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死禮所非”的出處是哪里
“殉死禮所非”全詩
《詠三良》
唐代 柳宗元
束帶值明后,顧盼流輝光。
一心在陳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
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
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yùn)城)人,杰出詩人、哲學(xué)家、儒學(xué)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因為他是河?xùn)|人,人稱柳河?xùn)|,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yùn)動的領(lǐng)導(dǎo)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詠三良翻譯及注釋
翻譯
衣冠整潔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們才高志大,一顧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們竭盡全力輔助朝政,使秦國與列國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稱頌。
三良效忠穆公懇切殷勤忠誠不二,君臣間恩禮情義就像秋霜般潔凈。
穆公在生時同三良就像一個人一樣,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壯士之軀埋閉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人死陪葬不是禮義之舉,況且還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主的基業(yè)于是乎衰敗不振,而晉楚的國勢趁此壯大興隆。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從父命,以人為殉,是認(rèn)識到父親被疾病搞迷亂了,遺命不需要遵從。
康公遵從非禮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討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注釋
①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
②明后:明君,謂秦穆公。
③幽隧:墓道。
④黃腸: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指棺木。
⑤張皇:張大、擴(kuò)大。
⑥從邪:指殉葬之作法。
⑦彼狂:指秦穆公子康公。
詠三良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柳宗元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貶謫永州(今屬湖南)期間讀書有感而作。柳宗元在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被貶來永州,他一直企盼朝廷召回京城重用,為國效力,而唐憲宗即位(806年)后,仍信讒貶賢,柳宗元仍然流放在偏遠(yuǎn)荒涼的永州任司馬,這使柳宗元感到失望、迷茫和郁憤。
詠三良賞析
“三良”事最早見于《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據(jù)《左傳》魯文公六年載,“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此后史家、詩人對秦穆公殺害三良一事的評論便絡(luò)繹不絕,有對具體史實(shí)進(jìn)行加工的,如東漢應(yīng)劭認(rèn)為秦穆公與三良約定同生共死,三良自愿殉葬;有由此探討君臣關(guān)系、個體生命價值的,如陶淵明、蘇軾等等。
柳宗元《詠三良》詩意可分兩層來分析。前十句為第一層,是就三良來說。詩人以飽蘸熱情之筆,刻畫了三良一心報國、忠君以死的義士形象。應(yīng)該說,這與《黃鳥》一詩的記載是相違背的。《黃鳥》首章云:“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清馬瑞辰曰:“詩以黃鳥之止棘、止桑、止楚,為不得其所,興三良之從死,為不得其死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小雅·黃鳥》詩‘無集于桑’是其證也。”馬說甚是。詩中描繪三良死前是“臨其穴,惴惴其栗”,全無視死如歸的氣概,正是死不得其所的明證。不過宗元反其道而行,也是有所本的。漢末王粲《詠史詩》論三良之死曰:“結(jié)發(fā)事明君,受恩良不訾。臨末要之死,焉得不相隨?……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認(rèn)為他們具有事君以死的志向。二詩對照,無論是“束帶值明后”與“結(jié)發(fā)事明君”的細(xì)節(jié)描繪,還是“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與“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的死亡價值判斷,其相似之處都是驚人的。究其原因,王粲《詠史詩》作于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六年隨曹操西征馬超歸途中,其時王粲效力于曹氏不久,故宣揚(yáng)“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認(rèn)為三良從穆公而死乃忠義之舉。而柳宗元《詠三良》則是借史事來抒己之懷抱,既有對在朝為官時崢嶸歲月的回憶,又有對憲宗者流打擊王叔文政治集團(tuán)行為的討伐。其《讀書》一詩云:“幽沈謝世事,俛默窺唐虞。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詠史》之詠嘆燕昭王、樂毅,《詠三良》之批判秦康公,無不是由讀史而引起的感慨。其《冉溪》詩云:“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fù)為身謀。”順宗重用王叔文集團(tuán),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積極參政,使得“人情大悅”,政局為之一新。“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正是君臣相得的形象寫照。
