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蓋? 蓋在百家姓里排第幾
蓋(拼音:gài、gě)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春秋金文,古字形從艸,盇(hé)聲。 盇后隸變?yōu)轭痢Iw本義指用茅草等編成的覆蓋物,引申為能用于遮蓋的東西,特指車蓋、或專指傘。又引申為覆蓋、遮蓋、勝過、壓倒,用作動詞。蓋又用作副詞,相當于"大概""因為"等,常用于文言文。蓋又讀gě,用于姓氏。
蓋氏
分布地區(qū)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云西南一帶地區(qū)。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歷史來源
蓋(Gě,Gài 蓋)姓源出
1.源于姜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王歡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蓋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歡為得姓始祖。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2.源于各少數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uó(ㄍㄨㄛˊ)。3.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該支蒙古族、滿族蓋珠氏漢化蓋氏讀音皆作gài(ㄍㄞˋ)。4.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區(qū),后多冠漢姓為蓋氏、葛氏等。該支滿族格佳喇氏漢化蓋氏讀音作gài(ㄍㄞˋ)。
得姓始祖
王歡。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上的記載,蓋,原來是以古地名,古音多念(Gě 音),戰(zhàn)國時齊國大夫王歡被封食采于蓋邑,所以子孫以邑為姓,而姓了蓋。到了東漢末年及南北朝時期,在我國的北方,又出現兩支蓋(Gài)氏。根據《魏書》的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氏,又有蓋樓氏改復姓為單姓蓋氏,因此蓋姓又有少數民族血統(tǒng)。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于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蓋氏家族就發(fā)祥于此。蓋氏除了以戰(zhàn)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于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注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蓋氏后人尊王歡為蓋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左右。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地名為蓋(今山東省沂水縣),后來齊國大夫王寬被封在蓋,其子孫取邑名為姓,稱為蓋氏。據古書記載,歷史上在戰(zhàn)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后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簡化成了“蓋”姓(因在后期的同地出現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于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蓋氏家族就發(fā)祥于此。蓋氏除了以戰(zhàn)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于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注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今山東省的濰坊市峽山區(qū)、萊陽市、東營市廣饒縣、墾利縣、滕州市、樂陵市、威海市、德州市寧津縣、青島市,遼寧省的沈陽市、大石橋市、盤錦市、瓦房店市、撫順市、遼陽市,吉林省的扶余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佳木斯市,四川省的樂山市,貴州省的畢節(jié)市,山西省的小云南,江蘇省的蘇州市、豐縣、淮安市楚州區(qū)、揚州市寶應縣,天津市的濱海區(qū),河北省的泊頭市、行唐縣、承德市、棗強縣,陜西省的富平縣,北京市,湖北省的黃石市,上海市,安徽省的亳州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等地,均有蓋氏族人分布。
蓋姓 念gai 還是ge?
姓氏名望 蓋姓在歷史上成名較早,如《漢書》上就有兩位姓蓋的,五代后唐有太傅蓋寓等。蓋聶,蓋(gà,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蓋音古臘反。蓋,姓;聶,名。)聶,戰(zhàn)國時期劍術家。蓋延,漁陽要陽人,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后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
姓蓋的蓋怎么讀
蓋姓的讀音為“Gě”。蓋姓在我國姓氏中排名第398位,源于姬姓,分為蓋、革、膈三個姓氏。關于蓋姓的來源如下:1、出自封建時期官職名。蓋姓起源于周朝,當時設有蓋邑,負責掌管建筑、維修城墻等事務。后來,蓋邑的負責人被稱為“蓋君”,成為蓋姓的始祖。2、出自封地名稱。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
姓蓋的蓋是哪個蓋
姓蓋的蓋是指“蓋”這個姓氏。詳細解釋如下:蓋字作為一個姓氏,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蓋姓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它有著自己的來源和演變過程。關于蓋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蓋姓源自古代的一種官職,即工蓋之職,從事這一職業(yè)的人后來便以職為姓,...
