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如何自救互救? 地震中如何自救互救?詳細一點的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chuàng)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經(jīng)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后遠”;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后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后重”;如果有醫(y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yōu)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
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shù)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聽從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nèi)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wěn)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后懸掛物。
在行駛的車內(nèi)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震后應嚴防傳染病發(fā)生
在震后救災工作中,搞好衛(wèi)生防疫非常重要。
首先要把好“病從口入”關。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水時,最好先進行凈化、消毒;要創(chuàng)造條件喝開水。要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儲存、運輸和分發(fā)進行監(jiān)督;救災食品、挖掘出的食品應檢驗合格后再食用。對機關食堂、營業(yè)性飲食店要加強檢查和監(jiān)督,督促做好防蠅、餐具消毒等工作。應有計劃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固定地點堆放垃圾,并組織清潔隊按時清掏,運到指定地點統(tǒng)一處理。
其次是要消滅蚊蠅。要大范圍噴灑藥物,要利用汽車在街道噴藥,用噴霧器在室內(nèi)噴藥,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在有瘧疾發(fā)生的地區(qū),要特別注意防蚊。如果發(fā)現(xiàn)病人突然發(fā)高燒、頭痛、嘔吐、脖子發(fā)硬等,就應趕快找醫(yī)生診治。
要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
所謂地震次生災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災、火災以及有毒氣體蔓延等。地震后要積極防止次生危害發(fā)生。
對工礦企業(yè)中的易燃、易爆、劇毒等物品,要嚴密監(jiān)視。地震時,一旦發(fā)現(xiàn)劇毒或易燃氣體溢出,應立即組織搶修。
對于大型水庫、堤壩等,要預先做好防震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固。水庫下游要嚴密注視堤壩的安全,遇有險情,除組織力量搶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帶轉(zhuǎn)移。地震若發(fā)生在山區(qū),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種情況,要立即組織人員疏通,以免造成水災。在山區(qū),還要遠離懸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時傷人。還應離開大水渠、河堤兩岸,這些地方容易發(fā)生較大的地滑或塌陷。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災更可怕。因此,首先要關掉液化氣開關,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話,避難之際要設法關掉煤氣總開關。
在工廠作業(yè)時,如遇上地震,在沖出工作場所避難前,要盡可能切斷電源,消除火源,停止機器運轉(zhuǎn)。此外,平時要妥善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就近躲避可以減少傷亡
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網(wǎng)站的文章指出,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區(qū),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鐘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當保持冷靜,并在12秒內(nèi)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
文章還指出,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因為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充其量只有十幾秒鐘至一分鐘左右,而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人在地震過程中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著地,也有可能被樓頂?shù)顾聛淼臇|西砸死或砸傷。
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zhuǎn)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wèi)生間等處去暫時躲避,因為這些地方房體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室內(nèi)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開墻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歷史經(jīng)驗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shù)減少到最低限度。
文章說,地震發(fā)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鎮(zhèn)靜態(tài)度,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遠震常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震動小,一般有感地震和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情況震害都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全世界的科技人員為地震預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地震監(jiān)測手段和儀器進步神速,地震預報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仍不能對地震作出準確的預報。地震孕育過程的極其復雜,使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目前仍處于經(jīng)驗性預報的探索階段,仍是世界級科技難題。
