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陽谷縣做了“都頭”,都頭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官?
水滸傳中介紹人沒擺脫官本位套路,和現(xiàn)在一樣,無論什么人,只要和體制沾點邊,都要把職務(wù)介紹出來,而且還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魯達的提轄,武松的都頭。
水滸中還提到了各種官職,實則有些是不準確的。包括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頭,林沖的教頭都稱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員。宋代官員和吏員界限分明,一旦為吏,基本是終生為吏。
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地位相當,基本從九品。縣尉治縣城,而鄉(xiāng)里歸巡檢,可以一縣數(shù)寨,也可數(shù)縣一寨。巡檢司是縣派駐重要關(guān)卡類似現(xiàn)在檢查站之類公安機關(guān)。比如水滸傳中的清風寨應(yīng)是設(shè)在清風鎮(zhèn)的巡檢司。
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土兵。弓手為雇傭,土兵為招募。宋哲宗以后都用當?shù)厝藛T,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xiāng)兵),而是專職公安人員,隸路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
都頭這個職務(wù)在宋代是真實存在的。宋代舊軍制廂、軍、指揮、都,“都”是四級編制的最末一級,員額一百人。“都”的領(lǐng)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類似于現(xiàn)在連級。
除禁、廂軍外,地方上土兵也采用都的編制。我們可以把禁軍理解為大部隊,廂軍理解成武警,土兵、弓手之類理解為地方警務(wù)人員。
而弓手按縣之大小,北宋一般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頭領(lǐng)有時為十將、虞侯之類的節(jié)級。但武松、朱仝、雷橫之類都是縣尉司弓手(警員)的所謂都頭,知縣可以直接任命,不屬于公務(wù)員,算是知縣聘用的合同工,地位更低于禁軍廂軍中的正式都頭。可以比較為現(xiàn)在一個縣的刑警大隊大隊長角色。
另外,宋代不分馬兵弓手、步兵弓手。宋代所謂“馬軍”稱謂,必為禁、廂軍(宋代缺馬,馬軍未必有馬,但是一種身份)。
所以,武松的“都頭”在當時算不上實際意義上的“官”。
武松,曾經(jīng)是陽谷縣的治安大隊長!
武松這一輩子,只當過一個官,那就是陽谷縣的都頭。武松能夠當這個都頭,是因為他赤手空拳,以一人之力,打死了為害陽谷的老虎。陽谷縣令愛他勇武,讓他當了縣里的步兵都頭。
那么,武松這個官,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一個無足輕重、芝麻粒一樣大的官兒呢?
一、都頭到底是什么官宋朝軍制,都頭相當于一個連級軍官,是廂軍編制中最末一級,一“都”大約管轄一百人。
施耐庵《水滸傳》,官職設(shè)置比較混亂,甚至是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官職一齊出現(xiàn)。只能有個大概的比較。很顯然,縣一級的都頭,大致是比照廂軍的設(shè)置。
要看武都頭這個官有多大,得從他的日常工作職責來分析。武松在陽谷縣,管理的是巡邏、緝捕、辦案、通訊等工作,很顯然,就是在負責一縣的治安。稱他為治安大隊的大隊長挺恰當?shù)摹?/p>
嚴格意義上來講,“都頭”不是官,而是吏。吏其實就是低級的辦事員,如果沒有大的機遇,在階層分野嚴重、階層固化的宋朝,終生都不可能當官。
所以都頭就是一個縣的微末小吏而已!再說深一點,他就是縣令雇傭的人而已。
二、都頭真的是個“小”官嗎一說起都頭, 許多人都會覺得這個官特別“小”,芝麻粒大的官。
沒錯,武松這個都頭,是由縣令直接任命的,根本不是國家正式任命的官員,什么告書、委任狀之類的一律沒有,也沒有組織部門談話。只需要縣令直接任命就能夠走馬上任!
這個官只能管管治安,抓抓賊,維持一下市容,其余的事根本管不了!問題在于: 武松為什么欣然答應(yīng)?并且異常感激?干得有聲有色、盡心盡力?
