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大釗廢寢忘食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憶 2到7自然段體現(xiàn)出李大釗具有什么的精神?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lǐng)導人之一李大釗,出生是十分的凄楚:他尚未來到人間時,父親李任榮就因患肺病逝世;剛過周歲,母親周氏又因感傷過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釗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姊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yǎng)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時管教李大釗甚嚴,不準他外出去看賭博,更不許他罵人、打架,否則就要他接受大熱天上房頂舉著沉重的木杈翻麻等處罰。如此嚴格的家教,對李大釗的成長影響很深。
李大釗自己做父親后,從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啟發(fā),同樣對子女加以嚴格的教育。掃雪、教歌就是他教子實踐中的兩則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院子里像鋪了一層厚厚的棉絮。李大釗對他的女兒和兒子說:“雪下得多大啊,你們快拿著掃帚到院子里去掃雪。要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孩子們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孫:“天這么冷,你還叫孩子們?nèi)哐莾霾×丝稍趺崔k?”李大釗笑著說:“孩子應(yīng)當從小養(yǎng)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么也不會做。身體經(jīng)常活動,也會增強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動彈,就更怕冷了。”說完,他和孩子們拿了簸箕與掃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掃雪,一面對孩子說:“將來誰也不能當寄生蟲,誰要是不勞動,誰就沒有飯吃!”孩子們邊掃雪,邊聽父親講新奇的故事,一點也不覺得冷,反而是越掃越有勁……
孩子們漸漸長大,上學了。李大釗又非常注重用音樂來陶冶孩子的心靈,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樂,使孩子在愉悅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個晚上,他稍有空閑,就將兒子李葆華、女兒李星華喊進書房,先要他倆將當時在學校學的歌唱給他聽,孩子們高興地唱起了喜歡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們親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美麗的王國……”李大釗聽完歌,沒有一句夸獎,只是幽默地說:“北河沿是一條又臟又臭的水溝,我天天到北大去,都從那里經(jīng)過,里面常泡著死豬、爛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說是孩子們青春的花園、美麗的王國呢?這個歌子太不現(xiàn)實了,這不是培養(yǎng)孩子們睜著眼睛撒謊嗎?”接著,他就教孩子們唱《國際歌》。他一邊彈琴,一邊用低沉的聲音唱著。他說,聲音不能太大,讓街上警察、暗探聽見,他們會把我們逮起來的。他不僅教孩子會唱,還把歌詞大意講解給孩子聽,并且用家鄉(xiāng)一位窮苦大伯一年辛苦到頭,全家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
國民黨一些派系的要人也出錢捐助,如汪精衛(wèi)一人就捐了1000元。他們或與李大釗生前系“同志”(陳公博曾是中共“一大”的代表、戴季陶則曾參與了中共的創(chuàng)建),或曾是“盟友”(汪精衛(wèi)則是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左派”領(lǐng)袖),這些善款都由北大會計科代收,留有收據(jù)。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和其他二十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秘密絞殺。執(zhí)刑者為了折磨李大釗,竟絞了他三次,歷時28分鐘。李大釗死后,他的家人無力為其下葬,北大為李大釗發(fā)起公葬,北大教授及李大釗的一些友人紛紛捐款,就連汪精衛(wèi)都捐了1000元。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鄉(xiāng)大黑坨村。父親因病去世六個月后李大釗才出生,一歲半時母親又不幸病故,祖父將他撫養(yǎng)成人。1899年,十歲的李大釗與16歲的鄰家姑娘趙紉蘭結(jié)婚。1907年,李大釗到天津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yè)。后又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回國后,1918年1月經(jīng)章士釗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推薦,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
