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字致中的文言文翻譯
【原文】張本,字致中,東阿人。洪武中,自國子生授江都知縣。燕兵至揚州,御史王彬據(jù)城抗,為守將所縛。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慶成率先歸附,命與本并為揚州知府,偕見任知府譚友德,同涖府事。尋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永樂四年召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帶辦事。明年五月復(fù)官。尋以奏牘書銜誤左為右,為給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
七年,皇太子監(jiān)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yī)馳視。十九年將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車挽運。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餉。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書兼掌都察院事。召見,言時政得失,且請嚴飭武備。帝嘉納之,遂留行在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軍匠家口隸錦衣衛(wèi)。本言:“軍匠二萬六千人,屬二百四十五衛(wèi)所,為匠者暫役其一丁。若盡取以來,家以三四丁計之,數(shù)近十萬。軍伍既缺,人情驚駭,不可。”帝善本言。
征漢庶人,從調(diào)兵食。庶人就擒,命撫輯其眾,而錄其余黨。還以軍政久敝,奸人用貸脫籍,而援平民實伍,言于帝。擇廷臣四出厘正之。時馬大孳息,畿內(nèi)軍民為畜牧所困。本請分牧于山東、河南及大名諸府。山東、河南養(yǎng)馬自此始。
晉王濟熿坐不軌奪爵,本奉命散其護衛(wèi)軍于邊鎮(zhèn)。
四年命兼太子賓客。戶部以官田租減,度支不給,請減外官俸及生員軍士月給。帝以軍士艱,不聽減。余下廷議燃纖,本等持不可,乃止。
陽武侯薛祿城獨石諸戍成,本往計守御之宜。還奏稱旨,命兼掌戶部。本慮邊食不足,而諸邊比歲稔,請出絲麻布帛輸邊易谷,多者三四十萬石,少者亦十萬石,儲偫頓充。
六年病卒,賜賻三萬緡,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執(zhí)持,尚刻少恕。錄高煦黨,脅從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銀器各一案,因以賜之。獨本案設(shè)陶器,諭曰:“卿號‘窮張’,銀器無所用。”本頓首謝,其為上知如此。
【參考譯文】張本,字致中,東阿縣人。洪武年間,以國子監(jiān)生身份被任命為江都知縣。燕王軍隊到達揚州時,御史王彬據(jù)城抵抗,被守將捆綁。張本帶領(lǐng)父老迎接投降。成祖因滁州、泰州的知州房吉、田慶成首先歸附,命他與張本一同擔任揚州知府,與現(xiàn)任知府譚友德一同處理知府事務(wù)。不久提升他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永樂四年,被征召為工部左侍郎。因事免官,但仍戴罪辦事。第二年五月恢復(fù)官職。不久因奏牘寫職銜誤將“左”寫為“右”,被給事中彈劾。皇帝命他改授為本部右侍郎并寬恕了他的罪。
永樂七年,皇太子監(jiān)國,他被任命為刑部右侍郎。擅長揭露壞人。被命令督察北河航運。他親自視察,設(shè)立制度,使船只得以暢行無阻。正值疾病發(fā)作,太子賜給他狐皮大衣和冠鈔,派遣太醫(yī)速去探視。永樂十九年,成祖將北征,命他與王彰分別前往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督察有關(guān)部門制造車輛和挽運工作。第二年就命他督察北征的糧餉。
仁宗即位后,他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事。被召見時,他多次談?wù)摃r政得失,并請求嚴格整飭軍備。仁宗皇帝非常贊賞并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他被留在兵部辦事。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請求征召軍匠家屬隸屬錦衣衛(wèi)。張本說:“軍匠有二萬六千人,分屬二百四十五個衛(wèi)所,做軍匠的人家暫時役使其一口人。如果全都招來,每家按三四口人計算,數(shù)量將近十萬。這樣既使軍員缺乏,又使人驚駭,不可。”宣宗認為張本說得對。
征討漢庶人(指因叛亂被貶為庶人的漢王朱高煦)時,張本隨從調(diào)配軍糧。漢王被擒,皇帝命他安撫其部屬,并登記其余黨。回京后,他把軍政長時間衰敗,奸人用錢脫免軍籍,而引用平民充實隊伍的情況報告給皇帝。皇帝選擇朝臣四處去改正這種情況。當時馬繁衍很快,京城地區(qū)內(nèi)軍民被畜牧所困擾。張本請求將馬分牧于山東、河南及大名諸府。山東、河南養(yǎng)馬從此開始。
晉王朱濟熿因圖謀不軌被奪去爵位,張本奉命將他的護衛(wèi)軍分散到各個邊鎮(zhèn)。
宣德四年,兼任太子賓客。戶部以官田租稅減少,經(jīng)費不足為由,請求減少京外官、生員和軍士的月俸。宣宗認為軍士很艱辛,不能減少,把這一建議交給群臣討論。張本等大臣認為不能減少,這個提議才廢止。
陽武侯薛祿城獨石諸戍成,張本前往與他謀劃守御的事宜。回京后奏疏符合皇帝的旨意,命他兼掌戶部。張本考慮到邊鎮(zhèn)軍食供給不足,而近年來各個邊鎮(zhèn)糧食豐收,他就請求朝廷拿出絲麻布帛運到邊鎮(zhèn)交換糧食,多的達到三四十萬石,少的也有十萬石,儲備頓時充實。
宣德六年病逝,皇帝賞賜他三萬緡錢作為喪葬費,葬祭儀式待遇非常優(yōu)厚。
