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樣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農村老人去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和說法,這是因為有句俗語“十里不同鄉(xiāng)”的說法。容姐是河北石家莊晉州人,那容姐就來說說我們這里老人去世的習俗吧,在我們這里以前的確有“三七、五七、一百天”的,現在隨著很多人在外打工做生意,因此新事新辦了。下面容姐就來說說我們這里的習俗。
農村老人去世有什么習俗?
農村老人去世前,召集親人見最后一面
在容姐這里,方圓十幾里的地方,都會是在有老人去世之前,都會把本家的親人召集過來,見最后一面。這樣在老人去世后,也好有個人幫忙,不至于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去世后找人穿衣裳
當老人去世后,就會第一時間派人去請人穿衣裳,也就是在老人去世的第一時間,趁著身子還軟,穿上去世后老人穿的衣服。也有的家庭會是老人的兒女幫老人穿上衣服,這衣服一般是在老人長期生病臥床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如果沒有準備好,那就第一時間去買衣服。
幫人穿衣服的人,一般都會是膽大的人,而且身材魁梧,這樣的人不害怕去世老人,也有力氣,以前容姐的鄰居就是經常幫去世人穿衣服的。
去請總理
一般在請人穿衣服的同時,也會讓去世老人的兒子,由本家人陪同,一起去請總理,也就是本隊里德高望重的,能夠管理紅白喜事的人。把總理請來后,總理就開始主持白事,然后安排來幫忙的人去報喪,以及派人去買白事上用到的東西,還幫忙打理白事上這幾天的事情。包括做飯、吃飯、刷碗的很多事情。
兒子女兒需要做的事情
老人去世后,去世老人的兒子是不會離開靈堂的,他們需要給來幫忙的人磕頭,而女兒需要在去世老人的身邊,兒媳婦需要給來幫忙的女人磕頭,因為在我們這里有“老人去世矮三輩”的說法。
出殯
在我們這里出殯,如果家里還有一個老人的,那就需要選擇單日出殯。如果兩個老人都去世了,那就單日雙日沒有說法了。
在我們這里,一般都會是吃過午飯后出殯,這樣上午的時候,所有的親戚朋友就會都趕到了,不至于出現著急慌慌張張的事情。在容娘家這里,會是吃過早飯后出殯,出殯后回來吃頓飯,親戚朋友也就離開了。
一般都會在前一天下午去火化,去的時候,都是兒子女兒一起去。到了第二天就出殯。出殯的時候,都會是大兒子打幡摔瓦,大女兒抱骨灰盒做車。
出殯的時候,會有人來幫忙收時家里的,等出殯回來后,就會有年歲大一些的人,準備一些餅干和水盆,里面放上刀。然后去出殯的人都要翻一下刀,在吃餅干的一半,剩下的扔到高處。
請總理
到了傍晚的時候,去世老人的兒子就會把本家人和總理、做飯的都請去飯店吃飯。這樣老人去世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三七、五七、一百天
在容姐這里,不但有三七、五七、一百天,還有二七、四七、六七只說。那什么七呢?也就是從老人去世的那天算起,到第一個七天的時候就叫一七。我們這里還有“死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的說法,意思是人死以后,燒紙的時候,都要有一個是有七的,但是又不要有五七,因為老人們說,每個七都是一個閻王,而五閻王是最厲害的,因此不能讓去世老人遇到五閻王。因此都會避開五七的時候,正好有個七。
再有我們這里還有單七的時候,男女都可以去上墳,而雙七的時候,只有男人去上墳的說法。
現在很多人都會在外面做生意打工,因此現在新事新辦,會在出殯當天,就把所有幾個七、以及一百天的紙全部燒了,這樣有在外面做生意打工的人,就可以在老人去世后,離開家里,不用再來回跑了。
