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稱呼我們? 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怎么稱呼?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中國自古就有重禮節(ji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謙辭可表示人們?nèi)粘=浑H和書信往來中必不可少謙虛與尊敬。
古代稱呼你:女(汝)、爾、若、而、乃。
古代稱呼我: 有以代詞稱的,如“余、予、吾、我”等等。還有以代詞“之”、“其”來反稱自己的。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在先秦,一般人自稱也可用“朕”。
古代稱呼他: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兼職。
試舉在詩詞中的稱呼:
1、汝
《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兩漢:佚名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yīng)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fù)在旦夕。”
釋義:
阿母聽到了這番話,淚水隨著語聲往下落:“你是大戶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臺閣。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貴賤不同你將她遺棄怎能算情薄?東鄰有個好女子,苗條美麗全城稱第一。做母親的為你去求婚,答復(fù)就在這早晚之間。”
2、吾
《吾富有錢時》唐代:王梵志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jīng)求去,送吾即上道。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釋義:
當我境況富裕,有很多錢的時候,妻子兒女都待我非常好。如果我脫下衣裳,他們就會爭著幫我把它們疊好。我如果出門去經(jīng)營求財,他們就會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我?guī)еX進入家門,他們見到我馬上滿臉堆笑。像白鴿一樣盤旋在我的周圍,像鸚鵡一樣一呼百諾。
有時我偶然暫時貧窮,他們看到我就不給我好臉色看。人有多次貧困的時候,也還有多次富裕的時候以相報償。如果只圖錢財而不顧念親人,那就等著看來時的報應(yīng)吧。
3、彼
《何彼襛矣》先秦:佚名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釋義:
怎么那樣秾麗絢爛?如同唐棣花般美妍。為何喧鬧不堪欠莊重?王姬出嫁車駕真壯觀。怎么那樣地秾麗絢爛?如同桃花李花般嬌艷。平王之孫容貌夠姣好,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什么東西釣魚最方便?撮合絲繩麻繩成釣線。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夠嬌艷。
4、爾
《竹石》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 一作:韌)
釋義: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經(jīng)歷無數(shù)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5、余、予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代: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愁余 一作:愁予)
釋義: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稱
我在史記里沒找到類似某男子跟朋友在一起時候說我們的情況。也沒看到跟自己妻子一起的時候怎樣說。以下列舉了各種情況下(最多君臣)對話時候的自稱和對對方的稱呼。我個人認為如果對自己朋友說我們(不包括對方),可以稱“吾等”,“我等”。(既然有“公等”,“臣等”,又自稱“吾”“我”)。如果單獨只兩個人,說我們,就是包括對方了,可以說“君與我(吾)”、“足下與我(吾)”、“公與我(吾)”、“子與我(吾)”。
對妻子也許可以說“汝與吾”。
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招幸薄姬,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jù)吾腹。”高帝曰:“此貴征也,吾為汝遂成之。” 《史記外戚世家》
大梁人尉繚說秦王時自稱“臣”,稱秦王為“大王”,與人評價秦王時自稱“我”。
秦初并天下,秦王自稱“寡人”,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人自稱“臣等”,為秦始皇議尊號,限自稱“朕”。
術(shù)士侯生、盧生逃跑后,始皇大怒時自稱“吾”,“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然后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
陳勝和其他被雇傭的人著名的那段對話里“茍富貴,無相忘”就省略了自稱。旁人笑話他:“若為庸耕,何富貴也?”(若:你。)
在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將起事時,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稱對方為“足下”。
陳勝吳廣殺兩縣尉后,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稱對方為“公等”。 《史記陳涉世家》
李斯跟荀子學(xué)帝王術(shù),學(xué)成辭行時說:“斯聞得時無怠……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以自己的名字自稱。
趙高勸胡亥殺扶蘇即位時說:“不然。方令天下之權(quán),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愿子圖之。” 稱對方(胡亥)“子”。
秦二世即位后,對話時,趙高自稱臣,稱胡亥為“陛下”
公子高上書,“不忠者無名以立于世,臣請從死,愿葬酈山之足。唯上幸哀憐之。” 上:皇上。《史記李斯列傳》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nèi)史。” 稱對方“君”,“卿” 《史記蒙恬列傳》
張耳乃引陳馀之桑下而數(shù)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張耳稱陳馀為“公”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現(xiàn)代常用的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有我、我們,是比較單純的。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比現(xiàn)代漢語要復(fù)雜,經(jīng)常使用的有“余、予、吾、我”四個,還有“朕、昂、儂”等,這些代詞沒有單、復(fù)數(shù)的區(qū)別,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我、我們”。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shù)。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jīng)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fù)數(shù)。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為只能用于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詩經(jīng)》中,如《詩經(jīng)·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儂”屬于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
唉。。。這年頭 分不好騙啊,,555 我去幫你找找。。
四代怎么稱呼?
曾祖父,亦稱曾祖;父親的祖父(或稱爺爺?shù)母赣H;或稱父親的爺爺)。現(xiàn)在的漢語意思為祖父的父親,母親的丈夫:父母。父輩。父子。父兄。 對男性長輩的稱呼:父老(一國或一鄉(xiāng)的長者,亦)。在古代,三代直系血親:祖父、外祖父。四代旁系血親:伯祖父(伯爺爺)、叔祖父(叔爺爺)、舅祖父(舅爺爺)、...
