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莫要佩戴“紫薇劍”
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wèi),不出環(huán)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wèi)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wèi),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
《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讀后感:
我們看這一段師生對話,作為學生的子路對老師的那種真心拜服,當今實不多見了。
子路跟隨老師一生,他去世比老師還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別人問他,老師是什么樣子,他竟不知道從何講起。因為老師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難一言幾言說清楚。后來還是夫子告訴子路,有人再問就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夫子被后世人尊為「大成至圣先師」,其實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他十五志于學,勤學不倦,終其一生倡導「仁」道。夫子忘食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結果。「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愿不得?」所以,孔夫子時時都在道中。教育學生抓住機會教育點,誨人不倦,教學相長,夫子的智慧,也在與學生的講論中日益深厚。
這個故事是子路剛進入孔門不久發(fā)生的。老師在子路剛剛求學之始就種下了「仁」的種子,可謂慎于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亂,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那么先要把自己的學說,傳播給學生,使之遍布四方,承傳不絕,而達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斷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無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故事的味道在哪里呢?我們現(xiàn)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種傳媒(影視、網(wǎng)絡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動畫片也是這樣表演的。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我們才明白,要宣德化,柔遠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樣。為師者的榜樣,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顆心。因為誠于中,形于外。我們有多少老師、家長,甚至領導都是采取嚴厲的處罰,嚴格的管制,去對待學生、孩子、下屬。甚至有的家庭,夫婦之間也用暴力。朋友之間因一點點的經(jīng)濟問題就上了法庭,當今社會還有殺父弒母這樣的亂象。其實所有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昨天看了一則消息,因為幾千元而兄弟相殘,最后,哥哥被弟弟殺死了。八十幾歲的老母,親眼目睹這場慘劇,而這場慘劇的原因,是因為奉養(yǎng)自己的母親,兩個兒媳都不情愿。大兒子的孩子已經(jīng)上大學了,他覺得是叔叔、嬸子不對,不奉養(yǎng)奶奶卻獨占奶奶的錢,就請自己的同學去砸了叔叔的窗子。嬸嬸因此而不平,慫恿叔叔拿刀去了哥哥家,使得孫子受傷,他的同學挨了幾刀,醫(yī)藥費就花了幾萬元,最后這個弟弟又殺死了哥哥,這就是以暴制暴的悲慘結局。
是非高下之風,來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huán)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里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我們人與人的關系,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我們內心是善念的時候,我們的面目表情,我們的言語都會有所顯現(xiàn);而當我們內心對立、不平,甚至惡念的時候,當然也會如實地反應在我們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體會到,為人老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施行仁道的重要。
作者: 124.128.110.* 2007-10-12 16:19 回復此發(fā)言
--------------------------------------------------------------------------------
2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 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
我們又體會,怎么樣讓學生聽老師的話?為什么孔老夫子三言兩語,子路就那么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還說以后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學呢?幾千年前,圣賢人的心境,比較高,他們從善如流。而我們現(xiàn)代人,由于德行教育弱化,導致現(xiàn)在世風日下。所以為人師者更應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才有可能讓學生尊敬、欽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還體會到,作為比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對夫子的欽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隨夫子日久,仰之彌高的結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對學生的教誨,化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覺中提升,終于在后來成為一位賢人。
