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杜甫 請用一句話,介紹一下杜甫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quán)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shù)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cè)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quán)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shù)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cè)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詩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一千四百多首詩,博得后人廣泛的稱贊。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詩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時期的社會面貌,成為那個時期階級斗爭、民族斗爭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一面鏡子,他的這類膾炙人口的詩歌很多。《兵車行》反映了朝廷擴邊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麗人行》反映了統(tǒng)治集團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深刻地指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現(xiàn)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也是對整個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戰(zhàn)亂的嫉恨和對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別”等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對廣大農(nóng)村的禍害。
杜甫大量的詩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還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性。杜甫善于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提煉主題,從普遍現(xiàn)象中概括出本質(zhì),塑造出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愛憎感情。在他的筆下,京城、山村、戰(zhàn)場、旅途等等環(huán)境無不逼真如畫,他善于運用細節(jié)描寫、氣氛渲染及對話等表現(xiàn)手法,并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詩人的語言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學語言、質(zhì)樸的民間口語都被加以恰當?shù)剡\用。在詩歌體裁方面,他各體兼善,尤擅律詩。總之,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表現(xiàn)了明顯的進步傾向,而且在藝術(shù)上也是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對后代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圣”,對于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苦難人生的寫照—“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指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暴發(fā),安祿山帶兵反叛朝廷,從范陽長驅(qū)南下,攻陷洛陽。次年在洛陽稱帝,不久又攻占長安。天寶十六年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在與潰敗的叛軍作戰(zhàn)中,唐軍也受到重大損失。為了與叛軍繼續(xù)作戰(zhàn),軍隊到處拉丁補充兵源,臨近前線的新安、石壕一帶受害最深。杜甫當時因諫言觸怒肅宗,從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他由洛陽回華州任所,經(jīng)過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將一路見聞寫成了“三吏”、“三別”。
《新安吏》寫安新安縣吏奉命征兵,因為壯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過訓練的未成年男子)來充數(shù)。詩中描寫了征夫離別的凄涼場面。《石壕吏》寫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當兵,一個老婦人的三個兒子全都當了兵,這次老婦人又被拉去服役應急。《潼關(guān)吏》寫潼關(guān)士卒筑城御敵的場景。《新婚別》寫一對新婚夫婦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別”。新娘痛苦地說:“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他想隨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別》寫一個子孫陣亡的老翁應征別妻的慘景。《無家別》寫敗陣的戰(zhàn)士回到一片荒涼的家鄉(xiāng),而家人已死絕,正當他想務(wù)農(nóng)安生之時,縣吏又來要他應征,這回已是無家可別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guān)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為“詩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240多首詩篇。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現(xiàn)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后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包括“大廨”、“詩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內(nèi)的一所優(yōu)美的園林。
“大廨”里陳放著國畫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lián);兩側(cè)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工部祠”內(nèi)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兩通“少陵草堂圖”碑刻;后人把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也塑像配祀祠內(nèi)。“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恰受航軒”,陳列著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種外文譯本。
杜甫草堂內(nèi)溪流環(huán)繞,竹木蔥蘢,亭臺池閣掩映在花木叢中,是一處頗有特色的祠宇園林。
杜甫
