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湖春行 煉字 錢塘湖春行煉字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賞析一】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jié)。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兩者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fā)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huán)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lián),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xiàn)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fā)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lián)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xiàn)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xù)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馬茂元)
【賞析二】
絕妙山水不朽詩章——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世間有一種美妙不過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養(yǎng)在深閨的處子,有待天才詩人去發(fā)現(xiàn)。天才詩人才高八斗,錦心繡腸,但他們涌泉般的才思必須找到一個最佳噴發(fā)口。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尋覓。一旦他們相遇合,碧水青山將成為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的絕好對象,而天才詩人也將以與世人不同的慧眼靈心和生花妙筆發(fā)現(xiàn)并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它的絕世風姿。于是,作為他們美滿結合的結晶,璀璨奪目的詩章誕生了。因此,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實在是山水的幸事,詩人的幸事,也是詩壇及后世讀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與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間,就曾有過這樣一段姻緣。穆宗長慶二年(822),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又不被理睬,正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請求外任,被出為杭州刺史。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個“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態(tài)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與從容,從而有了更適宜的心情靜觀世事、領略山水、品味人生。對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青少年時代,因河南家鄉(xiāng)藩鎮(zhèn)戰(zhàn)亂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在這里生活過一段時間。這段早年時種下的情愫,使他對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親切感。三十多年過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還風景如舊否?這一切無疑一直在令他夢魂縈牽。出刺杭州的任命,對他來說可謂正中下懷。他懷著極其輕松喜悅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寫下了《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樣的寫景佳制。到杭州后,他更是詩興大發(fā),留下了一系列描繪這里佳麗風光的不朽佳作,《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此詩當作于長慶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達杭州,大約有許多公務急需交接處理,加上西湖的冬景畢竟稍遜其它季節(jié)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沒有留下游賞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來臨,大自然才剛剛吐露出些許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邊。
全詩第一句交待了詩人觀賞西湖的立足點,也是詩人此次“春行”的起點,為以下整個畫面的展開確定了角度。“孤山”在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因與其它山不相連接,故名。據(jù)五代王讜《唐語林》卷六:“貞元(785-804)中,賈全為杭州,于西湖造亭,為‘賈公亭’。”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賈全造亭不過二十余年,“賈公亭”當還存在,但現(xiàn)在已難覓它的蹤跡。據(jù)白居易此詩,則賈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側,則白居易此行的起點大約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過西湖的人都知道,這是觀賞西湖景致的頗佳角度。從這里人們的視線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了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過白堤看到外西湖更開闊澹遠的湖面,有近有遠,虛實相參,西湖的美景可盡收眼中。
第二句是總寫。詩人來到湖邊,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對西湖此時的景象有一個完整把握。只見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淺涸,變得滿滿蕩蕩,似蘊含著無限生機。“初平”不一定最滿,但意味著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繼續(xù)上漲的勢頭,這是比已達到穩(wěn)定的飽和更能喚起觀賞者興奮之情的景象。因為事物最美好的時光不一定是它達到盛滿狀態(tài)的時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時。云腳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隨時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萬物。總之,春天來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都變得那么活躍,那樣時刻滋生著變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詩人的筆法。無論是交待觀賞的立足點,還是總體描繪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敘。寫位置,他忽北忽西;寫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變幻,上下呼應,跌宕多姿,隱約透露出詩人既興奮又閑暇、既深情又從容的觀賞心態(tài),并為全詩定下了輕松活潑的情感基調。
