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文言文翻譯 李舜臣 求宋史文言文翻譯?
《宋史·李舜臣傳》
【原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jiān)。”著《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yè)。考官惡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xiāng),以稅數(shù)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
干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zhí)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他所筆削類此。尤邃于《易》,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shù),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jīng)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注釋】
1、少長:稍微年長一點。2、推跡:根據(jù)跡象推求;追蹤尋跡。《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后漢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宋歐陽修《論監(jiān)牧札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jiān)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宋秦觀《兵法》:“心不搖于死生之變,氣不奪于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折》:“聞英夷之千里鏡,可以洞見四十里。”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后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明唐順之《祭祖廟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7、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蕩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后用作皇帝的代稱。《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漢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讬之于乘輿……或謂之車駕。”《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8、無以:沒有辦法。9、監(jiān):通“鑒”,鑒戒;教訓。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yè),為國斂怨。”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后賊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fā)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并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于下第。”《后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后,每歲言優(yōu)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14、大侵:亦作“大祲”。嚴重歉收,大饑荒。《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謂之大侵。”范寧注:“侵,傷。”楊士勛疏:“大侵者,大饑之異名。”唐柳宗元《貞符》:“歲丁大侵,人以有年。”元龔轍《逃荒別》詩序:“丁未大祲,殍殣蔽野。”15、鉏棘:鋤頭木棒。鉏(chú),古同“鋤”,鋤頭。棘,酸棗樹,這里指木棒。16、慰勞:慰問犒勞;慰安問候。《后漢書·西域傳序》:“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戰(zhàn)士多損傷,皇太子親為封裹,巡城慰勞。”清楊賓《納木窩稽》詩:“魂魄已莫收,童仆徒慰勞。”17、撫師:撫慰軍隊。《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唐韓愈《平淮西碑》序:“守謙,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撫師。”馬其昶校注:“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上命知樞密梁守謙宣慰,因留監(jiān)其軍。”18、辟:征召。19、風化:教育感化。語出《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鄭玄箋:“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漢書·禮樂志》:“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明史·廣西土司傳一·慶遠》:“各村寨皆置社學,使?jié)u風化。”20、慈孝:孝敬。《國語·齊語》:“于子之屬,有居處為義好學,慈孝于父母,聰慧質仁,發(fā)聞于鄉(xiāng)里者,有則以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清戴名世《朱烈女傳》:“道新每為人言其姑慈孝類如此。”21、友恭:指兄弟間相處的準則。兄應友愛,弟應恭敬。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為人之弟,繼體承祧,豈使沽名之賊臣,重害友恭之大義。”22、間:偶爾;間或;有時。23、詣學:指清朝帝王親臨太學視學。《清史稿·世宗紀》:“辛酉,詔臨雍大典,改幸學為詣學。”參閱《清史稿·禮志八》。這里指到學府。24、講說:講述解說。《普曜經(jīng)·說法門品》:“是為八百法曜法門,菩薩大士臨降神時,為諸天子講說此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四:“(孫奭)幼好學,博通書傳,善講說。”25、邑士:本縣士人。元揭傒斯《廬江縣學明倫堂記》:“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盧廷瑞;董其事者,邑士洪琮、薛興宗。”