杜甫與李白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gòu)成了唐詩的分野。盡管李、杜的年齡只相差十一歲,他們也都經(jīng)歷過唐王朝的全盛時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亂,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卻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詩歌的主導風格,形成于大唐帝國最為輝煌的年代,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的渴望與追求,成為其顯著特征。
而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卻是在安史之亂的前夕開始形成,而滋長于其后數(shù)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之中。因此,流響于剛剛過去的年代中的充滿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diào),到了杜甫這里便戛然而止。在飄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負著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nèi)心的悲哀。這種深入社會、關(guān)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志了唐詩內(nèi)容與風格的重大轉(zhuǎn)折,也對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詩歌的發(fā)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但是,盛唐詩歌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仍然有所體現(xiàn)。激情雖然在他的詩中受到抑制,卻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雄偉壯大之美,也仍然是詩人的愛好。他的那些關(guān)于時事政治的詩篇,大抵是真誠情感的流露和結(jié)晶,而并非以預定的社會功利目的為首要的出發(fā)點。從這些方面來說,杜甫與盛唐文化終究有很深的關(guān)聯(lián)。
一、杜甫的生平和個性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鞏縣(今屬河南)。他出身于一個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預以下,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所以杜甫自豪地稱為“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進雕賦表》)。其母系為唐代士族中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父親杜閑只做到奉天縣令,這個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給予杜甫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教養(yǎng),和務(wù)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終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頭很少占據(jù)他的頭腦。另外,唐代是重視詩歌的時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詩人,這更加深了杜甫對詩歌的興趣。他曾很驕傲地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業(yè)和不朽的詩名,共同構(gòu)成了杜甫的人生軌道。
杜甫早慧,據(jù)稱七歲便能寫詩,十四、五歲時便“出游翰墨場”(《壯游》),與文士們交游酬唱。二十歲以后十余年中,杜甫過著漫游的生活。這既是為了增長閱歷,也是為了交結(jié)名流、張揚聲名,為日后的仕進作準備。他先到了吳越一帶,江南景物和文化,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游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來回憶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壯游》)三十三歲時,杜甫與李白相識于洛陽,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游。李白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lián)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夠有力,而把持權(quán)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對引進人才采取阻礙的態(tài)度。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quán)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此外,他還多次向玄宗皇帝獻賦,如《雕賦》、《三大禮賦》等,指望玄宗對他的文才投以青睞。種種努力的結(jié)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天寶后期,唐代社會雖維持著表面的繁盛,卻已處處埋伏危機。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邊將們一意開拓疆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國力空虛、民生艱難,許多人無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樂,李林甫、楊國忠等人擅權(quán)專政,阻塞言路,政治變得昏暗;三是為玄宗所寵信的安祿山身兼三節(jié)度使,手握雄兵,威脅到國家的統(tǒng)一。處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現(xiàn)實中的弊病,當一場大崩潰即將到來時,杜甫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寶十一載(752),杜甫寫下了他的名篇《兵車行》,以嚴肅的態(tài)度,真實地記錄下人民被驅(qū)往戰(zhàn)場送死的悲慘圖景。這首詩標志了杜甫詩歌的轉(zhuǎn)變。此后,他又寫出《前出塞》九首,繼續(xù)對災難性的開邊戰(zhàn)爭提出質(zhì)疑;寫出《麗人行》,揭露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親族窮奢極欲的生活。而長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更把最高統(tǒng)治集團醉生夢死的情狀與民間饑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銳的對照,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概括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jīng)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春望》、《月夜》、《悲陳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別”等大量傳世名篇,從詩人浸滿憂患的筆下不絕涌出。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與杜甫過從甚密,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jié)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nèi)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jù)或半割據(jù)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jù)的地方。