顏回評價夫子:「威而不猛」。我們就體會,「君子不重則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們一再說的「猛」,就是大家說的那個「暴」。當時夫子身高被眾人稱為「長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夠單手拖起城門之匝。他的劍術之高超,也是子路這個以勇著稱的人所遠遠不及的。腰配寶劍,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全然一副棄兵戈于不用的氣概,他的這份柔心慈腸是從哪里來的?仁愛!孔夫子到各個國家,與國君談經(jīng)國之道,都是對他們善加相勸要以德治國,德行才是無往不勝的力量。
其實,如果夫子沒有萬德萬能,夫子不以圣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夠培育出復圣顏回、宗圣曾子、子貢、子路、子騫等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師的境界在哪里,就會把學生的境界帶到哪里。
當今,講習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夠身體力行的老師,他上臺一個微笑,臺下的學員就會心一笑,繼而掌聲如潮。他靠的是什么呢?內心真誠的流露,才會有臉上燦爛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愛,至誠、慈悲,一顆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個非常頑劣的學生,犯了嚴重的錯誤,老師讓他第二天到辦公室。學生想破罐子破摔,心里滿是抵觸情緒,老師一見到學生,問了一句:你吃早飯了嗎?學生便淚如雨下,心中的郁結化為烏有,和老師坦誠相見,慢慢改變以前的壞習氣。
而一個監(jiān)獄的警官,把服刑人員喊到面前,一聲請坐,遞上一杯水,服刑人員頓時泣不成聲。這就是柔遠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靈喚醒心靈的過程。我們以什么樣的心靈,去教化我們身邊的人呢?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夠傳遞給別人愛;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夠感化別人。
所以我們想到教育,想以忠義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給孩子種下仁愛的種子,先有孝心,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愛自己的父母,先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身邊的人,然后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萬事、萬物。我們常常說,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孝經(jīng)》里也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老夫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為什么會把「仁」放在前面呢?仁愛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礎,而仁愛的基礎,就在于孝道。我們的初發(fā)點要建立在對父母的仁愛上面,「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們建房子,地基都沒有打好,建三層樓那是不可能的。樹的根基不牢,臺風一到就會連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絕不是在外面對人好,回家臉色難看之人。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當今很多有識之士,都會想到社會、國家的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大家有沒有回到古圣先賢那里,回到幾千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體會老祖宗給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讓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真正得到和諧的方法。
如果通過夫子與子路師生簡短的對話,我們真正能夠體悟、受益,就不負我們祖宗幾千年來對文化的這份承傳。而我們后世子孫真正的承傳,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幸福、安定,利益更及千秋萬代之后世子孫。
所以圣賢人的對話,也是在給我們做表演。為什么會有這段話的記錄?我們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讓我們后世子孫學到他們那份仁愛之心,學到圣賢之道。我們真正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那一份慈悲的時候,我們就會真正懂得做人愛人,我們就會主動讓這個世界充滿溫暖,充滿溫馨,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愛,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樣,那么和諧社會還會遙遠嗎?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wǎng)編輯部
孔子為什莫要佩戴“紫薇劍”
孔子為什莫要佩戴“紫薇劍” 36... 36 展開 我來答 1個回答 #熱議# 網(wǎng)文質量是不是下降了? winshan55 2007-11-26 · TA獲得超過169個贊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納率:0% 幫助的人:0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注 展開全部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原文】:子路戎服...
古代劍文化,為何唐尚劍?
自古英雄佩寶劍,每個時代的霸主,總會有一兩把稱心如意的好劍,而劍的地位,也如百兵之圣一樣為人稱頌。 2、圣人文劍 跟殺伐果敢的諸侯不同,文人的劍自帶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據(jù)說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有一把佩劍,名為“紫薇”,名字取自天上的紫微星,象征至高、至真、至善。孔子的紫薇劍從不殺人,只是作為佩劍,陪伴孔子...
《八陣圖》中8個后人 都是誰?
然后千尋說八旗將軍的隊長沒有后人在世,孔明扇是由日照執(zhí)掌,但紫薇劍無人。到了荀家平反,荀老太君重見天日后,在荀府,老太君說紫薇劍可以由可代天子使用帝氣之人,于是太子李亨就成了紫薇劍的使用者,姑且算是劇中找到的八將之后的第七個人。可以看出來,這時候故事邏輯就出現(xiàn)了紕漏,把孔明扇的...
八陣圖的八將之后
然后千尋說八旗將軍的隊長沒有后人在世,孔明扇是由日照執(zhí)掌,但紫薇劍無人。到了荀家平反,荀老太君重見天日后,在荀府,老太君說紫薇劍可以由可代天子使用帝氣之人,于是太子李亨就成了紫薇劍的使用者,姑且算是劇中找到的八將之后的第七個人。可以看出來,這時候故事邏輯就出現(xiàn)了紕漏,把孔明扇的...
