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達芬奇 關于達芬奇
達芬奇(da Vinci) 并不是姓,而是表示文西城出身之意。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意思是文西城梅瑟·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
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機械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fā)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qū)的芬奇鎮(zhèn),卒于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nóng)婦,他15羅來 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 作于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巖間圣母》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xiàn)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天才少年
達·芬奇誕生在意大利芬奇鎮(zhèn)附近的安基亞諾村,芬奇鎮(zhèn)靠近佛羅倫薩。父親是當?shù)赜忻墓C人,家庭富有。達·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琵琶,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當時,皮埃羅受一位農(nóng)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chǎn)生的效果。”皮埃羅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委羅基奧的畫舫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jīng)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實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xiàn)大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并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突然產(chǎn)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么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他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研究者、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藝術家。
科學巨匠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tǒng)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象《圣經(jīng)》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jīng)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并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后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辟了道路。
● 天文。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 物理。達·芬奇重新發(fā)現(xiàn)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fā)現(xiàn)了慣性原理,后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后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chǎn)生了動搖。他發(fā)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 醫(yī)學。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yī)學。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xiàn)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yǎng)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fā)現(xiàn)心臟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chǎn)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后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fā)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 建筑。在建筑方面,達·芬奇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圓屋頂建筑和城市下水道。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筑時,具體規(guī)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
● 水利工程。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并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jīng)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nóng)田灌溉,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 軍事和機械。達·芬奇的研究和發(fā)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fā)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起重機等等。
● 地質學。達·芬奇根據(jù)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后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fā)現(xiàn)頗為近似。并且在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余英里。
他還在數(shù)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者。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shù)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fā)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發(fā)現(xiàn)。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fā)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 他是直升機之祖
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早在萊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開創(chuàng)人類飛行的歷史。
“如果他當初發(fā)表了他的著作的話,科學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猜測這種情況對人類的學術與社會的進步,當然是毫無用處的,但是我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如果真有這種情況發(fā)生的話,人類的學術和社會的演變一定都會大不相同,”科學史家丹皮爾津津樂道的這位科學巨人正是達·芬奇。
事實上,達·芬奇時代的人們也與前人一樣,有著飛行的夢想。在佛羅倫薩呆了一段時間后,達·芬奇又來到米蘭。1483至1486年期間,達·芬奇繪制了一幅飛行器草圖。
在達·芬奇的設想中,這是一種依靠飛行員自身提供動力來驅動的飛行器。這位天才稱自己的設計為“撲翼飛機”,達·芬奇讓自己的飛機同時具備了推動力和提升力。
讓我們姑且根據(jù)達·芬奇畫的草圖來還原出這架飛機。飛機的外形由木頭、帆布等當時的材料制成,在飛行器兩側是一雙膜狀的翅膀,結構和形狀酷似蝙蝠或翼龍,這雙翅膀展翼可以達到11米。飛行員背負著這個巨大的飛行器,通過不停地踩動一個動力滑輪來驅動,而這個推動力又通過手搖曲軸得到放大,同時向提升裝置提供動力。
設計出這款飛機時,達·芬奇心中一直有個理念:只要力量足夠就可以飛行。看來,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早在萊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開創(chuàng)人類飛行的歷史。事實上,這個最早的飛行器的機械設計十分完美,但是,由于人自身所提供的動力和飛行器本身的自重相比不成比例,是無法實際應用的。事實上,達·芬奇稱自己的發(fā)明也是提供一個直升動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飛機。直到今天,人們還將達·芬奇的設計視為直升機的先祖。
● 他設計出初級機器人
更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
達·芬奇曾自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而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不遺余力地履行著。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尸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jié)以及內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制。
