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姓氏的由來 杭姓氏中念什么
歷史來源
「杭」源出:
一、杭氏出于抗氏、伉氏。《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時衛(wèi)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后轉(zhuǎn)寫為杭氏。
二、 以地為氏。傳說大禹治水后,封有余航國,即余杭。其后人即為杭氏。
家族名人
杭徐:東漢丹陽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長,政績卓著,境內(nèi)無盜賊。后升為中郎將,攻破泰山守敵,封東鄉(xiāng)侯。官至長沙太守。
杭景:漢代人,祖孫都注意修養(yǎng)身心,謹慎行事,愛幫助孤寡貧窮的人。后來杭景的兒子杭華官至睢陽太守,世人都認為是他們善行的報答。
杭世駿:清代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博覽群書,擅長詩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著有《石經(jīng)考異》、《史記考異》、《漢書疏證》、《道古堂詩文集》等。
杭振華:男,1937年7月生,安徽省當涂市人。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曾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江西大學中文系任教,現(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來還從事寫作學的教學工作。教學工作優(yōu)秀,頗受學生歡迎。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期間,曾參加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文學史》。1989年5月山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本人為該書主要撰稿者之一。多年來,還發(fā)表論文多篇。1992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著版本概覽》對本人的有關情況作了簡要介紹。
杭蘭甫:1953年5月出生,原名繼甫,筆名進士。山東棗莊人。1976年畢業(yè)于山東省棗莊市醫(yī)學院。曾任礦務局棗莊礦外科主任。現(xiàn)任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外科主任。棗莊市專業(yè)拔尖人才協(xié)會會員。1977年6月成功治療30余年腹腔囊腫(重達12kg),獲山東《大眾日報》刊載和地方政府表彰。1982年以來,經(jīng)多次反復探討和論證、可快速切除乳腺腫瘤、結(jié)節(jié)及各種纖維瘤、脂肪瘤。在外傷骨折、腹腔臟器、膀胱、輸尿管結(jié)石及修補上取得新的突破和獨特見解。同時治療頑固性潰瘍封閉療法取得治愈率高、恢復快的效果。1984年10月成功地治療1例左手中指斷指3小時再植復活。1987年12月開始研制治療白癜風的新課題,接診87例,治愈率100%,無一例復發(fā)。1994年以來發(fā)表國家級論文4篇、地市論文多篇、省級論文2篇。
杭廣法:男.1950年3月生,商丘縣人。大專文化,1966年5月參加工作。1966年10月入黨,曾任公社黨委委員、副書記、書記和河南林河酒廠黨委書記等職。現(xiàn)任商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杭廣法問志的《兩心變一心工作必順心》、《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強》在報刊上發(fā)表并獲獎、1990年被評為省輕工系統(tǒng)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1992年8月獲高級政工師資格。
杭建中,1943年3月生,浙江湖州人,任職于湖州市善璉水泥廠。系湖州善璉鎮(zhèn)集郵協(xié)會理事。1985年開始收藏,主集人物、花卉專題郵品;兼集火花、報紙。曾參加本鎮(zhèn)郵展。有多篇郵文發(fā)表于《浙江集郵》、《湖州集郵》等報刊。
杭鳴時:1931年生于上海,浙江海寧人。自幼稟承家學,酷愛繪事,1952年考入東北魯藝美術部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教逾四十年。現(xiàn)為蘇州城建環(huán)保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水彩藝術委員會委員、蘇州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美國舊金山美洲亞洲藝術學會博學會士及該會駐蘇浙地區(qū)聯(lián)絡代表。其代表作有水彩畫《夜航》、《工業(yè)的糧倉》,前者為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榮獲全軍美展三等獎;后者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并輯入《中國美術館藏畫集第一卷》中、此畫還同另一幅粉畫《為國爭光》被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美術集中。油畫《柯棣華搶救傷員》永久陳列在白求恩醫(yī)院柯棣華紀念館。粉畫《展》入選中國首屆體育美展,獲榮譽獎并為中國奧委會收藏。80年代初參與老一輩畫家倡導的粉畫復蘇活動,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人物》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開創(chuàng)了該畫種成為獨立畫種入選全國綜合美展的先河。出版有《擦筆水彩年畫技法》、《杭鳴時粉畫人體集》、美術技法叢書《粉畫技法》等。十余年應邀赴全國各省市及美國舉辦畫展、學術講座、培訓班等。大量作品被國內(nèi)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傳略收入《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中國美術年鑒》等。