另外在出殯前一天晚上,還有燒馬的說法,也就是把紙糊的車馬燒掉,讓去世老人跟隨車馬離開家里。關于容姐這里老人去世的風俗就是這樣的,你們那里是怎么樣的?〔圖片來自網絡〕
大家都知道,人去世為什么要做七?人的靈魂出竅脫離凡胎肉體,虛無縹緲到塵世間,到底去往那里?活著的人不過是為亡靈超度,讓他一路走好!方能功德圓滿。“七七”四十九天就是為死者祭祀。而"百日",周年,忌日,都是一個記念方式。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說起做七,農村風俗確實有諸多講究。
人死后地理先生首先排好七單,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滿七。那一天犯七,就是與農歷七,十七,二十七為碰撞日,稱之為“撞七",“犯七”。必須在半夜三更不睡覺到死者墓地,插上小白旗,犯一七就插七根,依次類推。另外還有"回避"就是掉魂,在這一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死者亡靈要回來看望一下,就是用面盆,里面放上水,凡是與死者最后見面的必須到場,每個人朝面盆照一下,放一個銀元,就是一塊錢。死者會從面盆中看到各人面孔,凡來者不理發(fā),不化妝,不剃胡須。家里燈火通明,一直到雞叫才結束。
說到七,是祭祀的開場白,一份感恩,一份惦念,至于死者去往何方,我們不得而知。“一七"女兒是不參加的,由兒子兒媳在家里祭奠,家里應該留有死者牌位,及畫像。弄上幾個菜,哭上幾聲,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情。燒七,是每個七要添人,寓意為興旺發(fā)達,人丁興旺。祭奠的供品隨著人的心意來,每天還要供飯,不能讓死者餓著,因為還沒有扎下根來。
在七里還有一個祭祀大典,各地有所差異。有“三七",也有"五七"。而我們這里是"六七",親戚朋友全來祭拜,有的人家還要請和尚做法事,超度亡靈。說起來比較隆重。女兒女婿,及侄女婿,孫女婿,還要扎紙品及牌樓,還要備一桌菜來供奉,這一桌菜不是簡簡單單,用兩個大桌并合而成,十幾個葷菜,十幾種供果。根據情況還要放焰口,請十多個道土為死者超度。兒子們準備宴席招待親戚朋友,一般由七里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中午結束。如果要燒掉死者衣物,也在這一天進行,因為有和尚念經超度。如果家里不留牌位,這一天也可以脫孝,帶上紅毛巾,有孝布的全都領到,在墓地燃放鞭炮,各人散幾塊糖果,除靈就大功告成了。趁著親戚朋友全在,燒了燒了,一了百了。
人死如燈滅,人剛開始去世有點依依不舍,割舍不下的惦記,隨著七里功德圓滿后,漸漸的就是緬懷,祭掃,以后那是隨心而動,你有這一份心意就行!在世多奉一杯茶,勝似死后十叩頭。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農村喪葬規(guī)矩各地都不相同,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細節(jié)上有出入,大規(guī)矩上還都是差不多的。
這主要是因為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比如說有的地方停靈三天,有的地方停靈五天,有的則是七天,這些就是細節(jié)上的不同。大致相同的地方則是都會守孝,比如我們常說的“伏三”、“四七”、“百天”、“周年”、“三周年”。
但是,守孝也是稍有區(qū)別的,大方向相同,可小細節(jié)總有出入,這主要是我國地大物博,所謂十里改規(guī)矩,百里不同俗,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老人去世已經下葬后,還有什么規(guī)矩是需要注意的呢?