在多次解剖后,達·芬奇發(fā)現(xiàn)了血液對人體所起到的新陳代謝作用,血液把營養(yǎng)帶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又把廢物從各部分帶走。在具體的解剖觀察中,達·芬奇發(fā)現(xiàn)了心臟由4個腔組成并畫出了心臟瓣膜圖。
事實上,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y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不過,解剖學的研究在當時并沒有給達·芬奇帶來聲譽,而是遭到了無數(shù)的誹謗。
不過,就是對人體的這種深入了解,達·芬奇在手稿中甚至繪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以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在達·芬奇的構想中,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可以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后,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fā)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 點燃現(xiàn)代汽車發(fā)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達·芬奇長達7000多頁的手稿(現(xiàn)存約5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xiàn)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頁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的真正百科全書。
很早,達·芬奇就對當時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車的影子。事實上,點燃現(xiàn)代汽車發(fā)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后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繃緊就產(chǎn)生了力,再通過杠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么怎么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于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扇放置的木塊數(shù)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于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鐘表設計上。后來大型鐘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鐘表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此外,挖河機、潛水機、起重機、照相機、加熱機、溫度計……達·芬奇曾有過無數(shù)的發(fā)明設計。而這些發(fā)明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 對機械世界癡迷不已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fā)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紡織物擴張器……達·芬奇將他無數(shù)的奇思妙想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故事的開頭不得不說起達·芬奇初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jīng)歷。事實上,這段經(jīng)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
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同時開始學畫。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圣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巨型銅球,由此接觸并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系統(tǒng)的神奇。
佛羅倫薩圣母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達·芬奇在安裝穹頂燈塔上巨型銅球時,親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機等機械裝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由此,布魯內萊斯基的機械系統(tǒng)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而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的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狂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fā)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
從此,達·芬奇對機械世界癡迷不已。
藝術大師
說到藝術創(chuàng)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shù)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
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
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
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xiàn)。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圣安娜與圣母子》等。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后歷時四年。據(jù)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繪制在格拉齊教堂圣餐廳的墻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文藝復興精神的代表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于一爐,繼承和發(fā)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蒙娜麗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我們根據(jù)瓦薩利的記載,可以確定,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27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芬奇為夫人作畫。當夫人出現(xiàn)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發(fā)式,一綹綹卷發(fā)散在雙肩,身體顯得豐滿,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純真和天趣。在彎彎的雙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閃閃發(fā)光。當她把目光注視這位鼎鼎大名的畫家時:一顆能容無限智慧的蘇格拉底式的腦袋映入眼簾,面孔下面布滿銀白色的胡須,看上去像是暫留人間的神,這與她終日見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間發(fā)自內心的微笑,使她的臉顯出奪人的光彩,令人神往:靦腆、調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來了。靈魂深處的奧秘,被觀察敏銳的畫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馬上著手工作。”芬奇向蒙娜麗莎點了點頭。
為了維持麗莎的微笑,畫家動用了智慧的腦袋,為她講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還請了各式各樣的小丑、琴師、街頭藝人為夫人表演,借以喚醒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麗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個少婦的姿態(tài),畫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頸項和豐腴雙手,可惜被金銀珠寶所占有,芬奇對麗莎說:“如果夫人不反對的話,我想描繪不加任何裝飾的頸項和手臂,這是屬于您最純真的美,請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財富的飾物,讓我盡情描繪屬于你本人的一切麗質。”于是,麗莎急忙褪掉所有飾物。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無修飾、情趣天然的少婦。
蒙娜麗莎勾起了芬奇對生母阿爾別拉的回憶。有一次,大師深情地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里充滿憐憫和悲痛,麗莎說:“我也是24歲,我使你想起了她。”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標志而載入史冊。