武松是個武藝高強、性格爽朗的好漢,為什么會看得上這樣一個小官?豈不是有損英雄形象!非也!一個小小的都頭,放在整個大宋官場,確實是個不起眼的小吏,但是這樣一個小吏,在一個縣里,卻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別看他手里的權(quán)力小,可是在他的一畝三分地里,凡事都是他說了算。縣令把這一塊交給他,就是把這一塊的“好處”送給了他。無論是上下其手,還是巧立名目,都是他說了算。
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官大過天,誰敢與官府對抗?只要武松能夠把這攤子事管好,該有的孝敬一分不缺,該打點的就打點,幾年下來變成豪富也未可知。
縣官不如現(xiàn)管,就算是那些豪門巨富、縣里的頭面人物,要辦事不也得找武松?他們的親友親朋,出了事是不是也得找武松打點?
一個都頭雖小,只要融入了陽谷縣這張關(guān)系網(wǎng),卻有著巨大的能量。小官巨貪的例子還少嗎?
三、都頭小吏與梁山招安都頭雖小,雖然只是縣令自己任命的小吏,可常人想要當這個都頭,那是千難萬難!
在宋朝,想要進入體制內(nèi),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一個平頭百姓想進入官場,僅僅靠苦讀是沒有用的。陽谷縣那么多人,能當都頭的有幾個人?
正因為宋朝體制內(nèi)優(yōu)厚的待遇,還有種種不可言說的好處,才讓人拼命想擠進這個圈子。武松不是挺喜歡別人叫他武都頭嗎?人家稱呼林沖為林教頭,他不是欣然答應(yīng)嗎?
林沖被高俅迫害,始終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不也是貪戀體制內(nèi)的好處,幻想著一直呆在體制內(nèi)嗎? 就連魯智深,介紹自己不也是喜歡自稱“提轄”嗎?
梁山為什么最終接受招安?因為從上到下,都知道體制里的好處。許多人上梁山,是被逼無奈,如果有機會,他們一定會選擇回到體制里。
尤其是曾經(jīng)在大宋體制內(nèi)呆過的,比別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招安的好處。所以,宋江接受招安,實在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對梁山來講也是最好的選擇。
結(jié)語:武松原本是個在逃人員,意外打死了老虎,成為陽谷縣的都頭,對他來講這簡直是天上掉起來的好事。我們假設(shè)一下,假如沒有潘金蓮這檔子事,以西門慶的手段、交際,遲早要和武松打交道,如果兩個人都恪守官場規(guī)則,最終很有可能成為好兄弟。 從此,梁山上少了一個行者武松,陽谷縣多了一個都頭武松,這才是真正的 社會 啊!
在前期,武松確實是喜歡人家稱他為都頭,當他看清了官場的黑暗和大宋朝廷的無恥之后,終于對現(xiàn)實失望了。
他號“行者”,行走在這世間,看遍了江湖,歷盡了冷暖,遭受了失去親人的刻骨之痛,承受了兄弟故去的無限悲涼,最終于六合塔下終老。
武松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告訴了我們什么叫俠義,什么叫好漢!也告訴了我們什么叫放下!
軍職名。唐中期諸軍統(tǒng)帥之稱,后為一部軍隊為一都的長官之稱。唐僖宗時,當權(quán)宦官募神策新軍五十四都,各都長官稱都將,亦稱都頭。宋各軍指揮使下設(shè)此官,屬低級軍官。五代時,都的編制依然流行。軍閥朱瑾"募驍勇數(shù)百人,黥雙雁于其額,號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溫"亦選數(shù)百人別為一軍,號為落雁都"(《舊五代史》卷64《朱漢賓傳》)。
北宋在指揮之下設(shè)都的編制,顯然也是襲用五代舊制。都一級統(tǒng)兵官,馬兵是軍使和副兵馬使,步兵是都頭和副都頭,在副兵馬使和副都頭之下,尚有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規(guī)定,"副兵馬使、副都頭闕,并轉(zhuǎn)員后,取揀諸軍軍頭、十將補填"(《長編》卷399元佑二年四月丁未)。但軍頭看來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設(shè)置的軍職。[《宋史》卷187《兵志》介紹禁兵各級統(tǒng)兵官,只有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并無軍頭,而同書卷171《職官志》介紹"武臣奉給"時,軍頭又在十將之上。