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zhuǎn)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或謂在嚴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所任工部員外郎之職由虛銜轉(zhuǎn)為實授,而離蜀赴長安)。最初的目的大概是要沿長江東下出川,路途中卻因疾病和戰(zhàn)亂等緣故,滯留了很久。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jié)束。
“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詩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以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秋興》、《諸將》、《詠懷古跡》、《旅夜書懷》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為中心,杜甫的律詩創(chuàng)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可以說是杜詩的第二次高峰。
在杜甫年輕時代,他的性格中就包涵著兩種不同的因素。
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統(tǒng)文化的熏陶,把貴德行、重名節(jié)、循禮法視為基本的人生準則;而同時,他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有著頗為張狂、富于浪漫氣質(zhì)的一面。他的《壯游》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在文學上,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見他是多么驕傲。在與李白、高適等人交游時,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后來經(jīng)過重重苦難的磨礪,杜甫個性中放狂的一面收斂了許多,傳統(tǒng)的儒家人生觀對于他的個性和行為習慣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并不是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變成了純粹的恂恂君子。《舊唐書》本傳說他“性褊躁”、“無拘檢”、“傲誕”,不會是毫無根據(jù)的。其實,如果沒有幾分“傲誕”、“褊躁”,恐怕很難成為一個詩人。這方面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是杜甫始終對屈辱的生活處境十分敏感。滯留長安及漂泊西南時期,杜甫常常不得不寄人籬下,仰仗權(quán)勢者的濟助。他在詩中寫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腮。……休為貧士嘆,任受眾人咍。”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一個身負“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卻成為一名失業(yè)者、乞食者,怎么能不深感痛苦呢?這些詩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表白,看起來絕不相同,實質(zhì)上卻有相通之處。杜詩中那種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關(guān)切,固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沒有在自覺得碌碌而生、于世無益的情況下,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拯救的意味。
對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也是杜甫個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說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詩中也自稱“乾坤一腐儒”(《江漢》),都是就這一種執(zhí)著態(tài)度而言。所謂“致君堯舜”,所謂“憂民愛物”,這些儒家的政治觀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種空談、一種標榜,杜甫卻是真心地相信和實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進退之路,杜甫卻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窮達,都要以天下為念。甚至,愈是社會崩潰昏亂,他愈是要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盡管“萬國盡窮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但靠了一點一滴的人力,終究能夠改變現(xiàn)實。他的這種執(zhí)著態(tài)度,在當年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未必有什么用處,對于詩人來說卻是重要的。因為唯其如此,杜甫才能始終保持正視現(xiàn)實的熱情和勇氣。
杜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并不長,但當李白遭遇危險時,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他在夔州離開自己住過的一所房屋時,也不能忘記以前常來自己院中打棗為食的鄰家老婦人,特意寫了《又呈吳郎》詩,囑托新主人對她應多加體諒。當然,更多的詩篇抒發(fā)了他對戰(zhàn)亂中的國家和貧苦大眾的強烈的憂念。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樣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節(jié)制。這一性格特點,直接影響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杜甫更喜歡、更擅長在嚴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選擇、反復錘煉的語言來抒發(fā)情感。
二、亂離時世的悲歌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數(shù)量很少。這些詩篇和時代的風氣相一致,充滿自信、帶有英雄主義的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來的作品有明顯區(qū)別。如《房兵曹胡馬》以“所向無空闊”、“萬里可橫行”寫馬,《畫鷹》以“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寫鷹,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詩起首“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氣勢宏大;結(ji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覺到詩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狀態(tài)。隨著杜甫漸漸深入到苦難的現(xiàn)實,他的詩也變得沉重起來。但早期詩歌那種氣勢壯闊的特點,仍然保留著。
《兵車行》的創(chuàng)作標志著杜甫詩歌的轉(zhuǎn)變。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貫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點:嚴肅的寫實精神;在忠誠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對統(tǒng)治集團中的腐朽現(xiàn)象給予嚴厲的批判;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沉憂念。
