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橋的由來。謝謝 了解一些橋的由來。謝謝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于隋大業(yè)(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chuàng)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qū)嵓缧停?br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jīng)歷了10次水災,8次戰(zhàn)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fā)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jù)當?shù)氐睦先苏f,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jù)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shè)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jié)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diào)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chǔ)。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fā)掘,但在現(xiàn)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fā)現(xiàn)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chǔ),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chǔ)。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jù)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cè)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jié)構(gòu)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shù)量增加到一邊5個。
2、凄美的愛情——雙蓮橋的由來
一千多年前,溫州大同巷住著兩戶小康人家,一戶姓李,一戶姓張。張家的住房坐西朝東,李家的房子坐東朝西,門對門,窗對窗。張家是父母兒子共三個,李家也是爹娘女兒共三口。張公喜歡下棋,李家爹也愛好對奕,棋迷碰棋迷,走勿歇也講勿完。
兩家大人往來親密,細兒呢,感情也好。這年,張小郎十三歲,李小緩十二春,兩家大人商定結(jié)下親事。到定親這一日,兩個細兒似懂非懂,弄得蠻尷。此后見面,反覺得有點別別扭扭的。
過了三年,發(fā)生了場火災,燒掉半邊大同巷,那日東南風很急,坐西朝東的房子叫火神放了火鴉,還好后門是河,張家三口從河上逃得性命。人是脫了險,只是衣食住都有困難。俗語說:"賊偷一半,火燒全完"。這場火,把個張公燒去了魂,勾去了心,想想忖忖,憂憂悶悶,竟一病不起了。張家自張公過輩,母子兩人生活更加艱難了。
再說李家住在張家對門,火燒時也吃了一場虛驚,幸好是東南風幫了忙,只是救火的人踩壞了他家的一些屋椽瓦片,沒有動掉家底,也就多次接濟張家,真是救急容易救窮難,到了張公歸天,李家兩老的心冷淡了許多。李婆討厭這門親事,借故責怪李爹下棋,還把那副象棋放進鑊灶洞里燒掉。
李婆幾次要李爹到張家去退親,李爹想,自己親口許配的,退婚兩字怎么講得出口。李家不去退,張家不來迎,就恁個拖了三四年。李家夫妻為女兒婚事常常爭吵,李小緩看在眼里,愁在心里,眼淚滾落在被窩里。
那一年元宵節(jié),溫州城底男女老少,都涌到五馬街一帶觀燈,李小緩也和幾個女伴一起去。事有湊巧,龍燈舞過,張小郎先見了小緩,擠到她身邊,輕輕叫了一聲:"小緩。"李小緩轉(zhuǎn)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張小郎,只見他衣裳單薄,人瘦得只剩把骨,她心一酸,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為避開耳目,兩個人一前一后,相隨離開鬧市,朝小南門外走去。走到冷僻地方,兩人站在橋邊的一顆榕樹下,李小緩只叫了一聲"阿郎哥",眼淚就密密流,話講勿出來了。
張小郎好比亂箭穿心,抱著小緩痛哭。哭了半日,他才抬起頭來說:"小緩,你阿爸阿媽想退婚,我早有耳聞。只恨我沒有錢迎娶,就是你過了門來,我也無法養(yǎng)活呀,看來你我今世夫妻無望,只求來世了。……."李小緩哭著說:"阿郎哥,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但愿我伲死后結(jié)鴛鴦。"講停當,就緊緊擁抱著張小郎,"冬"一聲跳落了塘河。
過了幾日,張家老母不見兒子走歸,只到附近街坊打聽,沒有膽到李家去問。李家的人只當是小郎帶李小緩私奔,找張母吵鬧幾次。后來李家的人看看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菜,也不去吵鬧了。