如果說首聯(lián)是長鏡頭似地總寫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頷聯(lián)則是目光收回,進行局部特寫,著意刻劃早春西湖的花鳥。詩人仍然不作呆板靜止的描繪,而是換以疑問的語氣出之。寫早鶯爭樹,問“幾處”,可見不是處處;寫新燕啄泥,問“誰家”,可見不是家家。這不僅極有分寸地準確描繪了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色,而且詩人自身那忽為爭樹的早鶯所迷、忽而又為掠過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這一派鶯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時驚時疑、時喜時笑的姿態(tài)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目前。方東樹評此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頸聯(lián)兩句,詩人將目光再次稍稍推開,有似中距離的觀照,轉而重點寫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聯(lián)中的鶯燕是靈巧飛動的,而詩人則基本不動,在那里左顧右盼,四處打量。本聯(lián)中花草是靜止不動的,而詩人仍不肯作靜止的描寫。他反客為主,讓自身動起來,走馬觀花,于是不動的花草也動了起來。不了解詩人與景物之間這一動與不動位置的變化,就不能理解花為何是“亂花”,花怎能迷人眼;為何是“淺草”來“沒”、“馬蹄”,而不是“馬蹄”踏“淺草”。其實花并不“亂”,也沒有有意來迷人眼,這只是詩人騎馬一路穿行而產生的主觀感覺。前四句畫面中的景物都是動的,但整個畫面本身沒有動。這一聯(lián)則畫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動,而整個畫面快速切換,構成一種動靜交錯之致。同時,“漸欲”、“才能”與“初平”等相呼應,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點。
尾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線重新推向遠處的白沙堤和湖東,描繪西湖的總體輪廓,以與首聯(lián)相照應,使全詩的內容更加完足。如果說前六句都是實寫,那么這兩句是虛寫;如果說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這兩句是情中有景。詩人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依戀,坦言自己的“最愛”。同時,它也將讀者的目光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境界,那里堤痕隱約,綠樹掩映,一切是那樣的清麗,又帶著一層朦朧。讀者在欣賞前面各種景致的基礎上,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虛實相生,全詩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們能夠分析的是此詩的技法,詩人也很可能或經過精心的謀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運用了這些技法。但僅靠技法寫不出好詩。白居易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不朽才思與西湖美麗風光的美滿結合,是作為歌詠西湖最優(yōu)美樂章之一的這首詩歌問世的根本原因。杭州西湖名聞天下,與眾多文人學士對她的動人贊美是分不開的。在這個行列中,我們忘不了白居易,也不會忘記這首《錢塘湖春行》。 (廖可斌)
【賞析三】
鶯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萬紫千紅 風流太守花間客
——白居易七律詩《錢塘湖春行》賞析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應當寫于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yōu)椤帮L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tài)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jù)《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lián)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yōu)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xiàn)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fā)現(xiàn)和體驗。我們現(xiàn)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fā)現(xiàn)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xiàn)她那驚人的美艷?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shù)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jié),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shù)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于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huán)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yōu)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欣喜地發(fā)現(xiàn),并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后人以豐富的美學享受。像白居易那樣,并不會因為只有幾只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韓愈就有一篇描寫早春的名詩,同樣不是歌頌春光爛漫時的美景,而是為人們展示出一種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景象。詩的名字叫《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一共寫了兩首,我們不妨向大家介紹第一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是寫給他的朋友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稱為“張十八”,這種稱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更是家喻戶曉了。韓愈這首詩最絕妙的一筆就是第二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在北方的早春時節(jié),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絲春的氣息。可是一場無聲的春雨過后,一切就不一樣了,大地上,草兒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鉆出了地面,冒出了纖細的嫩芽,雖然它們是那樣的不起眼,甚至連你彎下腰去仔細地觀察時,都無法看到生命的綠色,但是,韓愈卻捕捉到了這最早的報春者的形象,它們不是天上翻飛的柳絮,也不是樹上鬧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小草,那樣的不事張揚,卻又齊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頭來,使人們遠遠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滿生機的漫山遍野的綠色,這是一種多么激動人心的無處不在的春色呀!韓愈為之深有感觸,所以他忍不住告訴朋友,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時光呀,比起春色滿園、煙花似錦來,更有一番動人的風韻與景致呀。這就是一年之際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卻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賞析四】