關于《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1503-1505年,雷奧納多·達·芬奇開始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他死后數(shù)年,畫像由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一世買下。此后,它一直歸法國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侖將之珍藏在羅浮宮。這幅畫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來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后,把它掛于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公主們終于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侖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四萬余眾,每個參觀者要經(jīng)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準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羅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shù)不盡數(shù)。
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
1987年英國與以色列考古學家在以色列與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羅馬風格的別墅內,發(fā)掘到一幅馬賽克拼圖,圖案竟與《蒙娜麗莎》一模一樣,這幅畫誕生于公元四世紀,比雷奧納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傳說中最重要的故事,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xiàn),從形象上難以區(qū)別善惡。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表現(xiàn)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jié)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jié)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后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于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xiàn)這一復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芬奇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于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后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芬奇,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后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并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里吧。大公對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并非完全是出于個人的報復,而是發(fā)現(xiàn)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芬奇的作品的。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墻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于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jié)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于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達·芬奇自畫像
意大利繪畫大師達·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藝術水平已達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觀察入微,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斜線表現(xiàn)光暗的微妙變化,此畫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shù)筆卻包含許多轉折,體面關系,發(fā)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盜走達芬奇】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jiān)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就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這幅畫是波蘭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剛在日本展覽完畢,現(xiàn)正在返回波蘭的路上,并受到警方極嚴密的保護。為了獲取巨額的報酬,舒瑪于是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名畫。他們于是商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很具復制天分的孫女瑪妲,繪制了一幅幾可亂真的仿制品。但此時頗具正義感的尤利安,卻希望名畫能永遠留在波蘭……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達·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羅倫薩郊區(qū)芬奇鎮(zhèn),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國昂布瓦斯附近。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AndreadelVerrocchio;1435~1488;意大利雕刻家,畫家)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它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chuàng)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并服務于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shù)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
達·芬奇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chuàng)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xié)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tài)、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xiàn)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雖沒有創(chuàng)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xiàn)。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于解決寫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系。稍后創(chuàng)作的《吉內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tǒng),以逆光夕照的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chuàng)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于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chuàng)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圣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wěn)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筑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tǒng)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巖間圣母》。這幅現(xiàn)藏于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tǒng)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巖窟幽深的刻畫及山巖間花草逼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xiàn)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圣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jīng)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fā)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于畫面中央,其它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xiàn)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tǒng)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后出現(xiàn)了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雕刻家,畫家,建筑師)、拉斐爾(Raphael,1483~1520;意大利畫家,以畫宗教畫著稱于世)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jīng)過精心構思的《圣母子與圣安娜》,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fā)。