黑嫂個人對于農村喪葬習俗非常有興趣,所以了解的也比較多,在這里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各地規(guī)矩有出入,所以黑嫂所說僅代表我們這里,黑嫂坐標在豫北。(圖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一、關于過“七”
人去世下葬后,頭一個需要紀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復三”,也就是出殯后的第三天,在過去,這一天是需要動親戚的,親戚都來,大家去墳上上墳,然后回來吃頓飯,這就結束了。
伏三過后就是四七,所謂四七,就是四個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不是從出殯后開始算的,是從人去世那一天開始算的。這一天,也是親戚要來,過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墳和吃飯。
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數并不多,而且過程也差不多,所以現代人將這兩個規(guī)矩給簡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給辦了。選的日子就是伏三這一天,也就是人出殯后第三天,親戚來了后,上墳吃完飯回去,到了四七時就不用來了,等于兩個日子一起過了。
這是去世頭一個月需要辦的,后面還有無數的日子要辦。主要是辦“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就是以七天為間隔,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伏三和四七,剩下的辦七并不用親戚再來,就是老人的兒子、兒媳婦、孫子、女兒、女婿,這些親近的人一起到墳上給老人上墳就可以了。
當這些七辦完好,就要進入“辦年”了。
二、關于辦“年”
古代人講老人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清朝官員父母去世,兒子要丁優(yōu)三年,其實也就是守孝。
在農村,老人去世后,辦完七七,就不再辦七了,剩下的就是辦年,啥是辦年呢?就是逢年紀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辦年不是以我們常常過的年為單位的,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為起點開始算起的。
比如說老人三月初五去世,那到來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以此類推。
一般情況下,農村對于一年和二年是不會大操辦的,一年和兩年時,但這里面也有區(qū)別。
一年時,是需要動親戚的,也就是親戚要來,過程仍然是上墳和吃飯。而二年時則不動親戚,就是兒子女兒們上下墳就可以了。
到了三年時,則又要隆重許多,其實這個辦三年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因為古代講究守孝三年,三年過后才算出孝,所以,這個三年要大辦一年。
這年三年的過程,其實跟老人去世時要操辦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這已經是半喜喪了,大家沒有那么悲傷,畢竟已經三年了,守孝三年期滿。過后,家里過年時也能貼對聯了,也沒有別的忌諱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農村人忌諱閏月,比如說老人三周年的這一年有閏月,那么就會提前到二年把三周年給辦了。
三周年結束,守孝完畢。
最后:最后黑嫂仍然要說,這只是我們這里的規(guī)矩,由于各地的風俗不同,所以沒有代表性,只代表我們這里。另外,這個喪葬習俗,個人認為是紀念老人的一種特殊風俗習慣,這跟迷信完全無關,我們中國人講究個孝,而這也是體現孝的一部分。所以,一些人認為這是糟粕需要拋棄時,黑嫂是不贊同的,流傳下來的,的確有糟粕,但對于孝這件事,永遠都不會成為糟粕,您認為呢?
關鍵詞:二月下旬去運城旅游攻略
我是黑嫂,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再見。
老人去世后的頭七、三七,五七怎樣算的?
“頭七”指的“去世之人在這一天將會返回家中,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別!”,不過這也是一種民間封建迷信的說法;“頭七”是我國民間喪葬習俗之一,所指的便是“死者”的“魂魄”將在這一天回門“返家”,然后作“告別儀式”讓其“投胎轉世”。家人過世,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是自古的喪葬風俗:1、頭七...
人去世后的七個七講究 人去世后的七個七有哪些講究
2. 二七:這一天主要是兒子參加的祭祀活動。兒子們會進行燒紙等儀式,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3. 三七:這一天,除了兒子,其他子女和親朋好友也可以參加祭祀。由于參與人數較多,家主需要準備餐食款待大家。4. 四七:這一天通常只有子女參加祭祀。子女們會進行一系列儀式,紀念逝去的親人。5. 五七:五七是...
頭七三七五七什么講究 頭七三七五七怎么算時間
頭七三七五七 1、習俗: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2、頭七:我國民間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是一種中國喪殯習俗。3、三七:三七的意思是人去世后的第二十一日,一般由女兒或者兒媳婦辦理燒紙錢燒香的儀式。4、五七:...
老人去世三七禁忌
一七,通常稱為“頭七”,在老人去世后的第六天開始,做七的活動需在第六天進行,故有“敲六頭兒”之稱,通常由土地廟的和尚負責舉行,首七的儀式包括敲打。二七在老人去世后的第十四天,與煞期相近,因此可能同時進行煞七的法事或輪換舉行送七的儀式,相較于其他七,二七的儀式相對簡化。三七這一天,...
