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具體有哪些 客家民俗,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民俗:
1、做茶果
凡大時大節(jié)前,如春節(jié)、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長輩便喜歡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餡”、“喜粄”、“印粄”等等。如今這個場景越來越少見,再到我們的下一輩,估計就只能從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現(xiàn)這個溫馨的場面了。
2、婚慶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最繁瑣,同時也是將中國傳統(tǒng)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門之前頭頂“米篩”,寓意就是“米篩頂頭千百眼,滿屋哥叔做官回,滿屋哥叔賺錢歸”。別以為這是老土的做派,連樂壇天王陶喆結婚的時候,他的妻子進門前也得頂著個“米篩”。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簡稱為“掛紙”。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兩祭。祭祖一般是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這種情況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齊出動,規(guī)模盛大,隊伍往往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人;之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4、節(jié)日圍餐
客家人喜歡熱鬧,尤其是親戚之間的聚會頗多,因此我們小時候都曾有這樣的記憶,大家到祠堂吃“圍餐”。只要帶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飯隨便吃,濃濃的風土人情讓人非常懷念。
5、新春上燈
年十二上燈,在客家人的習俗里,燈諧音“丁”,即添丁的好兆頭。春節(jié)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兒子的家庭都會購買燈籠點起來,如果在宗祠里有組織,還能到集體點燈,是為“上燈”。
擴展資料:
1、客家人受儒家學說的熏陶,在輾轉南遷過程中戰(zhàn)生荒、求生存、圖發(fā)達而逐漸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識的積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視彩頭,或稱兆頭。
2、客家人經(jīng)營的商店、廠場名稱,普遍進用昌、隆、興、利、秦、和、豐、發(fā)、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讀書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風尚,許多小學名如啟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興,文鋒等,都包含預祝成才成器的心愿、每年初開學那天,家長都要給讀書的孩子吃上芹菜、蔥子、蒜子、雞肉、雞蛋等,芹萊諧勤奮,蔥子諧聰明,蒜子諧會算,雞諧乖(健康),雞蛋(又稱雞春)諧春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客家風俗
1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意思是農(nóng)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么東西吃。客家農(nóng)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出來組織、計劃安排。具體來說,牽頭人首先要確定好友有幾個,打吊聚的時間(在什么時候)、地點(在誰的家里搞)、吃什么東西。到了約定的時間,三、五個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客家農(nóng)村人的生活是較艱苦的。因此在那個時期,“打吊聚”時吃的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靠近小溪邊的鄉(xiāng)村,白天,約好了晚上在誰家中“打吊聚”的三、五個好友,拿著捕魚蝦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魚、捉蝦。到了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約好了的農(nóng)戶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來的魚蝦,隨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雖然用料簡單,但大伙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東西的時間里,好友們個個談笑風生,好一派歡樂和諧的氣氛。好友們無所不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談,當然,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農(nóng)活和家事。“打吊聚”時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豐富一些:還會加上一點豬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在收獲番薯的季節(jié)里,拿幾條番薯洗干凈后放在鐵鍋里,放些水進去“燜番薯”吃。 2 客家轎下酒風俗
在客家地區(qū),農(nóng)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齡,在與男方確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請親朋好友,這一天就叫“轎下酒”。
轎下酒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門上貼上對聯(lián):愛女出閣,佳婿乘龍,橫批:喜慶盈門。這對聯(lián)表達了妹子的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愛和呵護,對未來女婿的贊賞!這天,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一陣陣歡笑,一聲聲祝福,非常熱鬧。另外,參加喜宴的親朋好友,要為出嫁妹子送上紅包,對出嫁妹子講吉利話,以表示關愛和祝福。
轎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轎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親小汽車來到女方的家門口,出嫁妹子動身出門前,手里撐著雨傘,妹子的父親先拿一杯茶潑到雨傘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孫滿堂。”再拿一杯酒潑到雨傘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進迎親小汽車里。迎親車隊向著男方家進發(fā)。3、客家的拜祖神活動
客家有傳統(tǒng)的拜祖神活動。拜祖神,指對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靈,都當作神明崇拜,而對直系上幾代(一般為上三代)祖神,則是最經(jīng)常叩拜的。“生為人,死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請和尚為之立神牌。神牌上寫著死者姓名、世輩和死后褒封的謚號,立于尸前,開始讓其子孫叩拜。此舉稱為家奠或家祭。尸體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紙的“靈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儀讓子孫叩拜一次,此舉稱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靈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燼中拈回一撮“神燼”,盛入用紅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樣寫上死者姓名、世輩、謚號。此袋稱為“香火袋”,掛于祖堂左右兩邊墻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孫,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廳,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這是最常見的叩拜上幾代祖神活動。
