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的形成階段 客家人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區(qū)域是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qū),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個發(fā)展過程,在不同的時期中各自均發(fā)揮了不同作用,從而興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階段論。《客家學概論·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個歷史的過程,它起于客家先民南遷的西晉末,歷經(jīng)六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顏亮南侵結(jié)束而最后完成。大體言之概括為孕育于贛南,成熟于閩西,發(fā)展于粵東。”《寧化石壁與客家在閩西形成、發(fā)展的若干的問題》中說:“客家人和其他民族民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一樣是一個歷史過程。贛、汀、惠三州及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發(fā)展中各自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贛州和贛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搖籃;汀州與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轉(zhuǎn)變?yōu)榭图胰酥兀换葜菁皷|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終形成、完善與興旺發(fā)達之地”。《客家風華·客家源流》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經(jīng)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在贛南開始,在閩西進一步發(fā)展,在粵東完成。”
綜全,客家民系即是肇始發(fā)祥在贛南,發(fā)展形成在閩西,定型成熟在粵東。 客家民系的肇始發(fā)祥在贛南(約在唐朝前)
贛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贛江上游,通常稱為贛南。贛州有18個縣市區(qū),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1/4,為江西省最大行政區(qū)域。贛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fā)祥地。但客家民系在贛南的起步不一定是并駕齊驅(qū)的,其中于都、興國、寧都、石城這些東部縣尤為重要,特別是石城。
(1)從行政建置與人口情況看,贛州處于客家民系的肇始發(fā)祥期。
先從行政建置看。某些史書載,秦統(tǒng)一中國以前,南國并無漢人居住,而生活在閩、粵、贛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為畬瑤(古代又稱山越)。在閩粵客家大本營中行政建置最早要數(shù)贛州,秦代便設南懋縣。秦始皇“南定百越”時曾派10萬軍駐扎在章江流域。贛州市歷史上曾稱花州、虔州。又據(jù)《贛州地區(qū)志》:“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于都,領7縣,為贛州地區(qū)之雛形。”明、清以贛縣為府治,1949年設贛州市,為贛州地區(qū)所在地;20世紀90年代成為市管縣之市,轄17縣,贛州市改為章貢區(qū)。贛州所轄各縣建置時間是:
于都縣漢高帝六年(前201),原名贛都縣
贛縣漢朝(前206~前220)
興國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平陽縣
南康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南安縣
寧都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陽都縣
安遠縣南北朝大同十年(544)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682),原名南安縣
大余縣唐神龍元年(705),原名大庾縣
上猶縣南唐保大十年(952)
龍南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瑞金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會昌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
崇義縣明正德十四年(1519)
定南縣明隆慶三年(1569)
尋烏縣明萬歷四年(1576),原名長寧縣
全南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原名虔南縣
上述17縣建置時間分別為唐以前8縣、五代4縣、北宋1縣、明3縣、清1縣。這說明該地區(qū)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非常漢化,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fā)祥地,在客家先民南遷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東部。 再從人口情況看。據(jù)新編《贛州地區(qū)志·人口》載:唐天寶年間(742~755)約37647戶、275410人,宋崇寧年間(1102~1106)約310159戶、827709人。崇寧年間比元豐年間人口增長2倍。說明這一時期贛州人口密度遠遠高于汀州、梅州,尤其是東部的寧都、石城。羅勇在《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文中說:“寧都,南北朝至宋末遷入的姓氏40多個,后來發(fā)展分布到全縣80%的村莊,成為寧都的基本居民。石城這時期遷入的姓氏60個,其后代也散布到全縣各地,成為全縣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則較為稀疏……”這說明東部是最早的客家發(fā)祥地。