《兵車行》的開頭是一幅悲慘的圖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接著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詩中繼續(xù)寫到戰(zhàn)爭導致國內(nèi)生產(chǎn)力的衰減:“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最后借想象為那些無辜的死者發(fā)出悲憤的哭喊:“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在唐詩中,如此嚴肅地正視現(xiàn)實、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還沒有過。而在稍后寫成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杜詩的批判精神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詩中既寫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同時又對正在驪山行宮中肆意揮霍享樂的玄宗君臣提出責難:“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在這里,杜甫的筆已經(jīng)觸及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根本性對立。
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應當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和諧:君主應當愛護人民,使之安居樂業(yè),而人民則理所當然地應該忠誠和擁戴君主。然而事實上這僅是一種空想。他作為一個誠實的詩人嚴肅地面對現(xiàn)實時,不能不為此感到困苦。杜詩的名篇“三吏”、“三別”、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詩作于乾元二年杜甫從華州去洛陽時。此前不久,唐軍在鄴城圍攻安史叛軍遭到大敗,形勢危急,唐軍為了守住洛陽、潼關(guān)一線,在民間拼命抓丁,連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敘事詩的形式描述了他親眼所見的悲慘情形。
從這些典型的憂國憂民之作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杜甫。
首先需要指出:“憂國”和“憂民”并不是很容易統(tǒng)一起來的事情。因為杜甫所憂念的“國”同李氏王朝的“皇綱”之存亡密不可分,這“國”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內(nèi)的統(tǒng)治階級的國,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依其地位高下從這個“國”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民”尤其是貧困的勞動人民,即使他們的利益同這個王朝的存亡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他們也主要是犧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亂就其根本的性質(zhì)來說,是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軍事叛亂。雖然安史集團的頭領(lǐng)以漢化的胡族人為主,但民族矛盾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說,普通民眾是被爭奪最高權(quán)力的兩大集團推進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呢?先看他的《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淚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讀到這里,我們感受到詩人對受難的人民的極其真實深切的悲憫之情。當他說出“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樣悲憤的話時,他指出了一個慘痛的事實:民眾在這個世界上走到了絕路。沿著這個方向追問下去,會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犧牲到最后的人民有無義務(wù)繼續(xù)為大唐王朝作出犧牲?而詩人就在這危險關(guān)頭收剎了他的筆,轉(zhuǎn)到另外的方向: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所謂官軍中勞役輕、官長愛惜士兵,并且似乎沒有什么危險,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但他只能這樣幻想,并以此安慰從軍少年和他們的家人。而歸根結(jié)蒂,他還是要求人民繼續(xù)為唐王朝作出犧牲。還有《新婚別》,寫一位結(jié)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從軍,詩中既寫出她的悲哀:“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又以較多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女子“深明大義”的形象。她要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說自己不能跟隨而去,因為“婦女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我們不能說杜甫筆下的新娘不是真實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己的親人走向“死地”的婦女。而之所以選擇這一位新娘作為主人公,乃是從國家利益考慮。包括《垂老別》中那位“子孫征亡盡”而自己又被征去當兵的老人,他的遭遇可以說凄慘至極,詩人對他也確實充滿同情,但在篇末,他還是讓老人說出“何鄉(xiāng)為樂土,安敢尚盤桓”這樣偏向豪壯的調(diào)子。
總之,杜甫“憂國”,卻不能因此而泯滅良知,回避眼見的事實①;他“憂民”,卻又不能因此背棄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銳的矛盾中尋找折衷的途徑。而這種折衷又是很勉強的,這使詩中表現(xiàn)出的情緒顯得非常痛苦。我們沒有理由苛責杜甫,作為封建時代的詩人,能夠如此嚴肅地正對現(xiàn)實,關(guān)懷人民,已是難能可貴。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他獲得“詩圣”這樣一個帶有濃厚道德意味的尊稱,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①如張巡、許遠在安史之亂中為堅守睢陽,以人為食,死者數(shù)萬,封建史家和正統(tǒng)文人對他們吃人這一點仍給予贊揚,這和杜詩的態(tài)度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杜甫晚年,由于形勢越發(fā)不可收拾,自身的處境也日見窘迫,他對軍閥、官僚的橫暴、腐敗,態(tài)度變得更為尖銳嚴峻。雖然像《兵車行》和“三吏”、“三別”那樣細致描述的作品已經(jīng)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詩歌語言所揭示的事實,卻別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草堂》寫蜀中軍閥的叛亂和相互殺戮:“到今用鉞地,風雨聞號呼。鬼妾與鬼馬,色悲克爾娛。”——被殺者似乎仍在號哭,而他們的妻妾和馬,都面帶愁容供殺戮者取樂,這是一幅何等慘酷的圖景!又如《三絕句》中寫道官軍的殘暴: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時代的苦難被杜甫以焦慮和憤怒的心情一一記錄在詩中。但是,他對現(xiàn)實有什么辦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誡那些做官的朋友:“眾寮宜潔白,萬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賢明:“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嘆:“安得務(wù)農(nóng)息戰(zhàn)斗,普天無吏橫索錢!”