對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則是在固定時間或特定情況下進行的。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經(jīng)過“轉火安龍”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龕安定了。所謂“轉火安龍”,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兩邊墻上掛滿了“香火袋”時,就舉行“轉火安龍”,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統(tǒng)統(tǒng)取下火化,放入一個“大香爐缽”內,然后用特制“轎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統(tǒng)一置入正堂神龕香爐內,并分別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龕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過年則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時間。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準過年,這是客家不成文的規(guī)矩。大年初一,則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長統(tǒng)率叩拜祖神,否則被斥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雞、一條魚、一塊肉“三牲”組成。把“三牲”擺于神牌前,然后點燭焚香下跪叩頭拜祭,燒紙錢放鞭炮即告禮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須是齋品,多為年糕、年點、糖果三盤或五盤組成,其余禮儀相同。還有祭祖祠、掃祖墓,實質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較隆重,禮儀比較復雜。祭祖禮儀多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掃上祖墓時舉行。祭祖要請吹鼓手吹打,要請禮生唱禮司儀,祭品則以宰后的整豬、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擇五樣)組成。要宣讀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獻”大禮。客家拜祖活動現(xiàn)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獻花圈、花束、花籃,行鞠躬禮作為拜祭。
4、湊谷會
舊社會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較多的錢開支時,國家銀行一般是不貸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婦、繳孩子讀大學、建房屋、買田地、治喪等大事,只有靠民間的借貸來解決。其中有一種形式就是“湊谷會”。
“湊谷會”首先由會首發(fā)起,一般湊十至十二人(戶)左右參加。會首起會時,先得設盛宴招待會友。宴席請完后,每人擔一石谷到會首家,這樣會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辦一件大事就不成問題了。
第二年夏收后,會首又設宴請會友。宴席后,除會首外,其他會友要得第二輪的,則用“標”的方法進行,以“標”得最高額的得第二輪谷會。如得“標”的為利三斗谷,除會首應交一石谷外,其他會友只交七斗谷給得會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過會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給得會者,十多年還清。得尾會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參加“湊谷會”的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來湊會,大家都是守信譽的。又因時間長,緩解了還谷的壓力。就是有人湊幾份谷入會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問題。加上每年都是以實物來往,不怕什么貶值。但個別遇特殊情況的也有爛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
“湊谷會”的互借形式,在客家農(nóng)村有廣大市場。當時以民間借貸形式,確實解決了農(nóng)民辦大事的問題,對活躍農(nóng)村經(jīng)濟、促進社會進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意思是農(nóng)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么東西吃。客家農(nóng)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出來組織、計劃安排。具體來說,牽頭人首先要確定好友有幾個,打吊聚的時間(在什么時候)、地點(在誰的家里搞)、吃什么東西。到了約定的時間,三、五個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客家農(nóng)村人的生活是較艱苦的。因此在那個時期,“打吊聚”時吃的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靠近小溪邊的鄉(xiāng)村,白天,約好了晚上在誰家中“打吊聚”的三、五個好友,拿著捕魚蝦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魚、捉蝦。到了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約好了的農(nóng)戶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來的魚蝦,隨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雖然用料簡單,但大伙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東西的時間里,好友們個個談笑風生,好一派歡樂和諧的氣氛。好友們無所不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談,當然,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農(nóng)活和家事。“打吊聚”時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豐富一些:還會加上一點豬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在收獲番薯的季節(jié)里,拿幾條番薯洗干凈后放在鐵鍋里,放些水進去“燜番薯”吃。 2 客家轎下酒風俗
在客家地區(qū),農(nóng)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齡,在與男方確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請親朋好友,這一天就叫“轎下酒”。
轎下酒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門上貼上對聯(lián):愛女出閣,佳婿乘龍,橫批:喜慶盈門。這對聯(lián)表達了妹子的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愛和呵護,對未來女婿的贊賞!這天,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一陣陣歡笑,一聲聲祝福,非常熱鬧。另外,參加喜宴的親朋好友,要為出嫁妹子送上紅包,對出嫁妹子講吉利話,以表示關愛和祝福。
轎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轎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親小汽車來到女方的家門口,出嫁妹子動身出門前,手里撐著雨傘,妹子的父親先拿一杯茶潑到雨傘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孫滿堂。”再拿一杯酒潑到雨傘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進迎親小汽車里。迎親車隊向著男方家進發(fā)。3、客家的拜祖神活動
客家有傳統(tǒng)的拜祖神活動。拜祖神,指對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靈,都當作神明崇拜,而對直系上幾代(一般為上三代)祖神,則是最經(jīng)常叩拜的。“生為人,死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請和尚為之立神牌。神牌上寫著死者姓名、世輩和死后褒封的謚號,立于尸前,開始讓其子孫叩拜。此舉稱為家奠或家祭。尸體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紙的“靈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儀讓子孫叩拜一次,此舉稱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靈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燼中拈回一撮“神燼”,盛入用紅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樣寫上死者姓名、世輩、謚號。此袋稱為“香火袋”,掛于祖堂左右兩邊墻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孫,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廳,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這是最常見的叩拜上幾代祖神活動。