老人過五七有什么規(guī)矩
1. 老人過五七主要由女兒和侄女主持,燒五七時需要帶上紙錢、供品,主要是紙貨。2. 燒“五七”是喪葬習俗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的是人死后第三十五天。傳說這一天的夜晚,亡靈會回到陽間的家中“省親”。3. 傳統(tǒng)上,對死者的紀念儀式非常講究。從死者去世開始,每隔七天進行一次祭奠,分別是頭七、二七、三七...
老人去世后的禁忌頭七、三七,五七怎樣算?
家人過世,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是自古的喪葬風俗:1、頭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肴奠祭。2、三七由女兒處理:燒紙錢、燒香。3、五七由出嫁孫女處理:燒紙錢、燒香。4、七七為滿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肴奠祭。5、白天以后:燒香祭祀。
什么是頭七,三七,四七,五七,尾七.
三七是指人去世后的第二十七天。這一天的習俗和頭七類似,也是為了超度和祭奠死者。四七是指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七天。在這一天,家人會繼續(xù)進行超度和祭奠的活動,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五七是指人去世后的第五十七天。這一天的習俗同樣是為了超度和祭奠死者,家人會舉行相應的儀式。尾七是指人去世后的第...
什么是人去世后的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七七呢?
4. 三七:三七是指人死后第二十七天。在這一天,孝子會到三岔路口呼喊死者的名字,或者去墳墓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再進行一次祭奠。5. 四七:四七是指人死后第四十天。這一天的祭禮同樣簡化,家人會繼續(xù)燒紙錢,紀念死者。6. 五七:五七是指人死后第四十七天。這一天是七七中最為重要的日子,喪家會舉行...
老人去世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上墳都要大哭嗎?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對于逝者的祭奠有著特定的安排,其中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等時間節(jié)點具有重要的意義。頭七,即逝者去世后的第七天,被認為是祭奠逝者的關鍵時刻。在這一天,家屬和親友通常會聚集在一起,進行家祭以緬懷逝者。哭泣是表達對逝者思念的自然方式,但并非強制性的,家庭成員和親友的表達...
老人去世燒五七怎么燒
親人去世后,每七天進行一次重要的祭拜,稱為“作七”,共有七個不同的日期,分別由不同的親屬負責祭拜。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接下來的“二七”由媳婦負責;然后是“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緊接著是“四七”,由侄女負責;“五七”則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之后的“...
相關評說:
嘉蔭縣扭力: ______ 頭七(就是第一個七天)為望鄉(xiāng)關,半夜時分,需要供香燒紙,因為這天是死者的靈魂回到故居的日子.這個大家在很多電影或者老人的嘴里都聽說過.(無論真假,在親人去世后的第七天我真的有夢見他跟我道別,至于這是心理暗示還是真的...
嘉蔭縣扭力: ______ 燒頭七,三七,五七,五十天,百天,一周年,人一般死后,就燒以上這幾個祭日,祭奠哀思親人,親人曳去,我們后人要振作起來,努力工作,把前人未完成的任務,接...
嘉蔭縣扭力: ______ 在不同的祭奠習俗中,三七、五七和百天都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祭日.三七是指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個七天,這是部分地區(qū)的祭奠習俗中比較重要的祭日之一.在這一天,家人和朋友會前往墓地祭拜,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思.五七是指逝者去世...
嘉蔭縣扭力: ______ 人去世二七有什么說法?人死后一七、二七、三七是一種喪殯習俗.二七,當然是人死亡后第二個七天.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
嘉蔭縣扭力: ______ 人固有一死,其實沒必要把死看得那么可怕.只是對死者應有的尊重,應該走的程序...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
嘉蔭縣扭力: ______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
嘉蔭縣扭力: ______ 母親去世,三七燒紙,當然是在白天,只要不是清明節(jié)或者是七月十五到給遠方的親人送紙錢,都是在白天進行的 ...
嘉蔭縣扭力: ______ 扛帆多用在農村葬禮中,一般為老人的兒子或者孫子 ,按照傳統(tǒng)習俗,村里老人去世后,子女們要為死者準備招魂幡.這樣可以讓亡魂順利走向黃泉路.那么招魂幡為什么要有兒子來扛,又有哪些講究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農村葬禮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