杭五坤:1945年出生于江蘇省海安縣。近年來碳畫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歷代皇帝、山水花草、中堂掛軸等數(shù)百幅,先后為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淮安周總理故居、南京孫中山和上海宋慶齡故居等獻巨像畫。曾有作品參加省、市、縣書畫展,榮獲三等和優(yōu)秀獎、專項碳畫一等獎,并有《實用碳畫知識》一書和《碳畫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作品輯入《當代書畫家精品集》。
[杭氏屬地]
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余杭郡,今浙江杭縣西。
[杭氏來歷]
杭姓的先祖本來是以抗為姓的,直到宋代,才紛紛改以杭為姓,《說文解字》中又說,杭是抗之重文。因此,要了解杭姓的來歷,就首先要理清抗姓來源。抗姓源出漢朝,漢代東鄉(xiāng)侯、長沙太守抗(杭)除以善捕盜而聞名,政績卓著,并以剿滅泰山賊的大功官封東鄉(xiāng)侯,出任長沙太守,其后世子孫以抗(杭)為姓,稱為抗(杭)氏。
[杭氏名望]
除了漢代的杭除外,歷史上的杭姓名人還有元代名士杭和卿,清代學者杭世駿。
一.姓氏源流
1、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屬于以國名為氏。
大禹治水后,剩余和留下來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余杭),其后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后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
2、源于抗氏,抗、杭同源,屬于改抗氏為杭氏。
漢朝東鄉(xiāng)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氏。
二、得姓始祖:杭徐伯。
杭氏發(fā)祥之地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杭氏源于國名。據(jù)《姓氏考略》載,夏禹治水后,把九州內(nèi)所有的船只統(tǒng)統(tǒng)交由庶子管理,封國于浙江余航。其后世子孫將“航”字的舟邊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東漢時,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xiāng)侯”(今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氏始祖,定居于云陽西鄉(xiāng)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
杭徐伯的后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云陽遷至余杭泊水灣。宋慶歷年間,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后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欽訓跋山涉水輾轉(zhuǎn)抵丹,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于西鄉(xiāng)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杭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終排位為第一百八十三位。
關于杭氏起源的說法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yè)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這些船只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并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余杭)。后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并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陽。杭氏落戶丹陽后,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柳茹,九世孫誠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構(gòu)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lián)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fā)區(qū)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云陽鎮(zhèn)等。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余杭郡:原為秦朝會稽郡所轄的余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余杭山,近太湖。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于現(xiàn)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qū)。
2.堂號:
余杭堂:以望立堂。
東鄉(xiāng)堂:后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nèi)遂無盜賊。后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xiāng)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xiāng)”為堂號。
一葦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明堂:資料有待補充。
撝謙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重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家乘譜牒:
江西宜興百濟杭氏宗譜前編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續(xù)編十一卷,末一卷,(民國)杭云開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上虞虞邑杭氏宗譜二卷,(清)杭封、杭燦廷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六、歷史名人
杭 淮:(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中丞。
廉明平恕,以志節(jié)著稱,與其兄杭濟并負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 雄:(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都督同知。
鎮(zhèn)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杭世駿:(公元1675~1772年,一說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人。著名清朝學者。
清朝雍正年間舉人。
清乾隆初召試鴻博,授編修。曾上書四條議論時事,改任御史。乾隆大帝授予翰林學士之稱。
他博聞強記,于經(jīng)史詞章之學,無所不通,并大膽地對古書中的某些記載提出疑問,并說出自己的考證結(jié)果。著有《禮例》、《史記考異》、《經(jīng)史質(zhì)疑》、《漢書疏證補》、《榕城詩話》、《道古堂詩文集》等書。
杭辛齋:(公元1869~1924),名杭慎修,又名杭鳳元,別字一葦;長安鎮(zhèn)人。
杭辛齋少孤,就讀于杭州正蒙義塾。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縣試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次年入北京國子監(jiān)。后考入同文館,棄科舉,習新學。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到天津,次年杭辛齋與嚴復、夏曾佑等創(chuàng)辦《國聞報》,鼓吹變法維新。曾上書光緒帝,條陳變法自強,兩次被密旨召見,并賜“言滿天下”象牙章。戊戌政變后,《國聞報》以“視死如歸”標題,首家報道“六君子”被殺消息,遭勒令停刊。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前夕,與北方志士謀劫光緒帝南遷,未成,乃避居山東德州行醫(yī)為生。此時,深感清廷已不可救藥,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銳意革命,遂到北京辦《京話報》、《中華報》,“以恢復國權(quán)、啟導民智”。
不久,杭辛齋因揭露清廷腐敗,報紙遭封閉,被捕下刑部獄,幸得社會各界輿論支持,免于一死,解回原籍禁錮。后經(jīng)全省各界人士王國維等申訴營救,終于獲釋。不久,杭辛齋參加了南社。清光緒三十四(公元1908年)年增韞接任浙江巡撫,設立農(nóng)工研究會,被聘為會長,主辦《農(nóng)工雜志》。又與許行彬合辦《浙江白話新報》,宣傳民主革命,并提倡白話文。辛亥革命前夕,參加光復會,常與陳英士等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隅頑抗。杭辛齋只身冒險入營說降,使全城順利光復。后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領導成員,他堅辭不就,致力創(chuàng)辦《漢民日報》。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春,杭辛齋當選為眾議員入京。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后,以“閣員”及十萬銀元、豪華宅第為餌,進行收買,杭辛齋不為所動,仍與孫中山往來。民國初年,他在天津辦《國聞報》時,袁世凱練兵小站,時相聚晤。一次,杭辛齋說袁世凱:“你將來必定要做皇帝!” 袁世凱答稱:“我做皇帝必先殺你!”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 袁世凱籌備稱帝,杭辛齋堅決反對,被捕下獄,直到次年6月袁世凱病死才恢復自由。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杭辛齋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出席國會非常會議。被舉為懲戒委員長。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至上海,杭辛齋受孫中山委派,任宣傳部長,并創(chuàng)辦新聞學會。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曹錕賄選總統(tǒng),杭辛齋在上海召集部分議員開會反對。