到了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橋邊,生出幾片荷葉,還開了一株并蒂蓮,這是千年難見的奇事。縣官的舅老爺曉得后,也趕來看熱鬧,看著看著,他忽然想出了個好主意。這并蒂蓮世上沒有幾個人見過,若移植作盆景,送到京都御花園,多少能討點便宜。他就雇了人工,圍堰筑堤,車水挖土。
當水車干后,大家驚得叫起來。只見河底有兩具尸體,一男一女,互相依偎,面色帶活的恁,那并蒂蓮就從這對男女的嘴里長出來。這奇聞一傳出,轟勸了溫州全城,男男女女都涌到塘河邊來看。有認識張小郎、李小緩的,就講了內(nèi)中的曲折。縣官聽到后也急忙趕來察看,看過就吩咐地保把這兩具尸合葬在一起;又叫人刻了塊墓石,放在墳墓前面。
后來,為了紀念這對情人,這條橋被當?shù)匕傩杖∶麨?quot;雙蓮橋"。
3、矮凳橋:
位于東門外矮凳橋路中段,東西走向,跨矮凳河,原為賣柴鋪的陡門,條石結(jié)構(gòu),因橋形似矮凳故名。傳說某皇帝逃難,經(jīng)此無法過河,土地爺以矮凳引渡,該帝登基后,赦封為矮凳橋
4、四顧橋:
四顧橋舊有王木亭,系紀念宋狀元王十朋、木待問而建
5、觀荷橋的由來
相傳每年六月,洪湖里的荷花開得格外好看。風一吹,一陣陣清香直接飄向九宵天宮。天宮中的各路神仙聞到了這種香氣, 都想下去看一看,就怕玉皇大帝不答應。這事王母娘娘曉得了,對玉帝說: “玉帝呀!聽眾仙說,凡間有一個百里荷花池,荷花長得格外好看,比我們瑤池中的蓮珠花好看幾倍。現(xiàn)在正是盛開的時候,不如帶眾仙下凡觀賞一番。”玉帝說:“凡問路窄泥爛,沒有落腳的地方,怎好觀賞荷花呢!” 太白金星在一旁說:“這有何難。請玉帝下旨,命魯班先師在七天之內(nèi)修造一座雙九曲橋,從南天門直接通到百里荷花池。玉帝想去觀賞荷花,從橋上就可以直接到荷花池中。”玉帝聽了大喜,即令太白金星負責督造。 第七天還沒到,一座雙九曲橋建成了。玉皇大帝帶著眾仙在橋上邊走邊看,不覺隨口吟出一首詩句:“天上人間路遙遙,魯班顯能造曲橋,從此觀荷路無阻,神仙凡人樂陶陶。”眾仙聽了都拍手叫好。
打此以后,第年六月十八這天,眾仙就擁著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下凡觀賞荷花。一年一年過去,倒也平安無事。這一年,天宮的天河將軍和瑤池宮的瓊花仙子暗中相好,經(jīng)常利用雙九曲橋下到凡間偷情。時間一長,被玉皇大帝曉得了,一怒之下,將二人打入天庭冷宮,雙九曲橋也被玉皇大帝舉劍劈為兩截,一截化為烏有,從此斷了眾仙賞荷之路;一截留在百里洪湖荷花池中,供凡人觀賞荷花。后人把這座橋稱為觀荷橋。
6、紫來橋
紫來橋原名桐溪橋,曾名子來橋,良弼橋,位于桐城縣城工業(yè)區(qū)門外,紫來河上,東西走向。
古為舒(州)廬(州)通行之孔道。今作聯(lián)絡(luò)城鄉(xiāng)之紐帶。橋長48米,高406米,五孔四垛。用麻條石壘成,橋西頭第一孔用麻石一橫一豎起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長條石鋪砌,呈方形。橋面中間留有一條較深的古轍道痕跡,橋垛迎水面,設(shè)尖形分水墩,今西頭第一分水墩不存。
紫來橋,元邑人方德益(方苞的始祖)捐金改造石橋,明嘉靖末年,石橋圯,易木橋,開啟間,知縣陳贊化,復修石橋。更名“紫來橋”,勸紫氣東來”之意。
清初橋基漸圯,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鄔汝楫復修,延邑人、內(nèi)閣中書陳焯作《桐城縣重造東門橋記》勒石立碑(今不存)。
康熙罡年(1665年)改建木橋,七年1668年知縣胡必選加以修葺,構(gòu)造堅實,往來稱便,一度更名為“子來橋”。時人韓臚有詩云:“朱欄照水赤,白石凌波蒼。履橋若平地,車驅(qū)騎連行。”紀其盛況。
乾隆初,毀于洪,大學士張延玉,捐金數(shù)萬,重建石橋,兩岸俱有橋亭。邑人德之,更名為“良弼橋”勸優(yōu)秀鋪弼”之意。邑諸后姚興泉詞云:“桐城好,橋跨大河濱,捐俸經(jīng)營賴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
嘉慶五年,(1801年)橋毀于山洪。二十年1815年,知縣呂榮易建木橋。咸豐年間,洪圯橋亭,復遭兵燹。
同治三年(1863年),知縣薛元啟籌款再建石橋。九年(1870年)又加修葺,后因年深日久,洪水沖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再行修復。
1984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撥款修整橋垛,更換橋欄和及少數(shù)橋梁。
1985年9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紫來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渡船橋:
南側(cè)聯(lián):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
北側(cè)聯(lián): 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東溪橋:一泓月色含規(guī)影;兩岸書聲接榜歌。
梅縣橋溪村:
上聯(lián)是“一門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鴻圖,四海揚名,五指峰巒鐘沛國”;
下聯(lián)是“六朵荊花,七行樓屋,八方齊慶賀,九如獻壽,十分聲價壯橋溪!”