1918年冬,李大釗參與主編《新青年》,還與陳獨秀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廣泛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3月,共產(chǎn)國際派遠東局局長維金斯基等人到中國,找到李大釗。隨后,李大釗又介紹維金斯基到上海去見陳獨秀,由此開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壯舉。
1926年4月,在直、奉系軍閥的聯(lián)合進攻下,馮玉祥的國民軍敗退南口,張作霖占領(lǐng)了北京。張作霖占領(lǐng)北京后不久,就以“宣傳共產(chǎn)赤化”的罪名殺害了《京報》主編邵飄萍和《社會日報》社社長林白水。
1927年4月6日清晨,李大釗、趙紉蘭以及他們的兩個女兒被逮捕。
李大釗絞刑歷時28分鐘
李大釗從被捕到就義,在獄中關(guān)了共22天。4月28日,李大釗和其他二十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被張作霖秘密絞殺。1927年4月29日的北京《晨報》披露了李大釗遇難的詳細過程:
前日方傳軍法會審尚未正式開庭,而昨日下午黨人20名已被絞殺決矣……
當日看守所馬路斷絕交通,警戒極嚴。軍法會審派定東北憲兵營長高繼武為監(jiān)刑官,在所內(nèi)排一公案,各黨人一一依判決名次點名,宣告執(zhí)行,由執(zhí)刑吏及兵警送往絞刑臺。聞看守所中只有一架,故同時僅能執(zhí)行二人,而每人約費時18分始絕命,計自2時至5時,20人始處刑完畢。首登絞刑者,為李大釗,聞李神色未變,從容就死。
李大釗就義前留下的遺照,目光和悅,泰然自若,宛如平日。李大釗第一個從容走上絞刑架,兇殘卑鄙的敵人為了折磨李大釗,竟絞了他三次,歷時28分鐘。
圖片說明:絞死李大的絞刑架
對于李大釗受刑時間還有其他說法。《北洋畫報》的報道說李大釗受刑時“二十分鐘始絕”。據(jù)有關(guān)人員回憶,李大釗受刑的時間可能是“二十分鐘”的兩倍,約有四十分鐘。
“大釗死后,他的七竅流血。他生前一個姓周的好友,找了醫(yī)生,為他擦去血跡,還仍是面貌如生。” 李大釗在受刑時說的話語已無從考究,但“力求速辦!”,很可能是他最后留下的聲音。李大釗的同鄉(xiāng)好友白眉初收養(yǎng)的女兒白汝漪生前曾多次講過,李大釗犧牲后,脖頸上勒有三道深深的血痕。
李大釗下葬籌款 汪精衛(wèi)捐1000元
李大釗遇難時年僅39歲。他被害的當天傍晚,趙紉蘭母女三人被釋放回家。當時她們還不知道噩耗。次日晨,李大釗的舅舅周玉春上街買報紙,看到了李大釗遇害的消息,哭著回到家中。《晨報》記者記述:“李妻聞耗,悲痛號泣,氣絕復(fù)蘇者數(shù)次,病乃愈加劇,以致臥床不走。小兒女繞榻環(huán)立,其孤苦伶仃之慘狀,見者莫不淚下。”
李大釗的靈柩停放在浙寺整整六年后,1933年4月初,當年被北洋軍閥趕回老家的趙紉蘭帶著兒女從樂亭返回北京,準備安葬李大釗的遺體。此時,趙紉蘭疾病纏身,家中兒女年齡幼小,既無錢也無力操辦喪事。趙紉蘭帶著兒女,登門拜見李大釗昔日同事沈尹默、周作人、胡適、蔣夢麟等,請求北京大學代辦安葬。
蔣夢麟、沈尹默等北大13位教授伸出援手,為李大釗發(fā)起公葬。13位發(fā)起人每人捐款20元,另外,北大教授李四光、鄭天挺每人捐10元,馬寅初等每人捐20元,梁漱溟等每人捐50元。外地故友魯迅捐50元,戴季陶捐100元,陳公博捐300元。國民黨一些派系的要人也出錢捐助,如汪精衛(wèi)一人就捐了1000元。他們或與李大釗生前系“同志”(陳公博曾是中共“一大”的代表、戴季陶則曾參與了中共的創(chuàng)建),或曾是“盟友”(汪精衛(wèi)則是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左派”領(lǐng)袖),這些善款都由北大會計科代收,留有收據(jù)。
4月23日,在北平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李大釗出殯成了聲勢浩大的政治示威。送葬隊伍最前面是用白紙黑字寫的一副巨大挽聯(lián),上聯(lián)是“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下聯(lián)是“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橫批是“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
李大釗后來安葬在北京的萬安公墓,那是蔣夢麟校長出面購置的墓地(并為烈士的夫人預(yù)購了穴地),墓碑則是劉半農(nóng)撰寫的。
