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文言文
1. 傳的文言文解釋有哪些
傳:傳 chuán
動詞義:
1、傳遞;傳送。
速于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傳授。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3、讓位;傳代。
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孟子》
4、留傳。
功如丘山,名傳后時。——《鹽鐵論·非鞅》
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居第當傳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5、充分或確切地表明;表達。
傳神寫照。——《世說新語·巧藝》
6、召;叫來;發(fā)出命令叫人來。
老太太那里傳晚飯了。——《紅樓夢》
傳:傳 zhuàn
動詞義:
1、作傳;記載。
漢史既傳其事,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
2、為作傳。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轉(zhuǎn)》:“傳其事以為官戒。”
3、注釋、解釋。
名詞義:
1、傳記。
2、注釋、解釋的文字。
2. 陳循傳文言文和譯文
文言文:(景泰)二年十二月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帝欲易太子,內(nèi)畏諸閣臣,先期賜(陳)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加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逾月,帝復賜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xiāng)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帝亦不罪。
譯文:景泰)二年十二月,晉升為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帝想更換太子,內(nèi)畏懼各位內(nèi)閣大臣,事先賜予(陳)沿等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鐵的。等到下詔議,陳循等人于是不敢勸諫,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任命太子令旨賜給百官銀兩布帛。過了一個月,上帝又賜陳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照舊。沿子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鄉(xiāng)試落榜,相互構陷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人彈劾。皇帝也不罪。
3. 阮元傳文言文全文翻譯
清史稿阮元傳
【原文】
阮元,字伯元,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召對,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復得一人!”嘉慶四年,署理浙江巡撫,尋實授。海寇擾浙歷數(shù)年,沿海土匪勾結為患。元征集群議為弭盜之策,造船炮,練陸師,杜接濟。五年夏,寇大至,元赴臺州督剿,請以定海鎮(zhèn)總兵李長庚總統(tǒng)三鎮(zhèn)水師,并調(diào)粵、閩兵會剿,浙洋漸清。十年,元丁父憂去職,十二年,服闋,授兵部侍郎,復命為浙江巡撫。元兩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方督師寧波時,奏請學政劉鳳誥代辦鄉(xiāng)試監(jiān)臨,有聯(lián)號弊,為言官論劾,遣使鞫實,詔斥徇庇,褫職,予編修,在文穎館行走。累遷內(nèi)閣學士,遷工部侍郎,出為漕運總督。二十二年,調(diào)兩廣總督。先一年,英吉利貢使入京,未成禮而回,遂漸跋扈。元增建大黃滘、大虎山兩炮臺,分兵駐守。迭疏陳預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強桀驁,性復貪利。宜鎮(zhèn)以威,不可盡以德綏。彼之船堅炮利,技長于水短于陸。定例外國貨船不許擅入內(nèi)洋,儻違例禁,即宜隨機應變,量加懲創(chuàng)。各國知彼犯我禁,非我輕啟釁也。”終元任,兵船不至。道光六年調(diào)云貴總督滇鹽久敝歲絀課十余萬元劾罷蠹吏力杜漏私鹽井衰旺不齊調(diào)劑抵補逾年課有溢銷酌撥邊用騰越邊外野人時入內(nèi)地劫掠,而保山等處邊民曰傈僳,以墾山射獵為生,可用,乃募僳僳三百戶屯種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課充費,歲有擴充。野人畏威,漸有降附者。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優(yōu)詔賜恤,謚文達。(節(jié)選自《清史稿•阮元傳》)
【參考譯文】
阮元字伯元,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進士,皇上召見阮元,讓他回答有著政事、經(jīng)義等方面的問題,(“召對”結束后)皇上高興地說:“想不到朕八十歲以后又得到一個人才。”嘉慶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撫,不久正式擔任此職。(當時)海盜襲擾浙江沿海已經(jīng)很多年,并且與沿海土匪相互勾結成為禍患。阮元征求、收集大家的意見制定了消滅海盜的策略,建造船只大炮,訓練陸上軍隊,杜絕對海盜的支援。嘉慶五年夏天,海寇大舉襲擾,阮元趕赴臺州督軍征剿,請求(朝廷)讓定海鎮(zhèn)總兵李長庚統(tǒng)一指揮三個鎮(zhèn)的水師,同時調(diào)遣廣東、福建的軍隊聯(lián)合剿匪,浙江沿海一帶的洋面慢慢變得清靜。嘉慶十年,阮元遭逢父親喪事而離職守孝。嘉慶十二年,阮元服喪期滿,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后來)再次受命擔任浙江巡撫。阮元先后兩次治理浙江,有很多德政,(其中)平定海寇的功績尤其突出。當年阮元在寧波督師征剿盜匪時,上奏朝廷請求由浙江學政劉鳳誥代替他擔任浙江鄉(xiāng)試的監(jiān)臨(“監(jiān)臨”負責鄉(xiāng)試監(jiān)察工作,一般由主要官員擔任)一職,(鄉(xiāng)試時)發(fā)生了串聯(lián)舞弊的事件,阮元被諫官彈劾,進行派使臣來調(diào)查審訊,從實了案情,皇上下詔斥責阮元徇私包庇,剝奪了阮元的職務,讓他改任編修,在文穎館(“文穎館”指朝廷編纂館。乾隆下令編《皇清文穎》,嘉慶下令編《續(xù)皇清文穎》,故名)參與相關工作。多次升遷后擔任內(nèi)閣學士,(又)調(diào)任工部侍郎,(后來)調(diào)出京城擔任漕運總督。嘉慶二十二年,調(diào)任湖廣總督。(在他任湖廣總督的)前一年,英國前來進貢的使臣到達京城,沒有完成(朝見皇上的)禮儀就回去了,于是(英國人)逐漸地蠻橫無禮起來。阮元(到任后)擴建大黃滘、大虎山兩處炮臺,分別派兵把守。他連續(xù)上疏陳述要提前防備外國人引發(fā)的禍患,主要內(nèi)容為:“英吉利依仗國力強大桀驁不馴,其本性又貪圖利益。應當用威力鎮(zhèn)住他們,不能完全用恩德來安撫。他們的艦船堅固,大炮厲害,在作戰(zhàn)技能方面擅長海戰(zhàn)而不善于在陸地作戰(zhàn)。按慣例外國的貨船是不許擅自進入內(nèi)海的,如果違反例行的禁令,我們就應該隨機應變,適當加以懲戒。各國也會知道是他們違反了我國的禁令,不是我國輕率地挑起事端。”一直到阮元任職結束,外國的兵船沒敢來。道光六年,阮元調(diào)任云貴總督,云南鹽政久已衰敝,每年虧空鹽稅達十多萬,阮元彈劾罷免了貪污的官吏,全力杜絕鹽政的漏洞和走私,(各地)鹽井產(chǎn)量衰減和豐產(chǎn)情況不等,官府就出面進行調(diào)劑補充,過了一年稅收除了上交的還有盈余,酌情調(diào)撥為邊防費用。騰越邊境以外的土人時常進入內(nèi)地搶劫掠奪,而保山等地有僳僳族邊民,他們以開墾荒山和打獵為生,官府可以將他們用起來,于是招募了三百戶傈僳邊民集中開荒種地,借用他們抵御外土人的襲擾,就用盈余的鹽稅作為開展這項工作的經(jīng)費,逐年增加。境外土人害怕這種威勢,漸漸地就有了來投降歸附的人。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六歲,皇上下詔給以高度評價和優(yōu)厚撫恤,謚號文達。