26、預貸:指在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預先向官府借貸糧食錢物等。27、積逋:指累欠的賦稅。亦謂積欠賦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差知漢州,漢號為繁劇,了翁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余萬,除科抑賣酒之弊。”明歸有光《馬政蠲貸》:“先皇帝在位十年,間時有赦,百姓安生樂業(yè),而積逋亦少。”《明史·呂維祺傳》:“擢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設會計簿,鉤考隱沒侵欺,及積逋不輸,各數(shù)十百萬,大者彈奏,小者捕治。”清龔自珍《明良論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飾四方之觀聽也!謂外吏富乎?積逋者又十且八九也。”28、病:苦于。29、勸糾:勸勉糾正。30、低昂:高低;高下。31、久近:長短。32、義役:宋以后的一種徭役形式。《宋史·食貨志上六》:“乾道五年,處州松陽縣,倡為義役,眾出田谷,助役戶輪充。”《宋史·謝諤傳》:“諤里居時,創(chuàng)義役法,編為一書,至是上之,詔行其法于諸路,民以為便。”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義》:“近時州縣眾力共給役曰義役,皆與眾同之意。”33、期年:滿一年。34、銀坑:產銀或鉛、銻的礦坑。唐章孝標《送張使君赴饒州》詩:“日暖提筐依茗樹,天陰把酒入銀坑。”宋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志銘》:“廢永豐銀坑,還社倉于民。”35、小戶:貧苦人家;社會地位卑微的人家。《宋史·趙必愿傳》:“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明朱樸《苦哉行》:“虛名及小戶,米入官家倉。”清朱佐朝《吉慶圖·鄰契》:“怎奈他出身小戶,未習閨風。”36、天申:即天申節(jié)。南宋以高宗的生辰(農歷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jié)”。宋葉適《崇國趙公行狀》:“州以天申節(jié)銀絹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庫錢抑其配。”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奉親》:“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節(jié)……車駕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并詣宮上壽。車駕至小次降輦,太上遣本宮提舉傳旨減拜行禮。”《宋史·高宗紀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為天申節(jié)。”37、助賞:不詳其義。38、煩民:擾民。39、干辦:謂干練能辦事。唐李翱《與淮南節(jié)度使書》:“由是經(jīng)之旨棄而不求,圣人之心外而不講,干辦者為良吏,適時者為連賢。”《金史·章宗紀二》:“今之察舉官吏者,多責近效,以干辦為上。”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海公精力干辦,尚能必行其意,后人效之,一步不可行,而物議沸矣。”40、執(zhí)政:掌握國家大權的人。《左傳·襄公十年》:“晨攻執(zhí)政于西宮之朝。”宋王安石《沉內翰墓志銘》:“平居閉門,雖執(zhí)政,非公事不輒見也。”41、治忽:亦作“治曶”。治理與忽怠。《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孔傳:“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國魏阮籍《樂論》引《書·益稷》作“治曶”。宋葉適《謝除堤舉上清太平宮表》:“宓以鑒觀治忽,審擇后先,大化所覃,右文為盛。”一說“忽”讀為“滑”,義為“亂”。“治忽”即“治亂”。參閱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尚書上》“在治忽”。42、筆削:謂對作品刪改訂正。宋歐陽修《免進五代史狀》:“至于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為成法,臣豈敢當。”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三:“吾后見魯公與文正公二父相與談往事,則每云詩書蓋多出元澤暨諸門弟子手,至若《周禮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明尹直《蹇齋瑣綴錄》:“國朝狀元對策,皆經(jīng)閣老筆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香港興中會宣言附言》:“右為《香港興中會宣言》,其措詞與《檀香山興中會宣言》相同,僅有字句之筆削而已。”43、學者:求學的人。44、二府:漢代稱丞相與御史。《漢書·劉向傳》:“今二府奏佞讇不當在位。”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漢書·何敞傳》:“二府聞敞行,皆遣主者隨之。”章炳麟《秦政記》:“武帝以降,國之輔拂,不任二府。”宋代稱中書省和樞密院。《宋史·職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宋王安石《父制誥》:“踐更二府,執(zhí)國機要。”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建炎維揚南渡時,雖甚蒼猝,二府猶張蓋搭狨坐而出,軍民有懷甎狙擊黃相者。”明、清兩代同知(知府的副職)的俗稱。《儒林外史》第25回:“我在安東做了兩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轉了個二府,今年才升到這里。”《兒女英雄傳》第13回:“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這位胡太爺是兒女親家。”這里指中書省和樞密院。
【譯文】
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縣人。四歲時就知道讀書,八歲時就能寫文章,稍微年長一點就博古通今,根據(jù)跡象推求歷朝歷代的興廢規(guī)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濟蒼生的志向。