然而若撇開柳宗元《詠三良》詩的政治隱喻不談,而就其對君臣關(guān)系的討論來看,不得不說此詩的深刻性和陶淵明的同題之作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陶詩雖亦有“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箴規(guī)向已從,計議初無虧”的描述,但“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與“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的議論,則深刻揭示了為人臣子的無奈與悲哀。事君以忠,為君所賞,本是做臣子的價值體現(xiàn),但若過于忠誠,連同身家性命都被國君據(jù)為己有,那么結(jié)果只能是投穴同死。淵明說“忠情謬獲露”,“謬”字真是深可玩味:君主的厚恩往往與其對臣子的控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君命安可違”實(shí)乃“君命不可違”。他對君主專制下的臣子的個人價值進(jìn)行了深沉的反思。人才乃國之公器,非國君的一己之私,更何況人本身又具有獨(dú)立存在的價值。這直接啟發(fā)了蘇軾《和〈詠三良〉》“我豈犬馬哉?從君求蓋帷”中洋溢的對個體獨(dú)立人格的尊重以及“殺身固有道,大節(jié)要不虧”中對為人臣子原則的揭橥。宗元《詠三良》詩在這一點(diǎn)上,和陶淵明相比是一個倒退。
《詠三良》詩的后六句為第二層,是就秦康公來說。秦穆公命令三良為自己殉葬,這在禮儀上是不合的,朱熹即云:“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蓋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于是習(xí)以為常,則雖以穆公之賢而不免。”在中原地區(qū)人看來,秦穆公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自然是極其野蠻的行為,又何況其中還有國家的賢才。穆公死后,秦國的東征有所緩慢,晉、楚相繼稱霸,這和穆公以賢殉葬、大失人心有一定的關(guān)系。《左傳》中“君子”即言:“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今縱無法以遺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fù)東征也。”宗元所論正是本此。然而他的真正意圖并不在批判秦穆公,而是借此討伐穆公的繼任者康公,其策略是拿康公與魏顆進(jìn)行比較。《左傳》魯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魏顆在魏武子的不同命令之間選擇了改嫁父妾的做法。這樣既挽救了父妾的性命,又避免了魏武子背上以人殉葬的罵名。可是在史書有關(guān)三良殉死的記載中,卻沒有康公的聲音,甚至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穆公的命令明顯是錯誤的,倘若三良從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脅迫所致,康公命令他們不死,不但可以避免父親殘暴的遺命付諸行動,而且還可贏得人心,加強(qiáng)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甚至可以繼續(xù)父親的東征事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康公如果選擇沉默,即是承認(rèn)穆公命令的有效性。柳宗元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立論的。應(yīng)該說宗元的立論角度是頗為新穎的,然而倘若仔細(xì)研究,則會發(fā)現(xiàn)宗元的論證恰恰是偏頗的。
首先,如前朱熹所言,秦國的風(fēng)俗與中原地區(qū)不同,以人殉葬是習(xí)以為常之事,穆公父子的行為是合乎舊俗而有違于情理,沒有與時俱進(jìn)。宗元對秦國當(dāng)時舊俗似乎沒有注意到,沒有把穆公父子的行為放到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考察。
其次,康公與魏顆面對的情況是不同的:魏顆面臨著兩種選擇,即既可以執(zhí)行武子神智清醒時的使妾改嫁的命令,也可以執(zhí)行其父神智不清時的使妾殉葬的命令,而康公只有一種選擇,在“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xué)而》)的春秋時期,康公執(zhí)行父命乃被動行事,無可厚非。當(dāng)然,康公以三良殉葬,只是一味盡孝而不顧國家利益和生者的性命,也最終毀了父親的一世英名(他本可以挽救的),宗元就此討伐他也是對的,這表現(xiàn)了宗元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時代的進(jìn)步。不過宗元說“吾欲討彼狂”,稱康公為狂亂之人,大加討伐,在程度上未免重了些。蘇轍以為:“然三良之死,穆公之命也。康公從其言而不改,其亦異于魏顆矣。故黃鳥之詩交譏之也。”與宗元一樣,蘇轍對康公的處境似乎沒有明察,自然也談不上“了解之同情”了。
再次,就此詩的寫作意圖而言,如前所述,此詩是借討伐康公來討伐唐憲宗。柳宗元認(rèn)為康公與憲宗的共同點(diǎn)是“從邪陷厥父”。這里,他又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穆公使三良殉葬的命令是錯誤的,康公如果改變父命,這無疑是正確之舉。可是現(xiàn)在宗元以憲宗來類比康公,就詩歌本身來說,應(yīng)該是責(zé)備憲宗沒有改變父親錯誤的命令,但實(shí)際情況是憲宗改變了在宗元看來是正確的命令,因為他把順宗朝幾乎所有的變革措施都廢除了,并且殘酷打擊了所有運(yùn)動參與者。所以宗元把憲宗和康公相類比是錯誤的。
有關(guān)于張的詩句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詠史(八首其二)(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題張氏隱居(...
