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列15個不征之國?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提出了十五個不征之國。
我們先來看看《皇明祖訓》的原文:
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
東北: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東偏北: 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正南偏東: 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
西南: 安南國(三年一貢) 、真臘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暹羅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占城國(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國濱海)、 蘇門答剌(其國濱海)、 西洋國(其國濱海) 、爪洼國(其國居海中) 、湓亨國(其國居海中)、 白花國(其國居海中)、 三弗齊國(其國居海中)、 渤泥國(其國居海中)。
朱元璋為何把這十五國列為不征之國,且作為祖訓告誡后世子孫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統(tǒng)治中心是大陸,海外偏遠之地都不在“王化”之內
明朝立國剪除群雄,統(tǒng)一戰(zhàn)爭持續(xù)的很長,如到洪武十六年征服云南,洪武二十一征討北元,洪武二十四年奪取哈密等。
大陸才是明朝最為重視的。
而所列的各國幾乎都是海外治國,向來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為蠻夷之地。
如朱元璋對朝鮮的態(tài)度是,“以高麗僻處東隅,非中國所治”。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后代的統(tǒng)治者并沒有漢代人那樣的氣魄。
二、朱元璋務實的態(tài)度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國內連年戰(zhàn)爭,基本安定后,朱元璋并不想在海外挑起戰(zhàn)端,百姓需要的恢復。
而且這些國家都是海外國家,勞師遠征,會有很多困難。
如日本曾對明代特使無禮,導致朱元璋大怒要發(fā)兵征討,但是后來想想也就息怒,由他去了。
這是朱元璋務實的體現(xiàn)。
朱元璋農民出身一方面是個勵志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大明的眼界格局。
在他眼里,海外各國都是別人家的事,我管理好自家事情就可以了。
而且他親列的十五國中,對日本、占城用“絕之”、“沮之”字眼,意味著我大明不要你這個朝貢國,無妨。
三、元代的教訓
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元朝在海外的四處動武且慘敗居多,不能不讓朱元璋吸取教訓。
如元代遠征日本,葬身于“神風”,將士覆滅于大海。
如遠征緬甸、爪哇等,多次用兵,勞民傷財,對于深知民間疾苦的朱元璋來說,必須要避免前車之鑒。
朱元璋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并立為祖訓告誡子孫,也是他自大的一個反應。
他的不征是建立在當時各國比較安分的情況下的,大明何必和這些彈丸之國計較。
但是他沒有想到有些國家會主動來挑釁大明。
如朱元璋之后,朱棣就違背祖訓,用安南用兵。
其實明成祖征討安南,本質上仍是大明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延續(xù)。
明朝的十五個不征之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guī)定了15個“不征之國”,這些國家被視為明朝的友好鄰邦,其外交政策對明朝的對外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國家被分為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三個區(qū)域。在東北亞,有朝鮮國(現(xiàn)朝鮮半島)和日本。東亞則包括大琉球國(現(xiàn)日本沖繩)和小琉球國。而東南...
明朝宣布的15不征之國中
1、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征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2、東北亞的圈子里有朝鮮國(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兩國。東亞圈包括大琉球國(今日本沖繩...
明朝的不征之國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訓》宣布將朝鮮、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告誡后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今日本沖繩)、小琉球國(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
明太祖為什么要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布將朝鮮、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告誡后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
明太祖為什么要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
十五個不征之國包括: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這十五個國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皇明祖訓》中列出來的,他在訓書中告誡后代子孫不得恣意侵犯征討這些國家。朱元璋之所以不讓...
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列15個不征之國呢?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已近遲暮的明太祖朱元璋修訂了自己之前訓誡子孫的《祖訓錄》,改名《皇明祖訓》,這本書中,一世豪杰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立下了這么一個規(guī)矩:設立了十五個“不征之國”。這是哪十五個“不征之國”呢?分別是:朝鮮、日本、大琉球(琉球國,1879年被日本...
明朝的不征之國有哪些
朱元璋列出這15個“不征之國”名單并不代表他害怕,這是一種政治策略,因為朱元璋早已深知中國的主要癥結在哪里,只要解決好了主要矛盾,大明才能千秋萬代。朱元璋也預料到子孫后代中肯定有幾個會膨脹的,害怕他們做出傻事,動搖國本,所以就立此遺訓,希望他們時刻保持克制和冷靜。不得不說朱元璋對中國歷史...
朱元璋列為永不攻打的十五國是哪幾個國家
根據《皇明祖訓》記載的15個“不征之國”包括:朝鮮、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暹羅、占城、蘇門答喇、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弗齊、渤泥。朱元璋簡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漢族,濠州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
朱元璋說的15個不征國指哪些國家?
《皇明祖訓》所載”不征之國“有:朝鮮、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暹羅、占城、蘇門答喇、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弗齊、渤泥。這些國家主要是明朝在東北、正東、東南和正南方向上的鄰國。不過朱元璋的后代們并沒有完全對這幾國“不征”。比如征伐安南的戰(zhàn)爭從成祖朝一直持續(xù)到宣宗朝,再...
朱元璋說的15個不征國指哪些國家?
1. 朝鮮:在《皇明祖訓》中被列為“不征之國”。2. 日本:同樣被列入“不征之國”名單中。3. 大琉球國與小琉球國:這兩個國家也包含在“不征之國”的范疇內。4. 安南:盡管后來明朝對其進行了征伐,但在朱元璋時期被劃分為“不征之國”。5. 暹羅:被列入不征列表中的國家。6. 占城:明朝...
相關評說:
鳳岡縣過渡: ______ 說到中國古代的歷史的朝代,其實還是有很多的,比如魏晉南北朝,唐僧元明清,這些都是很著名的朝代.朱元璋就是我國古代的其中一任皇帝了.1、明太祖朱元璋,大...
鳳岡縣過渡: ______ 有,洪武十三年,他以“謀不軌”罪誅當時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死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等數(shù)人,后又以胡惟庸通倭究其黨羽,前后共誅殺三萬余人,時稱“胡獄”.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
鳳岡縣過渡: ______ 奉天北伐討元檄文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攻打北元前寫的,全文如下: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
鳳岡縣過渡: ______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這八個字,在古裝劇中遠到秦朝,近到清朝,只要是太...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定朝會正殿,也就是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百官朝賀的宮殿叫...
鳳岡縣過渡: ______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建立明朝,統(tǒng)一南方,令徐達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汗八里,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惠宗...
鳳岡縣過渡: ______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人,而且對于大臣十分猜忌,而宰相權力太大,朱元璋認為宰相權力太大會威脅到皇權,為了鞏固皇權,所以將宰相廢除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下,對開國有功的大臣心存顧忌,故此這批功臣的下場大多很慘淡.此外,明太祖為了防止相權太重而有篡位奪權的危險,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對左丞相胡惟庸以“圖謀不軌”誅殺后,干脆乘機廢除宰相制度.
鳳岡縣過渡: ______ 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實,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遠后,采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