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六祖惠能大師四句偈中的一句)詳細(xì)資料大全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菩提本無樹
- 年代 :初唐
- 作者 :惠能
- 體裁 :詩偈
作者介紹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yè)養(yǎng)母度日。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后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因當(dāng)時佛教內(nèi)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后藏跡于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后,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眾無數(shù)。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六祖圓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當(dāng)時正值南方炎熱潮濕天氣,他的肉身未經(jīng)任何防腐處理,一直保留至今,將近1300多年的時間里沒有腐爛。 抗日時期日本軍人進(jìn)駐到南華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將六祖的尸身從后面剖開一處,發(fā)現(xiàn)五臟六腑都完好無損,才相信佛法無邊,將身體重新安好,頂禮而退。現(xiàn)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廣東韶關(guān)南華寺。原文
菩提偈 ①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 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義 :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作品賞析
詞語出處
1、此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關(guān)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jīng)》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后,“遂喚秀上座于堂內(nèi)”,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據(jù)《壇經(jīng)》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qū)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qiáng)調(diào)“時時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guān)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jīng)》第二十節(jié),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chǔ)。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后來的中國哲學(xué)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2、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于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jīng)》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xué)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墻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后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么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zhí)著。菩提本來什么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么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zhí)著,所謂‘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怎么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么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么都沒有,塵埃又從那里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jìn)而產(chǎn)生貪嗔癡,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恒的,不應(yīng)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并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zhí)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zhí)著,你執(zhí)著它做什么?你執(zhí)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zhí)著些什么? 菩提本無樹②,明鏡亦非臺③。 佛性常清凈④,何處有塵埃⑤!注釋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②樹:這里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jù)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jié)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jīng)閣旁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棵菩提樹。 ③明鏡:據(jù)《資持記》下二之三曰:“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yīng)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明鏡是明凈之鏡的縮寫。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凈。照俗故是明。明故則像亮假顯。凈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凈鏡。臺:指實物之鏡 ④佛性:是梵漢并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fā)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助修行目標(biāo)和理想境界。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臺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jié)為兩種佛性,華嚴(yán)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qū)別開來。清凈:佛教術(shù)語,遠(yuǎn)惡行,離惑垢,稱為清凈。 ⑤塵埃:佛教術(shù)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wù)。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wù)不凈,故稱塵務(wù)。 3.龍棘子的傳說 故事《龍棘子的傳說》作者--苦痕 神鳥沒有出現(xiàn),倒是遇上了一位老僧,老僧年逾古稀,慈眉善目,矍鑠有神,身著褐色衲衣,肩挎布袋,腳踏芒鞋,走起路來身輕如燕,雙方驚疑之間,還是老僧先說話了。“阿彌陀佛,能否看一看施主的念珠?” “我不懂佛,自己串的,只是用來辟邪。” “佛懂你,施主戴的念珠,似曾相識,傳說中記載是一種名貴的樹生長的,老衲為找這樣的菩提子,尋遍天下沒有找到,卻在龍山里遇到了,這是難得的機(jī)緣,能否告訴老衲是什么樹木?” “這樹滿山都是,就是那種棘子果啊。”盧能順手指向最近的一棵。 “老衲都嘗過了,形狀、紋路都不對,請施主幫我摘點。” “這個我也找不到。” “敢問施主的是從哪棵樹上摘得?” “說來話長…….”盧能把如何遇鳳、如何嘗果之事,一一道來。說完摘下串珠,遞給老僧。 老僧接過串珠,仔細(xì)的端詳一番,順手盤了起來,嘆道:“阿彌陀佛,自禮空王,終開法悟。佛人居佛地,佛地佛人居,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乃神來法器,真正的東方菩提子念珠。” “草民不解,還望示下。” 老僧還了念珠,摘下布袋,席地而坐,說道:“施主請坐。老衲以為智慧果必長在智慧樹上,菩提子必有菩提樹,始終悟不出道來,而看到這龍山棘子,聽了你的遇鳳嘗果,如醍醐灌頂,菩提莫問出處,智慧在于頓悟。” “大師的意思是菩提本無樹,下下人也有上上智。請問大師,神鳥說的開心性,惠者自能,又是何意?” 老僧一聽,此人出語不凡,心里先是驚異!隨后說道:“這個,老衲只能說是禪意了,惠者大徹也,可以教化,可以度人,可以識人。能者大悟也,只能心領(lǐng),可以度己,可以識己。” “神鳥的意思是…讓心進(jìn)入佛境。”
菩提本無樹(六祖惠能大師四句偈中的一句)詳細(xì)資料大全
1. 菩提本無樹:這句話出自六祖惠能大師的四句偈,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簡辯,自證菩提。2. 惠能大師: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yè)養(yǎng)母度日。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翻譯為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是。菩提偈 [作者] 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的原文
菩提偈①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文解釋: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
菩提本無樹下一句是什么意思菩提本無樹的全文是什么
1、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譯文:菩提本來無樹,明鏡也不是臺,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出自——六祖惠能《菩提偈》。3、“菩提本無樹”是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4、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為: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出處: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文白話釋義: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歷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誰的詩?
菩提偈·菩提本無樹原文解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是什么意思?
《菩提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四句偈出自六祖惠能大師,是對神秀和惠能原有偈子的進(jìn)一步闡釋。1. 神秀的偈子表達(dá)了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如同菩提樹一般,心靈如明鏡臺般保持清凈,不斷努力去除塵埃,以保持內(nèi)心的明凈。2. ...
菩提本無樹下一句是什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釋義: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菩提樹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幾句是什么意思_百度...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么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zhí)著。菩提本來什么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么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 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是什么_百度...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jīng)》。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jīng)》是后人根據(jù)禪宗六祖惠能講法時說過的話編著而成。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意思是說:身體就是...
相關(guān)評說:
定南縣限期: ______ 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于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jīng)》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xué)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
定南縣限期: ______ 1、“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2、原文 菩提偈①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3、解釋:...
定南縣限期: ______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jīng)》.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jīng)》是后人根據(jù)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
定南縣限期: ______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偈語頓悟法門,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偈語漸悟法門,
定南縣限期: ______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定南縣限期: ______ 菩提本無樹說法原因:菩提形容覺道無形無相,怎么會有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zhí)著.所以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
定南縣限期: ______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定南縣限期: ______ 這是六組慧能的做的偈子,因由是神秀也做了一個偈子內(nèi)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之后六祖慧能也在這個偈子的旁邊做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單單解釋這句菩提本無樹的話,所以六祖的意思是菩提不是樹,在佛家來講煩惱即菩提,降服了煩惱真正的智慧才能體現(xiàn).
定南縣限期: ______ 菩提偈 朝代:唐代 作者:惠能 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定南縣限期: ______[答案] 直譯無非就是:bodhi is not a tree originally. 此句為六祖慧能所說的一首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得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dāng)年,年輕的悉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