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唐的起源和發(fā)展還有歷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 求姓唐的起源和發(fā)展還有歷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
唐姓起源與早期分布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guān)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總?cè)丝诘?.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入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杰出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關(guān)于唐姓的起源,有關(guān)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里首先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據(jù)《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鋒氏之一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勛,就是后來的帝堯,堯是放勛的謚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 侯,于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后來帝堯讓位于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豕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fā)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陜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后,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于唐國位于晉地(今山西境內(nèi)),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后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后代子孫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后,把唐公之地轉(zhuǎn)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zhèn)),地近于楚國,由于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于這支唐姓位于楚國境內(nèi),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據(jù)《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余國,60O多萬人臣服于漢朝,并進貢方物。后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nèi)地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fā)金印紫授,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qū)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qū):一個是今山西太原地區(qū),這是唐姓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另一個地區(qū)則在今湖北省隨縣一帶,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個地區(qū)在魯國境內(nèi),即今山東省境。第四個地區(qū)就是秦國,即今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
早在先秦時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唐荀;楚國有大臣唐狡,大將唐昧,還有與宋玉齊名的著名詩人唐勒。據(jù)說唐勒與宋玉等人曾以屈原為師,以賦著名于當時。梁國有唐舉,一作唐莒,為當時著名的方士,善于相術(shù)。戰(zhàn)國時,晉國人唐雎魏國大夫。齊、楚兩國伐魏,魏國便求救于秦國,秦國沒有答應(yīng)。在這緊急關(guān)頭,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動請求到秦國勸說秦王。后經(jīng)唐雎一番慷慨陳詞,秦王感悟,遂發(fā)兵救魏。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唐姓
秦漢以后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姓子孫名人輩出。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姓后裔也在不斷遷移在新的地區(qū)定居下來。總的說來,在這六七個世紀里,唐姓后裔的分布范圍逐漸有所擴大,在我國南北各地幾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園。
秦漢三國時期的唐姓名人
秦漢時期,唐姓的分布范圍比先秦時期進一步擴大。從現(xiàn)有文獻記載看,當時在陜西城固、廣東番禺、沛郡(今江蘇沛縣)、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陽(今湖南郴州)、潁川(今河南禹縣)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兩漢時期見于史籍記載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厲、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頌、唐珍、唐羌等。
唐 厲 秦漢之際人,漢朝時曾任左司馬,因軍功升為東部都尉,封成武侯,為漢中尉。因為討伐黥布有軍功,而被封為斥丘侯,食邑一千戶。
唐 秉 字宣明,號東園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漢前期著名的天文學(xué)家。漢武帝曾下令征召精通天文歷算的學(xué)者,以編制《太初歷》,當時共有20人與選,其中就有唐都。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他曾經(jīng)向唐都學(xué)習過天文學(xué)。