杭辛齋積極參加改組國民黨的活動。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民國十三年(公元1914年)1月20日,“一大”在廣州開幕,因病未能參加,不久在24日逝世于上海。消息傳出,“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特致電哀悼。杭辛齋靈柩由專車護送回鄉(xiāng),葬于長安鎮(zhèn)鐵路南側(cè)(今海寧中學附近)。墓碑為嘉興褚輔成手書。
杭辛齋對《易經(jīng)》深有研究。曾組織研幾學社,擔任主講。編著有《易藏叢書》二十卷,以及《白話痛史》、《豬仔記》等。參見本志《著作目錄》篇。
七、楹聯(lián)典故:
1.四言通用聯(lián):
功稱泰岳;學積詞林。上聯(lián)說典指漢朝時期的丹陽人杭徐,字伯徐,曾任中郎將,破泰山賊寇,封東鄉(xiāng)侯,后官長沙太守。下聯(lián)典指清朝時期的仁和人杭世駿,字大宗,乾隆初年試博學鴻詞,任編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后官御史。博聞強記,貫通經(jīng)史詞章,曾主講粵秀、安定兩書院,著有《禮例》、《石經(jīng)考異》、《漢書疏證補》、《道古堂詩文集》等。
功稱泰岱;政著星沙。此聯(lián)為杭氏宗祠“余杭堂”堂聯(lián)。
古木向榮;引亢高歌。此聯(lián)為杭氏杭氏“杭”字的析字聯(lián)。亢通吭。
源自大禹;望居余杭。全聯(lián)典出杭氏的源流和郡望。
雙溪爭艷;二杭同芳。上聯(lián)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淮,字東卿,宜興人。康明平恕,以志節(jié)著,與兄濟并負詩名,有《雙溪集》。下聯(lián)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他們兄弟二人,俱善詩學,有《二杭集》。
功寧一境;名重二杭。上聯(lián)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中郎將杭徐,字伯徐,丹陽人。初試守宣城長。因功封東鄉(xiāng)侯。下聯(lián)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2.五言通用聯(lián):
施仁生貴子;積學入詞林。上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杭景恤孤矜寡,后其子為睢陽太守,時人以為施仁之報。下聯(lián)典指清朝時期的杭世駿乾隆初授編修,校書武英殿。
新埭家聲遠;馀航世澤長。此聯(lián)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zhèn)新埭村杭氏宗祠聯(lián)。杭氏宗祠位于新埭村(杭甲村)的東北方,距村約四十步(合今五十多米),面積約兩畝。建祠工程始于明萬歷己未(公元1619年),告竣于天啟壬戍(公元1622年),耗資五百余金。祠堂的門前建有一堵三角彎形照墻,東面存有空地一塊。宗祠前廳內(nèi),一對旗桿分列兩旁。堂門之上,掛有“杭氏宗祠”的堂匾,兩旁另掛吊牌一副,上書此聯(lián),門的兩邊各列漆球石一座。
3.六言通用聯(lián):
堇浦四事高見;宜興二杭齊名。上聯(lián)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事典。下聯(lián)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4.七言通用聯(lián):
西北名將聲威遠;乾隆鴻博著述豐。上聯(lián)典指明朝時期的都督同知杭雄,字世威,鎮(zhèn)寧夏,為明正德、嘉靖間西北名將。下聯(lián)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人。清乾隆初年召試鴻博,授編修。釘上四事,改御史。博聞強記,于經(jīng)史詞章之學,無不所不貫。
5.八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日往煙夢,幽鳥相逐;月照華屋,碧松之陰。此聯(lián)為清朝時期的舉人杭世駿自題聯(lián)。
泊水舊家聲,相土卜居崇埭里;東山興漢室,易舟為氏重余航。此聯(lián)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zhèn)新埭村杭氏宗祠聯(lián)。杭氏宗祠中廳與享堂之間,隔一大天井,居中橫列月壇三間。東西天井內(nèi)分別植桂樹、黃楊樹各一棵。后進為寢室五間,屋宇下一字橫排著長西路三十扇,“追遠堂”大匾面對著正門,中間的神龕兩邊吊著這副堂聯(lián)。除了上述宗祠外,新埭杭氏還另建了“撝謙堂”、“世德堂”和“德重堂”三個支宗祠;延陵鎮(zhèn)的榨上村(杭甲)東和華店(甸)村(屬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東,各建有三進三楹的分祠。
泰岱建殊勛,溯東鄉(xiāng)侯木本水源,烝嘗隆百代;云陽開偉業(yè),念中郎將分支別派,禮樂著千秋。此聯(lián)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zhèn)新埭村杭氏宗祠聯(lián)。杭氏宗祠前庭與中堂以天井相隔,中鋪一間石基甬道,天井的左右兩邊各栽一葉遮如蓋的梧桐樹。祠堂中廳為三間,左右書房各一間,屋檐下豎著一排�字形欄桿。門沿由十八扇長槅構(gòu)成,廳內(nèi)正面掛“清明堂”匾額,東西兩側(cè)分掛“文魁”、“進士”、“崇功敬德”和“蒼松晚翠”匾額四塊。屏門中央上掛聯(lián)“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兩旁掛有這副對聯(lián)。
姓氏的由來?
姓氏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圖騰崇拜 氏族部落為了區(qū)分各自的標志,會采用某種動物或自然物的名稱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這些名稱后來逐漸演變?yōu)樾帐稀@纾堋⒗堑葎游锩Q都可能成為姓氏的來源。二、祖先崇拜 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祖先的崇拜越發(fā)明顯。部分部落和家族的子孫會通過直接以其先...