李大釗視死如歸,為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李 大釗被捕后,不放過一切斗爭機會,他領(lǐng)導被捕的難友進行獄中斗爭;他向監(jiān)獄的看守進行革命宣傳。一個看守同情革命,李大釗爭取了他,讓他幫助傳送消息。一天傍晚,這個看守悄悄地塞給李大釗一封信。他打開一看,是黨組織寫來的。信里說,北方鐵路工人知道他被捕后受了毒刑,義憤填膺,強烈要求組織一支武裝,化裝潛入北京,打進京師警察廳看守所,營救他和同志們出獄。黨組織來信征求他的意見。李大釗感到無限欣慰,因為工人同他心連著心。但他毅然拿起筆,借著從鐵窗透進來的暗淡光線,寫了回信。信中寫道:
“……這種行動自然是工人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對黨對我的愛戴,但今天完全沒有可能實現(xiàn)這種計劃,拘留所處于重重武裝戒備之中。我個人為革命為黨而犧牲是光榮的,這已經(jīng)是黨的損失了。我不能再要同志們來作冒險的事業(yè),而耗費革命力量。”當黨組織把李大釗的意見轉(zhuǎn)告給鐵路工人的時候,工人們都為自己領(lǐng)袖的高尚品德而感動得落淚。
4月28日,敵人用絞刑殺害李大釗等二十位革命同志。
李大釗的故事: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院子里像鋪了一層厚厚的棉絮。李大釗對他的女兒和兒子說:“雪下得多大啊,你們快拿著掃帚到院子里去掃雪。要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孩子們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孫:“天這么冷,你還叫孩子們?nèi)哐莾霾×丝稍趺崔k?”李大釗笑著說:“孩子應(yīng)當從小養(yǎng)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么也不會做。身體經(jīng)常活動,也會增強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動彈,就更怕冷了。”說完,他和孩子們拿了簸箕與掃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掃雪,一面對孩子說:“將來誰也不能當寄生蟲,誰要是不勞動,誰就沒有飯吃!”孩子們邊掃雪,邊聽父親講新奇的故事,一點也不覺得冷,反而是越掃越有勁……
李大釗沒參加一大,是因為他到政府前帶領(lǐng)學生請愿,被打傷了,一大期間正在養(yǎng)傷.
關(guān)于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關(guān)于“勤奮”的名人故事名言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jīng)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
革命先輩的故事越短越好。。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
有關(guān)古人珍惜時間的故事、成語、詩句、格言、對聯(lián)?
節(jié)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長了人的壽命。??——魯??迅 ??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李大釗 ??必須記住我們學習的時間...
關(guān)于青春的名人素材300字有哪些
我為大家找來了關(guān)于名人的故事,大家趕快跟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關(guān)于青春的名人故事 孫敬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
10個歷史名人學習 小故事。急!!!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
古今中外勤奮成才事例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jīng)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jīng)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
有關(guān)贊美青春的故事
⑨ 關(guān)于青春的名人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
有關(guān)艱苦奮斗的名人故事及名言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
畫線句子是對父親的什么描寫表現(xiàn)了父親怎樣的內(nèi)心感受
可以體會出李大釗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在外面為革命事業(yè)奔忙。 “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埋頭”指工作很專心,體會出李大釗在家里也在緊張的工作,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怕黨的機密檔案落入敵人之手。表明他忠于黨的事業(yè)。 2.你還有哪些詞語、句子不理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