唐 蒙 西漢前期人。漢武帝時,他被任命為郎中將,奉命與司馬相如主持修復(fù)內(nèi)地通往西南地區(qū)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參加修路者達數(shù)萬人,鑿山通道千余里。從此以后,通往西南地區(qū)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與中原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西漢成帝至王莽時,唐姓的著名人物還有沛郡(今江蘇沛縣)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漢哀帝時曾任尚書仆射、尚書令等職,后因事被貶為敦煌魚澤障侯。他們兩人都在王莽時任高官,位歷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還被封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東漢和帝時人,曾任臨武縣長。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進貢龍眼、荔枝等特產(chǎn)。為了保證新鮮,漢政府設(shè)置驛馬,晝夜不停地由南向北傳送,不少人為之死于途中。唐羌為此上書勸諫說:“交趾等七郡貢獻龍眼等物,頗相驚動。南方道路惡蟲猛獸不絕于路,為此死者不少。龍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壽。”漢和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不再讓南方貢獻龍眼等物。唐羌上書后,即棄官還家,不應(yīng)征召。
唐 檀 字子產(chǎn),東漢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時曾到太學(xué)學(xué)習,學(xué)習過《京氏易》、《韓詩》、《顏氏春秋》等,精通災(zāi)異星占之術(shù)。漢順帝永建五年,舉孝廉,任一郎中。后來棄官而去,回到家鄉(xiāng),以教書為生,前來學(xué)習的學(xué)生多達一百余人。東漢時,人們大都相信天人感應(yīng)之說,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靈芝草,太守劉祗想把此事作為祥瑞上報給漢政府。唐檀對他說:“當今外戚權(quán)勢很盛,陽道微弱,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征兆)嗎?”劉祗便不再上報了。當時南昌有位婦女一次生了4個孩子,這在現(xiàn)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劉祗又去問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會有什么感應(yīng)?唐檀認為京師洛陽當有兵氣,肯定會禍起蕭墻。后來在四年之后,宦官孫程起兵殺掉皇后的哥哥閻顯,另立少帝。當時認為他的占卜結(jié)果很靈驗。其實這些都是些迷信的說法,不過在當時人們卻很相信這一套陰陽占卜術(shù)。
唐 珍 字惠伯,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等職,他的弟弟唐衡為中常侍,兄弟二人權(quán)勢顯赫。
兩漢時,曾有兩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宮,成為漢朝皇帝的妃嬪。一位為西漢景帝妃,史稱唐姬,后來生子名叫劉發(fā),被封為長沙定王。另一位則是東漢少帝妃,也稱唐姬,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其父唐瑁為會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后,廢少帝為弘農(nóng)王,另立漢靈帝。不久董卓又毒殺少帝。少帝死后,唐姬回歸家鄉(xiāng),其父想讓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應(yīng)。后來她又被董卓的部將李催所俘獲,李催想以她為妻,她堅決不從。漢獻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動,遂下令將她迎回,冊拜為弘農(nóng)王妃。
三國時,見于史冊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諶、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唐諶,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黃初年間,利城郡反叛,殺太守徐箕,眾人共推唐咨為主。魏文帝遣諸軍討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孫吳。他在吳曾任前將軍、左將軍等職,封侯持節(jié),成為孫吳的高級將領(lǐng)。后被曹魏軍隊擊敗,并被生擒,曹魏授其為安遠將軍。
唐 固 字子正,丹楊人。三國時期著名儒學(xué)家,著有《國語》、《公羊》、《谷梁傳》注。前來聽他講授的學(xué)生常常有數(shù)十人之多。孫權(quán)為吳王時,拜唐固為議郎,就是孫吳的大臣陸遜、張溫、駱統(tǒng)等人,也都拜他為師。黃武四年,為尚書仆射,卒年70余歲。
唐 彬 字儒宗,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人,魏晉之際著名將領(lǐng)。其父唐臺,曾任太山太守。史稱唐彬有經(jīng)國大略而不拘小節(jié)。他少年時喜歡騎馬射箭和游獵,身長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過人。后來才專心學(xué)習經(jīng)史書籍,尤其精通《易經(jīng)》,曾專門拜師受業(yè),學(xué)業(yè)大有長進。后來回家講授,聽課的學(xué)生常有數(shù)百人之多。
曹魏時,唐彬曾任過一些職位較低的小官。西晉武帝時,曾任尚書水部郎、鄴縣令、弋陽太守等職,頗有政績。泰始初年,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又任廣武將軍。他積極向晉武帝提出滅吳之策,深受武帝賞識。279年(成寧五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出江陵,唐彬與龍驤將軍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東西共二十余萬人,接連攻克許多軍事重鎮(zhèn),多所擒獲。他知道孫吳政權(quán)肯定會很快滅亡,所以當軍隊前進到距孫吳國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時,便稱病遲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將領(lǐng)爭功。果然,先到建業(yè)者紛紛爭奪財物,而后到者又為自己爭功。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唐彬這一舉動的確高明。孫吳政權(quán)滅亡后,我國又進入統(tǒng)一時期。唐彬因為在滅吳戰(zhàn)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賞,被任命為翊軍校尉,改封上庸縣侯,食邑6000戶,賜絹6000匹。朝廷每有什么疑議,他都參預(yù)討論決策,成為當時朝中的重要人物。