目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長期地震監(jiān)測預報相當于確定地應力易于積聚的部位。重大工程建設就是避免在地應力集中的部位進行,并制定工程抗震設防標準,以減少社會財富的損失。地震預報實質(zhì)就是確定地震能量釋放的時段,讓社會有轉(zhuǎn)移和避震的時間,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震源、震中以及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內(nèi)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fā)生在60公里以內(nèi)的稱為淺源地震;60公里至300 公里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qū),也稱極震區(qū)。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nèi)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內(nèi)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稱為遠震。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nèi)部出現(xiàn)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于縱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后一步。這樣,發(fā)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shù)秒到十幾秒后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筑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地震的類型
構造地震:由于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fā)生的次數(shù)最多,破壞力最大,約占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qū)才可能發(fā)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
誘發(fā)地震:由于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fā)的地震稱為誘發(fā)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qū)或油田地區(qū)發(fā)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1、被埋壓人員首先要鼓起求生的勇氣,要消除恐懼心理,能自我離開險境者,應盡快想法脫離險境。
2、被埋壓人員不能自我脫險時,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清除壓在自己身上的物體,特別是腹部以上的壓物,等待救援。可以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通暢,防止煙塵嗆入窒息。
3、被埋壓人員要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以保存體力,等待救援。應利用一切辦法與外界聯(lián)系,可用石塊敲擊物體,或在聽到外面有人時才呼救。
4、被埋壓人員應支撐可能墜落的重物,擴大安全生存空間,最后向有光線和空氣流通的方向移動,以脫離險境。若無力脫險時,應盡可能減少體力消耗,在可活動空間里,設法尋找代用食品和水,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5、組織家庭、鄰里互救。家庭人員和鄰里熟知被埋壓人員位置,可及時進行搶救。在救人中要注意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器物等聲音。
6、要根據(jù)房屋結構、發(fā)震時刻等特點,通過詢問或傾聽,確定被團人員位置后,再行搶救,防止意外傷亡。
7、救人時要先搶救建筑物邊沿瓦礫中的幸存者。在瓦礫堆中,要及時搶救處在房屋底層或未完全遭到破壞的地下室中的幸存者。
8、地震時搶救目標應先是醫(yī)院、學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在搶救被埋壓者的過程中,人們要密切配合,救死扶傷。
9、救援要講究方法,首先應使被救者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nèi)的塵土,防止窒息,再暴露胸腹部。若傷員不能自行出來,不能強拉硬拖。救援時可用小型輕便的工具,如鏟、錘、鑿、棍等。使用時注意安全,特別是在接近被困人員時,更應小心,不用利器硬挖。
自救首先要保障呼吸暢通。設法將雙手從壓塌物中抽出來,清除頭部、胸前的雜物和口附近的灰土,移開身邊的較大雜物,以免再次被砸傷和倒塌建筑物的灰塵窒息;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氣體引爆),盡量避免不安全因素;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wěn)定生存空間,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發(fā)生后,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設法脫離險境。如果受傷,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過多。互救根據(jù)“先易后難”的原則,應當先搶救建筑物邊沿瓦礫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獲救的幸存者;先救青年人和輕傷者,后救其他人員;先搶救近處的埋壓者,后救較遠的人員;先搶救醫(yī)院、學校、旅館等“人員密集”的地方。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希望可以幫到你!
地震自救常識方法具體措施有哪些
地震如何互救 1. 注意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聲。2. 要根據(jù)房屋結構,先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再行搶救,以防止意外傷亡。3. 先搶救建筑物邊沿瓦礫中的幸存者,及時搶救那些容易獲救的幸存者,以擴大互救隊伍。4. 外援搶救隊伍應當首先搶救那些容易獲救的是醫(yī)院、學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員密集的...
地震來了 我們怎么辦
震后自救:被埋壓時,保持冷靜,利用工具傳遞求救信號,維持生命。互救原則:及時,有序,安全,科學施救。地震謠言甄別:正確認識預報水平,官方發(fā)布,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家庭避震原則:因地制宜,行動果斷,伏而待定。地震9條須知:關火、保護頭部、出口安全、戶外安全、汽車避難、禁止通行、山崩...
震后自救
震后自救應注意幾個方面。一是地震來時,應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二是避震時應選擇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三是伏地、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四是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五是保護頭頸、眼睛、掩住...
震后救人的原則是什么(防震減災知識問答)
地震自救互救知識 1、為什么說震后72小時是救援的黃金時間?簡單來說就是,人在不喝水的情況下只能夠存活3天,即使沒有食物只要有水也可以堅持7天。地震后,人大多被壓埋在狹小的空間里,有的甚至絲毫無法動彈,很難獲得食物和飲用水。再加上受傷失血、生病、寒冷和黑暗等多種因素,被壓埋者的心理和...
