵位,因為壓根就沒你的事。
等到吳起被公叔座陷害跑到楚國的時候,這位戰(zhàn)國狠人就搞出了爵位廢除制,并提出王族子孫的爵位只能沿襲三代,到重孫子的時候就是平民了,不再是什么貴族啦,這能不招惹貴族的仇恨么,所以在楚悼王死后被干掉了。
到商鞅的時候就不同了,人家背后有靠山秦孝公,年輕力壯,一言九鼎,軍爵改革就開始了。商鞅首先對貴族子弟下手了,將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爵位收回了,不讓他們混吃混喝等死了,讓他們去打仗,誰打仗厲害誰封爵,打仗打不贏就老老實實當個平民去種地,平民種地也不行,因為商鞅將爵位的下限拉低了,任何人都可以因功封爵,不管你是老農民,還是困難戶,或者犯人,只要有機會能殺敵,那就是秦國的侯爵。
秦國的軍功爵制
商鞅的這一套軍爵制度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了秦國的戰(zhàn)斗力,并培育出了橫掃六國的強大北方軍,但人人為了功利而戰(zhàn)斗,為了不被懲罰而戰(zhàn)斗,最終的結果就是造就了一堆奴隸人,當沒有上升空間的時候,或者無利可圖的時候,秦國士兵就會失去戰(zhàn)斗力,甚至演變成反叛,因為害怕受到處罰。尤其是在朝廷陷入低迷或者無力掌控全局時,能夠為秦國效力的士兵會少之又少,這也是秦末時期為何如此強大的軍隊竟然次次被打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商朝的時候,周邊就有八百諸侯國,其實都是一些小村落,當時的條件達不到大范圍的控制,所以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周武王推翻商的統(tǒng)治之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八百諸侯國全成了自己的子民,面對這樣的情景,他采用了最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
分封制延續(xù)到春秋時期,諸侯國已經互相兼并的還剩十幾個了,這些大國們都是互相看不順眼,但也沒有辦法滅掉對方,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長大,諾大的國家又要分封了,好好的大國變成若干個小國,這不是等著兒子少的國家來滅國么,于是縣制開始出現(xiàn)了。
縣里的老大是縣令,由國君直接任免,不再是世襲制了,只要跟國君關系好,誰都可以去當當,也算是封疆大吏了。等到了商鞅變法的時候,他將縣制進一步完善,設立縣令、縣丞和縣尉,互相分權,但都直屬于朝廷管轄,秦國君主是他們的直接上司,其余的人誰說話都不好使。
商鞅變法廢分封,設郡縣
郡縣制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大政治變革,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東周式的諸侯紛爭,郡守和縣令由君主直接任免,并且不能夠世襲,且每年都要對其進行考核,對于完善封建社會的地方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以上三個變法條令以外,商鞅變法還有統(tǒng)一度量衡和讓他最終慘死的戶籍制度等,這些所有的變法條例在商鞅之前分別在其他國家都實行過,但都不徹底,也沒有取得最終成功,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在秦國取得成功,離不開秦孝公掃除障礙的支持和秦惠文王不顧一切的延續(xù)。
商鞅的死是很悲慘的,僅次于古代刑法中的凌遲,他被車裂身亡,也就是傳說中的五馬分尸,商鞅死后,老百姓高興啊,爭著搶著吃他的肉,秦國的貴族高興啊,終于可以混吃等死繼承爵位了,六國高興啊,終于不用看老秦人的臉色行事了。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前
但是秦惠文王表示不行,商鞅死是應該的,因為他得罪了太多人,他活著就是對我的威脅,我這王位不能因為一個商鞅而遭到抵制,所以我必須“公報私仇”,讓你們看看我有多恨商鞅,可是我不恨他的變法啊,我殺商鞅為你們解氣,你們必須支持繼續(xù)變法,誰敢說反對,我就讓誰下場比商鞅還要慘。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中國歷史上的變革家,無一不是面臨著強大的壓力和生命危險,碰到一個好的國君是改革家最慶幸的事情,魏國李悝變法成功,因他遇到了魏文侯;楚國吳起變法失敗,因楚悼王早死;秦國商鞅變法成功,因為秦孝公父子支持;范仲淹主持新政,敗于宋仁宗軟弱;北宋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卸磨殺驢;明朝張居正改革,因萬歷帝而旋滅;清末百日維新,亡于慈禧聽政。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他的罪名是謀反。殺商鞅,爭奪權力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為了泄憤,但是又不能產生大的影響,動搖贏氏集團在秦國人民心中的地位,所以就必須要找個合理的借口,誣陷商鞅謀反,這個剛剛好,
商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公子,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喜歡刑名法術之學,西去秦國施展才華,經過秦國的一個寵臣姓景的太監(jiān)引薦見到秦國國君秦孝公,商鞅四次拜見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政理念,秦孝公從不愿聽到感興趣至最后,語數(shù)日不厭,一連好幾天交談,秦孝公接收商鞅建議在秦國實行新法2.商鞅變法得罪了皇親國戚商鞅變法使國家變強的同時也得罪了皇親國戚,特別是太子犯了法,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監(jiān)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商鞅為何被車裂而死?秦惠王給他安的什么罪名?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么罪名呢?當初公子虔一班人告發(fā)商鞅要造反,所以商鞅是以謀反罪被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將其五馬分尸示眾。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 商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公子,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喜歡刑名法術之學,西去秦國施展才華,經過秦國的一個寵臣姓景的太監(jiān)引薦見到秦國國君...
