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留有多少人? 留姓在全國有多少人?
留姓在浙江青田系有近8000人口,衢州1500左右,福建有2500左右,江西有1500左右,長沙幾百,河南幾百。
中國姓留的人不足一千人。
都(D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時的鄭國,以祖字為氏。據(jù)《姓苑》載,春秋初年,鄭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公子闋,字子都。他是當時聞名全國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鄭莊公的欣賞。他死以后,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姓,稱為都姓。
2、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為氏。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詳),所以稱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有單姓都的,就成為都氏的一支。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陽(今天的河南省境內(nèi))。
得姓始祖:子都。根據(jù)考證,都姓是來自春秋時代的的齊國及鄭國,他們的祖先,出身于齊的黎陽郡,系出公都氏,齊公族大夫子都之后,出身于鄭國的公族。這就是《姓氏考略》上說的,通鑒胡三省注出:“鄭公孫閼,字子都,后以為氏。”春秋時代的鄭國,位于現(xiàn)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是傳自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的后代子孫,是距今大約2800年前開始,就在這里世代相襲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孫閼,由于其字為子都,所以他的子孫后來就“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都,發(fā)展成了一個古老的家族。都氏后人尊子都為都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孫閼(子都)后裔。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子都長相英俊。勇力過人,深得鄭莊公寵幸,因此變得日益驕橫。莊公有個得力助手叫穎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機會用暗箭將穎考叔射死。莊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師詛咒兇手。子都心中有鬼,結(jié)果竟然因神經(jīng)高度緊張而死。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為姓氏的,這就是都氏。鄭國大約經(jīng)過500年左右時間,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以后,經(jīng)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又以山東省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到了宋、明之際,我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jīng)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業(yè)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關(guān)于“都”姓的來歷,蒙古的一支,沒有姓氏,只有官職名,祖先是一個叫必里海的人,官職是都達魯花赤,分管當?shù)貙幒V莸拈L官。據(jù)《辭海》中對“達魯花赤”解釋為:蒙語,譯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漢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縣均設(shè)達魯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以掌實權(quán)。據(jù)《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資料第八輯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統(tǒng)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續(xù)下來,現(xiàn)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孫。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東省牟平縣姜格莊鎮(zhèn)北頭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譜中記載,都姓始祖諱必里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負責管理當?shù)剀娛潞娃r(nóng)業(yè)。后明太祖賜給家族都姓。
你看看是不是能在公安系統(tǒng)查到?
中國姓氏里有姓留的嗎?
有留姓,留姓源于伊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zhèn)附近山區(qū),東流經(jīng)賀家坪、...
中國古代皇家的姓氏是國姓,是不是意味普通人不能姓,要改姓。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普通人不能擁有自己的姓氏。事實上,每個朝代都有成千上萬的普通姓氏,這些姓氏在民間廣泛流傳。即使在國姓盛行的時代,普通人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姓氏,不過他們可能不會享受到與國姓相同的社會地位。到了宋朝,趙氏成為了國姓。盡管趙姓在當時非常顯赫,但民間仍然存在大量的其他姓氏,如...
請問中國12國姓有哪些?建立了哪些朝代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shù)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相傳人類始祖黃帝軒轅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黃帝給了他們12個姓,以后世代沿襲,使用至今。后人據(jù)《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
哪幾個姓氏最讓人尷尬,后來導致其族人紛紛改姓?
這個茍姓在晉國是個強族,但后來因為一些原因被人陷害,為了逃難,荀氏只好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茍姓。據(jù)統(tǒng)計,全國大約有三十三萬這個姓氏的人,大部分分布在四川。茍姓在歷史上比較少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戰(zhàn)國時期將領(lǐng)茍變,茍姓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尷尬,主要是因為“茍”與“狗”同音。
賜姓背后有說法,古人被賜國姓之后,會有哪些不便?
但是,對于被賜國姓的人而言,那就完全不一樣了。畢竟姓氏為中國人最基本的“根”,如果皇帝賜了你“李”、“朱”類的國姓,你還去祭拜自己“張”、“王”等“異姓”的人,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畢竟,祭祀有宗室之說,祭祖也要...
嬴氏,大秦帝國的國姓,為什么后代很少?
保留下來的兩支,一支就是秦朝皇族,但可惜被秦二世和項羽殺盡,另一支則是依然留在山東一代沒有遷徙過的嬴姓后人。不過秦朝滅亡后,山東一代的嬴姓宗族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也緩慢的遷徙到了全國各地,如今以嬴為姓的人在全國大概有不到1萬人,江蘇、四川等地最多。
有姓國的嗎?
唐王朝拆分了百濟國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馬韓都督府、東明都督府、金漣都督府、德安五個都督府,郞將劉仁愿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則將義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將領(lǐng)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余人等皆擄至唐朝陪都洛陽,后義慈王病死在洛陽,賜謚號為“紹”,葬于北邙山。百濟國...
為什么古代女子和男子有的叫什么氏卻沒有名字?
防止血緣婚配而發(fā)明的相應識別標志。女子出嫁以后,姓都會跟隨丈夫,本姓則棄之不用,因此姓是可以變化的。氏則是古代貴族以屬國、官位為氏,表示這個人身份尊貴,氏多為固定,由皇上授予,不可變。男子叫“氏”,多半是其地位最貴,江湖名聲較高,是一種尊稱,而女子叫“氏”,則是一種標記。
現(xiàn)在還有姓司馬的嗎
當然有啊,很少會有改姓,一般家族都會覺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不會輕易改的,除非有滅族的風險否則是不會改的,不過司馬家族確實有傳言說有一部分人改過,分成兩種,一種姓司,一種姓馮。不過現(xiàn)在確實還是有姓司馬的、歐陽、上官之類的 如今,司馬氏仍為復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
為什么嬴姓自從秦朝以后就沒怎么聽說了,是這個姓氏家族被滅了還是改姓...
山東臨沂市河東區(qū)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約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約有4000人。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后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后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后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于處于一個擁有特權(quán)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相關(guān)評說:
滁州市端面: ______ 中國的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在人們熟悉的“百家姓”背后,還隱藏著約 4000 個不常見的姓氏和20000個鮮為人知的姓氏.據(jù)國內(nèi)姓氏文化權(quán)威機...
滁州市端面: ______ 陳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10姓,在當代中國為第5姓,約有5800多萬人.
滁州市端面: ______ 當代漢族馬姓的人口已有1260萬,躍居全國大姓的第十九位,大約占全國當代人口的1%,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姓馬的人至少有10個.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馬姓人口由78萬激增到近1250萬,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
滁州市端面: ______ 約1000多萬.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31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如今,邢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河南等省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約占全國漢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滁州市端面: ______ 排名: 2 姓: 王 由來: 根據(jù)專家考證,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后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后裔,因本...
滁州市端面: ______ 潘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四十三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漢族人口約118295萬 所以中國姓潘的人有——118295萬*0.42%=約497萬 即 中國姓潘的約有497萬人
滁州市端面: ______ 應該有50至100
滁州市端面: ______ 32萬
滁州市端面: ______ 全國鹿姓人口超過5萬,大多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和江蘇,有45個比較集中的聚居區(qū),其他的就很分散了, 河南封丘縣曹崗鄉(xiāng)鹿合村及其周邊村莊居住有1000余人, 江蘇省沛縣鹿樓鎮(zhèn)有上萬人,這是全國最大的鹿姓人口聚居區(qū).
滁州市端面: ______ 約占全國漢族人口5.38%,為中國人口第四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