1503年,達·芬奇為市政廳大會議廳繪制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蒙娜麗莎》和《圣母子與圣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后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chǎn)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xiàn)光影的微妙變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礎。其藝術理論散見于他的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達·芬奇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成就,奠基于他對眾多自然學科領域的研究。他以博學多才著稱,在數(shù)學、力學、光學、解剖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體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氣象學以及機械設計、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創(chuàng)見和發(fā)明。他用深刻的觀察和敏捷的思考以及熟練的數(shù)學、工程知識豐富了幾乎所有知識領域。他隨身帶的筆記手稿已發(fā)現(xiàn)有7000多頁,可惜沒有完整的著作發(fā)表,因此許多先進的思想和天才的預見,當時未能發(fā)揮作用。例如,他曾用虛速度的原理來解釋靜力學的基本問題。他還結合繪畫研究過光影、明暗、色彩和各種透視現(xiàn)象,指出黑白不是真正的顏色。他設想光的傳播如同投石擊水引起的水波和空氣中的聲波一樣,也由中心向外傳播。他作過針孔成像實驗,并以光線的直進加以闡明。他還曾研究過人的眼球,設計光學儀器。
他是一位真正的推動歷史進步的人。
1 蒙娜麗莎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94.html?wtp=tt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3%C9%C4%C8%C0%F6%C9%AF&t=3
2 自畫像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4%EF+%B7%D2%C6%E6+%D7%D4%BB%AD%CF%F1&t=3
3 最后的晚餐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7%EE%BA%F3%B5%C4%CD%ED%B2%CD&z=0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16.html?wtp=tt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天才少年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誕生在意大利芬奇鎮(zhèn)附近的安基亞諾村,芬奇鎮(zhèn)靠近佛羅倫薩。達.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琵琶,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達.芬奇的家庭是當時佛羅倫薩有名的望族,父親皮埃羅希望達.芬奇象自己一樣當律師,可后來由于發(fā)生了一件事情而使皮埃羅改變了想法,決定讓小芬奇學畫。
當時,皮埃羅受一位農(nóng)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chǎn)生的效果。”皮埃羅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委羅基奧的畫舫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jīng)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實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xiàn)大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并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突然產(chǎn)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么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他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研究者、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藝術家。
科學巨匠
達.芬奇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眼光與科學知識水平超越了他的時代。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tǒng)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象《圣經(jīng)》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jīng)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并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后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辟了道路。
在天文學上,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在物理學方面, 達.芬奇重新發(fā)現(xiàn)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fā)現(xiàn)了慣性原理,后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后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chǎn)生了動搖。他發(fā)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yī)學。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xiàn)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yǎng)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fā)現(xiàn)心臟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chǎn)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后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fā)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fā)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fā)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起重機等等。他還在數(shù)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者。
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shù)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fā)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發(fā)現(xiàn)。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fā)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畫——《 蒙娜麗莎》
佛羅倫薩的人民,確切地說,整個意大利人民都知道列奧納多.達.芬奇是個天才。他是畫家中能使人的肖像看去既栩栩如生,又美麗漂亮的第一人。
這就是為何一個叫佐貢多的富有商人,請他為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蒙娜.麗莎,或叫拉.佐貢多繪一幅肖像的緣故。
這幅肖像花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給佐貢多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意大利去了法國。
達.芬奇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么《蒙娜.麗莎》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它是法國人民為之驕傲的財富。
為什么《蒙娜.麗莎》如此著名呢?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象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藝術家是如何獲得這種效果的呢?比如,在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赫耳墨斯》中,我們已見過雕塑中人物臉部的表情是如何變化的。圓形的表面那樣微妙地反射出光線,使雕塑看去似乎在微笑,或者另一種嚴肅的神情,這完全是根據(jù)光線的變化而產(chǎn)生效果。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象在雕塑中產(chǎn)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陷時現(xiàn),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xiàn)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xiàn),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于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芬奇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象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xiàn)在,如果我們看她那雙美麗的手,并把它們與她的臉聯(lián)在一起考慮,我們會覺得那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托,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jié)奏輕輕地打著拍子。