這是一首觀賞西湖風景的詩,是白居易寫景詩中的名篇,作于白居易長慶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時。錢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處秦代錢唐縣而得名。春行,春天繞湖而行,觀賞風景。此詩處處緊扣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
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然后點明環(huán)境。前后銜接非常自然。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意為: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西邊,湖水新漲與岸相平,與低垂的云氣連成一片。孤山在西湖之中,把西湖隔為里外二湖,山上有寺,名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建造。其地清幽秀麗,為湖中登覽勝地。賈亭,是唐朝人賈全任杭州刺史時建造。開端一句點明了詩人春游是從孤山寺、賈亭一帶起程的。第二句寫詩人了望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所以說“初平”;天空云氣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說“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意為:見幾處早春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之樹,銜泥筑巢的不知是誰家新來的燕子?這兩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氣象。黃鶯兒是春天的歌手,燕兒是候鳥,春天從南方飛來。所以人們常用“鶯歌燕舞”、“葉綠花紅”來形容春天的景象。“爭暖樹”、“啄春泥”準確地寫出了早春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特征,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充滿活力。“幾處”、“誰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鳥兒活動的“度”,使人聯(lián)想到齊已《早梅》詩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中“一枝”的妙處。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意為:眼觀岸邊野花,漸使游人為之著迷;路上淺淺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亂花,指各種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漸欲”用得很準確,說明還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漸開漸盛之意。淺草,剛生長出來的草,“沒馬蹄”既寫出了草淺,也側面點出騎馬踏春的行跡。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以及“才能”等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使人聯(lián)想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里的“春”景,既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不可捉摸,也不是“綠遍山原白滿川”的春意闌珊,它只是給人一個信息:這里很快就會姹紫嫣紅開遍。剛被披上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被詩人把握得恰到好處。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意為:最喜愛湖東一帶的美景,在那綠楊陰里的白沙堤上觀光讓人留連忘返。詩人信馬而游,從孤山寺一帶來到湖東白沙堤,岸邊的野花,路上的嫩草,堤兩旁的綠樹,讓他深深地感受到冬天過后的春的氣息,冗務之余的賞春的愉悅。
亂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的頸聯(lián)品味亂 淺 字妙處 -
潞西市安全: ______ 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 習題古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題:1.全詩以“____”字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線索,以春為眼點,寫亂花漸欲迷... -
潞西市安全: ______[答案] 1.以“行”為線索 愉悅欣喜之情 2.對偶的修辭,對仗工整,“幾處”和“誰家”點出了早春的時間,“爭”寫出了一派生機的盎然春意,表達了詩人春行的愉悅歡喜之情.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中,詩人的游覽路線是什么?從詩中看出的路線. -
潞西市安全: ______[答案] 不知道這里面有沒有你要的,自己看看吧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 7詩人很注意“煉字”,如“爭”“迷”“沒”“低”等,請你選擇一例,加以揣摩,說說其妙處. 8 你還積累了...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 習題
潞西市安全: ______ 1.以“行”為線索 愉悅欣喜之情 2.對偶的修辭,對仗工整,“幾處”和“誰家”點出了早春的時間,“爭”寫出了一派生機的盎然春意,表達了詩人春行的愉悅歡喜之情. (選我哦,(*^__^*) 嘻嘻……)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中,詩人的游覽路線是什么?詩看路線.
潞西市安全: ______ 知道面沒要自看看吧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 6詩游春春景結合起描寫做情景交融兩句詩:----------------- 7詩注意煉字爭迷沒低等請...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 賞析頷聯(lián) -
潞西市安全: ______ 頷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意為:眼觀岸邊野花,漸使游人為之著迷;路上淺淺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 亂花,指各種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漸欲”用得很準確,說明還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漸開漸盛之意.淺草,剛生長出來的草,“沒馬蹄”既寫出了草淺,也側面點出騎馬踏春的行跡.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現(xiàn)在人多用做比喻漸漸沉醉最紙醉金迷等不良事物人的身上.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中'亂''淺'字的賞析? -
潞西市安全: ______ 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答題要點:(1)花開繁盛;(2)色彩繽紛;(3)貶詞褒用.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運要圍繞哪兩個字來寫的 -
潞西市安全: ______ 本文圍繞哪兩個字來寫:“春”、“行”兩個字. 詩人的“行蹤: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輕快明麗,令人目迷神馳.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擴寫500字!!!初一水平!急! -
潞西市安全: ______ 踏節(jié)而漫,泥泥小徑兀自滑滑的,而空氣中早已微薰的萋脆的滋味就更加地濃郁了.一抬眼,孤山寺已經近在跟前.一陣肅穆的梵樂佛音飄來,讓我心里頓時產生幾分莊嚴的感覺.而不喜歡阿彌托佛的老元卻一把把我拉向通往賈亭的小道. 西子...