南星橋: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云漢橫梁穩(wěn)步長堤。
安平橋: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
金鰲玉蝀白練橋:
南向題有“銀潢作嶠”四字,有聯(lián)曰: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員嶠水中央。
北向題有“紫海四瀾”四字,有聯(lián)曰:繡彀紋開環(huán)月珥;錦瀾漪皺煥霞標。
爽且靜兮濠濮澗:
南邊的橫額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對聯(lián)是:日永亭臺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
北邊的橫額是“汀蘭岸芷吐芳馨”,對聯(lián)是: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峰橫云畫意濃。
頤和園中繡漪橋:螺黛一丸,銀盤浮碧岫;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
諧趣園里知魚橋:月波瀲滟金為色;風籟琤琮石有聲。
鬼斧神工趙州橋: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蒼龍背上行。
懸崖百丈橋樓殿: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
二十四橋明月夜:得勝轅門卸甲;太平沙河洗馬。
注:勝地據(jù)淮南,看云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
勝水橋頭徐霞客:
東側(cè):勝景重新,舟馳人行通海宇;水形依舊,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側(cè):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墜南陽。
蘇州古豐樂橋:水連天長,萬古川源連泰瀆;年老人樂,四時風景勝滁陽。
蜀山大橋:
南側(cè):室歙溯來源,兩岸靜涵荊水綠;浙吳通要道,一弓長抱蜀山青。
北側(cè):不霽何虹,天遠媧皇來補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為題橋。
蘇州橋:青山綠水百花苑;聚龍醒獅萬年城。
淮清橋:淮水東邊舊時月;金陵渡口去來潮。
杭州半山橋:欲泛仙槎向何處;偶傳紅葉到人間。
西湖斷橋: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
浙江新安白沙橋:姿若虹霓,為湖山爭秀色;固如磐石,與水月競久長。
青藤書屋橋亭:未必玄關(guān)別名教;須知書戶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
洛陽江頭萬安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
兩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萬年紀有;皇閣廣大,四海不波。
南浦橋:綠水橋邊,金石足濟交友渡;白云鄉(xiāng)畔,山川猶護睦親亭。
福建晉江安平橋: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天下黃河第一橋鎮(zhèn)遠橋:
天險化康衢,直如海市樓中,現(xiàn)不住法;
河堧開畫本,安得云梯關(guān)外,作如是觀。
曾經(jīng)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
大渡橋:萬里長征猶憶瀘關(guān)險;三軍遠戌嚴防帝國侵。
瀘淀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
峨眉雙飛橋: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竇圌山上雙索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橋。
青城曲徑多亭橋:青城橋:跋山尋鳥道;磊石壓虹腰。
過溪橋:切斷眾流憑一柱;仰觀四面擁千峰。
凝翠橋:瀑落瑤琴響;山幽薜荔封。
貴州貴陽城北關(guān)外頭橋:
說一聲去也,送別河頭,嘆萬里長驅(qū),過橋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歸哉,迎來道左,喜故人見面,把手還疑夢里身。
泰山云瞳橋:橋東側(cè)建有“酌泉亭”,有題聯(lián)多副:
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云橋訪爵松。
曲徑通幽處;連山到海隅。(集句)
拔險驚心,到此浮云成幻夢;登高極目,從茲俗慮自消沉。(劉光照)
風塵奔走,應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劉振聲)
斷崖瀑落晴天雨;一線路入青冥端。
廣東大埔高陂橋:一道飛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
武昌蛇山橋:裊裊白云,不盡帆飛,三峽浪開東海日;
翩翩黃鶴,無邊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詠橋的詩辭(一)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橫吹曲辭·后出塞其二)杜甫
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zhuǎn)橋。(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
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揚州橋邊小婦,長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雜曲歌辭·江南三臺其一)王建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雜曲歌辭·祓禊曲)
驅(qū)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賦西漢)魏徵
漢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闕題)楊師道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游俠篇)陳子良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
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還京贈別)盧照鄰
虹橋分水態(tài),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藥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jiān)七夕)任希古
星橋他日創(chuàng),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云煙。(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宋之問
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
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
煙氣籠青閣,流文蕩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徑轉(zhuǎn)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峰沉,愁云隨蓋轉(zhuǎn)。(感懷)董思恭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留別杜審言并呈洛中舊游)崔融
畫橋飛渡水,仙閣涌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莊)劉憲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luò),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
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颋