紹興末年,張浚江、淮地區(qū)督率軍旅,李舜臣響應皇帝的詔令上書,說:“皇帝不出京親臨,沒有辦法確定大計,皇帝應該臨幸武昌。”又說:“江東在六朝時期都曾經(jīng)戰(zhàn)勝過北方,但是最終都不愿意乘機奪取天下,這應當成為今天的教訓。”于是著成《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奏朝廷。后來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進士。當時朝廷已經(jīng)和金人休戰(zhàn)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滿足天下百姓(收復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試的對策中論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沒有議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們不應當把遵照執(zhí)行文書為職業(yè)。考官很厭惡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調任為邛州安仁縣主簿。有一年大饑荒,成百上千的饑民拿著鋤頭木棒大聲呼喊,響聲震動縣鄉(xiāng)城鎮(zhèn),縣令非常害怕,關起門來不敢見人,李舜臣說:“這些饑民不是強盜,為什么要害怕呢?”馬上出去慰勞安撫并遣散了那些饑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當時虞允文到關上撫慰守軍,將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舉薦(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饒州德興縣知縣,(李舜臣在任內)特別推崇教育感化。當?shù)匕傩罩杏幸粋€母子兄弟連年打官司卻沒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說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終讓他們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時還親自去縣鄉(xiāng)的學堂為學子們講述解說經(jīng)義,縣里的士人都稱他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預先借貸的錢糧等,并償還了前任官員長期拖欠的稅款三萬緡。百姓為繁重的差役所困擾,李舜臣就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勸說糾正役法,把以納稅的高低來定役期的長短改為“義役”。經(jīng)過實行一年的“義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產銀或鉛、銻的礦坑雖然已經(jīng)廢棄了很久,貧苦人家還要上繳銀本錢,這些官府替他們償還。天申節(jié)需要上交的大禮以及置備軍械所需要的款項,都不來擾民。
經(jīng)辦諸司審計司事務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剛被重用時,一定十分謹慎地改寫,有人說除非執(zhí)政大臣同意去除,這種情況不應改變。李舜臣說:“治理與忽怠關系重大,怎么可以拘守常法呢?”他所刪改訂正的文字都類似這種情況。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經(jīng)》,他曾說:“《易經(jīng)》起于畫卦,一切理事和象數(shù),都憑借畫卦來體現(xiàn),舍棄畫卦來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經(jīng)》。畫卦從中起,乾、坤兩卦中畫卦為誠敬之意,坎、離兩卦中畫卦為誠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經(jīng)本傳》33篇。朱熹晚年,常常對求學的人每為學者稱道這本書。李舜臣所修撰的書有《群經(jīng)義》8卷、《書小傳》4卷、《文集》30卷、《家塾編次論語》5卷、《鏤玉余功錄》2卷。他的兒子有李心傳、李道傳、李性傳。(后來李舜臣)因為(他的幼子)李性傳官至中書省和樞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譯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這個地方的人。他四歲的時候就識字讀書了,八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少長通古今,能分析歷史上的興廢原因,看到問題的根本所在,大有治理天下的志向和氣概。 宋高宗紹興末年,大臣張浚到江、淮一帶考察軍事,李舜臣按照上級的要求提意見建議,認為:“皇帝不親自出面,是沒有辦法穩(wěn)定大局,皇帝應該起駕到武昌來。”他還認為:“歷史上六朝時期,南方都曾經(jīng)打敗過北方,但是沒有把握機遇,完成統(tǒng)一,應該作為今天的教訓。”然后他寫了《江東勝后之鑒》十篇策文呈給皇帝。他也考中了乾道二年的進士。 當時朝廷已經(jīng)退兵和議,掌權的宰相大臣們也不想滿足實現(xiàn)天下人的愿望(統(tǒng)一)。但是李舜臣上書反對,認為與金國有世仇,沒有和議的道理,作為宰輔大臣不能只是舞文弄墨,(意思就是應該考慮抗擊金人,認為宰輔大臣無能)。李舜臣的言論得罪了掌權者,讓負責考核的官員十分厭惡,于是就取消了他的進士及第資格,調到邛州安仁縣當主簿。那年收成不好,很多饑民拿了鏟子叉子等聚集到縣衙前呼喊,聲音響震邑市,縣令非常害怕,讓人關閉縣衙大門。李舜臣說:“這些人又不是強盜,有什么可怕的?”應該抓緊出去慰勞解釋,讓他們回去。 后來到成都府去做教育官員。當時,虞允文在成都一帶領兵鎮(zhèn)守,把李舜臣招收到自己的幕府里,虞允文因為別人的推薦就讓李舜臣作宣教郎、當饒州德興縣的知縣,專門管理地方風化。老百姓有的母子兄弟之間告狀打官司,多年都沒有間斷過。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述慈孝友恭的道理,那些打官司告狀的母子兄弟之間就都和好了。有時間的時候,李舜臣還教授學生講課,當?shù)氐娜硕挤Q他為“蜀先生”。他開罷黜了百姓預貸制度,還清了前任官員的欠賬超過三萬緡。 老百姓對差役制度意見很大,李舜臣讓各鄉(xiāng)改進糾正差役制度,根據(jù)稅負數(shù)的高低、差役時間的長短制定了“義役”制度。制度實行一年之后,老百姓從中得到好處也十分便利。銀坑制雖然廢除了很長時間了,但是老百姓還要繳納銀本錢,由地方官府出資繳納。給中央政府以及地方軍隊的錢糧、軍器等,都不再讓老百姓承擔。 后來,李舜臣擔任過審計司官員,又提拔為宗正寺主簿,重新修訂了《裕陵玉牒》。在曾布、呂惠卿當權的時候,強調記錄要嚴謹,有人說只要不是執(zhí)政修改的,絕對不能寫。李舜臣卻說:“面對應急突發(fā)的事情,怎么可以局限于普通的辦法呢?”其他一些修改刪改也都和這差不多。 李舜臣對《易》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經(jīng)說:“《易》起于畫卦,理、事、象、數(shù),都是通過畫卦來體現(xiàn)的,離開了畫卦來討論問題,那就不是《易》了。他認為對卦的理解是畫從中起,比如乾坤卦中畫為誠敬,坎離卦中畫為誠明。”李舜臣寫了《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年的時候,經(jīng)常稱贊李舜臣的《本傳》。李舜臣寫的書還有《群經(jīng)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他的兒子分別叫:李心傳、李道傳、李性傳。因為李性傳做過兩個府的知府,贈太師、追封為崇國公。
