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翻譯 初三下冊,語文文言文《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翻譯1-5段,第一...
李將軍
李廣將軍,是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擔(dān)任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后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xí)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guān),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曾經(jīng)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御敵寇和與猛獸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后調(diào)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后,沒有給予封賞。調(diào)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zhàn)。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本領(lǐng)高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于是調(diào)他為上郡太守。后來轉(zhuǎn)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zhàn)而出名。 李將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xùn)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zhàn)。那三個人轉(zhuǎn)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廣于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并親自射擊那三人,結(jié)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shù)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zhuǎn)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xiàn)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xiàn)在我們?nèi)袅粝拢倥欢ㄒ詾槲覀兪菫榇筌妬碚T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xiàn)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于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jiān)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zhǔn)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里,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yīng)。 李將軍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于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diào)為未央宮衛(wèi)尉,而程不識也調(diào)為長樂宮衛(wèi)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dāng)邊郡太守,屯兵駐防。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扎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抬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于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diào)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zhí)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李將軍
后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里,而由李廣擔(dān)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統(tǒng)領(lǐng)。這時單于發(fā)覺了這個策略,就撤走,漢軍都沒有立功。 過了四年,李廣從王尉調(diào)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dāng)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wǎng)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奔馳幾十里,又遇到他殘余的部隊,便領(lǐng)著進入關(guān)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于是回到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執(zhí)法官吏。執(zhí)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dāng)斬,經(jīng)納粟贖罪,成為平民。 轉(zhuǎn)眼之間,李廣已在家居住了幾年,李廣與前潁陰侯的孫子一起隱居在藍田南山射獵。有一天夜間他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xiāng)下飲酒,回來走到霸陵驛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xiàn)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便讓李廣住在亭下。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調(diào)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詔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霸陵尉同去,到軍中就斬了他。 李將軍
李廣鎮(zhèn)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shù)年,不敢進右北平。 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于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里了。李廣所在的郡,聽說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來抓傷過他,李廣也終于把虎射死。
注釋
(注:本注釋只存在于原文的第三自然段。) 上郡:今陜西北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的一部分地區(qū)。 中貴人:宮中貴人皇帝寵幸使之監(jiān)察天下的太監(jiān)。 勒習(xí)兵:勒,統(tǒng)帥、監(jiān)督。習(xí)兵,練兵。 大:大規(guī)模。 從:跟從。 擊:攻擊。 縱:放縱,放馬奔馳。 將:率領(lǐng)。 且:將要。 盡:完。 走:逃跑。 是:這。 射雕者:射雕的能手。 乃:于是,就。 馳:追趕。 彼:那。 生得:活捉。 果:果然是。 之:代詞。代活捉的人。 以為:認為。 陳:通“陣”,列陣。 之:的。 馳:奔馳。 還:回去。 去:距離。 以:憑借。 立:馬上。 為:是。 諸:各個。 即:表假設(shè)。 以:用,用來。 遂:最終。 會:適逢,正趕上。 亦:也。 于:在。 取:攻打。 之:代詞。代胡兵。 而:表修飾。 乃:才。 之:到,往。 弗:不。 屯:駐扎
編輯本段相關(guān)常識
《史記.列傳》:“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nèi),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dāng)時我國四周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編輯本段藝術(shù)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過著力描寫一些生動的故事及細節(jié),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選擇兩次有代表性的戰(zhàn)斗:一次是遭遇戰(zhàn),二是脫險戰(zhàn),在敵眾我寡、緊張驚險的戰(zhàn)斗描寫中表現(xiàn)了李廣驚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略。如對射殺匈奴射雕手,射殺敵軍白馬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這些細節(jié)的精心描寫,表現(xiàn)李廣的善射,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風(fēng)采。 (2)用克制、含蓄的敘事筆法,表達深沉、強烈的愛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觀認識。 如,在“匈奴大入蕭關(guān)”時,漢文帝可惜李廣的生不“遇時”,很有意味,引用其語也包孕對漢文帝時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評。在文章結(jié)尾李廣“引刀自剄”后,寫道:“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里沒有議論,沒有抒情,而作者對李廣的贊揚、同情、以至悲憤和辛酸,都蘊涵于敘述之中。 (3)用對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運,豐富人物形象。全文在處處寫李將軍事跡的同時,也記錄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為了使李廣形象富有立體感,文中引用漢文帝的贊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dāng)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賦予的“飛將軍”稱號,從側(cè)面烘托表現(xiàn)李廣的才干。 (4)語言通俗,極富文采。 如,寫李廣與匈奴的遭遇戰(zhàn),因寡不敵眾,全軍震恐。這時李廣鎮(zhèn)定自若,號令全軍向匈奴軍逼近,以示壯膽。“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十六個字,分為四句,兩個“前”字,意義不一。第一個“前”字,寫口令,概括了李廣如雷霆之聲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氣勢上壓倒敵軍,爭取死里求生。第二個“前”字寫進行,表示全軍整齊前進的豪壯氣勢。一個“止”字,顯示全軍巋然不動的意志。十六個字,長短四句話,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漢軍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精神,勾畫了一場兩軍交兵的大場面,真是精妙。
