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看孩子成長的需求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qū)。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fā)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亞伯拉罕·馬斯洛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后轉(zhuǎn)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轉(zhuǎn)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xiàn)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志的首任編輯。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多種需求,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nèi)在得到的滿足轉(zhuǎn)化,可按其性質(zhì)由低到高分為七個層次:
(一)生理需求
是指維系生存及延續(xù)種族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yī)療等等。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二)安全需求
是指尋求受保護與免于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安全需要,如希望擁有交通安全、環(huán)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chǎn)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實力的欲望。
(三)社交的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jīng)歷、生活區(qū)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四)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quán)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chǎn)生推動力。
(五)求知的需要
指探索、擺弄、實驗、閱讀、詢問等個體對已、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的,希望獲得理解的需要。
(六)審美需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七)自我實現(xiàn)需求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產(chǎn)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tài),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注: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三、從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看孩子成長的需求
如果你是聰明的家長,肯定很容易理解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但是明白歸明白,能否做到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不可否認,育兒是一項純粹的技術(shù)活兒。不信嗎?如果你掌握不了技術(shù)知識,盲目地瞎干,肯定容易出問題。讓我們看看周圍的諸多家長,有多少掌握了育兒技術(shù)本領的呢?如果問問你,可能幾個問題就考住了。因為你壓根就沒有把讀過的有關家庭文章或者書籍變?yōu)樽约旱睦斫猓o下心來理出一個頭緒。
(一)用構(gòu)圖來排列需求
從這幅構(gòu)圖來看,不同層次的需求是有其規(guī)律的,也是一個由低到高發(fā)展的過程。
(二)從家庭教育角度去解讀馬斯洛的層次理論需要
1、生理需要求為第一需要。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今天,除少數(shù)貧困家庭之外,大部分孩子都不再為生理需求而苦苦掙扎。如此說來,第一需要基本沒有問題。
2、安全的需要為第二需要。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你時刻在為孩子的安全成長保駕護航。諸如交通安全,免受暴力侵害,飲食安全,運動安全等,這些可能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好。但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如果我問問你這個做父親,或者做母親的,你本人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嗎?比如你是否為孩子的成績而焦慮?你是否為孩子在校成績排名而焦慮?你是否為孩子不認真學習而煩惱?你是否為孩子不聽你的話而惱怒?不可否認,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只要你不懂家庭教育,又看不透學校教育的種種問題,你肯定內(nèi)心七上八下。只要有風吹草地,你就會惴惴不安,比如老師電話投訴你的孩子沒有完成家庭作業(yè),比如你孩子在學校違反紀律,比如你孩子成績不理想,你肯定內(nèi)心火上房一樣急,對吧?當你這位家庭教育責任人尚且沒有心理安全感時,你能否給孩子提供一份心理安全感呢?答案很簡單——絕對不能。
3、歸屬與愛的需求為第三需要。很多家庭的孩子其實并不幸福,因為大多數(shù)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無限期望與夢想之中,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為完成父母的夢想而努力著,這話你想想,有沒有道理?當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夢想時,就成了一具具玩偶,失去了自我。歸屬感是什么?是一個孩子時時刻刻感覺到自己在父母身邊,在老師身邊,在玩伴身邊有一種被接納的感覺。可僅拿孩子的家庭歸屬感來講,就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錯,不管小錯大錯,只要犯了,就一頓斥責、批評、打罵。以此試圖讓孩子不再犯錯,或者少犯錯。這種簡單而盲目的管教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你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認識錯誤,沒有教孩子正確做事的方法,孩子有時挨了打還不知道錯在哪的現(xiàn)象就成了很常見的事。罵多了,打多了,斥責多了,最后會導致一個孩子精神上的麻木,自然精神上的歸屬感也就消失了,只剩下物質(zhì)上對父母的依賴。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內(nèi)心是絕沒有愛的感受,這樣的孩子有多少會對他人付出愛呢?
