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國大典的資料 關于開國大典的資料50字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xiàn)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
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
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
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
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yōu)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jīng)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qū)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jīng)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jīng)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經(jīng)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 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xié)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lián)播。
10.2~3 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并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lián)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lián)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lián)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lián)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lián)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lián)。(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zhàn)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zhàn)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yè),使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使國營經(jīng)濟成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領導成分,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lián)手制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xiàn)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后,各位領導先后進行發(fā)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yōu)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jīng)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qū)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jīng)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jīng)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于凌晨。經(jīng)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 摘自:于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后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么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莊嚴而神圣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么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后仰,向后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在朱德的幫助下,記者終于順利完成了拍攝。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開國大典的鏡頭之外。◆[2004-01-21]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xié)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lián)播。
10.2~3 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并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lián)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lián)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lián)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lián)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lián)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lián)。(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zhàn)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zhàn)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yè),使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使國營經(jīng)濟成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領導成分,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lián)手制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xiàn)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后,各位領導先后進行發(fā)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yōu)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jīng)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qū)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jīng)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jīng)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于凌晨。經(jīng)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 摘自:于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后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么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莊嚴而神圣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么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后仰,向后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在朱德的幫助下,記者終于順利完成了拍攝。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開國大典的鏡頭之外。◆[2004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xié)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lián)播。
10.2~3 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并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lián)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lián)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lián)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lián)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lián)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lián)。(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zhàn)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zhàn)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yè),使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使國營經(jīng)濟成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領導成分,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lián)手制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xiàn)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后,各位領導先后進行發(fā)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yōu)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jīng)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qū)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jīng)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jīng)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于凌晨。經(jīng)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 摘自:于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后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么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莊嚴而神圣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么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后仰,向后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xié)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lián)播。
10.2~3 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并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lián)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lián)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lián)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lián)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lián)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lián)。(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zhàn)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zhàn)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yè),使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使國營經(jīng)濟成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領導成分,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lián)手制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xiàn)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后,各位領導先后進行發(fā)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yōu)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jīng)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qū)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jīng)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jīng)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于凌晨。經(jīng)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 摘自:于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后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么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莊嚴而神圣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么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后仰,向后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開國大典的相關資料
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二、歷史背景: 遼沈、淮海與平津三大戰(zhàn)役結束后,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的主力已基本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統(tǒng)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絕境。新中國誕生的...
開國大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啊?
開國大典的主要內容: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的無比渴望、自豪激動的心情.
開國大典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首都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歷時兩個半小時,受閱部隊共1.64萬余人,場面非常壯觀,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的無比自豪、激動、欣喜之情。開國大典有三項...
開國大典的資料主要的,快點。
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55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參加開國大典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體代表,有工人、農(nóng)民、市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估計總數(shù)有30萬人。觀禮的還有國際友人。會場在天安門廣場。
1949年開國大典前后資料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會議,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綱領。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
開國大典資料20字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禮炮聲中,五星紅旗第一次冉冉升起。接著舉行盛大閱兵式,在全場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邁著雄壯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天色已晚,長安街華燈齊放...
開國大典資料500字
1949年10月1日,一個永遠為中國人民所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北京30萬軍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開國大典。人群和旗幟、彩綢、鮮花、燈飾,匯成了喜慶的錦秀海洋。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后,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后,在國歌《...
有關開國大典的資料 急!急!急!急!急!急
會議結束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fā),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此時,參加開國大典的北京30萬軍民早已齊聚天安門廣場,翹首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下午三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在群眾的...
開國大典的資料100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朱德...
開國大典的資料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游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