《兵志》不介紹軍頭,也可說明軍頭的設(shè)置并不普遍。]宋仁宗時,歐陽修《乞差武衛(wèi)人員》奏中說,侍衛(wèi)步軍司"屯駐淄州武衛(wèi)第六十六指揮","并無正轄官員,只有權(quán)管副都頭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軍作過之人"。其中"軍頭劉緒"、"右十將孫榮、田榮、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衛(wèi)第九指揮內(nèi)軍頭及右十將","準州帖,準步軍司牒,權(quán)充第六十六指揮副都頭勾當"。此外,尚有軍頭韓筠,左十將徐吉、賀進、谷興、段干和右十將王清、丁用、楚興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衛(wèi)第九指揮將虞候、承局"(《歐陽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衛(wèi)軍中設(shè)有軍頭,十將還分左十將和右十將。然而據(jù)《嘉定赤城志》卷18,臺州雄節(jié)第六指揮編額五百人,除指揮使和副指揮使各一人外,另設(shè)都頭三人、副都頭五人,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揮編額四百人,也設(shè)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這兩指揮禁兵都不設(shè)軍頭。
按照規(guī)定,一都應(yīng)有一百人,這與實際編制人數(shù)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時,尹洙說:"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閱習(xí)短兵狀》)可見當時不論是馬兵還是步兵,一都實際上也就是近百人。
小說《水滸傳》中武松曾擔任都頭一職。《水滸傳》以北宋被背景,按理,北宋的都頭該是一個軍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連長。但武松有負責治安的管理,實際上又有元朝都頭的縮影。這也反映了《水滸傳》撰寫的 歷史 背景。
在宋朝,縣里根本就沒有"都頭"這個職務(wù)。 "都頭"軍職名。唐中朝藩鎮(zhèn)和禁軍中的領(lǐng)兵官稱"都將",或稱"都頭"。宋代于禁軍中設(shè)都頭、副都頭,其職位低于指揮使。"都"是一個軍事單位。 在縣一級,負責抓捕罪犯的稱"衙役"。衙役人數(shù)不多,大概有十幾人,分兩個班,每個班的班長稱"班頭"。 在縣里,都頭是縣役的通稱,即凡是縣里的衙役,都可以稱為都頭。這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一詞,以對縣役們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實際上也就是縣里的一個衙役。 需要說明的是,武松還是一個"步兵都頭"。 步兵是國家正規(guī)軍的一種。正規(guī)軍分步兵和騎兵兩種。宋朝的縣一級既沒有"都"這個軍事單位,就更談不上"步兵都頭"這個職務(wù)了。所以,武松這個步兵都頭究竟是什么職務(wù),其職責權(quán)限是什么,就又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武松,是《水滸傳》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出場的順序比較晚,但是他的出現(xiàn)無疑掀起來水滸傳的高潮,武松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獨臂擒方臘等故事淋漓盡致,讓人意猶未盡。
武松作為施耐庵筆下重點描繪的一個人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具有俠義心腸的好漢形象。這一形象歷經(jīng)百年,經(jīng)久不衰。好似一瓶陳釀越久越香。恰如一盆鮮花久看不厭。如今武松以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
武松早年在景陽岡因打死一只猛虎,而一舉成名,被稱為“打虎英雄”。后來被陽谷縣官府收編做了一名都頭。
那么武松的這個都頭相當于什么官呢?