渾沫17260196687: 《錢塘湖春行》提示默寫
潞西市安全: ______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賞析一】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jié)。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兩者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fā)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huán)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lián),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xiàn)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fā)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lián)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xiàn)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xù)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馬茂元)
【賞析二】
絕妙山水不朽詩章——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世間有一種美妙不過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養(yǎng)在深閨的處子,有待天才詩人去發(fā)現(xiàn)。天才詩人才高八斗,錦心繡腸,但他們涌泉般的才思必須找到一個最佳噴發(fā)口。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尋覓。一旦他們相遇合,碧水青山將成為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的絕好對象,而天才詩人也將以與世人不同的慧眼靈心和生花妙筆發(fā)現(xiàn)并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它的絕世風姿。于是,作為他們美滿結合的結晶,璀璨奪目的詩章誕生了。因此,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實在是山水的幸事,詩人的幸事,也是詩壇及后世讀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與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間,就曾有過這樣一段姻緣。穆宗長慶二年(822),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又不被理睬,正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請求外任,被出為杭州刺史。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個“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態(tài)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與從容,從而有了更適宜的心情靜觀世事、領略山水、品味人生。對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青少年時代,因河南家鄉(xiāng)藩鎮(zhèn)戰(zhàn)亂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在這里生活過一段時間。這段早年時種下的情愫,使他對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親切感。三十多年過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還風景如舊否?這一切無疑一直在令他夢魂縈牽。出刺杭州的任命,對他來說可謂正中下懷。他懷著極其輕松喜悅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寫下了《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樣的寫景佳制。到杭州后,他更是詩興大發(fā),留下了一系列描繪這里佳麗風光的不朽佳作,《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此詩當作于長慶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達杭州,大約有許多公務急需交接處理,加上西湖的冬景畢竟稍遜其它季節(jié)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沒有留下游賞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來臨,大自然才剛剛吐露出些許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邊。
全詩第一句交待了詩人觀賞西湖的立足點,也是詩人此次“春行”的起點,為以下整個畫面的展開確定了角度。“孤山”在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因與其它山不相連接,故名。據(jù)五代王讜《唐語林》卷六:“貞元(785-804)中,賈全為杭州,于西湖造亭,為‘賈公亭’。”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賈全造亭不過二十余年,“賈公亭”當還存在,但現(xiàn)在已難覓它的蹤跡。據(jù)白居易此詩,則賈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側,則白居易此行的起點大約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過西湖的人都知道,這是觀賞西湖景致的頗佳角度。從這里人們的視線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了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過白堤看到外西湖更開闊澹遠的湖面,有近有遠,虛實相參,西湖的美景可盡收眼中。
第二句是總寫。詩人來到湖邊,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對西湖此時的景象有一個完整把握。只見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淺涸,變得滿滿蕩蕩,似蘊含著無限生機。“初平”不一定最滿,但意味著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繼續(xù)上漲的勢頭,這是比已達到穩(wěn)定的飽和更能喚起觀賞者興奮之情的景象。因為事物最美好的時光不一定是它達到盛滿狀態(tài)的時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時。云腳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隨時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萬物。總之,春天來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都變得那么活躍,那樣時刻滋生著變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詩人的筆法。無論是交待觀賞的立足點,還是總體描繪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敘。寫位置,他忽北忽西;寫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變幻,上下呼應,跌宕多姿,隱約透露出詩人既興奮又閑暇、既深情又從容的觀賞心態(tài),并為全詩定下了輕松活潑的情感基調。