對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則是在固定時間或特定情況下進行的。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經(jīng)過“轉火安龍”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龕安定了。所謂“轉火安龍”,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兩邊墻上掛滿了“香火袋”時,就舉行“轉火安龍”,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統(tǒng)統(tǒng)取下火化,放入一個“大香爐缽”內,然后用特制“轎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統(tǒng)一置入正堂神龕香爐內,并分別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龕上。所以老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chuàng)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源遠流長。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還吸收了畬、瑤等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云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贛南客家民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而它又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著名的有元宵盛會走故事、游大龍、客家娶親、春節(jié)、祭龍舟、客家民歌。
元宵盛會走古事
元宵盛會“走古事”,流行于連城的羅坊、北團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羅坊蔚為壯觀。 “走古事”,出七棚(棚者,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人,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據(jù)傳,昔日常鬧旱、澇,當?shù)厍迮e人把流傳于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xiāng)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xù)至今。
姑田-游大龍
“游大龍”是起于明朝一種深受客家人喜愛的民俗活動。按當?shù)亓曀祝磕贽r(nóng)歷正月十五日,定為大龍出游的日子。這天,當?shù)乜图胰艘源鍨閱挝唬M行舞龍活動。每年“游大龍”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聯(lián)袂進行,一年一姓氏輪流 舉辦。被選中“游大龍”的姓氏家族,先抽簽決定由誰家來制作龍頭,抽到戶是榮耀的象征,這家人必須制作出高2米,長7米,直徑80公分的龍頭,龍口大張,含一直徑70公分的大紅龍珠,以顯示大龍吞云吐霧、威震山河氣勢。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須制作一節(jié)竹編紙糊龍身,龍身一般高2.4米,長四米,游龍則是由一節(jié)節(jié)龍身相結組成,姓氏大,龍則長,姓氏小,龍則相對短。
客家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chuàng)業(yè)。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后,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園盤)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開始。深夜鬧洞房,酣樂為止。
客家人過年
春節(jié)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tǒng)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后,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早早地貼上對聯(lián)、年畫,然后準備年夜飯。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湯”,主要有大肉、蘿卜、肉丸和菇類。吃年夜飯前要先做兩件事:一是給長輩端上熱氣騰騰的“年湯”;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爾后,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表示吃到了“年飯”,長了一歲。飯后,年長者會為小孩包上吉利的“壓歲錢”,除夕才算過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漱干凈,然后點香、燭、放爆竹,給長輩拜年。之后,裝上一盤。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并以芹菜、豆腐為主 。給長輩拜年。之后,裝上一盤。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并以芹菜、豆腐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為勤勞致富發(fā)財。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只閹雞,把雞血淋在“紙錢”上,謂之“血錢”。早飯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齊,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茶酒齋飯,上墳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后,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喝著滾燙的酒。這一天,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
端午-祭龍舟
有山有就客,有水必有“龍”。中國,被稱為“龍”的國度,“龍”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大山孕育出贛江,贛江承載著客家的厚重歷史。演繹客家人尊崇“龍”文化的獨特民俗風情之一是“祭龍舟”。 祭龍舟”是競龍舟的很重要儀式儀程主要有:請龍王、祭龍首、裝龍舟、舉龍身、舟下水、安龍頭、裝船舵、游江、熱身、比賽等。“祭龍舟”儀式一般在江邊或龍王廟前進行。這時家家戶戶大人、小孩穿著新衣,帶著“三牲”和粽子來到現(xiàn)場,拜龍王、摸龍須、沾龍氣。祭典隆重、莊嚴、熱鬧。鑼鼓聲,鞭炮聲,唱和聲,吶喊聲,此起彼伏,場面壯觀,聲勢撼人。龍舟游江所到之處都有鄉(xiāng)親擺祭品、放鞭炮、行大禮,以示恭迎和崇敬。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jīng)》中的傳統(tǒng)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yōu)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縣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立一支。客家人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關系,終日作業(yè)于田野山嶺之間,并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內”的嚴格差別。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簡樸耐勞,很少慵惰浮夸之態(tài),保存著古代中原人的風氣。這些都頗和客家山歌的產(chǎn)生有點關系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采納哦~~~您的采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1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