都頭在當時宋朝根本不算什么官,只是縣衙里的一個公職人員。其權(quán)利也就是協(xié)助縣衙辦理一些民事糾紛,平時維持一下 社會 治安,手下也就十幾個衙役而已。充其量也就算是一個捕頭吧。
要是放在現(xiàn)在當今 社會 ,武松的這個都頭,大概好比一個縣公安局的刑警隊隊長,當然了古代和現(xiàn)在是沒法比,現(xiàn)在的刑警隊隊長那權(quán)利大了。管理著一個縣的治安。
所以說武松的這個都頭按照時間發(fā)展的話,他的權(quán)利和地位也是在提高。假如武都頭穿越到現(xiàn)在,那就是一個響當當?shù)娜嗣窬臁T囅胍幌挛渌梢谴┥暇卸嗫帷?/p>
很遺憾,武松在宋朝什么官都不是,他的“都頭”是吏,不是官,沒有編制,沒有品級,不過若從其崗位職責來看, 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治安大隊大隊長(臨時工)。
軍隊中的都頭北宋禁軍中有都一級編制,屬于最基層編制,以百人為一都(滿編),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連,都的正副長官是都頭、副都頭,相當于連長、副連長。
不過禁軍中的都頭屬現(xiàn)役軍官,正式編制,吃皇糧,發(fā)福利,待遇還是不錯的。
衙門里的都頭武松擔任的不是禁軍都頭,而是陽谷縣都頭, 這個都頭和禁軍都頭有天壤之別 。
按照北宋官制, 縣級官員只有知縣(縣令)、主簿、縣尉、縣丞這幾個, 他們是國家干部,有正式編制,吃財政工資,任免都是中央組織人事部門說了算, 州和縣本級無權(quán)干涉, 比如主簿雖是知縣的副手,但由中央任命,知縣(縣令)無權(quán)任免。
與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官”相比, “吏”是縣級政府廣泛存在,并且承擔著縣衙絕大多數(shù)事務(wù)性工作, 比如收糧食賦稅、治安巡邏、保管公物、驅(qū)使奔走、縣衙打雜,等等,我們在古裝劇經(jīng)常看到的“衙役”好像只負責縣官升堂時喊“威武”或者打板子,實際上述所有給縣衙賣命干雜活的人都稱為“衙役”,喊“威武”或者打板子的差事算比較輕松的。
縣衙正式官員極其有限,縣級事務(wù)幾乎都要靠吏,擔任吏職的人是不固定的,由縣衙根據(jù)強硬攤派,由當?shù)匕傩粘淙危行╊愃茝娭品郏虼艘步欣粢邸⒉钜邸⒙氁邸?/p>
衙門里負責治安巡邏、輯捕盜賊、防止煙火的吏被稱為捕快,他們的頭頭叫捕頭或班頭,也是吏職,衙役人數(shù)不多,大概有十幾人,分兩個班,每個班的班長稱“班頭”, 但宋朝衙門里并沒有“都頭”這個吏職,武松擔任的應(yīng)該就是“班頭”,算是一個捕頭小隊長。
吏由各級衙門差派,縣里自己說了算,因此陽谷知縣才對武松說: “我今日就參你在本縣做個都頭如何?” 并立刻 “喚押司立了文案, 當日便參武松做了步兵都頭”。
如果“都頭”是“官”,知縣是沒有資格做主的。
官與吏有天壤之別,除中央和州一級吏職有1-5%的概率轉(zhuǎn)官,縣里的吏職沒有任何機會轉(zhuǎn)官,他們在縣衙里干一輩子,工作再出色也難逃“胥吏賤職”的身份。
有人把武松這個“都頭”比作如今的縣公安局局長,無疑是完全錯誤的。
先不說武松是個吏,身份跟官差十萬八千里,就算從實際職責看,他也不是公安局長,因為在縣里分管治安工作的是縣尉,縣尉才相當于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武松充其量只能算縣尉屬下的治安大隊大隊長,還是沒有正式編制的臨時工,縣里隨時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事實上,《水滸傳》里的好漢大多是最底層的百姓和混混,即便在官府有差事,也都是臨時工(吏職),比如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宋江的押司、魯達的提轄、戴宗的節(jié)級……他們承擔的職責或許可以比作如今的官職,但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官的可能。
相當于縣公安局長。
武松的都頭職務(wù)相當于治安大隊大隊長吧。
作者:金滿樓
《水滸傳》中,武松在景陽岡赤手空拳打老虎這件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關(guān)于武松的稱呼,除了武大郎的弟弟,還有行者武松、武都頭等。
當然,《水滸傳》的武松是虛構(gòu)的人物,景陽岡打虎也只是小說家言。不過,在 歷史 上,武松倒是真有其人,不過他出生在河北邢臺清河人,出名卻是在杭州。
據(jù)《臨安縣志》、《杭州府志》等浙江地方史志記載,北宋時期確實有一個賣藝人名叫武松,其狀貌奇?zhèn)ァ⑽渌嚫邚姡髞肀恢邫?quán)發(fā)現(xiàn),于是將他收入衙中。
之后,武松被高知府委為“都頭”,“武都頭”的稱號,即由此出。
據(jù)查,“都頭”本為武職,在唐朝僖宗時,宦官楊復(fù)光“分忠武八千人為八都”,這就是說,一都即一千人,那就相當于千夫長,也就是團長的位置了。
不過,在宋朝后,都頭只是低級武職,如宋仁宗時尹洙曾匯報稱:
“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粗略估算,無論馬隊、步隊,當時一都僅管轄百人左右,也就是現(xiàn)在一個連還不到。
從這個意義上說,武松在杭州當都頭,大概也就相當于知府親兵隊的中隊長吧!