(2)從歷史記載與民俗風情看,它是客家最早發(fā)祥地。
先從歷史字記載看。其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修阿房宮,把原六國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后定居于上洛山區(qū),這就是世稱的“木客”。其二,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的鎮(zhèn)守嶺南的50萬大軍(謫徙),任囂、趙佗率領的增援秦軍的四、五萬樓船水師都是最早進入嶺南國的中原漢人,他們大部分留籍贛南。其三,漢時朝廷曾兩次派官兵出守梅嶺筑寨修城。秦漢兩代的官兵成了開發(fā)和留籍贛南石城最早中原漢人。
再看贛南東部的民俗風情。興國素有“將軍縣”之稱。在20世紀上半葉為國、共兩黨輸送60多位將軍,即是否秦時將士的(秦始皇派往江西興國伐木建阿房宮的士卒)的軍人血統(tǒng)遺傳。另,興國山歌為贛南客家之最,似與陜北信天游同出一轍,尤其是歌里的“里格”兩字,在兩地歌中均能找到,而在全國其它地方則找不到。又,石城燈彩:手擎彩燈身穿對襟衫、頭纏白羊肚手巾的小青年與陜西小伙宛如異地同胞。再看于都嗩吶:那身穿對襟大褂、頭裹毛巾的老頭仿佛是陜北、晉北老漢的現(xiàn)場表演。還有井岡山上客家風情展里的吹辣葉(用威靈仙葉夾在舌上吹奏樂曲,其音高亢清亮),與陜北的吹辣葉同出一轍。
上述皆可旁證秦漢時官兵與徙民早已抵達贛南東部。
(3)從石城在客家民系肇始發(fā)祥階段的重要地位看。
首先從地理環(huán)境看,它是南遷漢民的天然棲息地。新民系的產(chǎn)生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石城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東北部,地處閩贛交界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與閩省長汀、寧化兩縣毗鄰。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宛如世外桃源。石城不僅地處偏僻,且近乎閉塞,距寧都州治140里,距贛州府治450里,山路崎嶇逶迤難行,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對于移民們來說則是避亂之佳地。石城境內(nèi)3/4是土地,1/10是耕地,1/30是水域,四周高山境內(nèi)河流交錯,貫穿著許許多多的谷底小盆地、低矮丘陵地、緩坡地,適于墾殖,且土地肥沃,又有水利條件,從自然條件來說是宜于農(nóng)耕之地。由于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歷史上未曾有兵馬大道,從地理環(huán)境來說是屬于封閉型農(nóng)耕地區(qū),有如“世外桃源”宜于棲息。先秦以前石城居著古山越人或稱古車瑤民。故石城許多古地名中都帶有畬字,如溫家畬、楊畬、下畬、大畬等,這些帶“畬”字的地點有一共同之處即是一律毗連著高山大嶺,并有畬民居住。自秦末至晉末,有少量的南遷漢民于邑境居住。至隋唐五代,成批的中原漢人遷入,辟山造田聚族而居,他們大都以同姓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數(shù)姓混居的少,有些數(shù)百上千人的大村莊幾無雜姓。至宋代,南下移民又大量遷入。在石城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南遷開發(fā)者們,經(jīng)過幾個世紀前赴后繼的團結(jié)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對新環(huán)境具有很強適應力的精神氣質(zhì),形成了客家人的特有的精神秉性。
其次,從其交通環(huán)境說它又是移民的優(yōu)越中轉(zhuǎn)站。石城為贛江之源,琴江貫穿南北支流遍布,經(jīng)水路乘舟楫可達贛州、南昌、九江等地;陸路有數(shù)十條古道與閩省長汀、寧化,本省廣昌、瑞金、寧都相通,雖閉塞但還能流通。又,石城地處閩贛交界,在邑境長達百里的邊界線上有數(shù)十條大大小小的道路相通。從九江南下至撫州經(jīng)南豐、廣昌進入福建必經(jīng)石城,從吉安往東經(jīng)興國、寧都去福建也必經(jīng)石城,自古以來石城就是進入閩西北直至粵東的主道,堪稱咽喉之地。明萬歷年間石邑郭北鎮(zhèn)武樓門額勒石“閩粵通衢”四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歷代避亂南遷的中原漢人千里跋涉是為了尋求更理想的棲生之處,遇到合適之地就住下,不合適就繼續(xù)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了,必須停靠一下再作最后的抉擇,石城自然成為移民的天然中轉(zhuǎn)站。石城既為理想的停靠中轉(zhuǎn)之地,因此每臨亂世移民高峰期則蜂擁而進,亂平世治則外遷新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唐末前進入石城居住過的移民姓氏當在50姓上下,但真正留下的定居至今的只有13姓;宋代遷入的有70多姓,真正留下的也只有30多姓,進者多留者少,來石城多是中轉(zhuǎn)而已。從石城遷出主要遷往何處,從地理位置上說,翻過武夷山,半天功夫就可到寧化石壁。從學者的調(diào)查看,從石城遷出后,多數(shù)經(jīng)往寧化石壁,復遷廣東。如《溫氏族譜》載:“五胡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土族南遷,部分后裔遷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xiāng)。”還有廣東族譜遷徙記載。興寧黃陂《曾氏族譜》載:“宋末政和二年(112),由江西南豐,初遷寧化石壁,后徙廣東梅州五華,經(jīng)廣昌、石城、至寧化、長汀、上杭、廣東梅州平遠、興寧而達五華。”陳氏《崇正同人系譜》載:“宋末,由安徽阜陽出發(fā),上潁川渡長江至江西湖口,溯贛江,折東于寧都、石城,入福建寧化,經(jīng)長汀、上杭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大埔、興寧、五華、龍川。”由于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發(fā)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漢人南遷途中最大的中轉(zhuǎn)站之一。