有關(guān)疾病的詩句
本詩句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病起書懷》,意思是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臣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江邊,表達(dá)了雖病衰但也不能磨滅作者愛國的愛國情懷以及憂國憂民之心。2、憔悴年來甚,蕭條益自傷。風(fēng)威侵病骨,雨氣咽愁腸。本詩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五言律詩《病中感懷》...
有關(guān)張字的詩句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詠史(八首其二)(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
有關(guān)姓張的詩句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詠史(八首其二)(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題張氏隱居(...
形容疾病的古詩詞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譯文:衣冠整潔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們才高志大,一顧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們竭盡全力輔助朝政,使秦國與列國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稱頌。 三良效忠穆公懇切殷勤忠誠不二,君臣間恩禮情義...
表達(dá)時光荏苒的古詩詞 感嘆時光荏苒的古詩詞
形容“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的詩詞有哪些? 1、《詠三良》 唐代:柳宗元 束帶值明后,顧盼流輝光。 一心在陳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 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 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
有含云和迪的詩句嗎
踟躕立馬緣何事。賈島 早起——出門路縱橫。殉死禮所非,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絲色隨染異,白虎守本宅,臨難節(jié)獨(dú)全。秋風(fēng)一箸鱸魚鲙,云鵬怒翼同。杜牧 杜秋娘詩——給喪蹶張輩。司空曙 和李員外與舍人詠玫瑰花寄徐侍郎——蒙蘢珠樹合。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妻子張白鷴,及至桃花開后卻...
一句詩里有“張”“姜”這兩個字的詩句 同音不同字也可以
回答:冉溪(柳宗元) 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fù)為身謀。 風(fēng)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縲囚終老無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卻學(xué)壽張樊敬侯,種漆南園待成器。 行路難(三首其三)(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dá)人,功成不退皆...
中國古代的人殉制度是什么樣的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后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漢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據(jù)有關(guān)野史記載,到明代,人殉之風(fēng)死灰復(fù)燃,朱元璋首開惡例。朱元璋死后曾有很多妃嬪殉葬,葬在哪里卻是未解之謎。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死,以40多名妃嬪殉葬,這些妃嬪當(dāng)中,有不少還為朱元璋生育...
孔子過而不是全文翻譯
《孔子過而不式》作品賞析 1、體現(xiàn)孔子的道德觀念 在《孔子過而不式》中,孔子通過自己的行為展示了他對于道德的看法和追求。孔子認(rèn)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具備忠誠、誠實(shí)、正直、謙虛等美德,而這些美德也是孔子所倡導(dǎo)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在故事中,孔子對于那些修繕城門的人沒有行式...
相關(guān)評說: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 ”出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二》.意思是:人之所以比動物高貴,是因為人有道德禮節(jié).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被抓后因?qū)O權(quán)憐其勇,不忍殺害.主簿左咸曰:昔操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guān)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孔子:“仁者愛人,以禮殺人,非禮也.” 釋義: 孔子主張禮樂仁義,強(qiáng)調(diào)君主以道德和禮教、禮讓來治理國家. 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君主、大夫過于迂腐,濁水閉目,為私心和權(quán)勢所不恥,知禮而不善用之. 孔子駁斥魯國季氏葬禮用活人陪葬這種以“禮”殺人的不恥事實(shí),主張廢除活人陪葬的“禮”(惡俗).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天皇是日本國君主的稱號,為日本的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征.天皇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書籍記載于前660年).[來源請求]由于被認(rèn)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行儀動靜度之以禮,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出自《荀子》. 《荀子》是荀況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況,當(dāng)時人尊稱為荀卿.荀、孫音近,所以亦稱孫卿.趙國人.他的生卒年,難于確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動,一般認(rèn)為,在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趙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間,他曾游學(xué)齊國稷下,齊襄王時被奉為最有聲望的學(xué)者,三次擔(dān)任祭酒.其間又曾歸趙聘秦,去齊適楚.楚相春申君黃歇曾兩次任他為蘭陵令.終老于蘭陵.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網(wǎng)上抄了一篇有關(guān)于此的文章自己學(xué)學(xué)吧 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的幾種解釋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通常解釋為:第一個用俑陪葬的...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時空卻具有無限性.面對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達(dá)到無限.但在超越的尋求上思路就不同了.中國文化是重視...
興隆臺區(qū)變幅: ______ 1. 關(guān)于女性不好的古代詩句 2. 關(guān)于古代女性禮節(jié)的詩句 關(guān)于女性不好的古代詩句 1.古代形容女子很美的詩句 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fēng)來珠翠香 3.態(tài)濃意遠(yuǎn)淑且真,肌理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