但是,這位 歷史 上真實的武松,后來干了件大事!
前面說了,景陽岡打虎只是小說家言,武松的家鄉(xiāng)清河縣雖然離水泊梁山的確不遠,但說到打死老虎一事,還沒見過有正史記載,更不要說景陽岡打虎了。
歷史 上真實的武松,干的是另一件真實的大事。
原來,武松的恩主高權(quán)后來被朝中權(quán)臣蔡京擠走,杭州知府換成了蔡鋆,而這個蔡鋆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蔡京之子。
這個蔡鋆到任后,橫征暴斂,胡作非為,一時惹得民怨四起。
于是乎,武松一怒之下,身懷利刃而將其刺死,為民除害。
按: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武松當時應(yīng)該已經(jīng)離職了,其刺死蔡鋆,想必也有為恩主復(fù)仇的意思。
當然,武松也沒有那么神武,他行刺成功后并未逃脫,后來死于大佬當中,而不是像小說里說的隱居六合塔終老。
事后,武松的義舉傳遍四方,在蔡京倒臺后,即有人在西湖邊的西泠橋畔修了一個墓,碑上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這個墓幾經(jīng)修建,至今仍存。
如此,以上就是 歷史 上武松的全部故事。
從這個角度上說,武松殺的雖然不是真老虎,但也算是另一種意義的“打虎”吧!
刑警隊長。
那么武松所擔任的清河縣步乓都頭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樣的官職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北宋都有哪些官職?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傅、少保。
從一品: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特進、輔國大將軍、鎮(zhèn)國大將軍。
從二品: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xué)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衛(wèi)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jié)度使。
正三品;觀文殿學(xué)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承旨、翰林學(xué)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xué)士、龍圖/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xué)士、樞密直學(xué)士、權(quán)元曹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從三品:龍圖/天章/寶文/顯謨/敷文閣直學(xué)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官侍郎;銀青光祿大夫;云麾將軍、歸德將軍。
正四品:給事中、中書舍人、大常/宗正卿、秘書監(jiān)、諸衛(wèi)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正奉大夫、中奉大夫;忠武將軍、壯武將軍。
從四品: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jiān)、諸衛(wèi)將軍;太中大夫、中大夫;宣威將軍、明威將軍;輕車都尉。
正五品: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xié)忠/中侍大夫;中散大夫、朝奉大夫;定遠將軍、寧遠將軍;上騎都尉。
從五品:大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jiān)、內(nèi)閣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wèi)/翊衛(wèi)/親衛(wèi)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龍/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府;朝散大夫、朝清大夫;游騎將軍、游擊將軍;騎都尉。
正六品:集英殿修撰、左石司郎中、國子司業(yè)、軍器監(jiān)、都水使者、內(nèi)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wèi)/左武/右武大夫、內(nèi)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朝奉郎、承直郎;昭武校尉、昭武副尉;驍騎尉。
從六品:起后郎、左居舍人、侍卸史、左右司員外郎、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jiān)、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臺令;奉直郎、通直郎;振威校尉、振威副尉;飛騎尉。
正七品: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副承旨、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yī)、赤縣令;朝請郎、宣德郎;致果校尉、致果副尉;云騎尉。
從七品;左右正言、符寶郎、監(jiān)察御史、直顯謨/敷文閣、大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nèi)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yī)官、判大醫(yī)局令、翰林醫(yī)效;朝散郎、宣奉郎;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武騎尉。
正八品: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jiān)丞、秘書省書郎/正字、大常寺、奉禮部、太學(xué)/武學(xué)/律學(xué)博士、主管太醫(yī)局、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節(jié)度掌書記。
從八品:觀察支使、諸州縣令、縣丞、赤縣尉、防御/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臺部/保章正;承奉郎、承務(wù)郎;御武校蔚、御武副尉。
正九品:大官令、國子大學(xué)正/錄、武學(xué)諭律學(xué)正、太醫(yī)局承、忠訓(xùn)/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寧闕書令史;儒林郎、登仕郎;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從九品:高班、黃門內(nèi)品、丞節(jié)/承信/迪功郎、諸州縣尉、城砦/馬監(jiān)主符、諸州司士/文學(xué)助教、翰林醫(yī)學(xué);文林郎、將仕郎;陪戎校尉/副尉。
由此可見,當年武松在清河縣擔任步乓都頭一職,是一個卑微的不入流的芝麻小官。可以說是沒官沒品,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小吏。也可以說是編外人員。
實際上都頭是軍隊中最基層的小官,手下編刷百十號人。而當時清河縣衙是不存在步兵,至多只有幾十個捕快,而武松就是這些捕快的頭,也可以說是捕頭吧!當年武松酒醉之后在景陽岡赤手空打死一只猛虎,之后一夜成名,成了鼎鼎大名的打虎英雄,深得清河縣令的賞識,從而在縣衙謀了一份美差。
武松在清河縣擔任都頭一職,實際履行的職責是除暴安良,維護 社會 治安。相當于現(xiàn)在的派出所所長。大家怎么看呢?