古人佩戴寶劍的習慣是緣何而來 古人佩戴寶劍的作用
把寶劍作為鐘愛的配飾攜帶始于周朝,從一國之君到文武百官,全部在腰間佩戴寶劍。文人學者也不例外,據(jù)說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就隨身佩戴一種名叫“紫薇劍”的文人劍以示和平。在古代,佩劍有兩種含義,其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著禮儀的一種。《隋書·禮儀志》說道:“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
古人佩帶寶劍的習慣是緣何而來 古代佩劍戴在哪邊
把寶劍作為鐘愛的配飾攜帶始于周朝,從一國之君到文武百官,全部在腰間佩帶寶劍。文人學者也不例外,據(jù)說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就隨身佩戴一種名叫“紫薇劍”的文人劍以示和平。在古代,佩劍有兩種含義:其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著禮儀的一種。《隋書·禮儀志》說道:“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
孔子的紫薇劍有何寓意?
是指孔子的智慧無人能敵!
古人佩戴寶劍的習慣是緣何而來 古人佩戴寶劍的作用
文人學者亦不例外,孔子周游列國時,便隨身佩戴“紫薇劍”等文人劍,以示和平與尊貴。佩劍不僅代表著禮儀,更象征著社會等級。如《隋書·禮儀志》所述,不同品級的官員佩劍各不相同,直接反映了其社會地位。佩劍的防身健體作用同樣不可忽視。戰(zhàn)國時期,劍術興起,舞劍、擊劍在民眾中普及,...
俠客風云傳獨孤九劍怎么學
如果我們給神雕戰(zhàn)士六脈神劍的話,也是會觸發(fā)和獨孤之間的對決,在我們獲得勝利之后就能夠領悟無劍無我的心法。我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讓獨孤九劍升級從而變成一個完整的獨孤九劍,給我們的神雕看紫薇劍之后觸發(fā)戰(zhàn)斗,在勝利之后就能給我們的獨孤進行升級,從而變得完整進化為一個全新的招式。
俠客風云傳獨孤九劍怎么學 獨孤九劍在什么地點獲取
同時你的醫(yī)術等級需要達到八十級之后才能獲取的,在這里你還要準備紫薇劍,你在完成這些之后就需要進入到游戲中的盟主線,這里就能展開升級獨孤九劍的活動了,后面你只要按照劇情走就能順利的解鎖它了。玩家在獲得這把劍之后,需要先將自己的等級提升到一定的程度,這樣才能修煉這個秘籍,這樣才有機會得到更多...
相關評說:
肇慶市渦圈: ______ 朱是正色,紫乃間色.朱是紅色,而紫,則紅得有點過分.紫更像是一種調配得不太成功的顏色,不是純粹的紅,所以淪為異端.
肇慶市渦圈: ______ 干將 莫邪 越王勾踐 吳王夫差 魚腸劍 黃帝 軒轅劍 劉備雙股 孔子 紫薇劍 警惡刀 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曹操 倚天劍 趙云 青鋼劍 劉邦 赤霄劍
肇慶市渦圈: ______ 陽貨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愿意與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卻屈于禮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陽貨送來的禮物之后回拜他.可見這樣的禮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這是陽貨的計策,還要...
肇慶市渦圈: ______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qū),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
肇慶市渦圈: ______ 【寄豭之豬】寄:寄存;豭:公豬.寄放在別人家的公豬.比喻私闖別人家淫亂的男子.【牧豬奴戲】對賭博的鄙稱.【泥豬疥狗】比喻卑賤或粗鄙的人.【泥豬癩狗】比喻卑賤或粗鄙的人.同“泥豬疥狗”.【泥豬瓦狗】泥塑的豬...
肇慶市渦圈: ______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shù),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