后來,居住在北方的鮮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晉政府任命唐彬為使持節(jié)、監(jiān)幽州諸軍事、領(lǐng)護烏丸校尉、右將軍。唐彬到北平后,積極訓(xùn)練士兵,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又興修學(xué)校,各方面很有起色。于是鮮卑大莫魔、撾何等兩部落派遣子弟到晉朝國都貢獻方物。他還派人修復(fù)了秦朝時所修長城的關(guān)隘,從溫城到碣石,長城綿延于山谷之間近三千里。他命令軍士分別屯守關(guān)隘。從而使烽堠相望,邊境獲安,無犬吠之警。當?shù)匕傩兆纺剿墓Φ拢瑸樗麡浔桧炈亩鞯隆?br />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為使持節(jié)、前將軍、領(lǐng)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晉政府給他家賞賜絹200匹,錢20萬,以助其家辦理喪事。他的長子唐嗣,后來也官至廣陵太守。他的小兒子唐岐,曾任征虜司馬等職。
起初,唐彬以東海人閻德為師,跟隨他學(xué)習。閻德的門徒很多,他認為惟獨唐彬有廊廟之才。當唐彬做到高官時,閻德已經(jīng)去世,于是唐彬為閻德樹立了一通石碑,以紀念老師之恩。
南北朝時期的唐姓名人
西晉王朝的統(tǒng)一為時甚短。此后的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口遷移相當頻繁。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唐姓子孫也不斷遷轉(zhuǎn)于祖國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的南方遷移。這樣一來,唐姓的分布范圍也不斷擴大。當時,唐姓分布地區(qū)主要在以下這些地區(qū):如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綿陽)、富陽(今浙江富陽)、北海平壽(今山東濰坊)、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及今陜西西安等地。這一時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躍,見于史冊的唐姓名人相當不少,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晉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十六國時期,這是一個動亂頻仍的時代。當時唐姓人物見于史冊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軍事見長,因而這時的唐姓將領(lǐng)不少。如后秦時的唐小方,曾任越騎校尉,北魏的唐法樂任武興鎮(zhèn)鎮(zhèn)將,南齊時的唐穎任建康城局參軍等。當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職官員,如北魏孝明帝時的唐荊寶就任四門博士,曾參議北魏某些朝廷禮儀的制定。
唐 瑤 字昌仁,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人,曾任西涼晉昌太守等職。晉隆安四年(400年),他率眾推漢人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lǐng)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于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涼政權(quán),以敦煌為國都(后遷酒泉),建年號為庚子,唐瑤被封為征東將軍。421年,西涼政權(quán)被北涼所滅,唐瑤的兒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帶。
唐 和 字稚起,晉昌冥安人。他的父親唐瑤為西涼大臣,西涼亡國后,唐和與哥哥唐契帶領(lǐng)外甥李寶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區(qū)哈密市)一帶。他們招集民眾二千余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為伊吾王。
二十年后,唐和與唐契遣使與北魏政權(quán)通好。他們受到柔然逼迫,于是率領(lǐng)部落遷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柔然派大將阿若率領(lǐng)騎兵進攻唐和,當柔然軍隊快到白力城時.唐和率領(lǐng)騎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結(jié)果在這次戰(zhàn)斗中,唐契與阿若都戰(zhàn)死了。唐和收集余眾,又投奔前部王國。當時,沮渠安周率兵駐守橫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橫截城,斬殺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樹,后又相繼攻克高寧、白力二城,占領(lǐng)了這些軍事要地。與此同時,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報告西域地區(qū)的形勢,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賞賜。
后來,唐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敗沮渠安周,斬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參與討伐焉耆、波居羅城、龜茲等地,多立軍功。又曾奉命鎮(zhèn)守焉耆。在北魏討平西域的過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為鎮(zhèn)南將軍,封酒泉公。太安年間。(455—459),唐和又出任濟州刺史,甚有政績。后來入朝任內(nèi)都大官,主管法律,破獲疑案甚多,受到當時人的稱贊。皇興年間去世,享年67歲。北魏政府下令贈以征西大將軍、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謚號宣。