姓氏的由來和發(fā)展演變歷史
1. 姓的起源:中國人的姓氏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于區(qū)別子孫之所出。2. 姓氏的來源: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
姓氏的由來是什么
1、姓式關鍵來源于四個層面:一是以土地資源和賜姓而成,君王便是賜姓命氏的人;二是以出生地點為姓。軒轅皇帝生在壽丘,善于姬水,故以姬為姓;三是以封爵、銜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大夫,子孫后代就之上為氏;四是因事情或別的緣故而得姓。姓式的造成,意味著從群婚制到以親屬關系的婚姻生...
姓氏的由來
1、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2、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
姓氏的由來和歷史
氏的出現(xiàn)是為了區(qū)分不同的家族背景和地位。4. 姓氏的來源多樣:有的源自土地和皇帝的賜予,如黃帝的裔孫劉;有的以出生地命名,如黃帝的姬姓;有的來源于封號或官職,如上官;還有的因特定事件或事物而得名。5. 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成為了表明家族的重要標志,盡管現(xiàn)代社會中其區(qū)分功能有所減弱。
姓氏起源和來歷
一、姓氏的由來 在中國,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時期。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字在《說文》中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姓從女,從生"。這表明,許多古姓都與女性有關。在母系社會,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為了區(qū)別不同的婚姻集團,便有了姓。而氏則是隨著同姓的不斷出現(xiàn),...
中國姓氏的由來?
白狄族一支在河北無極縣建立鼓國,后代便有姓鼓的。有些姓氏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例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3. 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蘇。4. 以鄉(xiāng)、亭之名為姓: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于邑鄉(xiāng)(今山西省聞喜縣...
姓氏的由來簡介
隨時間發(fā)展到父系社會后,姓則隨父親。2、每個人都有名、姓,姓名是人的代號。名是長輩在孩子出生后給起的,那么姓又從何而來呢?我國的一些主要姓氏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國歷史記載過的姓氏共有5652個,其中單音姓氏3484個,雙音姓氏2032個,三音姓氏146個,姓氏大約2800多個。
中國姓氏的由來?
有些姓氏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3. 以邑名為姓:例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蘇。4. 以鄉(xiāng)、亭之名為姓: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于邑鄉(xiāng)(今山西省聞喜縣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
中國姓氏是怎樣起源的?
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即此類典型。全世界普遍處于父系傳承社會,財產(chǎn)、權(quán)力等由父子相傳,隨父姓是主流。以婚生子女出生后隨父姓最為常見。非婚生子女隨父姓、隨母姓則因各國社會、個人選擇而定。父母離婚,子女改名,亦有改為隨母姓的情況。以上內(nèi)容參考 百度百科-姓的由來 ...
相關評說: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杭州”的來歷: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興)赴諸侯大會,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陸”,因稱“禹杭”,后來演變成“余杭”,隋代開始正式出現(xiàn)“杭州”這個地名.杭州又名錢塘.相傳古代海潮侵襲,有當?shù)睾篱T募錢筑堤,名“錢唐”,唐代為了避國諱改為“錢塘”.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江姓字輩表如下:立,志,允,可,成,維,學,以,尚,進,良,法,思,繼,守... 姓氏起源淮陽(淮陽郡),得姓始祖江元仲.江姓宗譜輩份排行江姓,主要源自嬴姓...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后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jīng)》.《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 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據(jù)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jīng)過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截止2019年3月10日為止,何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7名. 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二2113〇一八年全國姓名報告》.報告稱,全國在用姓氏共計6150個,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百家姓”占全國戶籍人口總量近85%.戶籍人口數(shù)量...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行程就不規(guī)劃了.推薦幾個地方你可以去看看.一個是莫干山,在杭州北面的湖州德清境內(nèi),距離杭州不遠.值得看看;這個附近還有一個下渚湖濕地,也算有點特色,和杭州的西溪濕地差不多但是區(qū)域更開闊;安吉的竹博園,里面有珠子博物館,值得看看;再就是在安吉的山里呆呆,吃吃農(nóng)家菜什么的了.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杭州吉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杭州比利小雞餐飲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東園分公司 杭州美捷餐飲有限公司 杭州福德餐飲服務有限公司
浮山縣節(jié)圓: ______ 體育場路和鳳起路之間,靠近杭高中的位置有一條街,叫杭州絲綢城,里面都是買絲綢制品的,可以去看看,不過或許需要眼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