李舜臣表字子思,是隆州并研人(今屬山西)。李舜臣出生后四年就會讀書,八歲就能寫文章,稍大一點就通曉古今,推測歷代的興亡,洞悉其原因,慷慨有濟濟天下的大志。
紹興末年,張浚重被重用,督師江淮,李舜臣響應皇帝的命令上書,說:“陛下的車駕不出京師,無法抵定天下大計,陛下應該遷移幸臨宜昌。”又說:‘江東六朝過去也曾戰(zhàn)勝過北方之敵,但都沒有乘機統(tǒng)一天下,這一個作為今天的教訓。“并寫了《江東勝后之鑒》十篇呈送皇帝。李舜臣考中了乾道二年的進士,可那時朝廷已經(jīng)和金人罷兵休戰(zhàn)了,而作為丞相的更不理會天下人(收復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試)的對策中論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沒有議和的道理,當時的宰相和大臣們責怪他不按朝廷的要求回答問題,有嘩眾取寵之嫌。考官很厭惡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第,調為邛州臨安府的主簿。有一年大饑荒(五谷不升謂大侵),成百上千的饑民拿著農具棍棒大聲呼喊,響聲震動縣鄉(xiāng)城鎮(zhèn),縣令害怕下令關閉城門,李舜臣說:’饑民又不是強盜,為什么要害怕?”急忙出去慰勞安撫并遣散了那些饑民。
(李舜臣)教授成都府時,正值虞允文到關上撫督守軍,征聘人才、辟置幕府,因有人舉薦(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饒州德興縣令,(李舜臣)以教化民眾的道德規(guī)范為根本。當?shù)匕傩沼心缸有值苓B年打官司的,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解慈愛孝敬和兄弟友愛謙恭的道理,最終讓他們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時還親自去縣鄉(xiāng)的學堂為學子們講學,縣里的士民都稱他為“蜀先生”。李舜臣罷免了老百姓以前的預貸款,并償還了前任官員累計欠下的稅款三千萬緡。百姓為繁重的差役所困擾,李舜臣就勸說個鄉(xiāng)鎮(zhèn)官員,把以納稅的高低來定役期的長短改為“義役”(宋役法之一)。經(jīng)過實行一年的“義役”,百姓大得其利。
言黎18396484752: 首爾傳統(tǒng)節(jié)日鎮(zhèn)海軍港櫻花節(jié)是怎樣的?
洋縣臨界: ______ 首爾傳統(tǒng)節(jié)日鎮(zhèn)海軍港櫻花節(jié):每年春暖花開的四月,鎮(zhèn)海軍港祭自1963年起開始舉辦,鎮(zhèn)海軍港祭最初是為了紀念1953年李舜臣將軍銅像在鎮(zhèn)海市落成而舉行的慶典活動,后來發(fā)展成為著名的櫻花節(jié)
言黎18396484752: 鳴梁海戰(zhàn)在哪里開戰(zhàn)?
洋縣臨界: ______ 鳴梁海戰(zhàn)發(fā)生在鳴梁海峽,鳴梁海峽是位于韓國珍島與全羅南道海南郡之間的狹窄海峽.
言黎18396484752: 求文言文翻譯.1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2左右令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節(jié)選《宋史 - 文天祥傳
洋縣臨界: ______ 1、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希冀(希望)天下有一聽到音訊就立即行動的忠臣義士. 2、 左右令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左右的人命令他下跪拜見(弘范).(他)不拜,弘范于是就以見客人的禮儀來接待他.
言黎18396484752: 朝鮮和韓國海軍對比韓國和朝鮮誰的海軍強?韓國現(xiàn)在連1萬多的軍艦都
洋縣臨界: ______ 我認為有些國際原因,美國一直是在韓國駐軍的,而且海軍居多.所以我認為韓國未對海軍有較大發(fā)展.后來韓國國防自主化,所以近些年造的戰(zhàn)艦較多.新建的戰(zhàn)艦是好但還沒形成戰(zhàn)斗力. 朝鮮海軍則是一只獨自發(fā)展起來的,受外來制約較少.受政治因素影響朝鮮海軍只能是一只近海海軍. 相信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韓國海軍會超過朝鮮海軍的.
言黎18396484752: 開國大典課文有哪些修辭手法 -
洋縣臨界: ______ 一、比喻: 1. 天安門廣場已經(jīng)成了人的海洋. 2. 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 3. 每一聲炮響后,全場就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4.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
言黎18396484752: 有人去過首爾世宗大王雕像嗎?如何?
洋縣臨界: ______ 世宗廣場有兩座人像非常引人注目,一座是李舜臣將軍像,另一座則是世宗大王銅像.李舜臣將軍像位于世宗大王銅像前,這個李舜臣將軍是何許人也,他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16世界末在抗擊日本侵略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世宗大王就不用多說了,圈圈叉叉的韓文就是他發(fā)明的,就是他發(fā)起的去漢化,不然現(xiàn)在我們去韓國,估計到處都還是漢字.世宗大王銅像下是一個博物館,展示了世宗大王的生平事跡,另外還有韓服體驗,只用登記就可以進入,無需門票.在世宗廣場由近及遠,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的李舜臣將軍像,世宗大王像以及光化門、青瓦臺構成了首爾市中心的新地標,天氣晴好時,一眼望去,層次分明,挺壯觀的說
言黎18396484752: 唐朝對周邊國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請你說說這是為什么 -
洋縣臨界: ______ 政治上,唐實行科舉制度,名臣悲出,使唐的政治空前繁榮,成為周邊各國學習的對象.經(jīng)濟上,唐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農業(yè)、手工業(yè)等迅速發(fā)展,走...
言黎18396484752: 豐臣秀吉曾準備侵略中國?????可以跟我說說它那時的歷史背景和社?