如果說首聯(lián)是長鏡頭似地總寫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頷聯(lián)則是目光收回,進行局部特寫,著意刻劃早春西湖的花鳥。詩人仍然不作呆板靜止的描繪,而是換以疑問的語氣出之。寫早鶯爭樹,問“幾處”,可見不是處處;寫新燕啄泥,問“誰家”,可見不是家家。這不僅極有分寸地準確描繪了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色,而且詩人自身那忽為爭樹的早鶯所迷、忽而又為掠過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這一派鶯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時驚時疑、時喜時笑的姿態(tài)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目前。方東樹評此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頸聯(lián)兩句,詩人將目光再次稍稍推開,有似中距離的觀照,轉而重點寫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聯(lián)中的鶯燕是靈巧飛動的,而詩人則基本不動,在那里左顧右盼,四處打量。本聯(lián)中花草是靜止不動的,而詩人仍不肯作靜止的描寫。他反客為主,讓自身動起來,走馬觀花,于是不動的花草也動了起來。不了解詩人與景物之間這一動與不動位置的變化,就不能理解花為何是“亂花”,花怎能迷人眼;為何是“淺草”來“沒”、“馬蹄”,而不是“馬蹄”踏“淺草”。其實花并不“亂”,也沒有有意來迷人眼,這只是詩人騎馬一路穿行而產生的主觀感覺。前四句畫面中的景物都是動的,但整個畫面本身沒有動。這一聯(lián)則畫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動,而整個畫面快速切換,構成一種動靜交錯之致。同時,“漸欲”、“才能”與“初平”等相呼應,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點。
尾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線重新推向遠處的白沙堤和湖東,描繪西湖的總體輪廓,以與首聯(lián)相照應,使全詩的內容更加完足。如果說前六句都是實寫,那么這兩句是虛寫;如果說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這兩句是情中有景。詩人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依戀,坦言自己的“最愛”。同時,它也將讀者的目光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境界,那里堤痕隱約,綠樹掩映,一切是那樣的清麗,又帶著一層朦朧。讀者在欣賞前面各種景致的基礎上,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虛實相生,全詩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們能夠分析的是此詩的技法,詩人也很可能或經過精心的謀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運用了這些技法。但僅靠技法寫不出好詩。白居易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不朽才思與西湖美麗風光的美滿結合,是作為歌詠西湖最優(yōu)美樂章之一的這首詩歌問世的根本原因。杭州西湖名聞天下,與眾多文人學士對她的動人贊美是分不開的。在這個行列中,我們忘不了白居易,也不會忘記這首《錢塘湖春行》。 (廖可斌)
【賞析三】
鶯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萬紫千紅 風流太守花間客
——白居易七律詩《錢塘湖春行》賞析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應當寫于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yōu)椤帮L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tài)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jù)《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lián)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yōu)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xiàn)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fā)現(xiàn)和體驗。我們現(xiàn)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fā)現(xiàn)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xiàn)她那驚人的美艷?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shù)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jié),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shù)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于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huán)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yōu)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欣喜地發(fā)現(xiàn),并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后人以豐富的美學享受。像白居易那樣,并不會因為只有幾只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韓愈就有一篇描寫早春的名詩,同樣不是歌頌春光爛漫時的美景,而是為人們展示出一種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景象。詩的名字叫《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一共寫了兩首,我們不妨向大家介紹第一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是寫給他的朋友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稱為“張十八”,這種稱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更是家喻戶曉了。韓愈這首詩最絕妙的一筆就是第二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在北方的早春時節(jié),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絲春的氣息。可是一場無聲的春雨過后,一切就不一樣了,大地上,草兒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鉆出了地面,冒出了纖細的嫩芽,雖然它們是那樣的不起眼,甚至連你彎下腰去仔細地觀察時,都無法看到生命的綠色,但是,韓愈卻捕捉到了這最早的報春者的形象,它們不是天上翻飛的柳絮,也不是樹上鬧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小草,那樣的不事張揚,卻又齊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頭來,使人們遠遠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滿生機的漫山遍野的綠色,這是一種多么激動人心的無處不在的春色呀!韓愈為之深有感觸,所以他忍不住告訴朋友,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時光呀,比起春色滿園、煙花似錦來,更有一番動人的風韻與景致呀。這就是一年之際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卻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賞析四】