當我們看著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畫背后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飄拂不定的氣氛里出現(xiàn),仿佛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界里。
蒙娜.麗莎夢幻般的肖像與她周圍夢的世界,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天才創(chuàng)造,這解答了為何《蒙娜.麗莎》這幅肖像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難以忘懷的一幅肖像的問題。
1507年 《蒙娜麗莎》創(chuàng)作完成。
1514年 達·芬奇接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移居法國,《蒙娜麗莎》與他同行。
1519年 67歲的達·芬奇于法國安博瓦城去世,《蒙娜麗莎》在此前后為弗朗索瓦一世購得。
16世紀30年代 弗朗索瓦一世在楓丹白露宮一個半公開的畫廊內首次向世人展示《蒙娜麗莎》。
1789年 法國大革命開始,《蒙娜麗莎》被藏在貨倉中躲過了劫掠。
1800年 《蒙娜麗莎》落入拿破侖之手,拿破侖把她掛在了自己的臥室之中。
1804年 《蒙娜麗莎》被請進了今后的長久棲身之地———盧浮宮。
1911年8月21日 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失蹤。
1913年12月11日 盜竊者試圖將《蒙娜麗莎》賣給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并因此而被捕。 12月 《蒙娜麗莎》在意大利巡回展出。
12月31日 《蒙娜麗莎》被運回巴黎。
1956年 有人向《蒙娜麗莎》投擲硫酸,畫像的下半部分被損壞。修復工作持續(xù)了數(shù)年。
上世紀50年代 盧浮宮通過技術手段去除了畫作上的一些陳年污斑,此舉被認為對畫作本身也有損害。
1963年 《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1974年 《蒙娜麗莎》最后一次出國,在東京國家博物館和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展出。
最后的晚餐作品歷史:
1463年-由建筑師索拉里兄弟修建圣瑪利亞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1470年代-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擴建修道院。公爵找來了當時28歲的畫家達芬奇與另一位米蘭建筑師布拉曼特一同設計,建筑師布拉曼特將修道院后部的半圓頂穹窿改為挑高的圣壇。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餐廳等。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大廳北墻繪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后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fā)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jù)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涂的很薄,導致"最后的晚餐"在五十年后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墻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將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給截去了。
1796年-拿破侖占領米蘭,修道院被軍方占用,據(jù)記載該大廳被用來當做馬房。
1943年-二次大戰(zhàn)期間,米蘭遭受劇烈的轟炸,所幸修道院并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保護畫作,軍方與人民以沙包、鋼架、木板將整面墻做了嚴密的保護,戰(zhàn)后修復了頃倒的其他屋體之后,才重新公開此畫。今日去參觀此畫,仍可看到當時的照片紀錄。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復小組,并在奧利外提公司的資助下,開始用科學儀器輔助清洗并修補"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復計劃的是米蘭的一位藝術史女教授比寧·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舉雖滿足世人長久以來的愿望,但也引起藝術界的一些爭議,因此修復過程相當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開展示此畫。
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沒有停止修補,而外界的爭議卻越來越大,有些評論家認為此畫被清洗的太過明亮,而藝術史家和宗教學家則在修復過的畫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眾不同的線索。
作品賞析:
在慶祝逾越節(jié)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jié)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并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墻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shù)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么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墻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只光輪環(huán)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著,仿佛從耶穌前往后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里抓著一只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shù)娜耍X袋里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只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圣.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圣.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后。
圣.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jīng)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圣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xiàn)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圣.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于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于故事的發(fā)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并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于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后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最后的晚餐》細節(jié)部分
畫中懸疑:
美國作家丹·布朗(enan Brown)于2003年3月18日出版小說:達芬奇密碼(en:The Da Vinci Code),書中指出此畫中耶穌右手邊的門徒約翰,其實是位女人,是抹大拉的瑪利亞,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至今仍無結論。
《圣經(jīng)》中并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來描寫抹大拉的瑪麗亞,而且因為她的傳記在一名妓女的傳記后面,而被誤認為是一個被耶穌拯救的妓女,但是實際上抹大拉是當時權傾朝野的便雅憫家族成員。她不僅是耶穌的追隨者,更是耶穌的妻子,她追隨耶穌修道,并成為有名的圣女之一,在《舊約》的福音書中,耶穌的門徒萊維說:“他(耶穌)愛她(抹大拉)勝過愛我們”,崇尚女權的耶穌甚至想讓她建立和接管基督教。耶穌受難后為了逃避羅馬帝國的追殺、保全皇室血脈,抹大拉隱居法國南部,在那里生下了耶穌的女兒薩拉。這位被誤解的圣潔女性是許多藝術家的珍愛,成為他們心中女神的化身。
《達芬奇密碼》中將抹大拉解釋為圣杯的實際含義,整部書的線索都圍繞著抹大拉的瑪麗亞的遺骸以及古代文書的埋藏地逐步展開。在影片中,雷·提彬爵士通過他對達·芬奇的深刻研究和對宗教的狂熱,為《最后的晚餐》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注解:耶穌右手邊的顯要位置就是瑪麗亞。這就是作為郇山隱修會首領的達·芬奇要暗示的:耶穌原本要將事業(yè)傳給自己的妻子瑪麗亞而不是圣彼得。這就是解開密碼的最重要線索。其中細節(jié)有一下幾點:
1.耶穌右手邊的人即上述中的約翰,容貌明顯具有女性特征,據(jù)說是女扮男裝的瑪利亞·抹大拉,即傳說中的耶穌的妻子,耶穌最鐘愛她。
2.圣.彼得嫉妒瑪利亞·抹大拉在耶穌面前的地位,他認為應該男性統(tǒng)治這個世界,所以在瑪利亞·抹大拉的面前做了一個恐嚇的手勢。
3.一個不祥的姿勢,一只揮著匕首的手從這群人中伸出來,上面說這只手這只手其實不屬于這畫中的任何一個人。
4.瑪利亞·抹大拉和耶穌靠座在一起,上身向外分開,形成一個“V”字形,這是一 個古老的代表女性及圣杯的符號;再仔細看,他們的座姿也形成一個巨大而完美的“M”輪廓,那代表著婚姻(matrimony)或抹大拉(Magdalene)。
5.耶穌和抹大拉的衣服顏色是對應的。耶穌穿著一件紅罩衣,披著一件藍斗篷;抹大拉穿著一件藍罩衣,披著一件紅斗篷。一陰一陽。
6.按照電影中雷·提彬爵士的在大屏幕上的演示,將抹大拉的位置換到耶穌的左手邊,正好擺出靠在耶穌左肩膀天衣無縫的姿勢.
