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主要世紀 諸葛亮的主要事跡有哪些?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zhàn)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xiàn),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shù)匾晃幻浚驗槁牭絼湔谡姓埲瞬牛氐貋硗侗妓浜芨吲d,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戰(zhàn)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fā)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jù)江東一帶,已經(jīng)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xiàn)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lián)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lián)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yè)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zhàn)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fā),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mào)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zhàn),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zhàn),并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后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shù)厝罕娊o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jù)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nóng)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zhàn)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nóng)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shù)亟新湫菫常瑸持械拇遄咏新湫潜ぁ?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chuàng)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墻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zhàn)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以下是應網(wǎng)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現(xiàn)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諸葛亮《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蒸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yè),割據(jù)江南。吊君壯力,遠鎮(zhèn)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干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fā);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jié)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網(wǎng)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對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譯文: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杰紛紛起兵,占據(jù)幾個州郡的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zhàn)勝袁紹,從弱小變?yōu)閺姶螅粌H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yè)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jù)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義氣聞名于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jù)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lián)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fā)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么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諸葛亮預言《馬前課》
相傳為諸葛亮于軍中閑暇時寫了一個《馬前課》,是預測天下大事的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馬前面占卜一課,即起卦的意思。諸葛亮的《馬前課》非常好破譯,每個朝代就一卦,這樣往下排就是了。 而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其他很多預言書比較難破譯,因為它講歷史大事,有的時候一個朝代可能有很多大事,有的朝代大事要少一些,不規(guī)律。
《馬前課》
第一課 ○●●●●○ 中下
無力回天 鞠躬盡瘁
陰居陽拂 八千女鬼
證曰:陽陰陰陰陰陽在卦為頤
解曰:諸葛鞠躬盡瘁而死,后蜀漢后主降于魏
第二課 ○●○○●○ 中下
火上有火 光燭中土
稱名不正 江東有虎
證曰:陽陰陽陽陰陽在卦為離
解曰:司馬炎篡魏元帝都建康屬江東
第三課 ○●●●●● 下下
擾擾中原 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 手終馬始
證曰:陽陰陰陰陰陰在卦為剝
解曰:五代始于司馬終于楊氏
第四課 ●●○●○● 中上
十八男兒 起于太原
動則得解 日月麗天
證曰:陰陰陽陰陽陰在卦為解
解曰:李唐起于太原武□稱周
第五課 ○○○●●● 下中
五十年中 其數(shù)有八
小人道長 生靈荼毒
證曰:陽陽陽陰陰陰在卦為否
解曰:五代八姓共五十三年
第六課 ●○○●○○ 上中
惟天生水 順天應人
剛中柔外 土乃生金
證曰:陰陽陽陰陽陽在卦為兌
解曰:趙宋黃袍加身而立敵為金
第七課 ●○●○○● 中中
一元復始 以剛處中
五五相傳 爾西我東
證曰:陰陽陰陽陽陰在卦為井
解曰:元代共十主后各汗國分裂
第八課 ○○●●●○ 上上
日月麗天 其色若赤
綿綿延延 凡十六葉
證曰:陽陽陰陰陰陽在卦為益
解曰:朱即赤日月是明共十六主
第九課 ○●○●●● 中上
水月有主 古月為君
十傳絕統(tǒng) 相敬若賓
證曰:陽陰陽陰陰陰在卦為晉
解曰:水月有主是清也,古月是胡也,滿清十皇朝最后亡于宣統(tǒng)
第十課 ●○●○●● 中下
豕后牛前 千人一口
五二倒置 朋來無咎
證曰:陰陽陰陽陰陰在卦為蹇
解曰:豕后牛前辛亥也千人一口為和,五二倒置是民也朋者外邦也
第十一課 ○●○○●○ 中下
四門乍辟 突如其來
晨雞一聲 其道大衰
證曰:陽陰陽陽陰陽在卦為離
解曰:當朝之象也四門乍辟謂為門戶開放,酉年當期時無人再相信其道理故
第十二課 ●○○○○● 上中
拯患救難 是唯圣人
陽復而治 晦極生明
證曰:陰陽陽陽陽陰在卦為大過
解曰:當來之象也災難當頭之極,其時圣人出現(xiàn)救苦救難故
第十三課 ○●●○○○ 上中
賢不遺野 天下一家
無名無德 光耀中華
證曰:陽陰陰陽陽陽在卦為大畜
解曰:世界大同之象
第十四課 ○●○●○● 中下
占得此課 易數(shù)乃終
前古后今 其道無窮
證曰:陽陰陽陰陽陰在卦為未濟
諸葛亮的專題網(wǎng)站http://zgl.face21cn.com
諸葛亮預言《馬前課》詳解諸葛亮預言《馬前課》詳解
諸葛亮預言《馬前課》1諸葛亮預言《馬前課》