遭遇地震后的急救法則是什么?
??地震,雖然目前人類還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災害降到最低限度。保持鎮(zhèn)靜在地震中,有人觀察到,不少無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傷或擠壓傷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潰,失去生存的希望,亂喊、亂叫,在極度恐懼中"扼殺"了自己。這是因為,亂喊亂叫會加速...
地震的安全防護知識
地震發(fā)生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避震,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這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地震的安全方面的防護知識,供大家參考。地震發(fā)生時候的自救互救技能:1.保持鎮(zhèn)靜。有人觀察到,在地震中不少遇難者并不是因為房屋倒塌而被砸傷或擠壓傷致死,而是由于...
地震時被埋壓在廢墟里 如何自救?
在地震時被埋壓在廢墟里后,如何進行自救,是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問題。1.如果震后被埋壓在廢墟中,你一定要沉住氣,樹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會有人來救你,你要千方百計堅持下去,等待救援。2.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震后,余震還會不斷發(fā)生,你的環(huán)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等待救援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
地震發(fā)生后的逃生與互救有注意哪些?
3.4應急互救 震后幾小時內(nèi)的人員互救是成活率最高的時刻。震后救人,力求時間快、目標準、方法得當。互救隊伍不斷壯大,先救近處的人,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青壯年和醫(yī)務人員,先救“生”先救“人”。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后,判斷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營救過程中,要...
求地震 、洪水等特大自然災害自救和互救常識
防災、減災的科普知識宣傳不夠,社會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災、自救和互救常識。 (三)防災教育利于減少災害損失 當?shù)卣稹⒒馂摹⒛嗍鳌⑴_風以及建筑物倒塌等災害事故發(fā)生時,由于缺乏基本的逃生、避險常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人們往往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躲避,選擇盲目逃生,結果卻適得其反...
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自救與互救
3.震后自救與互救 (1)學會處理外傷的基本 方法 ,保護好呼吸系統(tǒng),盡量減少體力消耗;要有頑強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識 (2)互救 黃金24小時 ⑴先就近、后救遠;⑵先易后難,先輕后重;⑶先救“生”、后救“人”,先暴露掩埋者頭部,迅速清除口鼻塵土;⑷搜救時注意一切聲音與動靜,把握任何生命...
相關評說: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答案] 自救與互救 據(jù)統(tǒng)計,唐山大地震,震時被壓埋的人數(shù)為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shù)達45萬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后半小時內(nèi)救出的被埋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互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自救:它要求被埋壓人員 (1)有...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由此可見,地震,雖然目前人類還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災害降到最低限度.總結有以下幾點: 1.防止火災地震常引起許多“次災害...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震后自救的方法如下:震后自救,指地震后人們利用自身的條件排除危險,保存生命的措施.① 震后困境:強烈地震以后,打破了人們?nèi)粘5钠届o.震后困境主要有:一是...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后,往往還有多次余震發(fā)生,處境可能繼續(xù)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1.保持冷靜,迅速地分析情況.因為所有的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都會有一定征兆的,越早發(fā)現(xiàn)越好做好逃生準備. 2.就近尋找逃生的工具 比如,如果地震了,如果是高樓,不要跳樓,或在擠擁擠的樓道下樓,最好找?guī)蛘邎杂驳淖雷拥紫露闫饋? 在...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外界聯(lián)系,保存體力,延長生命.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地震后,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xiàn)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 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qū)群眾積極進行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xiàn)了“救人于危 難之中”的崇高美德.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震后20min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后 1h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h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shù)占死亡人數(shù)的58%.他們不是 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 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qū)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qū)群眾參與的 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一、發(fā)生大地震時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你應根據(jù)所處環(huán)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chuàng)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
安定區(qū)平帶: ______ 1、在震中區(qū),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來不及跑時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墻根下和堅固的家俱旁,趴在地下,閉目,用鼻子呼吸,保護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擋嗆人的灰塵.正在用火時,應隨手關掉煤氣開關或電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