石城在整個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它特有的歷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次,從客家文化的發(fā)祥來看,它是客家文化之源(含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先從語言看,石城方言保留了古代語音特點。石城人使用的確良獨特的贛南客家方言——石城方言。石城方言與鄰縣寧都、瑞金比更接近梅州口音。石城方言聲母23個,中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般都變?yōu)樗蜌馇逡簦瑵岵烈糇優(yōu)榍宀烈簦黄胀ㄔ捴械牟簧佟拜p唇音”字(古非敷奉),在石城方言中念為“重唇音”(古幫滂并),保留了“古無輕唇音”這一上古語音特點。石城方言有61個韻母,其中舒聲韻38個、促聲韻19個、自成章節(jié)2個、無元音章節(jié)1個。韻母中只有開口、合口、齊齒三呼,無撮口呼;方言中收——m、——n、——η尾及收——p、——t、——k尾的字,與中古音樂系大致相同,陽音韻與入聲韻的配合十分整齊。石城方言有五個聲調(diào),即陰平y(tǒng)53、陽平y(tǒng)24、上聲y31、去聲y32、入聲y21。中古平聲依聲母清濁分為陰平、陽平;入聲不分陰陽。在詞語方面石城方言中的單音詞比普通話更多(古代單音詞多);喜歡在外國傳生入的物品名稱前加“番”或“洋”等字樣;忌諱語較多。石城方面還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匯。如稱太陽為“日頭”,白天為“日晝辰”,“睡”為“歇”,“砍柴”為“斫樵”,“吃”為“食”,“黑”為“烏”,“站立”為“企”,“臉”為“面”,“稻子”為“禾”,“嚼”為“噍”等。總之,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上的封閉性,使石城方言受外來語言的沖擊比較少,形成了比較純正的客家方言。
再看石城的建筑。石城的建筑藝術(shù)頗具客家風格,古典高雅又樸素大方,房舍廟宇、寺院祠堂莫不如此。742年—756年(唐天寶年間),境內(nèi)已建白玉現(xiàn)與西華山仙殿。珠坑集賢寺與秋溪羅云祥寺亦傳為唐所建。至宋代佛教大興,遠近聞名的內(nèi)宮禪院、永福寺、海藏寺、寶福院、清禪院等均系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所肇建。而最精美的建筑莫過于寶福院塔,為宋高僧應可、道符主持募資合建。1102年(崇寧元年)始建,1110年(大觀四年)落成,高57.68米,七級六面,竹節(jié)鋼鞭形。結(jié)構(gòu)精巧造型獨特,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有典型的宋代風格,是客家先民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融合的結(jié)晶,屬我國珍貴古典建筑。石城居民肇閩西土樓之端。為自衛(wèi)安全起見,石城鄉(xiāng)間多有山寨和土樓建筑,外形不一大小不拘,大都可容納數(shù)百上千人。外端設垛口為望孔,還有射擊孔。邑內(nèi)至今保存較好的土樓有木羊城土樓,大由河背土樓及小姑高嶺土樓。
上述表明了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初始階段的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約在宋朝)
汀州(尤寧化及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完成中處于中間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從歷史建置與人口情況看。
先從歷史建置看,汀州整體建置晚于贛州、早于梅州。據(jù)載:唐元開二十一年(733),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檢責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戶,奏置州。后,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置汀州,轄長汀、黃連(寧化)、新羅等邑,縱橫近400公里。舊時汀州共8縣,即寧化、清流、歸化(明溪)、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8縣建置時間是:
寧化唐開元十三年(725)
長汀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上杭北宋淳化五年(994)
武平北宋淳化五年(994)
清流北宋元符三年(1100)
連城南宋紹興三年(1133)
歸化明成化七年(1471)
永定明成化十四年(1478)
上述8縣:唐代建2縣,宋代建4縣,明代建2縣。可見其歷史建置總體要比贛南晚,比粵東早。
再從人口狀況看。無論從人口規(guī)模還是增長速度看,宋代江汀流域的人口發(fā)展都是清代以前最高的,成為贛閩粵邊三角地區(qū)之冠。宋中葉后,閩西汀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超過贛江流域,與粵東比,閩西與粵東的實際面積相近,都約為贛南的1/3強,但同期汀州人口卻是梅州的6倍多。自南宋后一直到明末汀州人口的總趨勢是下降,尤其是南宋,寶祜至宋亡的22年間,人口發(fā)展出現(xiàn)負增長,平均人口負增長率為7.1%,22年間人口劇減了百萬。《客家民系形成探源》中說:“宋代入汀之中原南遷客家先民,100余姓,為歷代最多者。”從五代末至北宋末年(1127年),前后發(fā)展近400年,這時汀州的客家先民早已占絕對優(yōu)勢,客家先民和畬客已基本演變成客家人。
