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誰發(fā)明的?
周恩來在1958年的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報告會上指出,采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歷史已有350多年。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先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1625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則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編寫了《西儒耳目資》一書。盡管該書尚未完善,但它準確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xiàn)代辭書的雛形,成為了漢字改革的先驅(qū)。
金尼閣在華期間與韓云、王征合作,通過研究和整理,成功編制了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漢字字匯。周恩來指出,漢字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歷史悠久,利瑪竇和金尼閣分別為漢字拼音的開創(chuàng)者。他們的貢獻在當時雖不完善,但為后來的漢字拼音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顯示了漢語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開放精神。
最早發(fā)明音樂是誰?
最早的音樂發(fā)明家是誰? 我國明代杰出的科學(xué)家、音樂理論家朱載育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xué)理論創(chuàng)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學(xué)著作達17部之多,完整、系統(tǒng)地創(chuàng)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載育考證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誤差小,其精確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樂理論家也嘆為觀止。
漢語拼音發(fā)明人是誰?
漢語拼音的發(fā)明者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1955年周老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他對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xué)的闡釋。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匯》 成為電腦中文詞庫...
漢語拼音發(fā)源于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
其后,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guī)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chǎn)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dǎo)致中國社會產(chǎn)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
漢語拼音什么時候開始用的,誰發(fā)明的?
1. 漢語拼音的正式使用始于1958年2月11日,當時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2. 漢語拼音的發(fā)明歸功于法國傳教士金尼格萊。他在1626年出版的《西儒耳目資》中,首次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這一做法是在利瑪竇的基礎(chǔ)上改進的。3. 從1958年秋季起,《漢語拼音方案》成為...
漢語拼音的發(fā)明者是誰?
按照聲母所對應(yīng)輔音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分布,可列表如下(方括號中是國際音標,僅供參考):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通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ʰ]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音 d [t] t [tʰ] z [ts] c [tsʰ] s [s] n [...
我國的漢語拼音字母是從什么時候有的,誰發(fā)明的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漢字拼音的發(fā)明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著《西字奇跡》,這被認為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1625年,金尼閣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補充,寫成一部...
漢語拼音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嗎?
漢字拼音是金尼閣發(fā)明的 其人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國的杜埃城,當時為比利時領(lǐng)土,故金尼閣自稱比利時人,而陳垣等人亦稱其為“比利時人”。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開始的。
我國的漢語拼音字母是從什么時候有的,誰發(fā)明的
迅速連續(xù)地拼讀聲母、韻母,并加上聲調(diào),以形成完整的音節(jié)。9. 拼音時的要領(lǐng)是:“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同時,需要注意讀準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的準確音值。10. 為了正確拼音,應(yīng)讀取聲母的本音,而非呼讀音;將韻母視為整體而非分解后拼合;并仔細識別調(diào)號,準確讀出調(diào)值。
漢語拼音是誰發(fā)明的?
最早發(fā)明漢語拼音的是法國傳教士金尼閣
漢語拼音是誰發(fā)明的?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diào)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
相關(guān)評說: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是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和中國人韓云,王征共同發(fā)明了拉丁拼音法,在此基礎(chǔ)上,新中國進行了科學(xué)的修改增補,普遍推廣.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shè)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tǒng)一會... 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xiàn)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jié)識了韓云、王征等人,并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chǔ)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淶水縣相貫: ______[答案]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chǔ).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
淶水縣相貫: ______ 原本沒拼音的,古代都是讀千字文認字的,后來為了和國際接軌,,就通過二十六個字母改變發(fā)音來達到千字文的效果,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是誰發(fā)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采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jié)識了韓云、王征等人,并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chǔ)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淶水縣相貫: ______ 周有光先生,漢語拼音的發(fā)明者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是金尼閣發(fā)明出來的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xué)漢字,學(xué)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淶水縣相貫: ______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xué)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jù)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chǔ)上修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