諸葛亮預言《馬前課》2諸葛亮預言《馬前課》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 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生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xiàn)今1.84米。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xiàn)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xiāng)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xù)發(fā)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shù)十處。旅游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武鄉(xiāng)在今漢中市的武鄉(xiāng)鎮(zhèn)),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xiàn)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guī)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于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zhèn),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 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三國志 諸葛亮傳
晉?陳壽撰,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guī)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jù)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于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zhèn)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shù)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tǒng),兢兢業(yè)業(yè),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jié)。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fā),上疏曰:“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yōu)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陽。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zhàn)于街亭。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tǒng)如前。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zhàn),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絕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聯(lián)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lián)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云。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于沔陽。秋,魏征西將軍鐘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 權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計算第五 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 綜核下第八 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 貴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傳運第十三 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 與孟達書第十六 廢李平第十七 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 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jiān)及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yè)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jīng)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伏惟陛下邁蹤古圣,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與兄元遜俱有名于時,論者以為喬才不及兄,而性業(yè)過之。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一〕年二十五,建興(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亦早卒。諸葛恪見誅于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故攀遠復為瑾后。 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xiāng)侯董厥并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子顯等,咸熙元年內移河東。 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薄。亮卒后,稍遷至尚書仆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權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也?”恪對曰:“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后為侍中,守中書令。自瞻、厥、建統(tǒng)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好往來。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詣京都,同為相國參軍,其秋并兼散騎常侍,使蜀使慰勞。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建安十二年(207)冬,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平定天下之大計。“擇主而后動”的諸葛亮深感劉備至誠,“興復漢室”的下統(tǒng)思想使他倆不語而合,演出三國史上有名的君臣遇合佳話一草廬對。諸葛亮全盤托出自己對時局調查研究的成果:“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嚴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接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則霸業(yè)成,漢室可興也“《三國志.諸葛亮傳》。蜀漢建立前后,一直按此大政方針而進行。但當跨有荊、益二州后,魏、蜀、吳三集團矛盾更加堅銳,荊州成為矛盾焦點。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主伐吳命表,緊接南中叛亂,蜀漢大傷元氣。聯(lián)吳抗曹,”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牢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皆成泡影。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重任全落在諸葛亮身上。225年南中平,諸葛亮“乃治戎講武,以候大舉”。經(jīng)一年多“休養(yǎng)生息,”“兵甲已足”,“軍弗所出,國以富饒”。226年曹丕死,曹睿即位。諸葛亮認為北伐時機成熟,227年后主上《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以報先帝知遇之恩,當時實力,實屬蜀弱魏強,蜀漢無力再兵出宛、洛與40萬魏兵決戰(zhàn)。兵出秦川并非善全之策,西線有魏明帝親鎮(zhèn)。漢中軍前會上魏延提出:“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三國志.魏延傳》。諸葛亮根據(jù)實情,否決了這一意見。認為”以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出人意料外采取聲東擊西,奇出祁山而進取關中的決策。這是一條有軍事、政治意義的戰(zhàn)略決策。是蜀漢此伐曹魏,為實現(xiàn)“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前奏。建立隴右戰(zhàn)略基地,事關重大。形成抗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全面伐魏形成半包圍圈,有其重大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對諸葛亮“六出祁山”,進據(jù)隴右時“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戰(zhàn)略意義、未成原因提出討論: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諸多,擇其重要以論:
1、自然因素。隴右東與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即關隴大道)、渭河一線相通。素稱秦隴一線唇齒相連,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進攻查雙管齊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于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xiàn)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連成一片。尤其絲綢之路開通后,這里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隴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里處在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戰(zhàn)的天然重地。
2、經(jīng)濟因素。天水市現(xiàn)總面積14267m2,耕地593.3萬畝,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m3。地下水資源達1.6億m3。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于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于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干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chǎn)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州,被譽為“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贏非子在這里為周孝王放牧繁息戰(zhàn)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zhàn)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zhàn)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長寧驛、弓門砦 、降隴城、秦亭、街亭、略陽、成紀、顯親、清水、綿竹、上圭阝 、新陽、冀城、洛門等隴右古鎮(zhèn)上,西域商賈往來貿(mào)易,使市場經(jīng)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詳?shù)亍髡f人類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這里,故稱“羲皇故里”。《易系辭傳》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烏魯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史記•補三皇本紀》云:“太吳庖犧氏,鳳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日畢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氏于成紀(今天水一帶)。”據(jù)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兩岸現(xiàn)有史前文化時期原始先民聚落址達500余處,同時出土萬件遺物,有些與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有相似之處,尤其是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門等遺址的發(fā)掘得到證明,其人頭蛇身飾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圖騰崇拜完全一致,說明天水乃至隴右一帶在史前文化時期有一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伏羲氏功蓋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興起于隴右,后隨遷徒,翻隴山,進關中,徒陳侖。再沿渭水東進,定督陳州(今宛立)。為華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啟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會就以炎帝族為號。炎帝族姜姓,黃帝族姬姓。《國語》云:“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從“女”,說明以母系為血統(tǒng)。“羲”、“姜”、“羌”從“羊”,說明均為牧羊族。《帝王世紀》云:“昔少典娶有嬌氏,名曰女登,威神龍于華陽之常羊,生神龍烈山石室”。《大荒西徑》云:“有氏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氏人。”說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么隴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龍氏、軒轅氏之后裔。從上看三皇皆發(fā)端于西部,后因遷徒、爭戰(zhàn)進入中原,是中華遠古文化的基石,荊襄名士之首、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睹。
其次,周氏族興起于雍地周原。聯(lián)合西部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生產(chǎn)。在伏羲氏先天八卦啟示下,演出后天八卦,為《易學》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1066年,在姜氏呂尚輔佐下,聯(lián)合彭、濮、廬、徽、蜀、庸各族,會師牧野,是紂兵70萬倒戈,在一月內,攻入朝歌,使腐敗而失去民心的商紂覆滅。而八卦學說是先民在生產(chǎn)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辨證法,它揭示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一直指導著各項事業(yè),對軍事戰(zhàn)略思想尤為重要,無疑對荊襄士族知識分子有教益和影響作用。作為荊襄名士諸葛亮一定教益非淺。而在他后來的兵戰(zhàn)中亦靈活運用。
其三,隴右是先秦文化的發(fā)源地。秦人祖先本是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后裔女修,女修吞玄鳥蛋生大業(yè)(即皋陶)。皋陶之孫大費(即伯翳)參與大于治水有功,舜給他賜姓贏。大費子孫居中原夷狄,“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史記•秦本記》載,大約殷周末期,大費后裔中,“在西戊,飽西陲。”唐《括地志》說西陲在“秦州上圭阝縣西南90里”。后人認為是今禮縣紅河流域。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養(yǎng)馬,犬丘人告周孝王。隴右山谷,“其坂九回,清泉四注,”水草豐盈,是繁息戰(zhàn)馬的佳地。《史記•秦本記》云:“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今其后亦為朕息馬,朕其封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xù)贏氏祀。號曰秦贏”。故孝王十三年將謂之交隴右一帶封給非子專營牧馬事業(yè),為周王室附庸,筑城邑為秦。秦亭火置為秦國的興起與發(fā)展,起了典基和用。周勵王腐敗,西戎反叛滅犬丘秦氏。周宣王委秦贏之孫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西戎所殺。宣王又派秦仲五個兒子攻西戎,收復失地,并委長子秦莊公為西陲大夫。周幽王死于諸侯戰(zhàn)亂。莊公子秦襄公率兵救周,護送平王東徙洛邑有功,封襄公為諸侯,又賜歧以西之地予秦。秦從此勢力發(fā)展到隴山以東。秦文公三年(前763)以700人東獵至渭,緊接伐戎,勢力速達歧。秦穆公選賢舉能,修兵備戰(zhàn)二、三十年,“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采法商鞅,大發(fā)展。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於內,一舉滅六國,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對后世不能說沒有影響。諸葛亮安能不效法秦公出隴右而入秦川,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乎?