商鞅是什么結局?他為什么會被五馬分尸?
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商鞅五馬分尸的原因是什么 簡單說他的變法損傷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些利益受損的都是有權的人啊。但凡變法,都會損傷那些人的利益。所以,你看歷史上有幾個變法的有好下場?當...
商秧是以什么罪名處死的?
其尸身被帶回咸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商鞅雖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后的秦朝。
提倡變法的商鞅最后是死于什么刑罰?
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登上了王位,再也沒有人能庇護商鞅了,于是很多王公貴族一起以“造反”之名舉報了商鞅,于是曾經最受寵的商鞅,一瞬間變成了被逮捕的對象,商鞅當然不能束手就擒,于是他回到自己的封地開始反抗,最終慘敗,而商鞅也被處以車裂之刑,而商鞅的家人也難逃厄運,而車裂之刑...
車裂商鞅還鏟除了舊貴族,秦惠文王是如何做到的?
秦孝公去世之后就是秦惠文王上位,而他就非常巧妙的用了一件雙雕的方法,把商鞅車裂了,還把舊貴族的勢力給鏟除了。當時秦惠文王也會跟那些舊勢力一起去陷害商鞅,而這些舊勢力本來以為商鞅去世之后制度就能夠恢復從前,但是秦惠文王雖然除掉了商鞅,但是并沒有將變法廢除,反而是將自己的權力更加...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何意?請一一對譯
會盟結束后,飲酒,可是衛(wèi)鞅埋伏下的武士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敗他們后返回秦國。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發(fā)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示眾于市,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于是,將商君滿門抄斬。
秦惠文王為什么車裂商鞅
可一旦秦孝公死了,年輕的嬴駟剛即位,君位還不穩(wěn)固,他們便可以肆無忌憚,發(fā)泄對商鞅積累了幾十年的怒火。這時候的嬴駟不可能為了保商鞅而得罪老貴族,萬一這群王八造反,那可如何是好?所以他必須殺了商鞅,取得老貴族的信任,先保住君位再說。商鞅其實是嬴駟鞏固地位的犧牲品。
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十個人是誰
1. 商鞅:死因 - 五馬分尸。商鞅因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但也因執(zhí)法嚴厲而得罪不少人。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對其進行誣告,商鞅最終被秦惠王下令以“車裂”之刑處死。2. 李斯:死因 - 腰斬。李斯不僅是秦朝政治家,也是小篆的發(fā)明人。因趙高的陷害,李斯在咸陽被腰斬。3. 韓非子:死因 - 毒死。
商鞅之死
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衛(wèi)鞅亡魏入秦原文及翻譯,衛(wèi)鞅亡魏入秦原文及翻譯
左右輔佐的人員過分親近,將危及君王自身。如今,連秦國的婦女孩童都在談論商君的法令,卻沒有人談論您大玉法令的。這是商君反臣為主,而大王您倒變?yōu)槿顺剂恕D巧叹緛砭褪谴笸醯某饠嘲?希望大王對他采取措施。”商君歸魏不成,又返回秦國,秦惠王對他施用了車裂的酷刑,而秦國人并不哀憐他。
相關評說: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商鞅因為執(zhí)行變法,最后落得個五馬分尸. 現(xiàn)在想來,變法是皇帝要求的,殺商鞅也是皇帝下令的.因為商鞅變法,皇朝的財政危機得到了解放,因為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朝廷大臣,皇帝的江山受到了威脅.所以,皇帝在財政危機解除后,為了不丟社稷,就殺了商鞅. 其實,商鞅受命變法是死,不受命也是死.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商鞅的變法中有一些政策觸犯了王權貴族的利益,但是商鞅深得秦孝公賞識,在秦孝公沒死之前沒人敢動他,秦孝公死后 他們?yōu)閳筚碓?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叛失敗后,被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并滅其族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商鞅因為被公子虔誣陷說他謀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商鞅戰(zhàn)敗死在了彤地,他的尸體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尸. 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孝公的兒子贏駟繼承皇位,因為在贏駟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曾經因為處罰贏駟的老師...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答案]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 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商鞅是被戰(zhàn)敗而死,后被施以極刑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尸.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zhèn)) 人,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答案]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fā)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被車裂而死(五馬分尸).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 當然有.商鞅變法的時候廢除奴隸制,打通秦國上下層之間流動的渠道,剝奪很多貴族原有的權利和利益,使他的變法雖然讓秦國一躍成為列國中最強的,但也觸犯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而且在變法過程中,面對舊貴族的反對與抵制,商鞅用很激烈的方式對待,處決了一批人,也使得他們懷恨在心.于是在無條件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舊貴族反彈,車裂了商鞅,但商鞅變法的措施和效果在新興貴族和軍功階層的支持下得以堅持下來.
亭湖區(qū)導軌: ______[答案] 以徇:以之為徇,之:代商鞅. 秦惠王用車裂的刑法殺死商鞅,以其為殉.說災沒有像商鞅一樣的謀反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