云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游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游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采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qū)⑴e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巖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guī)。(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頎
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
西湖的橋都不太長,造型也說不上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放到沿湖長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國梧桐中間卻是剛剛好,看起來格外舒服。西冷橋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側(cè),在與北山路交接的地帶,有著很大一塊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陽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過了門口樹起一顆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橋。
大約是1500年前,在某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車里的曼妙女子,就在這里輕輕撩開了車上的簾上,或者根本就沒有簾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騎著青驄馬的翩翩佳公子。愛情就這樣在垂柳依依的西湖邊上發(fā)生。
西斜的陽光掠過寬闊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橋頭的慕才亭里。遠遠就看到一位女導游在亭子邊上比劃著手勢,旁邊是一個十來人的旅游團隊,不想走近后,講解卻已經(jīng)結(jié)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個人望著西湖,然后想象著這樣可能的一幕。
蘇小小,南齊錢糖人,聰慧美麗,雖為歌伎,但自知自愛。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觀光電車代替了油壁車與青驄馬的人們對她所做的簡短評介,就刻在了亭子邊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來,對于從小就父母雙亡,沒有兄弟姐妹的女兒家再加上社會地位低微來說,似乎決定了蘇小小不可能過上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論愛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蘇小小卻是特立獨行,活得那樣熱烈。像她憧憬中的愛情的到來,就是她在西湖邊上坐“自駕車”游玩時遇上的。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jié)同心,西泠松柏下。”這首從六朝南陳就開始流傳的《錢塘蘇小小歌》,說的就是蘇小小的第一段愛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讓她結(jié)識了阮郁,一位前來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橋邊蘇小小家里共賦同居。
然而甜蜜的夢容易醒。這一段愛情在半年后終結(jié),被嚴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沒有回來。不過蘇小小卻沒有過度的悲傷,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塊壘的最好所在。
為蘇小小筑墳的,是她在西湖邊上遇到的第二個男人,曾經(jīng)落魄的書生鮑仁,他后來在她贈銀數(shù)百兩后得以進京趕考。然而同樣去如黃鶴。而蘇小小依舊乘坐著油壁車,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間,直到某天偶感風寒,在最青春的22歲辭世。這時候,已經(jīng)做了滑州刺史的鮑仁,才突然冒了出來,哭了一場,然后在西泠橋邊擇地造墓。
蘇小小的可嘆之處,在于她看破了緣分的起滅,對待逝去的愛情,視之若天上的風月流云一樣自然,而不是過于介懷傷身。加上她慧眼識英才,救人于貧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來士子,還有人們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后的幾百年,宋代有個叫司馬才仲的人,還在洛陽夢見蘇小小為他唱歌,最后癡情的他還不遠千里,前來尋夢西湖。
后人在西湖邊上,為蘇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著西泠橋的這邊,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這湖山金玉,倒是絕佳的配搭,也算是對這位倜儻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紀念。
今天的人們,把死后雙雙化蝶的梁山伯祝英臺的紀念,放在了位于西湖東南的萬松嶺上。據(jù)說當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萬松書院,在可以遠眺西湖的萬松嶺上,今天還專門建起了一處梁祝讀書處。
如果梁祝真的曾經(jīng)在萬松書院求學,那端的是好。因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書院去看看,從入山門開始,散布兩旁的塑像,就是曾經(jīng)在這座書院里開壇授課,或者給書院以影響的老師們:提倡“不憑注疏而新圣人之經(jīng),不憑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張載,主張“知先行后”的程顥程頤兄弟,主張“性靈”、深諳廚道的袁枚,還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這些名師的管教之下,祝英臺和梁山伯的愛情究竟何時生發(fā)?是在明月照松間的晚上,還是在煙波罩沙堤的白天?萬松書院的梁祝讀書處,安在了毓秀閣里。一個獨立的院落,立有一塊書著“獨立石卓爾”的大石頭。一樓有梁祝寒窗共讀的塑像。
院外不遠處,還新建有一處雙照井,原址在城中,為十八相送的場景之一。那時候,英臺指著井中的倒影對山伯說:一男一女笑盈盈。還蒙在鼓里的山伯惱道:你怎能將我比女人?!
由萬松嶺往西湖邊上走,尋到梁祝當年相送的長橋,不過卻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車流滾滾的馬路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人指點,實在難以辨認。倒是在離長橋不遠,在長橋公園的西湖邊上,新修了兩孔雙投橋,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南宋時候另一對欲愛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
在許多人看來,一帆風順的情事,雖然是再好不過,但是沒有了驚心動魄,多少總會讓人覺得遺憾。愛情的浪漫與極致之美,就在于中間的磨難和阻滯。因為家世,因為出身,因為俗世的種種壓力,兩個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但當一切阻礙掃清,經(jīng)歷了磨難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得來的愛情會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這樣的如人所愿,在真實的愛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現(xiàn)實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勞燕分飛。這樣的事情,自古而來,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說是梁山伯祝英臺的雙雙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雙投橋下的湖水“新開兩朵玉芙蓉”,則是情之所至的極端舉措。今天走過長橋和雙投橋的人們,除了憑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愛需要勇氣,但是在阻滯出現(xiàn)的時候,更應該讓愛在此生繼續(xù)。