其四,天水人隗囂少仕州郡,后為王莽國師劉歆引以為士。劉歆死后回故里。王莽倒行逆施引起全國反對。新市人王匡、王鳳揭竿舉起綠林起義大旗,全國響應。破落貴族劉玄混入陳牧平林軍。南陽地主巨商貴族劉秀、劉演拼湊春陵兵參加新市會。天水隗囂與季父隗崇、隗義、上圭阝楊廣、冀縣周宗等于公元23年據(jù)天水“起兵應漢”,自稱西州上將軍。依靠地域之險,經(jīng)營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郭湟諸郡。建武二年(26)劉秀令其共討四川公孫述未成,遂稱臣于公孫述,被封朔寧王,并派兵增援。于是劉秀率眾親上隴坂討伐。建武九年(33)春,囂病餓出城糗,悲憤而死。當耿、岑彭圍攻西城、上封阝時,劉秀束力書岑彭:“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在給耿書中有“既得隴,焉不望蜀也”。說明隴右確是入蜀的軍事要道,是保蜀的屏障。無怪乎諸葛亮要“六出祁山”,得蜀取隴。
4、人文因素。龍右地處雍涼,人皆生性強悍,善騎射,習武功,富有極強戰(zhàn)斗力,故謂,西涼兵強。所以這里是作戰(zhàn)補充兵源的雄厚基地。因這種地域人文特色,東漢前出了不少杰出將領,最有名的是智勇雙全的秦李信、漢飛將軍李廣、李陵、后將軍趙充國、忠烈將軍紀信、西域都護會宗。故西漢時有“關東出相,隴西出將”的諺語。李廣可算是西漢威振大漠的名將。先祖李信為秦名將,曾俘燕太子丹。李廣驍勇多謀,猿臂善射,有次誤將草叢中大石當猛虎而射,箭簇竟入石中。漢文帝十四年(前169)匈奴出動14萬騎南侵,18歲則入伍的李廣勇敢善戰(zhàn)40余春,勝70余戰(zhàn)。趙充國是位機智沉著、富有軍事策略的將領。能騎善射,曾平息氐人叛變。出擊匈奴,俘獲西祁王。神爵元年(前61)年愈七旬的趙充國,督兵西陲,采取有效策略,挫敗諸羌。并再三上書“寓其于農(nóng),以兵屯田”的主張,效果極好。紀信在楚漢相爭中假扮漢王,詐降狂項,被焚殺于陽。殷會宗作西域都護,和好西域各族,鞏固了邊寨,促成祖國統(tǒng)一。凡此等等。諸葛亮兵出祁山,進據(jù)隴右,尚是招覽將才,補充兵源的重地。
5、民族因素。隴右周秦以來多居綿諸、圭阝、冀、狄、氐、羌、廬等戎。尤其東漢至曹魏,羌人多居涼州之武威、安定、天水、金城、酒泉諸郡。氐叟居武都、扶鳳、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此有鮮卑、南匈奴。《三國志》注引《西戎傳》云:“近會建安中,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楊千萬各有部眾萬余”。因這里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曹操也未放松對這里的經(jīng)營。《三國志.鳥桓傳》說:“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北伐鳥桓“斬殺鳥桓王蹋頓”。同年進攻西北羌區(qū)。《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215)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徒武都氐叟出居京北、扶風、天水”。可見隴右當時是多民族地區(qū),且少數(shù)民族同東漢,曹魏統(tǒng)治者矛盾堅銳,諸葛亮在《隴中時》中提出“西和諸戎”的民族政策下適合隴右,這是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6、政治因素。東漢政治是建立在豪強統(tǒng)治的基礎上,漢和帝廢除監(jiān)鐵官買制,私營鹽鐵放任,豪強勢力更加強大。