洋縣臨界: ______ 16世紀下半葉,豐臣秀吉靠武士道統(tǒng)一了全日本.這沒有真本事,絕對不行,要干掉... 在這關鍵時刻,朝鮮出了位民族大英雄李舜臣,他率領海軍與日軍進行了兩次海上決...
言黎18396484752: 誰能清楚韓國海軍艦艇的舷號?就是船邦上的數(shù)字,通常都是3位b
洋縣臨界: ______ 韓國海軍 “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主尺寸:艦長150米、艦寬17米、吃水4.3米 排水量:5000噸(滿載) 動 力:CODOG方式 2臺LM2500燃氣輪機 2臺柴油機 65000...
【原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jiān)。”著《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yè)。考官惡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xiāng),以稅數(shù)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
干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zhí)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他所筆削類此。尤邃于《易》,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shù),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jīng)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注釋】
1、少長:稍微年長一點。2、推跡:根據(jù)跡象推求;追蹤尋跡。《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后漢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宋歐陽修《論監(jiān)牧札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jiān)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宋秦觀《兵法》:“心不搖于死生之變,氣不奪于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折》:“聞英夷之千里鏡,可以洞見四十里。”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后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明唐順之《祭祖廟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7、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蕩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后用作皇帝的代稱。《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漢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讬之于乘輿……或謂之車駕。”《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8、無以:沒有辦法。9、監(jiān):通“鑒”,鑒戒;教訓。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yè),為國斂怨。”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后賊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fā)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并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于下第。”《后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后,每歲言優(yōu)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14、大侵:亦作“大祲”。嚴重歉收,大饑荒。《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謂之大侵。”范寧注:“侵,傷。”楊士勛疏:“大侵者,大饑之異名。”唐柳宗元《貞符》:“歲丁大侵,人以有年。”元龔轍《逃荒別》詩序:“丁未大祲,殍殣蔽野。”15、鉏棘:鋤頭木棒。鉏(chú),古同“鋤”,鋤頭。棘,酸棗樹,這里指木棒。16、慰勞:慰問犒勞;慰安問候。《后漢書·西域傳序》:“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戰(zhàn)士多損傷,皇太子親為封裹,巡城慰勞。”清楊賓《納木窩稽》詩:“魂魄已莫收,童仆徒慰勞。”17、撫師:撫慰軍隊。《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唐韓愈《平淮西碑》序:“守謙,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撫師。”馬其昶校注:“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上命知樞密梁守謙宣慰,因留監(jiān)其軍。”18、辟:征召。19、風化:教育感化。語出《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鄭玄箋:“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漢書·禮樂志》:“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明史·廣西土司傳一·慶遠》:“各村寨皆置社學,使?jié)u風化。”20、慈孝:孝敬。《國語·齊語》:“于子之屬,有居處為義好學,慈孝于父母,聰慧質仁,發(fā)聞于鄉(xiāng)里者,有則以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清戴名世《朱烈女傳》:“道新每為人言其姑慈孝類如此。”21、友恭:指兄弟間相處的準則。兄應友愛,弟應恭敬。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為人之弟,繼體承祧,豈使沽名之賊臣,重害友恭之大義。”22、間:偶爾;間或;有時。23、詣學:指清朝帝王親臨太學視學。《清史稿·世宗紀》:“辛酉,詔臨雍大典,改幸學為詣學。”參閱《清史稿·禮志八》。這里指到學府。24、講說:講述解說。