只有百十來米長的斷橋是一座獨孔環(huán)洞橋,位處白堤東北端,一頭緊接著北山路,跨過馬路就是風景不錯的寶石山。從這里沿著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還可以直抵整個西湖里文化意味最為濃厚的孤山。這座在唐代得名但從來就未曾斷過的橋梁,就是民間神話《白蛇傳》里白娘子與許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雙雙對對的情人們,腳步也像流水一樣來去匆匆。在斷橋上,我看到一對身著校服、手拉著手的學生情侶,他們嘴里一邊齊聲哼唱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邊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斷橋,隔著兩邊湖水,南邊的西湖水面寬闊,遠岸盡處是繁華的都市的剪影。北邊的北里湖水面窄小,則映著一列小山和湖堤邊上的樹木。有許多人站在橋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氣晴好,并且角度選擇得當?shù)脑挘敲丛谙虮钡倪@邊拍出來的照片上,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兩座保塔,一座翹立山頂,一座則倒插在如鏡的水面上,中間,則間雜著兩列相仿的法國梧桐。
橋東頭靠近北里湖的這一側(cè),有一處帶著水榭的御碑亭,中間立有一塊寫著“斷橋殘雪”的石碑。水榭下邊,在靠北山路的湖里邊,辟有幾十畝的荷花池。可惜這個時節(jié),接天蓮葉早已不見蹤影,曾經(jīng)挺立的枝干也已衰敗,三艘小船上,幾位工人正用竹篙將這些殘枝敗莖打撈上船。
“斷橋殘雪”是西湖舊十景之一,不過這樣的天氣顯然無法看到古人最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斷橋東頭的水榭里,翻開明末文人張岱的《西湖夢尋》,便有這一句經(jīng)典的描述,“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約略想象得出幾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間,惟余二三物的景致來,一種寂寥的感覺油然而生。
想來,白素貞與許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會是在冬天時分。至少,在關(guān)于他們的傳說中,就有著一件非常重要的愛情道具———雨傘,正是在這一借一還的過程中,帶出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來。比較合適的,應該是在桃紅柳綠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萬物欣然向上的季節(jié),感情都會比往常來得熱烈。否則,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禮教森嚴的古代,諸如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禁律,也會使人,至少是許仙望而卻步。
在宗法森嚴的封建社會,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怎么看都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何況中間還隔著一個代表著封建綱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們啊,就是因為這個,多少萌動在心底的愛情,最終也只能是讓它在眼波的余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從來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壓與桎梏封鎖,也無法阻擋愛情的勃然生發(fā)。只不過,限于記敘的歷史局限,我們只能從白娘子與許仙的傳說,以及后來流傳于世的話本、戲劇中,由塔倒人團圓的結(jié)局看到了人們對愛情的尊重,以及維護美好的愿望。
所以,也就有了這樣一個版本,據(jù)說到西湖邊游玩的百姓,因為痛恨法海,并且試圖搭救敢愛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會抽走塔基下邊的一塊磚。累年以下,最終導致了象征著封建壓迫的雷峰塔的轟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斷橋上,往西南邊的湖水盡處看去,一座巍然聳立的寶塔高出了西湖邊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來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奈何橋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余里,至一水,廣不數(shù)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里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游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若到陽間,切須傳。
【奈何橋的來歷】
橋可通神、通仙、通天國,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獄。從民間文化的層面看來,橋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們用來在人與鬼、生與死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或形成過渡與中介。
與“神話”與“仙話”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口碑文學中,另有一類獨特的“鬼話”。雖然我們常用“鬼話連篇”,來形容某人所言荒誕不經(jīng)或不足為信,可是在民間“鬼話”里反復出現(xiàn)的“橋”,卻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看來,它并不荒誕。在中國民間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產(chǎn)生的一類消極的超自然存在。中國各地流傳的許多鬼話中,橋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沒之所。
那些水死或從橋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總是在橋梁上下或左右橋頭,為自己尋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zhuǎn)世。在這個意義上,橋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脫離陰間,轉(zhuǎn)生到陽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斷續(xù)出,由陽間去冥途的所在,生命與死亡的交替和轉(zhuǎn)化,是以橋為中介而實現(xiàn)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靈,徘徊于橋上,常在“橋普請”時,弄歪橋板使人落水的說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話中雖然不能馬上托身轉(zhuǎn)世為人,卻往往能夠在冥府升官,或最終總能感動冥府閻王,甚至得到閻王的特許轉(zhuǎn)生為人。