2 客家轎下酒風俗
3、客家的拜祖神活動
4、湊谷會
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有哪些
刺繡針法傳統(tǒng)有稀針、手針、側針、拉繡,近人更創(chuàng)新出滾針、游針、扇形針、網(wǎng)繡、鎖絲、刮絨、戳紗、納錦、鋪絨等。并先后產(chǎn)生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以及顧繡、京繡、甌繡、閩繡、苗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種。2、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
春節(jié)有哪些風俗
分類: 文化\/藝術 >> 民俗傳統(tǒng) 問題描述: 春節(jié)有哪些風俗 解析: 守歲 拜年 倒貼福字 接財神 放爆竹 吃餃子 春聯(lián) 過年窗花 吃年糕 壓歲錢 具體: fhlxx\/guojie\/fengshu\/01 搶首贊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評論 分享 復制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7176347079276445\/an...
過年有哪些習俗?
你的家里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民俗有哪些
2、臘月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3、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
春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祭祖、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吃粽子、賽龍舟、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風俗習慣:1、貼春聯(lián) 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
北京的春節(jié)有哪些民俗
北京的春節(jié)民俗 一、民俗概述 北京的春節(jié)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反映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春節(jié)期間,北京有著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二、具體民俗 1. 貼春聯(lián)、福字 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lián)和福字。春聯(lián)一般貼在門上,表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而福字則寄托了人們對幸福、健康、...
中國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中國的民俗活動有:1、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初一,是農(nóng)歷年、月、日的開始,這一天是農(nóng)歷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lián),給壓歲錢。2、元宵節(jié)看花燈。元宵節(jié)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
滿族人都有哪些民俗習慣?具體一些:節(jié)日對應的習俗和時間。拜謝!_百度...
滿族人都有哪些民俗習慣?具體一些:節(jié)日對應的習俗和時間。滿族人的民俗習慣豐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下是一些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1. 春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一):滿族將春節(jié)視為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滿族人會貼春聯(lián)、掛燈籠,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團圓的...
過年每天都有哪些習俗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臘月二十七】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3、吃餃子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相關評說: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婚姻禮俗 說媒 看妹子 寫庚帖 編紅單 看家門 送日子 送菜和抬嫁妝 迎親 拜堂 鬧房 回門 傳統(tǒng)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做三朝 做滿月 百歲 做周歲 2.成年禮儀 3.壽誕禮儀 祝壽 4.建房遷新居 ...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客家人"年湯"祭祖的過新年風俗 春節(jié)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tǒng)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后,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
仙游縣空氣: ______ 1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 客家農(nóng)村的“打吊聚”,意思是農(nóng)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么東西吃.客家農(nóng)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
仙游縣空氣: ______[答案] 是的,風俗有多種多樣,地方不同有些小風俗也不同,但有些大的風俗各地客家都能保持統(tǒng)一,比如哭嫁、二次葬、中舉后回村立旗桿石于祠堂前,以光宗耀祖激勵后輩、……;有些地方還有一山不容二虎,一村不容二姓(除了女的)這風俗.這些在...
仙游縣空氣: ______ 要看看是什么風俗來說啊...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chǎn)、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jié)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jīng)常重復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客家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并不盛行.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客家民居為營壘式住宅,房屋大門上刻著對聯(lián),樓內房間一模一樣,每戶人家都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各層房屋用途統(tǒng)一,兩三百人聚居一樓,秩序井然,毫不混亂.(我們老師給我們概括過的,絕對準確) 打字好累的,樓主給個最佳吧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客家風俗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情.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門口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chuàng)業(yè).接著新娘被背出家門,上車時她的兄...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客家山歌:流傳千載的天籟之音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繼承了詩經(jīng)三百篇的風格,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
仙游縣空氣: ______ 千百年來,客家人用它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fā)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lián)絡友情,娛樂身 山歌節(jié)盛況 娛樂身山歌節(jié)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