編輯本段內(nèi)容提要
李將軍 出自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九、列傳第四十九。 本篇記述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跡。李廣是英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一生與匈奴戰(zhàn)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dāng)?shù)歲”。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lǐng)。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茍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fēng),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廣這種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zhàn)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運不好,不敢重用,貴戚也借機對他排擠,終于導(dǎo)致李廣含憤自殺。李廣是以自殺抗議朝廷對他的不公,控訴貴戚對他的無理。太史公也通過李廣的悲劇結(jié)局揭露并譴責(zé)了統(tǒng)治者的任人唯親、刻薄寡恩以及對賢能的壓抑與扼殺,從而使這篇傳記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
編輯本段寫作特色
李廣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jié),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如寫他以百騎機智地嚇退匈奴數(shù)千騎,受傷被俘而能飛身奪馬逃脫,率四千人被敵軍四萬人圍困,仍能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等等。通過這幾個驚險的戰(zhàn)斗故事,突出表現(xiàn)了李廣的智勇雙全。尤其是對李廣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厭其詳?shù)鼐拿鑼懀缟錃⑿倥涞袷郑錃耻姲遵R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等。這些精彩的片斷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豐采。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將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dāng)權(quán)者的憤慨。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如寫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遠甚”,但卻能封侯拜相;寫衛(wèi)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在這兩段文字中我們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李廣憤而自殺的消息傳出后,“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我們可以想象,太史公寫到此處時一定也是眼含熱淚的。 李陵 此外,如側(cè)面襯托,反面對比,剪裁之精當(dāng),結(jié)構(gòu)之起伏以及語言之精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xué)杰作的突出特點。 隨著這篇杰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后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贊佩之情。
編輯本段白話版
李廣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后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xí)射箭之術(shù)。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guān),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于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御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編輯本段后世評論
贊德 鳴冤 抗?fàn)帯x《史記 李將軍列傳》 張強 陸平 李將軍 梁啟超曾批評“舊史官紀事實而無目的”,獨推重《史記》的“懷抱深遠之目的”。而司馬遷作《史記》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其理想、是非與褒貶。他雖守著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自稱“述故事,整齊其列傳,非所謂作”,但在史料的選擇、編排上頗費苦心,故能成一家之言。這可以在《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中得到全面體現(xiàn)。 茅坤曾云:“(李廣)乃最名將,而最無功”,然而在《史記》中,他卻獨受重視。 1.《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記錄了“其(衛(wèi)青)裨將校尉已為將者十四人”,而獨“為裨將者曰李廣,自有傳”。程不識與李廣經(jīng)歷及地位均相當(dāng),但程不識只附于《李傳》中簡單提及其生平,與李廣單獨立傳有天壤之別。 2.《史記》所載歷代良將大都在篇題中直書其名,即使傳主曾被封侯拜官,而以封號爵位為篇名,也在傳文開首直呼姓名。李廣官不過前將軍,而得傳名《李將軍列傳》,且在傳首被司馬遷稱為“李將軍廣者”,可見作者對其敬重有加。 3.李廣與衛(wèi)青都與匈奴作戰(zhàn),李廣作為裨將,其傳在《匈奴列傳》之前,而衛(wèi)青作為大將,其傳反在《匈奴列傳》之后,可見司馬遷對兩者的褒貶。 司馬遷對李廣如此青睞,有幾層原因。究其最表層原因,或說司馬遷能夠也已經(jīng)通過文字傳達的,是他寫作《史記》列傳的總意旨。 司馬遷自稱他的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對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際)又在社會總結(jié)(古今之變)之先。并說要為“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立傳,可見《史記》是以人物為本位的,強調(diào)個人主觀能動性,推崇人格美。《太史公自序》作《史記》篇目提要中云:“勇于當(dāng)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這指明了司馬遷為李廣作傳是因其仁、勇的為人,這與“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作《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的徒為其戰(zhàn)功大不相同。 司馬遷曾在《報任少卿書》中表明他所推崇的人格美:“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李廣作為武將,“善射”且“專以射為戲,竟死”,并依靠善射屢屢解困克敵,全賴“修身”之功;治軍既寬緩不茍,又廉潔奉公,“得賞賜皆分麾下,飲食與士共之”,頗得“愛施之仁”、“取予之義”;殺霸陵尉,寧死不愿復(fù)對刀筆吏,有恥辱心,故有以寡陷眾而不亂之“勇”;文帝為之哀,公孫昆邪為之泣,單于素聞其賢,“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立名于天下久矣。李廣身兼五善,正是司馬遷心中的理想人格,難怪傳末一連串贊詞,無一字涉及其它。司馬遷寫《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是因為衛(wèi)青、霍去病的軍功,而對于他們的為人,司馬遷認為足可列入《佞幸列傳》,只配列于《李傳》之后,
李廣總的來說,是一個有勇有謀,箭法超群,武功蓋世的人,但他也是一位有怨報怨的人,不過,他時運不佳,屢次帶兵征討匈奴都沒真正勝利過,因此不被皇帝看中,不能封侯。以下是你所說的李廣巧計退兵的故事: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tǒng)率和訓(xùn)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zhàn),結(jié)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wèi)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后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shù)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zhuǎn)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lǐng)出陣來監(jiān)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后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臥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身為主將冒然追擊而不通知大軍,此不可取。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中國西漢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中央宮衛(wèi)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lǐng)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zhàn),憤愧自殺。