古代西方國家是怎么稱呼中國的?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在古代并沒有直接稱呼我國為中國,而是以兩種方式來稱呼中國。第一種是稱呼朝代名稱比如漢朝時稱呼自己為大漢,唐朝時稱呼自己為大唐,其他朝代時就直接以朝代稱呼。只不過因為漢朝和唐朝這兩個朝代太能打了,所以后來很多其他朝代的文人墨客在寫文章、寫詩詞稱呼自己的時候,也用...
在文言文常識中,在父母面前怎么稱呼自己?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
求族譜,帶對人的稱呼。
在家族關(guān)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稱呼,這些稱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區(qū)分彼此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父系中,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構(gòu)成了第一代,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和父親則構(gòu)成了第二代。母系方面,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和母親是第一代,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和母親是第二...
相差七代、八代,甚至更多代,是怎么稱呼的
在宗族中,祖宗十八代的稱謂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上序中,父母之后依次是: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在下序中,從子開始,依次為: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云孫,耳孫。這些稱謂從小至大排列為:耳、云、仍、晜、來、玄、曾、孫、子、(自己)...
祖宗十八代怎么稱呼及排列順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常以“祖宗十八代”來指代整個宗族上下九代的成員。這個表達并非實指有十八代,而是用“十八”作為虛數(shù),象征許多代人。古語有云:“三為眾,三、九是明三,而十八是隱三”,意味著“十八”在此處隱含了“多”的意思。按照次序,我們可以這樣稱呼:生育自己的是父母,父親之父...
外婆后五代人各應(yīng)該怎么稱呼她!
第1代:母親;第2代:祖母:第3代:曾祖母;第4代:高祖母;第5代:天祖母;第6代:烈祖母;第7代:太祖母;第8代:遠祖母;第9代:鼻祖母。超了4代...
祖宗十八代上下九代各是怎么稱呼
下九代——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云孫,耳孫。自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nèi)。祖宗十八代是說能數(shù)得上的祖宗和孫輩。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常說的“九族”稱謂是比較統(tǒng)一的,即“高、曾、祖、考、己、...
第四代人怎么稱呼女方第一代人?
第四代人稱呼女方的第一代人為太姥姥。
在中國,我們用什么術(shù)語稱呼幾代人?它們的特點是什么?
稱呼標準是老太爺、爺爺、爸爸、孫子。幾代人的稱呼,以第一人稱來回答。我的上輩叫爸爸媽媽,爸爸的爸爸媽媽,我叫爺爺奶奶,媽媽的爸爸媽媽,我叫外公外婆,我爸爸的爺爺奶奶,我叫老爺爺,老奶奶,媽媽的爺爺奶奶我叫外祖父外祖母,爸爸的姐妹,兄弟我叫姑姑大爺或者是叔叔,媽媽的兄弟姐妹,我叫舅舅和...
相關(guān)評說: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最初學(xué)生自稱生、受業(yè).西漢時期以后,生成為讀書人的通稱.在實 際使用上,老師稱呼弟子為張生、李生;學(xué)生也自稱生、小生.'老師給學(xué) 生的書信,落款一般只寫自己的名字.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稱謂,第一個要搞清楚雙方的身份地位. ★ 客氣的稱呼 比你地位高的人,如果你是讀書人,對方看起來也是讀書人,即使是陌生人、不知怎么稱呼,也可以稱他“足下”,如果更客氣點、或?qū)Ψ娇雌饋淼匚蛔鹳F,就是“閣下”. 如果知道他...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男子 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或美稱,相當與現(xiàn)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敬稱,語氣比重于稱`子`. 父(讀第三聲)--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qū)夏耆说淖鸱Q. 父(讀第四聲)--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 甫--古代男子的美稱. 丈夫--古時稱成年男...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帝王及天子自稱應(yīng)該是孤或是朕或寡人.別人稱呼應(yīng)該是陛下,圣上,吾皇,萬歲爺,主上,皇帝,皇上.將軍自稱本將軍,大帥,見皇帝就自稱為末將,武夫,卑職,下官.文人自稱學(xué)生,晚生,小生.有功名的文人被稱為官人,相公,公子.平民應(yīng)該是見到官員或是皇上都該自稱草民,小民,自稱百姓,庶民,白丁,布衣.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及笄:女... 并具有與現(xiàn)在相同的內(nèi)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 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shè)壇祭...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丈夫?qū)ψ约旱钠拮涌芍t稱為“拙妻”、“荊妻”、“寡妻”、“山妻”,互稱可稱為“賢妻”、“良妻”、“仁妻”,稱人之妻可稱“令妻”、“嬌妻”、“妻房”等. “渾家”,這是唐宋以來出現(xiàn)的對妻子的稱呼. “內(nèi)”,古時夫妻一主外...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吾等
芙蓉區(qū)法面: ______ 呵呵,怎么個應(yīng)該法? 含蓄的叫法:姓氏前加老,如:老劉、老張. 通俗叫法:老公,老頭子,我們家那口子,孩兒他爹. 親切的叫法:親愛的,老東西,老沒良心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