張本廉潔正直有操守,尚刻很少寬恕人。登記朱高煦的余黨,脅從者大多不能免罪。成祖宴請近臣,銀器每人一桌,因此拿來賞賜給他們。唯獨張本的桌上擺設(shè)的是陶器,皇上說:“您號為‘窮張’,銀器沒什么用。”張本扣頭表示感謝,他被皇上了解到這種地步。
張本字致中的文言文翻譯
【參考譯文】張本,字致中,東阿縣人。洪武年間,以國子監(jiān)生身份被任命為江都知縣。燕王軍隊到達揚州時,御史王彬據(jù)城抵抗,被守將捆綁。張本帶領(lǐng)父老迎接投降。成祖因滁州、泰州的知州房吉、田慶成首先歸附,命他與張本一同擔任揚州知府,與現(xiàn)任知府譚友德一同處理知府事務(wù)。不久提升他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張本明代人物
明朝初年,有位名叫張本的大臣,字致中,出身東阿。他憑借國子監(jiān)生的身份,被任命為江都知縣。當燕兵攻至揚州時,御史王彬據(jù)城堅守,但最終被擒,張本則率領(lǐng)當?shù)馗咐线x擇投降。朱棣皇帝對張本的表現(xiàn)贊賞有加,任命他為揚州知府,并逐步提升至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四年,他被委任為工部左侍郎,但因奏...
翻譯 幸親造其廬,必為我致之〈看補充〉
劉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強學(xué),日誦數(shù)千言。逾冠,以鄉(xiāng)舉詣太 學(xué)。時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挾元佑書,自是伊、洛之學(xué)不行。勉之求得其書,每 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潛抄而默誦之。譙定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游,邃《易》學(xué),遂師事之。已而厭科舉業(yè),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
張本家族墓簡介
張本家族墓位于東阿縣銅城辦事處王宗湯村西300米處,作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承載著一段歷史的回憶。張本,字致中,是東阿縣銅城辦事處張大人集村人。在明洪武年間,他從國子生晉升為江都知縣。當燕王朱棣南下靖難時,張本開城迎降,不僅升任揚州知府,后來更是擔任了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
張本墓地簡介
張本,字致中,生于1366年,逝于1431年,是東阿縣張大人集村的杰出人物。他在明洪武年間,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從國子生晉升為江都知縣。當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南下時,張本選擇開城歸降,因此被提升為揚州知府,后來又擔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在永樂年間,他的官職不斷晉升,曾擔任過工布左侍郎、刑部右侍郎...
張本字致中的文言文翻譯
尋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四年召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帶辦事。明年五月復(fù)官。尋以奏牘書銜誤左為右,為給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監(jiān)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yī)馳視。...
相關(guān)評說:
上虞市齒條: ______ 那時胡宗憲統(tǒng)率諸路軍隊,威振東南,部下將士晉見都是跪著說話,匍匐進退,不敢仰視;而作為下屬的一個秀才,文長卻傲然自得,隨心行事,任意談笑,,絲毫沒有畏懼顧慮. 徐文長傳 [明]袁宏道 文長為山陰秀才,大試輒不利...
上虞市齒條: ______ 義田記 (作者:錢公輔)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日食...
上虞市齒條: ______ 原文:艾子好飲,少醒日.門生相與謀曰:“此不可以諫止,唯以險事怵之,宜可誡.”一日,大飲而噦.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臟方能活,今公因飲而出一臟,止四臟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視而笑曰:“唐三藏猶可活,況有四耶? 翻譯:艾子喜歡喝酒,很少清醒.門生互相計劃:也不好勸他,我們只能用些險招數(shù)嚇他,或許能成.有一天艾子喝吐了,門人悄悄把豬大腸放到嘔吐物里,給他看:人都要有五臟,您因為喝酒吐出一個來,只有四臟了,怎么活啊?艾子無視的笑笑:唐三藏都能活,何況我有四個呢...
上虞市齒條: ______ 寬容大量原文韓魏公知北都,有中外親獻玉盞一只,云耕者入壞冢而得,表里無纖瑕可指,蓋絕寶也!公以百金答之,尤為寶愛.乃開醇,召漕使顯官,特設(shè)一卓,覆以繡衣,致玉盞其上,...
上虞市齒條: ______ 子僑包藏禍心:譯文: 西郭子僑、公孫詭隨和涉虛喜歡掩飾自己的身份出行,常在黑夜里翻越鄰居的墻頭,鄰居十分討厭他們,所以便在他們來往的墻角下挖了糞坑,修建廁所. 一晚,他們又經(jīng)過.子僑先翻墻而掉入糞坑,沒有說...
上虞市齒條: ______ 秦朝時和我一起游歷,項伯殺人(潛逃),我救了他的命.
上虞市齒條: ______ 魯 宗 道 宋魯宗道為諭德日,真宗嘗有所召,使者及門,宗道不在,移時乃自仁和肆飲歸.中使先入與約,曰:“上怪公來遲,當托何事以對?”宗道曰:“但以實告.”曰:“然則當?shù)米?”宗道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