4、自尊的需求為第四需要。很多父母常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自尊的工具,孩子成績好了,或者在某些比賽中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了,家長就特別驕傲,好像自己有多么偉大似的。事實上,孩子所有的努力,你只是付出了你應該做的,你應該讓孩子自己產(chǎn)生自豪感才對,而你則只需要用欣賞的目光審視著孩子的成長。當你身為育人者沒有擺正位置,沒有扮演好自己角色時,你就會常忽略孩子對自尊的需要。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后,除了智力和疾病的原因之外,幾乎都處于同一起點,為什么后天的教育和成長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性呢?在我看來,問題絕大多數(shù)出在家長身上,因為你沒有圍繞孩子的自尊需求去鼓勵孩子,也沒有用適當?shù)男蕾p方式去激勵孩子去努力。相反,卻在一起起不當?shù)呐u和斥責聲中,讓孩子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慢慢地,你看到就是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的態(tài)度。面對自尊需求,需要父母們認真去思考了,就如你維護你的自尊一樣,不妨換位思考一番。
5、求知的需求是第五需要。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上好學就是求知的全部!你錯也不錯啊?如果單純靠課堂的機械灌輸,孩子學的那點可憐的知識,根本滿足不了成長的需要。我一直強調(diào),一定要關注孩子每次問的為什么?要經(jīng)常利用親子陪伴、親子游戲、親子閱讀的機會,引導孩子隨機獲取知識,別看零散的知識,日積月累,慢慢就會讓孩子認知和理解能力獲得極大的提高。還比如人際關系這將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培養(yǎng),是從幼兒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了,但是在很多家庭之間的互動,群體之間的互動正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課余時間,大都被送去興趣班學習了,沒有了玩伴兒的孩子,孤獨感從小便已經(jīng)開始了。當某一天,孩子因為失去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時,只要和品行較差的玩伴兒一起長玩耍,極易就學會了他們身上的壞品質(zhì)和壞行為習慣。成長中的閱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接觸大自然是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聽力的重要途徑,與玩伴的關系是今后選擇與什么樣人群并且融入其中的重要途徑。
6、美的需求為第六需要。美是賞心悅目,美是開心的歡笑,美是得體的穿著打扮,美是語言的優(yōu)美,美是知道感恩與包容,美是無數(shù)積極元素的整合。但看看我們很多家長,你行為美么?你心靈美么?你道德品質(zhì)健康向上么?當你還在為無數(shù)的欲望而無窮盡的追逐時,實際上你的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沒有一片寧靜的藍天了,你的浮躁已經(jīng)深刻地影響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教育了。當然,有些家長常會為自己找借口,現(xiàn)在生活壓力這么大,我哪有時間去關注孩子對美的需求滿足呢?其實,孩子對美的需求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復雜,在很多時候就是靠你去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并引導孩子去觀察,通過教育影響來讓孩子心靈深處植根美好的事物,讓他們盡可能不去埋怨周圍的一切不公平,不去找理由發(fā)牢騷。但是身為父母的您能做到嗎?你回到家里談話的話題中,有多少是包涵著美呢?夫妻之間的矛盾與紛爭沒有美可言,對老人的不滿沒有美可言,對同事之間的利益不均和不滿沒有美可言,對社會不公平現(xiàn)象的憤恨沒有美可言。那么多不滿你拿什么去讓孩子獲取對美的靈感呢。
7、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為第七需要。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有的孩子自己動手組裝了一件玩具會特別自豪,有的孩子完成了學習任務而非常開心,有的孩子與小伙伴在一起追逐嬉戲會特別滿足,有的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看完了動畫片,用完了電腦游戲就很興奮,有的孩子完成畫作、彈完鋼琴、練完書法、下完幾盤棋后等會感覺心情特別舒暢,實現(xiàn)這些都是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外在表現(xiàn)。但是很少有家長會從孩子自我實現(xiàn)后的心理感受與孩子做專題的交流,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不斷挑戰(zhàn)自我,并獲得進步與提高時,也就不會為自我實現(xiàn)而有目的地去繼續(xù)努力了。相反,孩子在重復不斷做一些事情的過程中,常會被老師或者父母挑毛病時,慢慢就感覺自己正做的事很無聊了,久而久之,就喪失了興趣,甚至在督促之下產(chǎn)生心理拒絕。
四、希望父母們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去感悟育兒的脈絡
今天我把馬斯洛需求理論拿出來與各位家長分享,真正的目的是給你提供一種思路,讓你用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孩子的教育。
育兒需要穩(wěn)定的情緒,需要有持久的耐心,需要有專注的思考,需要拿起筆記錄,需要從孩子成長中去洞察和發(fā)現(xiàn)。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缺乏育兒的連續(xù)性,你肯定無法發(fā)現(xiàn)育兒中存在的。
下面有一個母子對話的情景展示,叫作關注需求的魔力。
第一個對話:母子話語權(quán)的爭奪
孩子:我現(xiàn)在不想睡覺。
家長:但你現(xiàn)在必須睡覺了,已經(jīng)到睡覺的時間了。
孩子:可我還不困呢。
家長:如果你現(xiàn)在不睡覺的話,明天早上你就會很困的。
孩子:不,我不會的。
家長:你會的。
孩子:不,我不會。
第二個對話:關注行為背后的需求
孩子:我現(xiàn)在不想睡覺。
家長:(揣摩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你是不是玩得正開心,還想繼續(xù)玩一會兒?
孩子:是啊,我不累。
家長:所以你想等玩累了再上?
孩子:是的。
家長:還有別的原因嗎?孩子:沒有了。
家長:我能和你說說為什么我想讓你現(xiàn)在去睡覺嗎?孩子:好吧。
家長:我想讓你好好休息,這樣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時起床去上學。我發(fā)現(xiàn),如果你平日晚上超過9點還不休息,第二天早上就會很疲憊。你明白我想要什么了嗎?
孩子:你想讓我休息好,早上按時起。
家長:是的。謝謝你聽進去了。
你看出這兩段對話的區(qū)別了嗎?在第一段對話中,家長只看到孩子不肯睡覺這個表象,然后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結(jié)果孩子并沒有按時睡覺,接下來還很可能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而在第二段對話中,家長始終在通過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探尋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溝通,最終孩子獲得了理解和尊重,雙方實現(xiàn)了共贏。
我在看到這個案例時很有感觸,因為我在家里就經(jīng)常跟我兒子這樣對話。比如當他想玩手機時,我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先跟他進行溝通:
我:你想不想知道爸爸為什么不讓你看手?兒子:為什么?