7.桌面上并沒有什么物體可能是圣杯或圣餐杯,只有盛酒的玻璃杯,所以圣杯即指抹大拉。
最后以索菲的祖母瑪麗.肖維爾---即小說中耶穌的后人的話作為結束:"為我們靈魂服務的不在于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藏著的謎,以及令人驚嘆的東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虛無飄渺的本質。","對某些人來說,圣杯將使他們永生;而對其他人來說,它是尋找記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但卻已經(jīng)散失的文獻的旅程。但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懷疑圣杯只是寄托了一種偉大的思想……是遙不可及的絢麗瑰寶,即使在今天這個喧囂的世界里,它也能給我們帶來某些有益的啟迪。"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chuàng)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達芬奇
1452年 4月15日出生于 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zhèn),父親是位有名的公證人,佛羅倫薩大行會的會員,母親是貧苦農(nóng)家的少女,達是一個私生子,他出生了不久,父親就遺棄了母親,和一位有社會地位的女人結了婚。
達芬奇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極強,總愛問為什么。深得母親喜愛,在他5歲那年,繼母不能生育,父親便強行把他領回去輔養(yǎng),而親生母親卻由于生活無所寄托而家給了一位農(nóng)民,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沒過多久繼母又去世了,父親續(xù)弦,但繼母仍沒有生育,因此達成了家里唯一的繼承人。
達芬奇的家庭非常富有,幼時的達是在良好的知識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起來的。到了來該入學的年齡,父親把他送入學校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達芬奇聰穎好學,對任何事都很感興趣,從不以老師講授的課程為滿足,尤其對數(shù)學有濃厚的興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使老師瞠目結舌,十分窘迫,在音樂方面,達芬奇善吹笛子,能創(chuàng)作,不僅作詞,還會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彈自唱,在為米蘭公爵演奏豎琴時,還自制樂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樂師,一時轟動米蘭。
達芬奇體格健壯,愛好各種體育活動,善訓馬,曾力挽狂奔之馬,。在辯論中,能使最強的對手甘拜下風,他左右手均能書寫作畫,他的許多手稿都是左手自右而反寫出來的,后人只有借助鏡子反射出來才能辨認。
達芬奇愛好頗多,但繪畫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卻無與倫比,每日放學回家扔下書包,邊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畫面上,被人稱為小畫家。
但是在達的少年時代,繪畫還是一項比較低賤的職業(yè),達的父親卻是有名的望族,希望他繼承父業(yè),學習法律,作一名公證人,但達芬奇非常父親能理解他熱愛繪畫的理想。機會終于來了。
一天,有位農(nóng)民他有一面用無花果樹制作的盾牌,想在上面畫一副畫,于是請達的父親帶到城里請畫師畫。但他的父親卻把他交給了達芬奇,想試試他的畫藝。達芬奇決定畫一副驚心動魄,令人望而生為畏的盾面畫,一達到盾面的效果。他首先讀了幾本有關妖魔鬼怪的書籍,然后開始構思。有一天他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女妖麥杜薩的傳說,深受啟發(fā)。她是一個蛇發(fā)女妖,面貌兇丑,口噴火焰,頭發(fā)都是一條條毒蛇,她的魔眼看了能使人僵化為石。于是達芬奇不僅收集女妖的資料,而且還運用了一些小動物,它們被藏在了一間從不準旁人進入的房間里,綜合了這些形象他開始描繪起來,由于不間斷的工作以至那些小動物的尸體都腐爛發(fā)臭了,他毫無察覺。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奮戰(zhàn),終于畫成了一副駭人的魔鬼頭像:兩眼噴火,鼻孔生煙,口吐毒汁散發(fā)著毒氣,毛發(fā)到豎。然后他把窗簾都拉上,僅留一道縫隙,在盾牌上,請父親來觀看,但不作說明,父親當即嚇的轉生即逃,就這樣,父親不在逼他學習法律了。而那面盾牌以100金幣的高價每給了一位商人,商人又以300金幣賣給米蘭公爵,而農(nóng)民得到的卻是商店里買來的盾牌。
1446年達芬奇全家遷居佛羅倫薩,達也進入了委羅基奧的畫坊(他不僅是畫家,雕刻家,首飾家,而且還是建筑家,工程師和音樂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有經(jīng)驗的老師。)開始系統(tǒng)的學習繪畫和雕刻。
蒙娜麗莎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94.html?wtp=tt
最后的晚餐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16.html?wtp=tt
蒙娜麗莎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94.html?wtp=tt
自畫像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765.htm
最后的晚餐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16.html?wtp=tt
關于達芬奇的資料
3、達芬奇生于托斯卡納的芬奇鎮(zhèn)附近。他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畫家、雕刻家。并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后,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
世界最著名的畫家
達芬奇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 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 芬奇鎮(zhèn).他小時侯曾經(jīng)拜佛羅基 奧為師,佛羅基奧首先讓他練習畫蛋,一畫就是幾年,然后才開始教他作畫.由 于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后來終于成為一代宗師. ·凡.高 凡高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 ...
搜集并概括三個畫家、三個音樂家的相關事跡。
1821年,柏遼茲尊從父命去巴黎學醫(yī),但他對醫(yī)學殊無興趣, 最后還是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以與家庭脫離關系為代價,毅然離開醫(yī)學院于1826年考進了巴黎音樂學院并受教于曾為法國大革命譜寫過不少作品的勒須爾。但是,更為吸引他的是當時集中在巴黎的國內外進步知識分子,如雨果、巴爾扎克、海涅、喬治·桑,他尤其喜讀魏吉爾...