有一則題為“陸阿唐”的鬼話,說寶山境內(nèi)練祁河上原本有座陸家橋,橋南為陸家宅,橋北為唐家宅,兩姓人共利此橋,故雙方協(xié)議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輪流維修此橋。有一年,陸家修橋時,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這個水鬼拖唐家修橋者落水為替身,使自己轉(zhuǎn)世回到了陽間。從此,每年三月修橋時,總要有人落水死亡,人們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該橋淪于荒廢。后來,有一個從唐家入贅陸家,名叫陸阿唐的人,自愿成為替死鬼,讓大家放心去修橋。陸阿唐成了水鬼后,不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還在橋下保佑修橋者。于是,他備受陸、唐兩姓的奠祭與供性。后來,凡路過此橋者,均要先在橋頭拱手,表示對陸阿唐的尊敬,然后才過橋。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橋時,人們供奉給陸阿唐的香火便更加興盛,最后終于驚動了陸、唐兩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陸阿唐為陸橋的橋神,并賜給他一根打鬼棒。從此以后,陸家橋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會被淹死,因為陸阿唐受封為橋神以后,一心為民除害。有時候,有人被鬼驅(qū)趕,但只要跑到橋上,就會受到橋神陸阿唐的保護。
從這則鬼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生與死之間的聯(lián)系,還可以看到玉帝與閻王之間的聯(lián)系、“人柱”與橋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橋在兩姓人之間形成的聯(lián)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關(guān)于橋的鬼話里,還常有女鬼在陰間生子,又為嬰孩求食于橋上或橋頭的情節(jié)。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嬰孩被命名為橋,后來還中了頭名狀元。此外,甚至還有閻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陰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為人們搭架浮橋,從而將功贖罪的鬼話。
奈何橋的民間信仰在中國由來甚久。唐人張讀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中國古代向來就有地府與陽間有河流相隔,亡魂須過渡以橋的觀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陽雜徂》上提到冥途,便說“……有水東西流,……一橋飾以金碧,過橋北,入一城,……疑即冥司。”傳統(tǒng)中國的地府觀念,后來與佛教的地獄閻王、來世輪回等觀念發(fā)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民間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橋的俗信。約到南宋時,民間的地府傳說,逐漸將冥府鬼都確定在四川省的豐都縣。此后,歷代在豐都鬼府均有營建,其中包括人們常說的陰陽界與奈何橋。豐都鬼府的奈何橋,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據(jù)人類學家衛(wèi)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豐都宗教習俗調(diào)查》的記載,在豐都鬼府,通過山門即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橋稱作奈何橋,橋下一個石池即為血河池。此奈何橋東首為地藏殿,西首為血河將軍殿,相傳奈河是鬼魂要過的第一道關(guān)。為了附會這一類的“鬼話”,明代蜀獻王朱椿曾在豐都平都山,建造過三座連拱石橋,并稱之為奈何橋。據(jù)說,舊時香客在渡過這里的奈何橋之前,必先燃香、化紙,求神保佑:而廟內(nèi)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橋面涂以桐油,使過橋者經(jīng)常滑倒,嚇個半死,從而可獲得更多的香火之錢。
關(guān)于四川豐都的奈何橋,有兩幅橋聯(lián)分別為:
積德修行,奈何橋易過
貪心造孽,尖刀山難逃
三步跨過奈何橋,知爾是善是惡
一氣走通金銀道,賜汝發(fā)福發(fā)財
觀荷橋的由來
相傳每年六月,洪湖里的荷花開得格外好看。風一吹,一陣陣清香直接飄向九宵天宮。天宮中的各路神仙聞到了這種香氣, 都想下去看一看,就怕玉皇大帝不答應。這事王母娘娘曉得了,對玉帝說: “玉帝呀!聽眾仙說,凡間有一個百里荷花池,荷花長得格外好看,比我們瑤池中的蓮珠花好看幾倍。現(xiàn)在正是盛開的時候,不如帶眾仙下凡觀賞一番。”玉帝說:“凡問路窄泥爛,沒有落腳的地方,怎好觀賞荷花呢!” 太白金星在一旁說:“這有何難。請玉帝下旨,命魯班先師在七天之內(nèi)修造一座雙九曲橋,從南天門直接通到百里荷花池。玉帝想去觀賞荷花,從橋上就可以直接到荷花池中。”玉帝聽了大喜,即令太白金星負責督造。 第七天還沒到,一座雙九曲橋建成了。玉皇大帝帶著眾仙在橋上邊走邊看,不覺隨口吟出一首詩句:“天上人間路遙遙,魯班顯能造曲橋,從此觀荷路無阻,神仙凡人樂陶陶。”眾仙聽了都拍手叫好。
打此以后,第年六月十八這天,眾仙就擁著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下凡觀賞荷花。一年一年過去,倒也平安無事。這一年,天宮的天河將軍和瑤池宮的瓊花仙子暗中相好,經(jīng)常利用雙九曲橋下到凡間偷情。時間一長,被玉皇大帝曉得了,一怒之下,將二人打入天庭冷宮,雙九曲橋也被玉皇大帝舉劍劈為兩截,一截化為烏有,從此斷了眾仙賞荷之路;一截留在百里洪湖荷花池中,供凡人觀賞荷花。后人把這座橋稱為觀荷橋。
黃橋的來歷
黃橋,是蘇北地區(qū)一大古鎮(zhèn)、名鎮(zhèn),始稱“永豐里”,又名“黑松林”。據(jù)史料記載,黃橋地區(qū)約成陸于新石器時代。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留下了我們祖先活動的足跡(姜堰天目山遺址的出土文物可資佐證)。此后又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至漢代即出現(xiàn)了“永豐里”這個黃橋原始的名字。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封劉濞為吳王,“都廣陵”(今揚州市),設(shè)海陵倉于泰州,黃橋依倉采名曰“永豐里”,即預祝此地永遠豐裕,使海陵倉足廩實。武元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永豐里屬海陵縣。此后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500年幾經(jīng)興廢,永豐里已宛若“世外桃源”。黃橋家喻戶曉的顧孝子之父顧慈即于唐末攜婦將雛避亂于“永豐里”。(《新唐書?昭宗記》)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泰興建縣后,設(shè)太平鄉(xiāng),永豐里屬太平鄉(xiāng),此后已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不小的集鎮(zhèn)。北宋熙寧年間,永豐里改名為“永豐鎮(zhèn)”(據(jù)乾隆四十年《重修城隍廟碑記》推考)。元末明初,永豐鎮(zhèn)域已具一定規(guī)模。加之“百川會通、民利灌溉、土田饒沃、物產(chǎn)豐盛”,永豐鎮(zhèn)正式改名為“黃橋鎮(zhèn)”(《明史?地理志》)。
明初泰興有位縣令姓黃,兩榜出身,一身正氣,疾惡如仇、執(zhí)法如山,深得民之稱頌,尊為“黃公”。其時里人正在永豐西門建石橋,公議將橋命名為“黃公橋”,在橋側(cè)鐫“黃公橋”三字以頌黃縣令之德。豈料好事多磨。地方一班地痞訟師因恨黃縣令之剛正無私,屢屢攪其“好”事,使之不能隨心所欲,為非作歹,遂聯(lián)名誣告,謂黃縣令自大,連橋上也刻名頌德,使百姓“只知有黃公,不知有皇上”,犯了欺君大罪。皇上命嚴查。里人得知,不知所措,暗悔好事反而害了黃公。一老秀才曰:“無妨,但將橋石三字中間公字鑿去,使其成‘黃橋’,便無把柄可抓。” 受命查辦的欽差亦是一位正直的監(jiān)察御史,一路微服訪處,盡聞贊頌黃公之聲,待及永豐西門,但見石橋“黃橋”二字赫然入目,全無惡棍所告“黃公橋”之影。欽差心明肚知,連贊“黃橋好!”據(jù)實上報。皇上聞奏,龍顏大悅,破格升七品黃縣令為四品黃堂。從此“永豐鎮(zhèn)”便改稱“黃橋鎮(zhèn)”流傳至今。