(《晝夢》)這些無奈的、固執(zhí)的哀告,說出了受盡苦難的廣大民眾的心愿。
杜甫不只是一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時代的苦難糾結(jié)在一起的。人們從他的詩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誠實的、富于正義感和同情心的詩人,如何輾轉(zhuǎn)掙扎于漂泊的旅途,歷經(jīng)饑寒困危,備嘗憂患。對于生活在動亂時代的人們,這一類詩格外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困居長安時所作,抒發(fā)了詩人對被戰(zhàn)火阻隔的妻子的懷念: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當他逃至鳳翔后,有了機會去鄜州探家時,又寫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錄第一首: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中呈現(xiàn)一幅戲劇性的異常感人的場面。在那一場突發(fā)的大戰(zhàn)亂中,家破人亡是尋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了。杜甫以準確生動的語言,把他們一家人重新相見時,彼此如在夢中、亦驚亦悲亦喜的復雜心情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可謂感人至深。千百年來,它不知引發(fā)了多少人內(nèi)心的共鳴!
正是因為個人的命運同時代的苦難糾結(jié)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杜甫,常常從自身的遭遇聯(lián)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會問題。如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他由幼子的因饑餓而夭折,想到自己的家庭畢竟還享有某些特權(quán),那些地位低下的“失業(yè)徒”、“遠戍卒”,又將如何掙扎下去呢?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風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凍,發(fā)出“安得廣廈萬千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祈愿。這種寬廣的胸懷,是值得后人欽佩的。
杜甫的詩歌自古以來就有“詩史”的美譽。但應該指出:
詩歌并不會僅僅因為記載了某些史實就成為好詩。杜甫其實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歷史紀實性的詩篇,以及那些紀述自身經(jīng)歷而折射出歷史面目的詩篇,乃是他的生命與歷史相隨而飽經(jīng)憂患的結(jié)晶,是浸透著他個人的辛酸血淚的。后代有些詩人雖然也關(guān)注社會政治問題,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們的詩作難以像杜詩一樣引起我們的感動。
當然,杜甫的詩歌不盡是同當日的政治、社會問題相關(guān)聯(lián)的,也下完全是憂憤之作。他的作品題材其實很廣泛,尤其描繪山水風光自然景物的詩篇,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杜甫一生到過很多地方,吟詠美好的山川風光,為他多難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像西南一帶的景色,很多是因為有了杜甫的詩才開始為世人所知。有時,杜甫也會忘懷一切地沉浸在自然界種種細微的變化中,寫出諸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遣意》)那樣一類情味悠閑的詩句。畢竟,生活是多彩的,作為詩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失去對優(yōu)美事物的興趣。
三、杜甫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
杜甫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詩人。比較而言,李白的詩天然涌發(fā)、飄逸而不可摹仿;杜甫的詩則千錘百煉、苦心經(jīng)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一點來說,杜詩對后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杜甫的詩歌類型眾多、風格也富于變化。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詩歌應用范圍極廣。他不僅用詩歌來敘事抒情,還用來寫人物傳記和自傳、書信、游記、政論、詩文評,幾乎無所不能。不過這也帶來部分詩歌偏向于理性化的問題。
二是杜甫對前代詩歌的態(tài)度比較寬容,主張“轉(zhuǎn)益多師”而不輕易否定。比如對南朝詩,杜甫雖亦有所批評,但卻不曾像李白那樣大言“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之一)。他對庾信、何遜、陰鏗等眾多六朝作家,都能誠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長處,從而豐富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這一點元稹在為杜甫寫的墓志銘中曾強調(diào)地指出。
杜甫善于運用各種詩歌體式。他的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古體詩,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絕句雖不如李白、王昌齡那樣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絕,數(shù)量較少,成就亦稍為遜色。在杜甫的詩歌中,有幾種類型特別具有獨創(chuàng)性,也最能夠代表他對中國詩史的貢獻,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一類是用五言古體形式寫成的自敘性的詩篇,《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這類詩大都篇幅較長,往往是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能夠表達相當復雜的內(nèi)容。如《北征》詩長達七百字,敘述作者自鳳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經(jīng)歷和所見所思,沿途的景物、戰(zhàn)亂的瘡痕、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個人遭遇的感慨、與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內(nèi)容交織在一起,情緒起伏變化,充分表現(xiàn)了杜甫當時復雜的心理。這類詩是從辭賦體變化而來的,帶有明顯的散文成份。宋代詩歌有“以文為詩”的傾向,顯然受到杜甫這一類作品的影響。但在杜甫詩中由于感情濃郁厚重,仍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如此長篇,而不致失去詩的特性。