這是一首觀賞西湖風景的詩,是白居易寫景詩中的名篇,作于白居易長慶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時。錢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處秦代錢唐縣而得名。春行,春天繞湖而行,觀賞風景。此詩處處緊扣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
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然后點明環(huán)境。前后銜接非常自然。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意為: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西邊,湖水新漲與岸相平,與低垂的云氣連成一片。孤山在西湖之中,把西湖隔為里外二湖,山上有寺,名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建造。其地清幽秀麗,為湖中登覽勝地。賈亭,是唐朝人賈全任杭州刺史時建造。開端一句點明了詩人春游是從孤山寺、賈亭一帶起程的。第二句寫詩人了望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所以說“初平”;天空云氣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說“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意為:見幾處早春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之樹,銜泥筑巢的不知是誰家新來的燕子?這兩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氣象。黃鶯兒是春天的歌手,燕兒是候鳥,春天從南方飛來。所以人們常用“鶯歌燕舞”、“葉綠花紅”來形容春天的景象。“爭暖樹”、“啄春泥”準確地寫出了早春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特征,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充滿活力。“幾處”、“誰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鳥兒活動的“度”,使人聯(lián)想到齊已《早梅》詩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中“一枝”的妙處。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意為:眼觀岸邊野花,漸使游人為之著迷;路上淺淺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亂花,指各種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漸欲”用得很準確,說明還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漸開漸盛之意。淺草,剛生長出來的草,“沒馬蹄”既寫出了草淺,也側面點出騎馬踏春的行跡。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以及“才能”等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使人聯(lián)想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里的“春”景,既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不可捉摸,也不是“綠遍山原白滿川”的春意闌珊,它只是給人一個信息:這里很快就會姹紫嫣紅開遍。剛被披上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被詩人把握得恰到好處。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意為:最喜愛湖東一帶的美景,在那綠楊陰里的白沙堤上觀光讓人留連忘返。詩人信馬而游,從孤山寺一帶來到湖東白沙堤,岸邊的野花,路上的嫩草,堤兩旁的綠樹,讓他深深地感受到冬天過后的春的氣息,冗務之余的賞春的愉悅。
亂
相關評說:
潞西市安全: ______ 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
潞西市安全: ______[答案] 1.以“行”為線索 愉悅欣喜之情 2.對偶的修辭,對仗工整,“幾處”和“誰家”點出了早春的時間,“爭”寫出了一派生機的盎然春意,表達了詩人春行的愉悅歡喜之情.
潞西市安全: ______[答案] 不知道這里面有沒有你要的,自己看看吧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 7詩人很注意“煉字”,如“爭”“迷”“沒”“低”等,請你選擇一例,加以揣摩,說說其妙處. 8 你還積累了...
潞西市安全: ______ 1.以“行”為線索 愉悅欣喜之情 2.對偶的修辭,對仗工整,“幾處”和“誰家”點出了早春的時間,“爭”寫出了一派生機的盎然春意,表達了詩人春行的愉悅歡喜之情. (選我哦,(*^__^*) 嘻嘻……)
潞西市安全: ______ 知道面沒要自看看吧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 6詩游春春景結合起描寫做情景交融兩句詩:----------------- 7詩注意煉字爭迷沒低等請...
潞西市安全: ______ 頷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意為:眼觀岸邊野花,漸使游人為之著迷;路上淺淺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 亂花,指各種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漸欲”用得很準確,說明還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漸開漸盛之意.淺草,剛生長出來的草,“沒馬蹄”既寫出了草淺,也側面點出騎馬踏春的行跡.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現(xiàn)在人多用做比喻漸漸沉醉最紙醉金迷等不良事物人的身上.
潞西市安全: ______ 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答題要點:(1)花開繁盛;(2)色彩繽紛;(3)貶詞褒用.
潞西市安全: ______ 本文圍繞哪兩個字來寫:“春”、“行”兩個字. 詩人的“行蹤: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輕快明麗,令人目迷神馳.
潞西市安全: ______ 踏節(jié)而漫,泥泥小徑兀自滑滑的,而空氣中早已微薰的萋脆的滋味就更加地濃郁了.一抬眼,孤山寺已經近在跟前.一陣肅穆的梵樂佛音飄來,讓我心里頓時產生幾分莊嚴的感覺.而不喜歡阿彌托佛的老元卻一把把我拉向通往賈亭的小道. 西子...
潞西市安全: ______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