武松為什么被稱武都頭
武松在陽谷縣做都頭,管理縣里的捕快差役,相當于今天的縣級公安刑警隊長。武松景陽岡打虎出了名,為人又仗義疏財品德好,人們于是尊稱他武都頭。
武松打死老虎成了都頭,在現(xiàn)代相當于什么官呢?
武松在山下喝了十八碗“三碗不過崗”的美酒,不聽店小二勸阻硬要獨自過這景陽岡,沒想到遇到了老虎,武松趁著醉意打死了老虎,成為打虎英雄。由于打虎有功,武松被陽谷縣縣令封為縣衙的都頭,那么這都頭在現(xiàn)代相當于什么官?其實不算小。武松 如果有人在今天打死一只老虎,可能不會受到賞賜,還會受到...
武松在陽谷縣做了“都頭”,都頭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官呢?
獵戶們驚為天人,擁護者武松來到陽谷縣,沒想到知縣看重武松的武藝和品質(zhì),讓其做衙門的都頭,因此才有了武都頭的叫法。那么關(guān)于都頭這個職位,究竟是個多大的官呢?放到現(xiàn)在又相當于什么職位呢?我們接下倆就看一看吧。水滸中有很多官職,相信大家也都注意過,比如說林沖林教頭、魯達魯提轄、宋江宋押...
武松打虎后被陽谷知縣任命為
武松打虎后就做過縣的都頭。另外補充一點,古代分官和吏,官是拿朝廷俸祿的,就是俗話說的吃皇糧,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務(wù)員。而“都頭”只是吏,是官員私人聘請的,拿私人雇傭工資,不吃皇糧。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在冊編外人員,合同制。這和“縣公安局刑警大隊長”有區(qū)別,相同的是業(yè)務(wù)范圍,不是職業(yè)性質(zhì),...
武松武督頭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職位
相當于縣城的刑警隊隊長和治安科科長的角色。現(xiàn)在社會劃分的比較細。分治安大隊和刑警大隊。過去就一個大隊。就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刑警隊。武松擔任武督頭。就是相當于擔任刑警大隊的大隊長。
武松的官職在當時到底多大?
不是很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警察,職位很小,但是在當時還算是不錯的工作。
水滸中武松當?shù)亩碱^如果放在現(xiàn)在相當于什么職位?
行者武松醉酒回鄉(xiāng)路途景陽岡打死一只危害一方的白額大蟲!當?shù)乜h令得知武松這位“打虎英雄”后,將其封為陽谷縣都頭!這時有人就問了武松打死一只老虎得到了“都頭 ”這一官職,那這個“都頭”在當時到底有多大的權(quán)利呢?放在如今相當于一個怎樣的官職?要說到武松這個...
武松當都頭等于現(xiàn)在什么官?
都頭,在現(xiàn)代是治安隊隊長,還是個副科級干部。“都頭”的稱呼,起源在唐朝時期,當時軍隊中已有“都”的編制,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資治通鑒記載:“唐之中世,以諸軍總帥為都頭。至其后也,一部之軍謂之一都,其部帥呼為都頭。”也就是說,到了唐朝的時候,都頭實際上是一個軍職,...
武松打死老虎后成為都頭,放到現(xiàn)在是多大的官?