《普曜經(jīng)·說法門品》:“是為八百法曜法門,菩薩大士臨降神時,為諸天子講說此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四:“(孫奭)幼好學,博通書傳,善講說。”25、邑士:本縣士人。元揭傒斯《廬江縣學明倫堂記》:“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盧廷瑞;董其事者,邑士洪琮、薛興宗。”26、預貸:指在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預先向官府借貸糧食錢物等。27、積逋:指累欠的賦稅。亦謂積欠賦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差知漢州,漢號為繁劇,了翁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余萬,除科抑賣酒之弊。”明歸有光《馬政蠲貸》:“先皇帝在位十年,間時有赦,百姓安生樂業(yè),而積逋亦少。”《明史·呂維祺傳》:“擢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設會計簿,鉤考隱沒侵欺,及積逋不輸,各數(shù)十百萬,大者彈奏,小者捕治。”清龔自珍《明良論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飾四方之觀聽也!謂外吏富乎?積逋者又十且八九也。”28、病:苦于。29、勸糾:勸勉糾正。30、低昂:高低;高下。31、久近:長短。32、義役:宋以后的一種徭役形式。《宋史·食貨志上六》:“乾道五年,處州松陽縣,倡為義役,眾出田谷,助役戶輪充。”《宋史·謝諤傳》:“諤里居時,創(chuàng)義役法,編為一書,至是上之,詔行其法于諸路,民以為便。”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義》:“近時州縣眾力共給役曰義役,皆與眾同之意。”33、期年:滿一年。34、銀坑:產銀或鉛、銻的礦坑。唐章孝標《送張使君赴饒州》詩:“日暖提筐依茗樹,天陰把酒入銀坑。”宋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志銘》:“廢永豐銀坑,還社倉于民。”35、小戶:貧苦人家;社會地位卑微的人家。《宋史·趙必愿傳》:“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明朱樸《苦哉行》:“虛名及小戶,米入官家倉。”清朱佐朝《吉慶圖·鄰契》:“怎奈他出身小戶,未習閨風。”36、天申:即天申節(jié)。南宋以高宗的生辰(農歷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jié)”。宋葉適《崇國趙公行狀》:“州以天申節(jié)銀絹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庫錢抑其配。”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奉親》:“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節(jié)……車駕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并詣宮上壽。車駕至小次降輦,太上遣本宮提舉傳旨減拜行禮。”《宋史·高宗紀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為天申節(jié)。”37、助賞:不詳其義。38、煩民:擾民。39、干辦:謂干練能辦事。唐李翱《與淮南節(jié)度使書》:“由是經(jīng)之旨棄而不求,圣人之心外而不講,干辦者為良吏,適時者為連賢。”《金史·章宗紀二》:“今之察舉官吏者,多責近效,以干辦為上。”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海公精力干辦,尚能必行其意,后人效之,一步不可行,而物議沸矣。”40、執(zhí)政:掌握國家大權的人。《左傳·襄公十年》:“晨攻執(zhí)政于西宮之朝。”宋王安石《沉內翰墓志銘》:“平居閉門,雖執(zhí)政,非公事不輒見也。”41、治忽:亦作“治曶”。治理與忽怠。《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孔傳:“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國魏阮籍《樂論》引《書·益稷》作“治曶”。宋葉適《謝除堤舉上清太平宮表》:“宓以鑒觀治忽,審擇后先,大化所覃,右文為盛。”一說“忽”讀為“滑”,義為“亂”。“治忽”即“治亂”。參閱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尚書上》“在治忽”。42、筆削:謂對作品刪改訂正。宋歐陽修《免進五代史狀》:“至于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為成法,臣豈敢當。”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三:“吾后見魯公與文正公二父相與談往事,則每云詩書蓋多出元澤暨諸門弟子手,至若《周禮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明尹直《蹇齋瑣綴錄》:“國朝狀元對策,皆經(jīng)閣老筆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香港興中會宣言附言》:“右為《香港興中會宣言》,其措詞與《檀香山興中會宣言》相同,僅有字句之筆削而已。”43、學者:求學的人。44、二府:漢代稱丞相與御史。《漢書·劉向傳》:“今二府奏佞讇不當在位。”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漢書·何敞傳》:“二府聞敞行,皆遣主者隨之。”章炳麟《秦政記》:“武帝以降,國之輔拂,不任二府。”宋代稱中書省和樞密院。《宋史·職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宋王安石《父制誥》:“踐更二府,執(zhí)國機要。”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建炎維揚南渡時,雖甚蒼猝,二府猶張蓋搭狨坐而出,軍民有懷甎狙擊黃相者。”明、清兩代同知(知府的副職)的俗稱。《儒林外史》第25回:“我在安東做了兩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轉了個二府,今年才升到這里。”《兒女英雄傳》第13回:“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這位胡太爺是兒女親家。”這里指中書省和樞密院。
【譯文】
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縣人。四歲時就知道讀書,八歲時就能寫文章,稍微年長一點就博古通今,根據(jù)跡象推求歷朝歷代的興廢規(guī)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濟蒼生的志向。