豪強、官僚均成地方割據(jù)者。宦官外戚專權,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失去對豪加黑暗腐敗。隴右本西戎發(fā)地。漢武帝開通西域,域外羌人內附日盛,羌甚于漢人,激起東漢后期羌人大叛,反鎮(zhèn)大戰(zhàn)達40余起。如建武十年(34)、十一年(35)先零羌與馬援之戰(zhàn);中元二年(57)、建初二年(77)、元和二年(86)、章和元年(87)、永元九年(97)燒當羌與竇固、馬武、馬防、耿來、張紆等大戰(zhàn)。尤其“永初元年(107)車騎將軍鄧騭、校尉任尚屯漢陽(今甘谷)備羌”歷14年,用人240萬,耗資巨額,幣藏空虛,人民覆宗滅族不計其數(shù),橫尸遍野,白骨壘壘。其后戰(zhàn)爭接連不斷。直至建康元年(145)東漢統(tǒng)治被內地農(nóng)民起義鬧得不可開交,才使大戰(zhàn)暫告一段。范文瀾《中國通史》稱“這次戰(zhàn)爭用款800余億,多數(shù)被官吏吞入私襄。159年后戰(zhàn)火又起。《秦州志》載,僅“永嘉八年(165)段穎西擊羌,大破之……斬首23000級,獲生口數(shù)萬,降者余萬,封段穎為都鄉(xiāng)侯。”“中平二年(185)車琦將軍裴溫出征漢陽,又使破虜將軍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中平四年(187)春三月,韓遂圍隴西……進圍漢陽……漢陽人王國與扶風馬騰并叛。”“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攻馬超、韓遂”。“建安十八年(213)秋七月馬超率帥羌胡擊隴上諸郡縣、郡縣皆應之。”“十九年(214)春馬超領兵還圍祁山,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千萬各師部萬余從之。夏侯淵、張合阝救祁山,超敗走……百頃氐王奔蜀,其部不能去者皆降,曹操襲其善者分居天水、南安郡”,“二十四年(215)夏四月,曹操征張魯;……既克漢,李特祖將五百余家歸之,操拜為將軍,遷于略陽(今隴城)。”這些頻繁大戰(zhàn)使?jié)h民征收不絕,常疫于遠戌和征戰(zhàn)。自安帝始,農(nóng)民到處起義,范文瀾《中國通史》載,至黃巾起義前各地民變67次。階級斗爭將氐羌反叛與農(nóng)民起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漢陽杜琦、杜季、王信與羌人聯(lián)合起義于天水一帶。氐、羌、漢聯(lián)盟大起義,地方武裝乘鎮(zhèn)壓起義貪污發(fā)財、割劇一方,韓遂、馬騰、馬超、董卓各自為政,段穎僅169年殺人4萬,用錢44億,本人發(fā)財封侯。反而皇甫規(guī)撫羌,誅大貪官五、六十人,小貪官百余人,羌人為附20余萬,只因得罪官吏,豪強,被下獄服苦役。1972年甘谷渭陽十字道劉家山一東漢墓出土漢簡23枚,茲3枚文字較顯者有云:“二十八日司徒壽大司農(nóng)廣上詔書從民家錢登官有詒錢斯幸永詔書郡所又永和六年二月一日古宗正昱上北。”又一云:“延熹元年十二月申朔十二日甲申宗正臣柜丞巨敬頓首死罪上尚書臣頓首死罪謹案文永壽三年三月十六日蜀郡太守書言人首示章詔書宗室”。還有一枚云:“雷諸侯王屬居國界有罪請五屬外使從法令治流落客唯五屬內不得行優(yōu)宗室劉槐劉亙自詔為鄉(xiāng)縣所侵不行優(yōu)除到官來槐亙等駱驛當如永和六年庚午詔書湯。”從上支離破碎簡文和農(nóng)民起義風暴,可知當時隴右階級矛盾何等堅銳。這樣的政治因素不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在嗎?