只不過是陽谷縣的縣令為了說了好聽,才用都頭這個稱呼。是沒有實際的權(quán)力,每天要做的也就是在大街上瞎晃看看治安,避免群眾鬧事等。三、都頭對應(yīng)的現(xiàn)代官武松的都頭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治安大隊,并沒有什么權(quán)利。不然他也不會因為政府的不作為才氣急親自殺死西門慶,最后落得顛沛流離的下場,無奈之下上...
武松打虎后,被陽谷縣知縣封為都頭,都頭是多大的官?
這樣的一個職位就只能夠管一下治安,抓一下賊,維護一下市容而已,其他的事情根本就管不了。雖然說他是由縣令直接任命的,但是他沒有什么委任狀之類的,直接任命就可以走馬上任。武松之所以能夠當這個都頭,就是因為他當初赤手空拳打死了危害陽谷的一個老虎,陽谷縣令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游泳有謀的人,...
相關(guān)評說:
資興市成對: ______ 看水滸傳書吧,從武松出場到上二龍山,一共二十多回,簡單說點,武松打傷了人,跑到柴進的莊園躲了兩年,后來聽說人沒死,回家的路上路過景陽岡,打死了老虎,在陽谷縣做了都頭,出差的時候,潘金蓮和西門慶通奸,毒死了武大郎,...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武松在景陽岡打死了大蟲后出了名,在陽谷縣當了個都頭.武松真的想去景陽岡打老虎嗎?非也,他是喝高了,喝了十八彎酒,上了景陽岡.店主勸他歇息一晚,結(jié)伴而行,他卻以為店主誑他錢.看到官府的告示,想回去,卻又怕店主嘲笑他,...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水滸傳》讀書筆記(一)--醉打蔣門神 武松殺死了西門慶,就被發(fā)送了孟州充軍,又... 《水滸傳》讀書筆記(三)--抱怨獅子樓 武松在陽谷縣坐了都頭,又上京辦事. 回來...
資興市成對: ______ 好漢武松一生行走江湖,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可謂是殺人無數(shù).不過他自己認為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兩件事無非是打虎、殺嫂,本來這兩件事風馬牛不相及,可是武松為何總是喜歡向別人提起,甚至成為向別人炫耀的資本.這里面到底有什么...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武松出生沒多久,父母就去世了,是他哥哥武大郎將他養(yǎng)大.后來武松拜師少林,回家后失手打死惡霸,在柴進莊上躲了兩年.后聽說人沒死,官司了結(jié),回家路上景陽岡打死猛虎,在陽谷縣做了都頭.西門慶與潘金蓮?fù)?害死武大郎,武松手刃潘金蓮與王婆,獅子樓斗殺西門慶,被發(fā)配孟州.十字坡結(jié)識張青與孫二娘夫婦,孟州城與施恩結(jié)義.快活林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蜈蚣嶺殺飛天蜈蚣,聚義二龍山.歸梁山后,英雄排座次,武松乃天傷星下凡.后梁山被宋朝朝廷招安,跟隨宋江東征西討,南征北戰(zhàn),最后滅方臘之后,出家做了和尚,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無疾而終
資興市成對: ______ 第22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 第23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 第24回王婆計啜西門慶淫婦藥鴆武大郎 第25回偷骨殖何九送喪供人頭武二設(shè)祭 第26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第27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
資興市成對: ______ 宋江在柴進處巧遇武松,于柴進三人喝酒.武松病愈后,思鄉(xiāng),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柴進取出些金銀,又治酒食送路,宋江道:回到自己房內(nèi),取了些銀兩,趕出到莊門前來,說道:“我送兄弟一程”.兩人結(jié)為兄弟. 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潘金蓮是西門慶的情婦,潘金蓮和西門慶合伙害死了武大郎,武大郎是潘金蓮的丈夫. 潘金蓮是清河縣里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喚做金蓮,二十余歲,頗有些姿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她,潘金蓮去告訴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從....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武松是山東清河縣人,父母死得早,他是賣炊餅的哥哥撫養(yǎng)大的.奇怪的是,武松長得高高大大的,哥哥武大郎卻十分矮小,外號叫"三寸釘".武松個子大力氣也大,一次喝醉酒時,一...
資興市成對: ______ 武松他勇敢 好生 武功高強 機智 豪爽 動作敏捷 膽子大 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