上述可見,汀州在客家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從寧化及其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發(fā)展階段的地理位置看。
《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一文中說:“石壁具備有構(gòu)成客家民系的諸如地域、語言、經(jīng)濟生活、心理素質(zhì)等諸多要素。寧化石壁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早期中心地域,是孕育客家的搖籃。”寧化及石壁作為客家民系誕生的中心地域,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首先從寧化及石壁的特殊地理交通生存環(huán)璋看。從地區(qū)里位置看,寧化地處閩贛兩省結(jié)合部,與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長汀、明溪等地相接。四周是崇山峻嶺荒山野林,特別是西北邊境有高峻的東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脈作為屏障,防阻著大規(guī)模的北方南來的兵禍之亂。從交通環(huán)境看,陸路上,江西省石城縣與福建省寧化縣相距只50公里,兩地往來有四條重要通道,其中站嶺隘是閩西西北與贛東南交界線上最為低矮的隘口,距石壁不到10公里,自古至今都是兩省重要通道之一。從水路交通看,寧化位于三江之源,有通往“四水”之便。寧化是福建最大河流閩江源頭之一,是通往廣東韓江的汀江源頭之一,是通往江西省大江贛江的貢水源頭之一。它距江西盱江主流也不遠,在無公路之時利用航道,自贛北溯贛江而來,自贛東北溯盱江而至,都很方便。“四水”之便是:自寧化往東有閩江航道,往南有汀江航道,往西有貢江至贛江航道,往北有盱江航道。歷代漢人南下進入閩西,特別是進入寧化石壁的,其最主要的路線有兩條:一是自贛北溯贛江至寧都經(jīng)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二是自贛東北溯圩江,經(jīng)南城、南豐、廣昌至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從生存環(huán)境看,寧化有相當廣闊的地域,是一方土地肥美、林木繁茂初有開發(fā)的處女地。這里既有開發(fā)的熱土又有未開發(fā)的腴壤,自然是移民定居的理想環(huán)境。且寧化在靖康之前,千百年兵革未及。而其間由江西入閩處又恰恰有一條較為平坦的狹長地帶作為通道。這就不僅為南遷的中原移民提供了遷徙的方便,而且居于其中也相對安全,不失為逃難者理想的“世外桃源”。因此,中原南遷移民都樂于在此避難和喘息,就是安定時期而憂畏動亂的人也愿意選擇此地以保平安。寧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及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發(fā)展時期的重要地位。
其次從客民遷徙情況看由于寧化及石壁具有上述優(yōu)越的條件,促使進入其地的中原移民不僅南遷閩西、廣東極為方便,而且東遷閩中、閩北和北遷江西南部也還輕松。而由贛南而東經(jīng)寧化石壁遷徙它處的,在客家第五徙的回遷過程中,大都又經(jīng)過寧化及其石壁。因此,凡是客家人,其先世幾乎都有人流居寧化甚至石壁。從民族遷移史來看,目前可確定為客家人的各氏族譜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寧化及其石壁。從氏族認始祖來看,現(xiàn)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閩特別是寧化入閩那代視為始祖;從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識中,也在認為自己流居寧化之后就是“客家人”了。從今日客家分布的地域看,以廣東東北部、江西東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帶最為集中,這與歷史上中原移民經(jīng)寧化及其石壁播遷的區(qū)域吻合。又據(jù)《客家與寧化石壁》所述客家姓氏遷移情況:唐至南宋遷入101姓,占清以前可統(tǒng)計遷入姓氏119姓(支)的85%;遷出情況是:以80姓(支)統(tǒng)計;晉1、唐末2、五代6、北宋11、南宋32、元12、明14、清2,唐末至南宋49姓(支)占63%。尤其在南宋時期,遷入寧化的客家先民37姓以上,占統(tǒng)計數(shù)119姓的32%;遷出的有32姓以上,占統(tǒng)計數(shù)80姓的40%,是寧化歷史上進出量最大的時期,也是客家大本營中進出量最大的地區(qū)。人口的流動情況是:742年(唐天寶元年)5000人,1253~1259年(南宋寶祐年間)11萬多人。此后人口急驟下降,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下降至44930人。人口的增減同姓氏流遷相吻合。這樣高度的人口集散在閩粵贛大本營區(qū)30多個純客家縣中只有寧化,這充分說明從唐末到南宋,寧化及石壁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再次從民俗文化看其中間過渡性。從客家話看其過渡性。汀州、長汀以南的客家方言,與石城等閩贛交界地區(qū)和梅州地區(qū)比較,有明顯的過渡形態(tài),尤其石壁。中國社會科學院羅美珍教授說:“客家方言形成時期,寧化石壁占了重要歷史地位。石壁是北人從贛南進入閩西的主要通道。不少客家姓氏的祖先都在這片寬闊的平壩上生息過一段時間。從語言上看,石壁處在贛、客語的交界處,因而至今寧化石壁話還有一些和贛語同而和大多數(shù)地區(qū)客語不同的語言和詞匯……但是寧化石壁以及贛南的瑞金、石城、于都、寧都等地的語言,大多數(shù)特點和閩西、粵東北的客家話是一致的。”“寧化石壁是客家方言形成時期最早的聚散中心,后來由于長汀是汀州首府,中心逐漸轉(zhuǎn)移到長汀。”