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xiàn)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臺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梁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jié)在一起而構(gòu)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gòu)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梁橋(后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筑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后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chuàng)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落后,多數(shù)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梁式小橋,技術(shù)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zhàn)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筑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fā)展階段,這時不僅發(fā)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磚,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以磚石結(jié)構(gòu)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jié)構(gòu),從而為后來拱橋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戰(zhàn)國時鐵器的出現(xiàn),也促進了建筑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gòu)梁橋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gòu)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chuàng)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jīng)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橋的大發(fā)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jié)構(gòu)理論和施工技術(shù)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shù)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橋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tǒng)一,工商業(yè)、運輸交通業(yè)以及科學技術(shù)水平等十分發(fā)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后,由于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jīng)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wǎng)地區(qū)的經(jīng)濟得到大發(fā)展,經(jīng)濟和技術(shù)的大發(fā)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fā)展。因此,這時創(chuàng)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chuàng)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fā)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chuàng)建的用筏形基礎(chǔ)、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梁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jié)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xiàn)。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fā)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chuàng)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fā)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么大的創(chuàng)造和技術(shù)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并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qū)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shù)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shù)大革命。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寶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由英國設(shè)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shè)計的、世界最高的高架橋—米洛高架橋在經(jīng)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后,于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一項驚人的壯舉。
米洛高架橋創(chuàng)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
寬度達32米的大橋連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橋塔總高達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橋面高達270米。
整橋的最高橋墩高度達到破記錄的245米。
該橋有一個3.6噸重的鋼制橋面,相當于5個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創(chuàng)新科技:橋墩建造過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橋的抗震性極高,并且能夠抵御各類嚴峻的氣候條件。
米洛大橋采用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橋梁以七支懸臂支柱支撐,橫跨塔恩河(Tarn River),橋面高270公尺,懸臂支柱最高處達343公尺,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大橋總長2.5公里,重3.6噸,自2001年12月動工,花費3年時間完成,其高度、完工時間均創(chuàng)下世界第一,開車其上宛如行走在云端。
橋的由來 橋的由來是什么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于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據(jù)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
一些有意思的橋的名字的由來
寶帶橋不僅在交通上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聯(lián)系,其精美的制造和美麗的周圍環(huán)境,使得寶帶橋成為江南的一大名勝。橋名的由來多種多樣,或由所在地命名,或由形狀命名,如鑰匙橋和寶帶橋,或是由習俗命名,如放生橋。西湖的斷橋名稱的由來則有多種說法,但其美麗的傳說和獨特的景色,使其成為杭州的...