4. 《白居易傳》古文翻譯
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么東西都貴,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后非常喜歡他,召見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
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夸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
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頭,其實并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后,又調(diào)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有一年,河北發(fā)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采納,于是請求外調(diào),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原文:
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
老夫前言戲之耳。”貞元十六年,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馀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
久之,轉(zhuǎn)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出處:出自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白居易傳》主要對詩人白居易的一生做了一個傳記。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jīng)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guī)矩,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貶官江州(現(xiàn)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nóng)田經(jīng)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
白居易還規(guī)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nóng)田時,要及時封閉;發(fā)現(xiàn)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啥叫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文言或古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古代漢語書面語,以“文言”這種古代書面語寫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1、“文言”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周易·文言》中,本為“文飾之言”,現(xiàn)代發(fā)展為與“白話文”相對的概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歷史上呈現(xiàn)出從先秦兩漢...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jīng)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fā)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1、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
文言文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第一個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個字“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由此可見,“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
什么叫文言文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
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級上冊文言文:1、《童趣》沈復。2、《論語》十則。3、《山市》蒲松齡。4、《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5、《詠雪》。6、《陳太丘與友期》。7、《寓言四則》。8、《智子疑鄰》。9、《塞翁失馬》。二、七年級下冊文言文:1、《傷仲永》王安石。2、《孫權勸學》、《資治通鑒》。3、...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形式。以下是關于文言文的 定義與起源:文言文是中國古代主要用于書面表達的一種語言形式,它主要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發(fā)展而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記載文字的物品有限,因此文言文逐漸發(fā)展出一種簡練、注重表達效率的書寫方式。特點與文體:文言文注重典故、駢驪對仗和...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是祖先們使用的書面表達方式。具體解釋如下:歷史背景:文言文是古代中國人用于書寫和記錄歷史、文學、哲學等各方面內(nèi)容的語言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關系: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存在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雖然現(xiàn)代漢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可以從文言文中找到其...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一、拼音:文言文:wén yán wén。二、詳細釋義:第一個“文”字,為“紋”,修飾之意。“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就是修飾過的語言,即書面語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最后一...