李廣出生不詳,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曾率軍戰(zhàn)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guān),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善于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wèi)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dāng)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后,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于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后,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后,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zhàn)。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shù)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于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后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tǒng)率和訓(xùn)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zhàn),結(jié)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wèi)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后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shù)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zhuǎn)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lǐng)出陣來監(jiān)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后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臥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于是調(diào)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wèi)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wèi)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tǒng)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李廣治軍簡易,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駐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wèi)。軍隊的文書簿籍一概從簡,但是也遠遠布置偵察人員,所以沒遭遇過危險。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晚上敲刁斗巡邏,軍官處理軍事文件到天亮,軍隊得不到休息,也沒遇到過危險。可是士兵卻苦于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zhàn)。程不識景帝時因數(shù)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于文法。
漢武帝三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于入塞。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dān)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jié)制。單于發(fā)覺這種情況,引兵離去。
四年后,李廣率軍出雁門關(guān),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dāng)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jié)成的網(wǎng)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zhàn)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奔馳,匈奴騎兵數(shù)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于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yīng)當(dāng)斬首,后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在家閑居期間,常與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中射獵。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在鄉(xiāng)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xiàn)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于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人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于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準(zhǔn)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后向皇帝上書謝罪。皇帝回報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jù)親疏關(guān)系穿規(guī)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tǒng)率三軍之心,協(xié)同戰(zhàn)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振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于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于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皇帝并沒有因此而責(zé)備李廣,倒欣賞他的這種做法。這件事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
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懼,稱李廣“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么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xiàn)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里沒有多少多余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chǎn)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xué)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dāng)嗍持畷r,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愿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fā),所以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yīng)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于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廣被任命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后將軍,從大將軍衛(wèi)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數(shù)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shù)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lǐng)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后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fā)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地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zhàn),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當(dāng)斬,后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前后與匈奴作戰(zhàn)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dāng)年同他一起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后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shù)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dāng)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后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wèi)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wèi)青出征。出塞,衛(wèi)青得知單于的駐扎地,衛(wèi)青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于。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而且水草極少,不利于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jié)發(fā)而與匈奴戰(zhàn),今乃一得當(dāng)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衛(wèi)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shù)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對陣。這時候,衛(wèi)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dān)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wèi)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diào)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于對陣。