從客家民居的發(fā)展看其中介性。俗云:“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居民建筑是客家文化事象中最能反映民系文化內(nèi)涵的一類事象。從客家大本營區(qū)的居民看,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都由閩西西北地區(qū)的方樓或圓樓發(fā)展而來。一般的客家土樓有三種典型樣式,即五鳳樓、方樓與圓寨。所謂五鳳樓,實際上只是在寧化方樓的原格局中將正屋和橫屋順進深方向由前面而后遞加樓層至五,其立面形象宛如一把交椅,只不過以‘鳳’蓖美而已。而方樓與圓樓實質(zhì)上是照搬了寧化、長汀方樓、圓樓格局,只不過加強了它的防御性能而已。而圍龍屋是梅州典型的客家民居,它是根據(jù)梅地地勢較為平坦而造的,它更突出聚族而居而不在于防御。
蛋家人是怎么生活的
蛋家往往以海為家,居無定所。 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漁業(yè)的進步,蛋民(蛋家人)已逐漸被廣東政府安排到珠三角沿海地區(qū)上岸定居,告別往日“居無定所”的生活。 蛋家上岸的主要地點有:陸豐甲子、惠州惠東、深圳西鄉(xiāng)、東莞、香港各離島。 【前景】 由于蛋家民系文化主要依存于漁業(yè)活動,蛋家上岸地區(qū)...
蛋家人的分布范圍
原來曾有觀點認為蛋家人是越族的后裔,也是一支少數(shù)民族。但近代有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蛋家人是南方歷代流散入江海里的人群逐步融合演變而成,是一個復合體。由于蛋家民系文化主要依存于漁業(yè)活動, 蛋家上岸地區(qū)又分別屬于客家地區(qū)和莞寶地區(qū), 蛋家人人數(shù)很少且融入當?shù)氐目图椅幕洼笇毼幕校暗凹胰恕苯?jīng)...
相關評說: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gòu)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qū)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產(chǎn)生的共同體,...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客家民系是以漢人為主體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現(xiàn)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tǒng),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因此,...
山陽縣閉鏈: ______[答案]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quán)威學術(shù)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 據(jù)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⑵相當?shù)娜丝谝?guī)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就...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因從北方中原地區(qū)南下遷徙而產(chǎn)生,遷徙給了客家人堅韌的品性.盡管所處環(huán)境位于偏僻的山區(qū),但是勤勞的客家人...
山陽縣閉鏈: ______ (1)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普通話、粵、客家、吳,閩南、湘、贛語)之一.稱客家方言,又分廣東梅縣話、(閩西)長汀客話、(江西)贛縣蟠龍話,和(廣西)桂南客...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于流動的狀態(tài).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zhuǎn)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
山陽縣閉鏈: ______ 何謂“客家” “客家”是漢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稱.這支稱為“客家”的民系,是南遷漢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于閩、粵、贛連結(jié)地區(qū),經(jīng)過與當?shù)禺尙幍韧林用袢诤?..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客家”的字面意思是外來的住戶. 作為民系的稱謂,“家”的含義應是“人”,而不是“戶”,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簡稱.但是,“客”不是簡單的相對“主”而言的外來者,如廣府系、福佬系,他們也都...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大約有223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guī)X(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qū)).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后,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shù)?成為首批客家人.
山陽縣閉鏈: ______ 客家的稱謂怎么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