為什么叫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吃飯了嗎?”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兩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種是在當時口語的...
相關評說: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括號內(nèi)為譯文:韋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為關右著姓.(韋世康,京兆杜陵人,韋家世世代代都是關內(nèi)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時即沉穩(wěn)敏捷,有器度.)年十歲,州辟主簿.(十歲,州里任他為主簿.)在魏...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1、晁錯傳 晁錯,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錯為太子家令.是時匈奴強,數(shù)寇邊,上發(fā)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由是遷中大夫.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 范晷[1] ,字彥長,南陽順陽人.少游學清河,遂徙家僑居.郡命為五官掾,歷河內(nèi)郡丞.太守裴楷雅知之,薦為侍御史.調(diào)補上谷太守,遭喪不之官.后為司徒左長史,轉(zhuǎn)馮翊太守,甚有政能,善于綏撫,百姓愛悅之.征拜少府,出為涼州刺史,轉(zhuǎn)雍州.于時西土荒毀,氏羌蹈藉,田桑失收,百姓困弊,晷傾心化導,勸以農(nóng)桑,所部甚賴之.元康中,加左將軍,卒于官.二子:廣、稚.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 【原文】 李孝子傳 袁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字裕光.父巖士,生孝子十年歿,家無旨畜①,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養(yǎng)親,兒取也.兒不養(yǎng)母,乃藉母養(yǎng)兒,兒心何安】!”遂棄書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已...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 徐勉字修仁,是東海郯人.徐勉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很小就自我勉勵,恪守高潔的節(jié)操.六歲時,恰逢連綿大雨,家人祈禱放晴,徐勉隨意寫了一篇禱文,竟被有名望有...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 索之固的固 能以事宋者事?lián)Q上的第一個事 天祥泫染出涕的涕 天祥臨刑殊從容的殊 固:堅決,堅定 “索之固”為省略句.譯為:(張弘范)堅決要求(文天祥寫勸降信). 事:服侍,侍奉 “能以事宋者事?lián)Q上”應為“能以事宋者事皇上”譯為:能夠用侍奉宋王的心意侍奉大元皇上. 涕:眼淚 “天祥泫染出涕”應為“天祥泫然出涕”譯為:文天祥潸然淚下. 殊:很,甚 “天祥臨刑殊從容”譯為:文天祥將要被處決時很淡定.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譯文分析供參考: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他六歲就懂得寫文章,構思毫無凝滯,文章感情豪邁奔放,與兄王勔、王勮的才華相當.他父親的朋友杜易簡常常稱贊他們說:“這是王家的三棵珠樹啊.”沛王李賢聽說了他的名聲,召他為...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甫里先生,人們看見他在甫里耕種,所以這樣叫他.先生的個性放縱不拘,喜歡讀古代圣人的書,其中最喜歡《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見文中子王仲淹所寫的一本書,其中說“《春秋三傳》寫出之后,《春秋》就失去其意義了”,他很贊同這...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謝翱,字皋羽,福建長溪人.他的父親謝鑰為人非常講孝道,為母親服喪期間,悲傷地拆掉自己的房屋住在墓邊守孝,并且終身沒有做過官,精通《春秋》,寫了《春秋衍義》《左氏辨證》,流行于世.謝翱沒有考中進士,落魄地住在漳、...
上林縣驅(qū)動: ______[答案] 是黃巢的詩嗎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 菊花在颯颯西風中栽滿園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來,將來我要是當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變自然規(guī)律,叫菊花也在春天開放,好與桃花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