我:因為看手機會對眼睛不好,你希望戴眼鏡?兒子:我不希望戴眼鏡。
我:如果你看手機時間太長,眼睛就會很難受,這對眼睛是非常有害的。
他:嗯,但有時候我也很想看。要不我每天最多看15分鐘?
我:可以。
就這樣,看手機的事就搞定了。這就是關注彼此需求的對話,當家長與孩子能夠做到互相尊重彼此的需求時,相處起來就會減少很多矛盾,親子關系也會更和諧。
所以我希望家長們能理解一件事:如果你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現(xiàn)出彈性,孩子就沒法學會彈性;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是沒得選擇,要求孩子必須這樣或那樣,那么孩子也學不會做選擇,只會變得懦弱、依賴。
其實,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不見得每次都要贏,核心是要學會尊重對方的感受,甚至最后可能彼此都要妥協(xié)一下。比如,孩子不肯上床睡覺,我們可以跟他溝通: “玩15分鐘后上床睡覺可以嗎?”如果你的彈性表現(xiàn)在只有你是剛性的,卻要求對方必須學會彈性,那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家長率先展示出彈性,并在真正尊重孩子需求的基礎上,愿意為孩子做出一定的妥協(xié),愿意商量、討論一個更好的方法,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并最終實現(xiàn)共贏。
同理,這種關注需求的溝通方式適各合種場景、各種人群。那么這些需求從哪里去尋找呢?只要到人類共通的需求清單里去找,總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是人對一定客觀事物的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可歸納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類,它們是由低級到高級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生也是人,他們也有上述五種需求。1、生理需要。這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對衣、食、住、行、性及睡眠和休息等的需要。...
馬斯洛的缺失需要和成長需要包括哪些?
生理需求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y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當一個人為生理需要所控制時,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
什么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它對教育有什么意義?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于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動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學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們更容易專注于學習和個人成長,從而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總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個體需求的重要框架,這對于我們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教育學理論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不同層次需求的相互作用,提供個性化支持,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動力,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潛能。總的來說,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學生動機和需求的重要框架,有助于構(gòu)建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結(jié)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馬斯洛認為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能激發(fā)和實現(xiàn)高層次的需要。但是,現(xiàn)實中有越來越多的事例證明低層次的需要不一的得到充分滿足,高層次的需要也能被激發(fā),且優(yōu)先得到滿足。如古有“不為五斗米折腰”,梵高在貧困潦倒時仍不放棄對藝術(shù)的追求。結(jié)合需求層次理論,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首先,應該...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什么?
馬斯洛把需要分為7個基本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1生理需求是指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比如,水、食物、衣服、房子、性等。如果這些基本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那么人的自身生命及種族延續(xù)等可能會出現(xiàn)危機。它們是最強烈的不...
馬斯洛的七個需要層次
1. 馬斯洛的七個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劃分為七個級別,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2.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構(gòu)成了需求層次的前四層,它們是個體因為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chǎn)生的需求,也被稱為匱乏性需求。3. 接下來的三層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
如何理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五個需求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nèi)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境界或程度。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教育有什么影響?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主要是針對一個人人格的發(fā)展而言,同時我也覺著一個人人格的發(fā)展相對學習基本的知識來說,也是異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的教育中,并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人格的教育。一方面是人們沒有這個意識,同時自我實現(xiàn)的人也并不多。首先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和教會孩子愛別人是很重要的,而如何去愛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現(xiàn)代行為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管理心理學中人際關系理論、群體動力理論、權(quán)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社會測量理論的五大理論支柱之一。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被行為科學所吸取,并成為行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體現(xiàn)出行為人雖然需求各有不同,但需要有互通之處。由...
相關評說:
伽師縣移動: ______ 對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現(xiàn)在的社會這樣的問題已經(jīng)很少了. 在這里我只針對一個人來講,從而提出一些想法.針對教育體制的話,我就不太了解了.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
伽師縣移動: ______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大類
伽師縣移動: ______[答案]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大類
伽師縣移動: ______ 我們知道,人是喜歡被別人賞識的動物,尤其是孩子,更需要家長去精心地呵擴.現(xiàn)在許多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說是無傲不至,可對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幾乎是一...
伽師縣移動: ______ 主要是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其他隨著月份的增長,開始有需要,特別是8個月后.
伽師縣移動: ______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生理需求: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zhuǎn)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
伽師縣移動: ______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五種基本需要.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對基本需要作了解釋和排列順序,后在《通向一種關于存在的心理學》一書里對基本需要理論做進一步的擴展和闡述.他認為人一系列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就會走向更高的層次,在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一層級,還包含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審美需要、創(chuàng)造美的需要等,馬斯洛把這些需要統(tǒng)稱為成長需要.” ——摘自《人格心理學》,鄭雪編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P238 所以七個層次是他對基本需要理論進一步的擴展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