二、諸葛亮“六出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戰(zhàn)略意義。
基于上述所論,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英明果斷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yè)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zhàn)略方針。有其重要戰(zhàn)略意義:
1、“六出祁山”,得蜀取隴,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zhàn)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回旋余地。這一戰(zhàn)略思想,在《隆中對》中早有設計,同時劉備集團很早就把涼州列入獵取版圖之中。《三國志•馬超傳》云:昔孫權派諸葛瑾索還荊州諸郡,劉備回答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凡盡以荊州還吳耳。”為此,劉備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并昭”的馬超。《三國志•馬超傳》云:“超走保諸戊……楊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軍還,不嚴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過率諸戊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jù)冀城(今甘谷),有其眾,自稱征西將軍”。“聞先帝于成都,命書請降”。劉備得知,“先譴人迎超……以超為平西 將軍,督服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假節(jié),章武元年(221)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鄉(xiāng)侯。”其目的是馬超“信著北土”,重用馬超“西和諸戊”,取其涼州,再挺進中原。尤其漢中已得,諸葛亮再平取隴右,使蜀、漢、隴連成一片,據(jù)守蜀北大門,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圍圈,改變蜀漢僅據(jù)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
2、得蜀取隴、取隴可保隴。秦隴唇齒相連,取隴可打破曹魏得隴望蜀的美夢。取隴右,入秦川是條坦道,要比穿子午谷、過褒斜道安全。據(jù)當時荊州之失的蜀漢實力,諸葛亮所率北伐之師可謂蜀漢傾國而出,不能以軍事冒險行動越秦嶺以出秦川。宜“治戊講武”,邊整邊征,不斷充實。所以諸葛亮特別謹慎,扼去隴右,建立西線戰(zhàn)略后防軍事基地,“考微勞,甄壯烈,布所失于天下,勵兵講武,以為后圖,戊士簡練,民忘其敗”,“休士勸農(nóng)”,“植谷農(nóng)桑”,操練軍隊,設計制造“木牛流馬”,“戊陣齊而號令肅”,“以侯大舉”,奇翻隴山,沿渭水挺進中原,心復漢室,成其霸業(yè)。
3、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zhàn)敗后,將主力防線布于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jù)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shù)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迂回曲線運兵隴上,以復伏羲之氏族東徒都陣、秦人入關遂滅六國,周武王伐紂興周之道,偷襲挺進中原。因而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應亮,魏將姜維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親駕長安坐鎮(zhèn)指揮,命曹真率關右諸軍防守,命張頜督步騎五萬翻隴山西拒諸葛亮。由此看諸葛亮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軍事舉策顯然有其戰(zhàn)略意義。
4、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抗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抗魏聯(lián)軍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①利用隴上居民多習武,善射騎,強悍勇敢善戰(zhàn)的習尚,為蜀師補充兵源。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縣千家還漢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隴山才多將廣之因素,納錄能征善戰(zhàn)的勇將。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設法,納錄足智多謀、忠于漢室的忠臣良將姜維。并倍加重用。“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宛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常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曰‘須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觀,見主上,后遷中監(jiān)軍,征西將軍《姜維傳》。諸葛亮建興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后,姜維確成為諸葛亮“北定中原,心復漢室”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線,一生戊馬,欲血奮戰(zhàn),最后以生殉國。
③利用隴上土肥地廣,糧食豐盈為蜀師補充軍糧。諸葛亮“隴上剎麥”當在是處。
④利用隴上繁茂水草,為蜀師繁息戰(zhàn)馬。今“木門道”、“祁山堡”等三國古戰(zhàn)場都傳有蜀軍的拴馬灣。今祁山附近鹽官,三國時的鹵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騾馬市,該市暫無三國詳細資料。但可肯定,隴右良馬是為蜀師所必須的軍需。
⑤利用隴上眾多民族和尖銳的民族矛盾,諸葛亮“西和諸戊,”建立抗魏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抵御魏兵。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五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準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準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降集氏羌,興復二郡,威震兇暴,功熊顯然……“《諸葛亮傳》。”亮建興九年(231)圍祁山,招鮮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諸葛亮傳》。建興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余戶于廣都”《三國志•蜀書》。比類例多不枚舉。
⑥利用隴右突出的階級矛盾,動員隴右人民一致反魏。建興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諸葛亮傳》。
⑦利用隴右在居民中遺留的遠古的傳統(tǒng)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養(yǎng),號召隴右人民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狹天子以令諸侯,”“當討逆之。”
⑧利用絲路大道,企圖一舉進兵中原。諸葛亮對此特別重視,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馬稷搶先占據(jù)絲路古道龍口咽喉---街亭,結果馬稷沒有完成任務失守街亭,使諸葛亮出祁山,進中原的計劃藍圖破滅,失去戰(zhàn)機,故諸葛亮兵退漢中,“戳稷以謝眾”。惜哉。
三、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tǒng)一大業(yè)的原因。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tǒng)一大業(yè)的原因并非戰(zhàn)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于伐魏前線五丈原草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后繼無人。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于曹魏、孫權。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人才將相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臣官黃皓等專權,后主昏暗,后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zhàn),終難挽回危運,后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5、北伐戰(zhàn)事中,關鍵深刻用人失誤,馬稷失街亭,李平誤軍糧,失去大好戰(zhàn)機,機不可失,失不在來,失之難以挽回。