一些名橋的名字的來歷。
德國電梯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就是電梯,平面的電梯!當然,它只能行人。這座橋總投資10億元呢!美國淑女橋——那是一位女士――WWW淑女博士設(shè)計并參加建造的,而且參加建造的都是專家!這座橋總投資99億元!它寬1000米,長9000米。是美國的標志性建筑呢!也是世界上投資最多,最長最寬的橋。
有關(guān)一些橋的名字的由來50字左右
廣濟橋 位于廣東潮洲東門外,廣濟橋有段古 韓愈齊集八仙建造廣濟橋 在潮州民間,一直流傳著仙佛造橋的傳說,這也是湘子橋和廣濟橋兩個不同名稱的另一個由來。五亭橋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富麗堂皇 五...
收集橋名的由來意思,至少兩個,介紹時簡略一些。
盧溝橋 位于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聯(lián)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廣濟橋 位于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guān)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五亭橋 位于楊州瘦西湖內(nèi)。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
1.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的朱家角的放生橋等...
1.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的朱家角的放生橋等。2.收集有關(guān)橋的詩歌·對聯(lián),謎語,俗語,彥語,成語等。3.搜集有關(guān)橋的故事與傳說,如三國當中的當陽橋、大渡河上的鐵索橋等。4.人們用橋造出很多詞,如商橋、書橋等。請說說在這些詞里“橋”有什么含義。1和3可不可以盡量簡短一些。謝謝各位...
橋的一些故事和傳說
橋上匆匆走來一位英武的漢子,他的名字叫項羽。腳步在橋的中間停住,兩只大大的神采飛揚的眼睛定格在船上那落入凡間的仙女身上。船上的虞姬也時時向他送來秋波,項羽感覺整個湖面被虞姬風采照亮,強烈地觸動著他埋在深處的心弦。突然,一陣搖晃,淌淌船在湖里傾覆,項羽奮不顧身地入水救起了花朵般美麗...
一些有意思的橋的名字的由來
大橋造型秀美,壯觀而不失精巧,歷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而依舊保存完好。放生橋長如玉帶,狀如彩虹,遠遠看去,在平靜如鏡的河水倒映下,5個半圓形橋孔變成完整的圓孔,相映成趣,別有洞天;舊稱“井帶長虹”,是當?shù)刂摹笆啊敝唬彩菤v史文化名鎮(zhèn)朱家角的標志性建筑。 江南古鎮(zhèn)的一些石拱橋走勢陡峭...
橋的由來
玄囂給男孩起名叫蟜極。3、蟜極長大后,每日跟著父親出去勞動,辛苦自不必說,往往要經(jīng)過河湖溪流,淺的可以蹚過去,深的就要游過去,弄得身上濕淋淋的,既不舒服,又容易得病。蟜極將大樹砍倒,搭在河上,人從上面走過河去,非常方便,大家便把蟜極發(fā)明的這種幫助人過河的設(shè)施叫“橋”。
我國有那些著名的橋梁,那些橋梁的名稱的由來
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歷三十二年(公元 142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
相關(guān)評說: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成語:小橋流水 俗語:船到橋頭自然直 諺語:在搖晃的獨木之橋上,激烈的暗流讓兩面的力量趨于極致.不能平衡的力量將呼喚破壞的暴風雨,悲傷的時代即將來臨 詩歌:<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橋是方便百姓過路(過河)所用!當然也少不了傳說. 趙州橋來魯班爺爺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 我在橋上仔細看了“驢蹄印和膝蓋印”:即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又乘小舟到橋下去找“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彈琴橋——在南橋鎮(zhèn)北數(shù)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當?shù)赜袀€錢姓官宦,生養(yǎng)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叫做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錢強逼小女嫁于權(quán)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于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朋友:你要的資料太多也太龐大了.這里只能擇要回答了.名詞解釋 △qiáo(橋) ①qiáo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索~;天~;黃河大~;長江大~;立體交叉~. ②姓.橋梁qiáoliáng: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車輛等通行的建筑物.②比喻能起聯(lián)系作用使彼此相通:友誼橋梁.例句:書信是我倆聯(lián)系的橋梁. 橋牌qiáopái:體育活動項目,是撲克牌游戲的一種. 關(guān)于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名>形聲.從木,喬聲.本義:橋梁 橋,水梁也.從木,喬聲.駢木為之者.獨木者曰杠.――《說文》 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史記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謝橋就是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 未詳何人, 或謂名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謝娘一種說法是指唐時名妓謝秋娘;另一種說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風起”而號稱“詠絮才”的一代才女謝...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趙州橋,盧溝橋,鵲橋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不知道對你有幫助么 斷橋的典故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經(jīng)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jīng)常要爛斷,游人十分不便. ...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經(jīng)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jīng)常要爛斷,游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fā)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
漢陽區(qū)有效: ______ 斷橋由來極其典故: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經(jīng)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jīng)常要爛斷,游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