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
3、聯(lián)系學生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重點:
1、議論文三要素在本課的體現(xiàn)。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
2、對文中難句的理解。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情趣。
請一學生講《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
師小結:“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下面,我們就學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訴我們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應當靠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點學生介紹)
三、檢測預習:
1、生翻開這課的《導與練》,師找四名學生上臺寫出“基點梳理)1—4的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難詞,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2、師補充:根據(jù)所給內容在課文中找出相應詞語寫在括號里。(師說生答,師把詞板書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順利,沒有阻礙。( 一帆風順 )
B、置身于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 袖手旁觀 )
C、不知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點生按座次朗讀課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讀、漏讀、錯讀,聲音要宏亮,吐詞要清楚;讀完后師找學生點評。
五、鞏固鋪墊:師生一起回憶議論文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同學們可結合課文后邊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jù)、論證)
2、什么是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樣理解論據(jù)呢?
論據(jù)是證明論點的根據(jù),它又分為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兩種。
4、那什么是論證呢?
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推理論證等,在議論文中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論證方法說理,很少只用一種方法。
六、活學活用:那么本課的論點是什么?你能為本文列出結構提綱嗎?利用剛才所復習的議論文知識,小組討論完成。小組可推舉一個代表把討論提綱寫在黑板上,其他人則寫在書上或者預習本上。師生共同訂正。(板書)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論點)
第二部分(3---12)分析問題
A、(3—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王的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B、(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處?是什么含義?
A、“四書”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B、含義是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得,一旦面臨真正的實驗,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世界。
3、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A、傳統(tǒng)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八、說古論今: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壤上至今還沒有誕生諾貝爾獎?談談你的反思。你覺得一個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主動塑造自己為國爭光?可暢所欲言。
九、走進文本:生自由讀課文,進一步走進文本。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習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論據(jù)和論證方法來說明道理的。
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在書上找答案。(事例論據(jù),道理論據(jù);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
三、師生互動:繼續(xù)研讀課文。
1、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實驗的精神”?
實驗的精神就是積極的探測,細致具體的計劃。
2、第8、9兩段都是論述“實驗”的內容,刪去一段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8、9兩段分別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使論證嚴密,更有說服力。
3、將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為“沒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不常有”說明“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不是不可能出現(xiàn),如果改為“沒有”就太絕對化了。
4、第12段中的“這樣”指什么內容?
“這樣”指“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5、作者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段話怎樣理解?你能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嗎?
A、 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B、 示例: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6、哥白尼為了推翻教會的“地心說”,翻閱大量文史資料,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觀察,最終提出了“日心說”,除了以上這些實例,你還知道哪些能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重要性的實例?說出來大家聽聽。
例:A、以前流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達爾文經(jīng)過長期考察通過化石發(fā)現(xiàn)人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B、以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而麥哲倫通過環(huán)球航行成功,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
四、探究語言:本文限制性修飾詞語的運用及關聯(lián)詞語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連貫性,試找出文中這些詞語句子和你的同學一起探討。
1、“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惟一”一詞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眼光、勇氣和毅力”這三個詞語位置能互換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地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三個詞位置不能調換。
3、試比較下面兩句話的異同。
A、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B、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兩句話內容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A句關聯(lián)詞“不是……而是…….”列出兩種實驗態(tài)度作比,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樣才能取得實驗的成功,強調了“積極的探測”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B句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格物致知”概念來源、傳統(tǒng)內涵。“格物致知”出自《大學》,意味著從物體探究中獲得知識。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格物”的原因在于,其目標并非獲取新知識,而是適應固定社會制度。傳統(tǒng)教育“偏向理論輕視實驗,偏向抽象思維不愿動手”,忽視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2)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
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后由《大學》里格物致知傳統(tǒng)儒學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層層遞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①《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②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③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
九年級上冊語文課程解讀教案
本冊教材強調學生合作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必多言,如《好讀書、讀好書》《青春隨想》中的許多活動,都明確合作學習的內容、方式;課后各項練習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說》中的交流,《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鑒他人的探索經(jīng)驗等。教材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機會和空間,教師要多注意引導、鼓勵。 4.整合能力 語文...
初三上冊語文生詞
11、《我的叔叔于勒》:拮(jié)據(jù)(jū)、牡(mǔ)蠣(lì)、蠔(háo)、拮據(jù)、棧橋、煞白、十拿九穩(wěn) 12、《心聲》:沙啞、發(fā)窘、抽噎、出風頭 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根深蒂(dì)固、孜孜(zī)不倦、汲(jí)取、根深蒂固、輕而易舉、持之以恒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九年級人教版語文字詞。文學常識
第十四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誠意:真心實意。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治理好家政。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其事。不知所措cuò :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第十五課《短文兩篇》文采藻zǎo飾:修飾...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第14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課文及教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shù)據(jù),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三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shù)據(jù),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
《兩小兒辯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
相關評說:
隆昌縣推程: ______[答案] 1.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真相的態(tài)度. 2.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證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 4.傳統(tǒng)的中...
隆昌縣推程: ______ 王陽明的“格物”不是通過做實驗對竹子進行研究,而是對著竹子空想,要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這樣做,就遠離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所以作者說:“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被淹沒了.”從上下文來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也就是說要有真正的實驗精神.
隆昌縣推程: ______[答案] 一帆風順
隆昌縣推程: ______ 簡單地說: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
隆昌縣推程: ______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tǒng)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jù)“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
隆昌縣推程: ______[答案] 第一單元 第一課《沁園春?雪》 【讀一讀,寫一寫】妖嬈ráo(易誤寫為“饒”,形近誤寫) 風騷sāo 一代天驕(易誤寫... 不言而喻:不用說就明白,多指道理〈前后矛盾、范圍誤用〉 一事無成 第十四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讀一讀,寫一寫】...
隆昌縣推程: ______ 1、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件材料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體,以駁倒亞里士多德認為的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實驗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它的下降速度與重量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會以同樣的速度落地. 2、萊特兄弟經(jīng)過成千上萬次實驗,發(fā)明了飛機. 3、愛迪生經(jīng)過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發(fā)明了電燈. 4、居里夫人經(jīng)過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終于提煉出了“鐳” .
隆昌縣推程: ______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國物理學家.生于密執(zhí)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
隆昌縣推程: ______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是這一段嗎?如果是,作者在這里是想通過上面的論證來說明之所以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大,是因為人們通常不重視實驗,且不會正確進行實驗所致.同樣道理,學術史上的進展只靠少數(shù)人發(fā)現(xiàn),也是因為這少數(shù)人重視實驗且會正確進行實驗所致.作者在這里無非是想說實驗對于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將實驗的重要性說的少,而將如何正確實驗說得多了些.
隆昌縣推程: ______[答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課文目錄 閱讀 第一單元 1、沁園春?雪(毛澤東) 2、雨說(鄭愁予) 3、星星變奏曲(江河) 4、外國詩兩首 蛔蛔與蛐蛐 夜(葉賽寧)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 5、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