李廣當(dāng)時知道這一內(nèi)情,仍堅決拒絕調(diào)動。衛(wèi)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wèi)青告辭就動身了,內(nèi)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lǐng)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fā)。部隊因無向?qū)В允Я说缆罚湓诖髮④姾竺妫⒄`了約定的軍期。衛(wèi)青的部隊因單于逃跑也無收獲,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
回師后,衛(wèi)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衛(wèi)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qū)弳枴@顝V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
李廣有子三人,長子李當(dāng)戶早死,有遺腹子李陵。次子李椒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廣而死。幼子李敢常隨軍出征,李廣死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征戰(zhàn)。李廣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殺。李敢以校尉身份隨霍去病擊左賢王,力戰(zhàn),奪左賢王鼓旗,斬首甚多,被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二百戶,代李廣為郎中令。不久,懷恨其父李廣之死而擊傷大將軍衛(wèi)青,衛(wèi)青卻沒有聲張。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宮狩獵,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當(dāng)時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寵,武帝辨說:“鹿觸殺之”,(《漢書·李廣蘇建傳》)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后,衛(wèi)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lǐng)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并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wù)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zhàn),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愿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zhàn)。”大將軍衛(wèi)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xiàn)俘獲單于的愿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diào)開。李廣當(dāng)時也知道內(nèi)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diào)令。大將軍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fā)到李廣的幕府,并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lǐng)兵與右將軍趙食(yì,義)其(jī,基)合兵后從東路出發(fā)。軍隊沒有向?qū)В袝r迷失道路,結(jié)果落在大將軍之后。大將軍與單于交戰(zhàn),單于逃跑了,衛(wèi)青沒有戰(zhàn)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后,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wèi)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zé)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zhì)。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xiàn)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zhì)。”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zhàn),可是大將軍又調(diào)我的部隊去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fā)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xiāng)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將士們的信賴呀!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yīng);好久才準(zhǔn)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后,衛(wèi)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lǐng)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并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wù)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zhàn),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愿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zhàn)。”大將軍衛(wèi)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xiàn)俘獲單于的愿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diào)開。李廣當(dāng)時也知道內(nèi)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diào)令。大將軍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fā)到李廣的幕府,并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出發(fā)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lǐng)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后從東路出發(fā)。軍隊沒有向?qū)В袝r迷失道路,結(jié)果落在大將軍之后。大將軍與單于交戰(zhàn),單于逃跑了,衛(wèi)青沒有戰(zhàn)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后,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wèi)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zé)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zhì)。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xiàn)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zhì)。”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zhàn),可是大將軍又調(diào)我的部隊去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zhí)法官吏,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
············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fā)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誠懇厚道像個鄉(xiāng)野人,嘴笨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地哀痛,他的誠懇忠實確實得到了士大夫的信賴啊!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http://hi.baidu.com/liyubing2008/item/66534610dfc115fb9d778a3d
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翻譯
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翻譯 答案:李將軍英勇善戰(zhàn),多次立功,具備出色的軍事才能。但因一次戰(zhàn)斗失利而被判罰。在他落魄之時,仍能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與英勇。具體的傳記節(jié)選翻譯為:解釋:1. 李將軍的軍事生涯:傳記中記述了李將軍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他在戰(zhàn)場上的英勇表現(xiàn)。他擅長用兵,多次率領(lǐng)軍隊打敗敵軍,因此...