達芬奇的代表作品達芬奇代表作品有哪些
1. 《蒙娜麗莎》:這幅畫作被認為是達芬奇最為杰出的藝術成就之一,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至今仍吸引著無數(shù)觀眾的目光。2. 《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描繪了耶穌與他的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餐的場景,是基督教藝術中的經(jīng)典之作。3. 《維特魯威人》:這是一幅融合了人體解剖學、數(shù)學和幾何學的杰作,展示了...
達芬奇的代表作品 達芬奇代表作品有哪些
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維特魯威人》、《巖間圣母》、《達芬奇自畫像》、《吉內薇拉·班琪》等。其中《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畫中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科學家、發(fā)明家。 達芬奇生于托斯...
古今中外著名畫家的故事
達芬奇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 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 芬奇鎮(zhèn).他小時侯曾經(jīng)拜佛羅基 奧為師佛羅基奧首先讓他練習畫蛋一畫就是幾年然后才開始教他作畫.由 于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后來終于成為一代宗師. 凡.高 凡高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 國是后印象派...
達芬奇的建筑作品有哪些?
在16世紀為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建造的布盧瓦城堡中,達芬奇設計了一座著名的雙重螺旋樓梯,也被稱為弗朗索瓦一世樓梯。這座樓梯位于城堡的“l(fā)”字型建筑的各翼之上,其設計靈感來源于達芬奇的好友國王的喜好。樓梯的細節(jié)裝飾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影響,體現(xiàn)了哥特式建筑風格的精髓。面對中庭,這座...
達芬奇簡介
1、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公歷4月23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他涉及的領域:包括素描、繪畫、雕塑、建筑、科學、音樂、數(shù)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制圖學。2、他被人們稱為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建筑學之父,被...
對達芬奇的詳細介紹
1. 達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zhèn)。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公證人,母親則是一位來自貧苦農(nóng)家的少女。作為一個私生子,達芬奇在出生不久后,他的父親與一位有社會地位的女性結婚,而他的母親則因生活困苦,不久后便去世了。2. 達芬奇自幼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并總是提出各種...
達芬奇的作品及其風格特點
6. 《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耶穌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餐的場景。這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達細膩且生動,手勢、眼神和動作都極富表現(xiàn)力,是同類題材中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米蘭圣瑪利亞感恩教堂。7. 達·芬奇在這幅作品中運用了平行透視法,并打破了傳統(tǒng)的構圖慣例,將...
相關評說:
肇州縣變速: ______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chuàng)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肇州縣變速: ______ 達·芬奇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chuàng)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達·芬奇是世界歷史上最耀眼的大師之一,他習慣于從右往左寫字.歷史學家們有很多猜測解釋他這種所謂的“鏡像書寫(因為要用鏡子反射才能閱讀而得名)”技術.有人猜測,這是達·芬奇防止別人偷窺和竊取自己靈感的方式;也有人認為,達芬奇是個左撇子,用墨水從左向右寫太臟了.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達·芬奇左手書寫增加了他的成就,因為這種書寫方式讓他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問題.
肇州縣變速: ______ 《蒙娜麗莎》是一幅高77厘米,寬53厘米的肖像畫.畫面色調典雅柔和.畫家著意表... 無論如何,達芬奇的繪畫確實是引領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潮流,是他所有的成就之中最...
肇州縣變速: ______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全名列奧那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
肇州縣變速: ______ 達·芬奇 中文名稱: 達·芬奇 性別: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國別: 意大利 生平文件: 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
肇州縣變速: ______ 達芬奇全名為李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出生于文西村,有說達芬奇是私生子.“達芬奇父親是一名公證人,家境很不錯.他母親是一名侍應生,兩人并沒有正式結婚.達芬奇在1至4歲時,都是和母親一起生活,當時他父親...
肇州縣變速: ______ 達芬奇被世人譽為“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達芬奇 ( 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 公歷的1452年4月23日 --- 1519年5月2日 ,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
肇州縣變速: ______ 中文名稱: 萊昂納多·達·芬奇 性別: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國別: 意大利 生平文件: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我的夠短的吧?
肇州縣變速: ______ 《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畫于1495-1498 年,現(xiàn)藏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這是達·芬奇畢生創(chuàng)作中最負盛名的作品.
肇州縣變速: ______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創(chuàng)作背景——《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約圣經(jīng)》,據(jù)《新約圣經(jīng)·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jié),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于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愿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于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jié)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后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后,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后的晚餐》表現(xiàn)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