6、攻占隴右后,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jù)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戊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相之強盛。
得上述,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北定中原”關系中的成敗教訓明示,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事業(yè)要發(fā)達,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的擁護和支持,努力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干的人才隊伍;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合理用人;發(fā)展生產(chǎn)力,把經(jīng)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愿以嘗。
1.出臥龍,助劉備
2.初試鋒芒
3.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4.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5.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6.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7.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8.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9.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10.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11.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12.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13.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14.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15.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16.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17.諸葛亮再次北伐。
18.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19.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20.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廣告費好好干家家戶戶
諸葛亮的生平簡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
諸葛亮的三國故事
體態(tài):身長八尺(約1.84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后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jié) 爵位:武鄉(xiāng)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月英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fā)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形成三國...
相忘江湖的魚作者簡介
葛亮,1978年出生于南京,現(xiàn)居香港,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作家。他持有文學博士學位,畢業(yè)于香港大學中文系,其文字才華橫溢,作品在兩岸三地廣受矚目。他的創(chuàng)作成果豐富,包括小說集《七聲》、《謎鴉》和《相忘江湖的魚》等,以及文化隨筆《繪色》等。這些作品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主題,...
葛亮個人介紹資料
2016年8月出版首部散文集《小山河》,10月出版南北書之《朱雀》《北鳶》。2021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曾獲2008年香港藝術發(fā)展獎、首屆香港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人物評價:葛亮是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一種屬于葛亮...
朱雀:葛亮作者簡介
如“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2009中國小說排行榜”和臺灣“2006年度誠品選書”。其中,他的長篇小說《朱雀》更是獨領風騷,榮膺“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華人十大小說”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這一成就充分證明了他在華語文學界的杰出地位。
種種有情 ——讀葛亮《北鳶》有感
《北鳶》是葛亮在他人生第三個本命年,筆喻七載寫成的。全書工筆細描家族故事,筆淡情深。整本書的精彩在于,葛亮在大時代的遼闊豐富中,寫盡小人物的命途喘息。歷史跨度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被譽為民國“清明上河圖”。全書由男女主角兩條線索交錯展開。盧文笙情深內斂,馮仁楨聰慧大度,書...
諸葛亮是哪個朝代的?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fā)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
葛亮作品精選作者簡介
葛亮,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出身于南京,目前定居于繁華的香港。他的學術背景深厚,畢業(yè)于香港大學中文系,且已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他的文字作品廣泛流傳,深受讀者喜愛,無論是在大陸、香港還是臺灣,都有他的足跡。他的創(chuàng)作成果豐富,包括《七聲》、《謎鴉》、《繪色》以及《相忘江湖的魚》等多部作品,...
相關評說: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五十四歲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 [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謚曰:忠武侯 家族資料 父親 諸葛珪 母親 章氏 配偶 黃氏 兄弟姐妹 諸葛瑾 諸葛均 子女 諸葛瞻 三國時杰出的政...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的成就如下: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制了一發(fā)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qū)運輸?shù)哪九A黢R等作戰(zhàn)工具.并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zhàn)斗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后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jié)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zhàn)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zhàn)力求速決;重視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chǎn);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zhàn)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lián)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xiàn)今1.84米.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yè)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隆中對》(陳壽記述,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韓雪)、等.由于作戰(zhàn)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fā)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
宿豫區(qū)花鍵: ______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