紹興末年,張浚江、淮地區(qū)督率軍旅,李舜臣響應皇帝的詔令上書,說:“皇帝不出京親臨,沒有辦法確定大計,皇帝應該臨幸武昌。”又說:“江東在六朝時期都曾經(jīng)戰(zhàn)勝過北方,但是最終都不愿意乘機奪取天下,這應當成為今天的教訓。”于是著成《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奏朝廷。后來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進士。當時朝廷已經(jīng)和金人休戰(zhàn)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滿足天下百姓(收復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試的對策中論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沒有議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們不應當把遵照執(zhí)行文書為職業(yè)。考官很厭惡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調任為邛州安仁縣主簿。有一年大饑荒,成百上千的饑民拿著鋤頭木棒大聲呼喊,響聲震動縣鄉(xiāng)城鎮(zhèn),縣令非常害怕,關起門來不敢見人,李舜臣說:“這些饑民不是強盜,為什么要害怕呢?”馬上出去慰勞安撫并遣散了那些饑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當時虞允文到關上撫慰守軍,將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舉薦(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饒州德興縣知縣,(李舜臣在任內)特別推崇教育感化。當?shù)匕傩罩杏幸粋€母子兄弟連年打官司卻沒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說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終讓他們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時還親自去縣鄉(xiāng)的學堂為學子們講述解說經(jīng)義,縣里的士人都稱他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預先借貸的錢糧等,并償還了前任官員長期拖欠的稅款三萬緡。百姓為繁重的差役所困擾,李舜臣就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勸說糾正役法,把以納稅的高低來定役期的長短改為“義役”。經(jīng)過實行一年的“義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產銀或鉛、銻的礦坑雖然已經(jīng)廢棄了很久,貧苦人家還要上繳銀本錢,這些官府替他們償還。天申節(jié)需要上交的大禮以及置備軍械所需要的款項,都不來擾民。
經(jīng)辦諸司審計司事務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剛被重用時,一定十分謹慎地改寫,有人說除非執(zhí)政大臣同意去除,這種情況不應改變。李舜臣說:“治理與忽怠關系重大,怎么可以拘守常法呢?”他所刪改訂正的文字都類似這種情況。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經(jīng)》,他曾說:“《易經(jīng)》起于畫卦,一切理事和象數(shù),都憑借畫卦來體現(xiàn),舍棄畫卦來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經(jīng)》。畫卦從中起,乾、坤兩卦中畫卦為誠敬之意,坎、離兩卦中畫卦為誠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經(jīng)本傳》33篇。朱熹晚年,常常對求學的人每為學者稱道這本書。李舜臣所修撰的書有《群經(jīng)義》8卷、《書小傳》4卷、《文集》30卷、《家塾編次論語》5卷、《鏤玉余功錄》2卷。他的兒子有李心傳、李道傳、李性傳。(后來李舜臣)因為(他的幼子)李性傳官至中書省和樞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譯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這個地方的人。他四歲的時候就識字讀書了,八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少長通古今,能分析歷史上的興廢原因,看到問題的根本所在,大有治理天下的志向和氣概。 宋高宗紹興末年,大臣張浚到江、淮一帶考察軍事,李舜臣按照上級的要求提意見建議,認為:“皇帝不親自出面,是沒有辦法穩(wěn)定大局,皇帝應該起駕到武昌來。”他還認為:“歷史上六朝時期,南方都曾經(jīng)打敗過北方,但是沒有把握機遇,完成統(tǒng)一,應該作為今天的教訓。”然后他寫了《江東勝后之鑒》十篇策文呈給皇帝。他也考中了乾道二年的進士。 當時朝廷已經(jīng)退兵和議,掌權的宰相大臣們也不想滿足實現(xiàn)天下人的愿望(統(tǒng)一)。但是李舜臣上書反對,認為與金國有世仇,沒有和議的道理,作為宰輔大臣不能只是舞文弄墨,(意思就是應該考慮抗擊金人,認為宰輔大臣無能)。李舜臣的言論得罪了掌權者,讓負責考核的官員十分厭惡,于是就取消了他的進士及第資格,調到邛州安仁縣當主簿。那年收成不好,很多饑民拿了鏟子叉子等聚集到縣衙前呼喊,聲音響震邑市,縣令非常害怕,讓人關閉縣衙大門。李舜臣說:“這些人又不是強盜,有什么可怕的?”應該抓緊出去慰勞解釋,讓他們回去。 后來到成都府去做教育官員。當時,虞允文在成都一帶領兵鎮(zhèn)守,把李舜臣招收到自己的幕府里,虞允文因為別人的推薦就讓李舜臣作宣教郎、當饒州德興縣的知縣,專門管理地方風化。老百姓有的母子兄弟之間告狀打官司,多年都沒有間斷過。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述慈孝友恭的道理,那些打官司告狀的母子兄弟之間就都和好了。有時間的時候,李舜臣還教授學生講課,當?shù)氐娜硕挤Q他為“蜀先生”。他開罷黜了百姓預貸制度,還清了前任官員的欠賬超過三萬緡。 老百姓對差役制度意見很大,李舜臣讓各鄉(xiāng)改進糾正差役制度,根據(jù)稅負數(shù)的高低、差役時間的長短制定了“義役”制度。制度實行一年之后,老百姓從中得到好處也十分便利。銀坑制雖然廢除了很長時間了,但是老百姓還要繳納銀本錢,由地方官府出資繳納。給中央政府以及地方軍隊的錢糧、軍器等,都不再讓老百姓承擔。 后來,李舜臣擔任過審計司官員,又提拔為宗正寺主簿,重新修訂了《裕陵玉牒》。在曾布、呂惠卿當權的時候,強調記錄要嚴謹,有人說只要不是執(zhí)政修改的,絕對不能寫。李舜臣卻說:“面對應急突發(fā)的事情,怎么可以局限于普通的辦法呢?”其他一些修改刪改也都和這差不多。 李舜臣對《易》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經(jīng)說:“《易》起于畫卦,理、事、象、數(shù),都是通過畫卦來體現(xiàn)的,離開了畫卦來討論問題,那就不是《易》了。他認為對卦的理解是畫從中起,比如乾坤卦中畫為誠敬,坎離卦中畫為誠明。”李舜臣寫了《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年的時候,經(jīng)常稱贊李舜臣的《本傳》。李舜臣寫的書還有《群經(jīng)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他的兒子分別叫:李心傳、李道傳、李性傳。因為李性傳做過兩個府的知府,贈太師、追封為崇國公。