李將軍廣者文言文翻譯
李將軍廣者文言文翻譯為:李廣將軍。出自《李將軍列傳》,是漢代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史傳文,載于《史記》卷一百零九。這篇文章通過描寫被譽為"飛將軍"的漢朝名將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1、原文節(jié)選:李將軍廣者,...
李將軍列傳原文及翻譯
李將軍列傳原文及翻譯如下: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guān),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guān)及格猛獸...
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及翻譯
史記李將軍列傳的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 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 入蕭關(guān),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 折關(guān)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
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的翻譯。 廣即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此言雖小,可以逾大...
”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廣的軍士、大夫等全軍都哭了。百姓聽說李廣死,無論認識或不認識他的,無論年老的或年輕的都為他流淚。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樸樸實實象個鄉(xiāng)下人,口不善于言辭。...
初三下冊,語文文言文《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翻譯1-5段,第一段:李將軍廣...
李廣將軍,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祖先李信,秦朝時任將軍,曾追獲燕太子丹。他的家原本在槐里縣,后來遷至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xí)射箭之術(shù)。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guān),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善于騎射,斬殺敵人首級眾多,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
史記·李將軍列傳的原文翻譯
出自:司馬遷[漢代]《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xí)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shù)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zhàn)。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shù)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
《史記•李將軍列傳》部分 翻譯
李廣將軍是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叫李信,在秦朝擔(dān)任將軍,是追捕燕太子丹的那位。他們家族的祖籍在槐里,后來遷徙到了成紀。李廣家世代擅長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舉侵犯蕭關(guān),李廣作為良家子弟參軍,憑借騎射技能,斬首和俘獲敵軍頗多,被封為漢朝的中郎。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得知他的名字,稱他為“漢朝...
史記李將軍列傳翻譯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guān),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陷折關(guān)及格猛獸,而...
急翻譯《史記_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 從廣出獵到可以喻大也
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
相關(guān)評說:
通渭縣減壓: ______ 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 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 ,樸樸實實象個鄉(xiāng)下人,口不善于言辭.他死的時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 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 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這話雖小,卻可以喻大啊!
通渭縣減壓: ______ 李將軍列傳翻譯 http://wenku.baidu.com/view/d307fa225901020207409cc0.html
通渭縣減壓: ______[答案]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李廣家世代傳習(xí)射箭.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因奮力作戰(zhàn)而出名.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有數(shù)干騎兵.李廣的一百騎...
通渭縣減壓: ______[答案] 1、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 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 2、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衛(wèi)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
通渭縣減壓: ______ 史記 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蕭關(guān),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
通渭縣減壓: ______ 悛悛: 小心謙恭的樣子,誠謹忠厚的樣子. 我看李將軍像我(司馬遷)一樣誠謹忠厚,口中不擅言辭.
通渭縣減壓: ______ 樓主的這段文字來自《史記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九 李將軍列傳》我按照《二十四史全譯·史記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2004)的翻譯,為樓主摘抄如下:李廣的一百名騎兵全都非常驚恐,想要快馬往回跑.李廣說:“我們離大軍有幾十里地,如今若是就憑這一百名騎兵逃跑,匈奴人追趕射殺我們,會立刻把我們都殺光.現(xiàn)在我們就停留在這里,匈奴人一定會認為我們是大軍的誘敵部隊,必然不敢來攻擊我們.” 李廣命令各位騎兵說:“前進!”
通渭縣減壓: ______[答案] 急詣部,如書. 詣:到達 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 絕:橫渡. 急詣部,如書:急速帶領(lǐng)部隊按照文書中的指示去辦. 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大軍南歸橫渡沙漠,遇到前將軍和右將軍.
通渭縣減壓: ______[答案] —、李將軍列傳 1、通假字 (1)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陳同[陣") (2)行十余里.廣詳死(詳同[佯") (3)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幕同[漠") (4)封書與廣之莫府(莫同[幕") (5)嘗從行;嘗同常 (6)軍亡導(dǎo),或失道,后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