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以的用法
1.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有原句】
一介詞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擁覆 ②徐噴以煙 ⒉“憑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④何以戰(zhàn) ⒊“因為” 例:①以中不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為 ⑤不以千里稱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連詞 ⒈表目的“來” 例:①無從致書以觀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⑥殺之以應陳涉 ⒉表修飾,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傾耳以請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三動詞“認為” 例:①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③皆以美于徐公。
2.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3.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4. 【初中文言文虛詞用法及含義】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
5. 初中的文言文中有那些“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⑤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4、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②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5、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7、調整音節(jié),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8、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驅而之善.之⑴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它指兵器.)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諸將請所之.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⑤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棄其家走之關中.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之”.)⑷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④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一個.)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⑹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⑺調整音節(jié),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例:然后驅而這善.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相當于“的”)輕伯夷之義者(定于后置的標志)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2.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①:傾之,煙炎張?zhí)?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6. 請教幾個初二文言文虛詞,“以”“為”“而”“乃”“可”,要有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以的用法文言文
(《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虛詞。“以”的本義是“用”,作動詞。《說文》:“以,用也。”《爾雅》:“以,用也。”例如:今方來,吾欲辱之...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
另外,“以”在文言文中還有其他運用,比如“以”可以表示目的,如“以求學”,即“為了求學”。同樣,“以”也可以表示“按照”、“依照”的意思,如“以禮待人”,即“按照禮節(jié)待人”。綜上所述,"以"在文言文中是一個多用途的詞匯,既可用于表達原因、條件,也可用于表示目的、方式等,其用法...
文言文以字用法歸納
以的用法的具體介紹:1、作為動詞 (1)認為。例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列子·湯問》譯文: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2)有。例句: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宋代 蘇軾《書戴嵩畫牛...
求文言文中“以”的意思為來、用來、憑借、按照的句子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一、介詞,相當于“用”。例句: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2、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文言文以字用法歸納
一、作連詞用,只表順接,不表轉折。1、表原因,作“因為”、“由于”。2、表目的,作“(用)來”。3、表結果,作“以至”。二、介詞,譯為"按照”。例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連詞,相當于“用來、以便”。例句: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四、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
一、用作介詞 后面有賓語 二、用作連詞 三、用作動詞 后面有賓語,四、復音虛詞“以是”“是以” 相當于“因此”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2.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
古文中‘以’的幾個用法??
一、作介詞用 1、引出動作、行為的工具或憑借。可譯為“用”、“憑”、“根據”等 2、引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二、作連詞用。只表順接,不表轉折 1、表原因,作“因為”、“由于”2、表目的,作“(用)來”3、表結果,作“以至”解 三、作副詞用 相當于“己”,表示...
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每種意思加上例子
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每種意思加上例子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動詞: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于徐公。”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
相關評說:
揚中市基本: ______ 以(官職)治什么地方 翻譯為憑借......的身份
揚中市基本: ______[答案] 1.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鑒來.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類聚.3.因為:人廢言.善小而不為.物喜,己悲.4.在,于(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待時機...
揚中市基本: ______ 之 (一)用作代詞,分幾種情況:1.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譯為“他”“他們”或“它”“它們”.如:作《師說》以貽之.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如:均之二策(二)用作助詞,分幾種情況:1.結構助詞.作為...
揚中市基本: ______[答案] 1.之“之”作為虛詞,一般是做代詞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時也作動詞.(1)代詞.可做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2)助詞,可作結構助詞,音節(jié)助詞等.做音節(jié)助...
揚中市基本: ______ 1.找出與文中“以天下事為己任”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例句是“把"的意思) A.一兒以日初遠(認為) B 跪而拾之以歸(是“以之歸”把) C 普又以其人奏 (向)D 俱以假山顯(憑) 2.標出句中停頓處 (1)太祖|常勸以讀書 ...
揚中市基本: ______[答案]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因為 此獨以跛之故 2或遇其叱咄 或 有時 人或勸之 3故余雖愚 故 所以 故又名“鬼市”云
揚中市基本: ______[選項] A. 醒能述以文者 B. 不以千里稱也 C. 家貧,無從致書以關 D. 全石以為底 是“復徙衽以從陰”……
揚中市基本: ______ ⑴止 ①止有剩骨 止:_只_ ②一狼得骨止 止:_停止、停下來__ ⑵意 ①意暇甚 意:__樣子___ ②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意:_打算_ ⑶敵 ①恐前后受其敵 敵:_攻擊__ ②蓋以誘敵 敵:_敵人____ ⑷前 ①恐前后受其敵 前:_身前__ ②狼...
揚中市基本: ______ 字,除了我們熟悉的“文字”、“寫字”,以及與文字有關的義項以外,在初中學習的文言文中,常見的有這幾個義項: 表字(名字).以前,男子二十后將根據本“名”的涵義,另取別名,稱“字”.如:《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女子嫁人.如《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 宜春 ,才十八,待字于家.” 生育;養(yǎng)育.如《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 此外,還有治理(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字愛(撫愛)、傳授知識等義項.
揚中市基本: ______[答案] #之: 1.助詞,的. 2.助詞,表修飾,不譯. 3.代詞,指代前文的人或物. 4.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5.虛詞,... 因為:~人廢言. 4. 在,于(指時日) 5. 目的在于,如:~待時機.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如:夢寐~求. 7. 用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