蓋革的起源
蓋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273個姓氏,相對集中在黑龍江、山東兩省。今天,姓蓋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16%,總人口約20萬。丐幫的名稱和圖騰:“蓋”的本義是用茅草,也就是一塊白色的茅草蓋房子,江東人稱之為“蓋”,一般指屋頂的遮蓋。指對器物上部有遮擋作用的東西,如古代的兜帽、鍋蓋、傘等。蓋...
百家姓都有什么姓
20、那、簡、饒、空、曾、毋、沙、乜、養(yǎng)、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后、荊、紅,這些姓氏排在第二十部分。21、游、竺、權、逯、蓋、益、桓、公、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這些姓氏排在第二十一部分。22、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
蓋 作為姓氏怎么讀
刻石為記。禮部員外郎崔宗之制銘,立于廟門。到了東漢末年及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方又出現了兩支蓋姓。根據《魏書》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姓,又有蓋樓姓改復姓為單姓蓋姓,因此蓋姓也有少數民族血統(tǒng)。根據《姓苑》記載,蓋姓望族出于漁陽、洛陽。蓋姓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但經過多年的融合,...
蓋這個字姓氏里讀什么
在現代漢語中,蓋有多種含義,如覆蓋、遮蓋等,但在作為姓氏使用時,不應因其他語境的讀音而影響其在姓氏中的固定讀音。尊重并正確傳承家族姓氏的讀音,是弘揚家族文化、保持家族傳統(tǒng)的重要體現。因此,當提到蓋這個姓氏時,我們應準確地讀作Gài。這一讀音代表了蓋姓家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也...
“蓋”在姓氏中讀什么?
對于蓋姓族人來說,了解并正確發(fā)音自己的姓氏,不僅是對家族傳統(tǒng)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認同。總之,蓋在姓氏中的正確讀音是gài。對于每一個蓋姓族人來說,了解和尊重自己姓氏的讀音是非常重要的,它承載了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希望所有蓋姓族人都能夠正確發(fā)音自己的姓氏,傳承家族榮譽。
《千家姓》有幾個版本?
百家姓總共有300多個姓氏,所以排名最多也只有300多,沒有1000。第1名-100名: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于 29董 30蕭。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
百家姓姓稼的嗎
沒有這個姓氏。百家姓如下:1、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wèi)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2、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
相關評說:
德欽縣液力: ______[答案] 〖十一畫〗 堵姓(300)、黃姓(096)、蕭姓(099)、梅姓(145)、曹姓(026)、戚姓(033)、盛姓(146)、龔姓(192)、常姓(080)、鄂姓(272)、崔姓(189)、笪姓(497)、符姓(251)、第五姓(502)、麻姓(135)、庾...
德欽縣液力: ______ 有的 、姓氏源流 樓(Lóu 樓)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為西周時夏代少康之后,以祖上封號為氏.樓、婁同源于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于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孫少康之后)36世孫云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以主夏祀,封號東樓公.其后代子孫遂以祖上封號“樓”為姓,稱為樓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3、出自北魏蓋樓氏、賀樓氏所簡改.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后從漢俗,一并改為樓氏,望居山西代郡.
德欽縣液力: ______[答案] 〖十一畫〗 堵姓(300)、黃姓(096)、蕭姓(099)、梅姓(145)、曹姓(026)、戚姓(033)、盛姓(146)、龔姓(192)、常姓(080)、鄂姓(272)、崔姓(189)、笪姓(497)、符姓(251)、第五姓(502)、麻姓(135)、庾...
德欽縣液力: ______ 在中國的姓氏里,有“無”這個姓. 無通許. 1)以國為氏.《郡國志》記載:“古無國,在穎川.” 2)出自姬姓.《姓考》記載:“鄭公子后.或云:無氏出堯臣之后.” 《鄭世家》記載:“有無公,出于許.”為鄭國吞并許國舊地后,鄭公子以封地許姓無.
德欽縣液力: ______ 封(fēng)、符(fú)、富(fù)、傅(fù)、豐(fēng)、房(fáng)、扶(fú)、酆(fēng)、范.
德欽縣液力: ______ 《姓考》記載:“楚大夫食采,因氏.”因為楚國公族是姬姓黃帝的后裔,所以瓦姓源于黃帝.《統(tǒng)譜》:明廣西士官有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