一類是以《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體、又有五言古體的敘事詩。這一類詩實際是古代樂府民歌的流變,但杜甫打破慣例,不用樂府古題而“即事名篇”(根據(jù)所敘事實命名),這樣就更能夠反映現(xiàn)實,更富于生活氣息。這一創(chuàng)造,直接導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從敘事藝術(shù)來看,這些詩善于描繪人物形象,尤其是運用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在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有一類是七律。杜甫在這方面的成就,對中國詩歌藝術(shù)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宮廷應制唱和,這類詩內(nèi)容貧乏,其語言亦平緩無力,而在這以外,佳作也為數(shù)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聲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發(fā)展了這一詩歌形式所蘊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樣,是固定的詩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當大的容量;在語言節(jié)奏方面,雖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經(jīng)過杜甫的精心調(diào)節(jié),卻可以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變化。于是,七律成為一種既工麗嚴整,又開合動蕩,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詩型。試看他的名作《秋興八首》之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
杜甫介紹 簡單介紹一下
1、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2、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
簡單介紹一下杜甫?
9. 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間(759-766年),其居所后來被稱為杜甫草堂,成為后人紀念他的地方。10. 杜甫的詩集原有六十卷,后散佚。北宋時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后世又有錢謙益的《箋注杜工部集》等版本流傳。
簡單介紹一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請介紹一下杜甫
杜甫,字子美,盛唐時期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是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任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詩人杜甫杜牧的簡單介紹 杜甫杜牧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杜甫杜牧是哪個朝代的詩人1、杜甫杜牧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2、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3、杜甫...
關(guān)于杜甫的介紹?
杜甫的介紹如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
杜甫是哪里人?請簡單介紹一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的瑤灣。他的出身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祖父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quán)。這一階級出身規(guī)定了杜甫要成為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不可能不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創(chuàng)作道路...
誰給介紹下杜甫的資料?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
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嗎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
唐朝詩人杜甫的生平
下面我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相關(guān)評說: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國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死于耒陽市.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
侯馬市棘輪: ______ 1、《杜甫的故事》是2010年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頂峰.3、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偉大詩人之一,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詩篇.4、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5、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大的轉(zhuǎn)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zhuǎn)到關(guān)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zhuǎn)到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6、解讀他的一生,我們深深感到,命運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懲罰與考驗的東西,對智者來說都是幫助;凡是讓人下跪屈服的東西,才真正令詩人振作.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1],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
侯馬市棘輪: ______[答案] 杜詩的主要風格是沉郁頓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其感情基調(diào)是悲... 杜詩的不同風格的形成,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心境似有關(guān)系.當他生活坎坷,顛沛流離,或處于...
侯馬市棘輪: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