李舜臣表字子思,是隆州并研人(今屬山西)。李舜臣出生后四年就會讀書,八歲就能寫文章,稍大一點就通曉古今,推測歷代的興亡,洞悉其原因,慷慨有濟濟天下的大志。
紹興末年,張浚重被重用,督師江淮,李舜臣響應皇帝的命令上書,說:“陛下的車駕不出京師,無法抵定天下大計,陛下應該遷移幸臨宜昌。”又說:‘江東六朝過去也曾戰(zhàn)勝過北方之敵,但都沒有乘機統(tǒng)一天下,這一個作為今天的教訓。“并寫了《江東勝后之鑒》十篇呈送皇帝。李舜臣考中了乾道二年的進士,可那時朝廷已經(jīng)和金人罷兵休戰(zhàn)了,而作為丞相的更不理會天下人(收復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試)的對策中論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沒有議和的道理,當時的宰相和大臣們責怪他不按朝廷的要求回答問題,有嘩眾取寵之嫌。考官很厭惡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第,調為邛州臨安府的主簿。有一年大饑荒(五谷不升謂大侵),成百上千的饑民拿著農具棍棒大聲呼喊,響聲震動縣鄉(xiāng)城鎮(zhèn),縣令害怕下令關閉城門,李舜臣說:’饑民又不是強盜,為什么要害怕?”急忙出去慰勞安撫并遣散了那些饑民。
(李舜臣)教授成都府時,正值虞允文到關上撫督守軍,征聘人才、辟置幕府,因有人舉薦(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饒州德興縣令,(李舜臣)以教化民眾的道德規(guī)范為根本。當?shù)匕傩沼心缸有值苓B年打官司的,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解慈愛孝敬和兄弟友愛謙恭的道理,最終讓他們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時還親自去縣鄉(xiāng)的學堂為學子們講學,縣里的士民都稱他為“蜀先生”。李舜臣罷免了老百姓以前的預貸款,并償還了前任官員累計欠下的稅款三千萬緡。百姓為繁重的差役所困擾,李舜臣就勸說個鄉(xiāng)鎮(zhèn)官員,把以納稅的高低來定役期的長短改為“義役”(宋役法之一)。經(jīng)過實行一年的“義役”,百姓大得其利。
相關評說:
洋縣臨界: ______ 首爾傳統(tǒng)節(jié)日鎮(zhèn)海軍港櫻花節(jié):每年春暖花開的四月,鎮(zhèn)海軍港祭自1963年起開始舉辦,鎮(zhèn)海軍港祭最初是為了紀念1953年李舜臣將軍銅像在鎮(zhèn)海市落成而舉行的慶典活動,后來發(fā)展成為著名的櫻花節(jié)
洋縣臨界: ______ 鳴梁海戰(zhàn)發(fā)生在鳴梁海峽,鳴梁海峽是位于韓國珍島與全羅南道海南郡之間的狹窄海峽.
洋縣臨界: ______ 1、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希冀(希望)天下有一聽到音訊就立即行動的忠臣義士. 2、 左右令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左右的人命令他下跪拜見(弘范).(他)不拜,弘范于是就以見客人的禮儀來接待他.
洋縣臨界: ______ 我認為有些國際原因,美國一直是在韓國駐軍的,而且海軍居多.所以我認為韓國未對海軍有較大發(fā)展.后來韓國國防自主化,所以近些年造的戰(zhàn)艦較多.新建的戰(zhàn)艦是好但還沒形成戰(zhàn)斗力. 朝鮮海軍則是一只獨自發(fā)展起來的,受外來制約較少.受政治因素影響朝鮮海軍只能是一只近海海軍. 相信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韓國海軍會超過朝鮮海軍的.
洋縣臨界: ______ 一、比喻: 1. 天安門廣場已經(jīng)成了人的海洋. 2. 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 3. 每一聲炮響后,全場就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4.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
洋縣臨界: ______ 世宗廣場有兩座人像非常引人注目,一座是李舜臣將軍像,另一座則是世宗大王銅像.李舜臣將軍像位于世宗大王銅像前,這個李舜臣將軍是何許人也,他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16世界末在抗擊日本侵略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世宗大王就不用多說了,圈圈叉叉的韓文就是他發(fā)明的,就是他發(fā)起的去漢化,不然現(xiàn)在我們去韓國,估計到處都還是漢字.世宗大王銅像下是一個博物館,展示了世宗大王的生平事跡,另外還有韓服體驗,只用登記就可以進入,無需門票.在世宗廣場由近及遠,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的李舜臣將軍像,世宗大王像以及光化門、青瓦臺構成了首爾市中心的新地標,天氣晴好時,一眼望去,層次分明,挺壯觀的說
洋縣臨界: ______ 政治上,唐實行科舉制度,名臣悲出,使唐的政治空前繁榮,成為周邊各國學習的對象.經(jīng)濟上,唐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農業(yè)、手工業(yè)等迅速發(fā)展,走...
洋縣臨界: ______ 16世紀下半葉,豐臣秀吉靠武士道統(tǒng)一了全日本.這沒有真本事,絕對不行,要干掉... 在這關鍵時刻,朝鮮出了位民族大英雄李舜臣,他率領海軍與日軍進行了兩次海上決...
洋縣臨界: ______ 韓國海軍 “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主尺寸:艦長150米、艦寬17米、吃水4.3米 排水量:5000噸(滿載) 動 力:CODOG方式 2臺LM2500燃氣輪機 2臺柴油機 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