唐 欽 唐和的兒子,字孟直,為中書學(xué)生,襲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任鎮(zhèn)南將軍、長安鎮(zhèn)副將、陜州刺史等職,后因故降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欽死后,其子唐景宣襲封爵位。唐景宣歷任后軍府長史、中堅將軍、東郡太守等職,普泰年間(531年)去世,北魏贈撫軍將軍、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東魏武定年間(543—550)任滄州別駕等職。 唐玄達唐契的兒子,性格堅強果斷,有其父之風。他的父親戰(zhàn)死后,他與叔父唐和回歸北魏,深受北魏的禮遇,被任命為安西將軍,封晉昌公。后出外任華州刺史,仍兼將軍之職。他曾率軍征戰(zhàn)各地,屢立軍功。延興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為侯爵。他去世后,他的兒子唐崇(字繼祖)襲封爵位。唐崇曾任盛樂太守等職,他的弟弟唐興業(yè),也曾任定陽、闡熙二郡太守。
唐 頻 南朝劉宋時巴西郡(今四川綿陽)人。劉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縣)人趙廣率眾起義,攻下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北)等地,當他們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綿陽)時,唐頻也率領(lǐng)當?shù)厝嗣衿鸨e極響應(yīng)起義。后來,他率軍轉(zhuǎn)戰(zhàn)各地,成為起義軍的重要將領(lǐng)之一。437年,起義失敗,唐頻不知所終。
唐天寶 南朝劉宋時人。曾為劉宋后廢帝劉昱身邊的親信。后廢帝荒淫無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蕭道成謀劃下,唐天寶與王敬則等25人發(fā)動政變,殺掉劉昱,另立安成王劉仲謀為帝(宋順帝)。
唐 穎 南朝宋齊時人。南齊永明年間,任建康(今江蘇南京)城局參軍。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蓮華寺道人釋法智與州民周盤龍等作亂,夜攻城門,射殺唐穎,攻入城內(nèi)。
唐寓之 本為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后來僑居于桐廬,父祖相傳以圖墓為業(yè)。他于南齊永明年間領(lǐng)導(dǎo)了南朝時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
周武王之時,“唐堯之后” 的唐侯起而作亂 ,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兒子 成王所滅,把唐國之地改封給其弟叔虞/ 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徙居到晉水之旁,改稱為晉。唐叔虞的后代不會用反周朝的唐侯國號為姓,因此唐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改唐為晉/所以唐姓主要來源是“唐堯之后”。與 唐叔虞無關(guān) . 或者鏈接以下網(wǎng)址(人格擔保不會是不良網(wǎng)址)
http://www.doc88.com/p-806573753291.html
詳情可見百度百科:唐姓http://baike.baidu.com/view/33109.htm
初楓17222061034: 關(guān)于唐姓氏的來源
臨縣外圓: ______ 《說文》:“唐,大言也.” 構(gòu)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余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約占唐姓總?cè)丝诘?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初楓17222061034: 唐氏的由來? -
臨縣外圓: ______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關(guān)于唐姓家世淵源,《姓纂》一書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帝堯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滅唐,子孫以國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書,也都 異口同聲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堯之后”. 帝堯,是...
初楓17222061034: 有人知道百家姓中"唐"姓的來歷嗎? -
臨縣外圓: ______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qū)均有分布.韓國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帶. 起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
初楓17222061034: 唐姓怎么來的 -
臨縣外圓: ______ 1、出自祁姓.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后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后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
初楓17222061034: 幫忙提供一下“金”和“唐”姓的來源已經(jīng)相關(guān)信息. -
臨縣外圓: ______ 金姓: 上古五帝中的少昊相傳是黃帝的己姓子孫,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xué)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稱金天氏.據(jù)說金姓就是他的后代,史稱此為正宗.另外西漢武帝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歸順漢朝,他為漢武帝鑄造金人祭天...
初楓17222061034: 堯帝既然被稱為“唐堯”,那“唐”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嗎? -
臨縣外圓: ______ 應(yīng)該不是.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 《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夸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yīng)是以燒陶為業(yè)的部落之首領(lǐng).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
初楓17222061034: “唐”這個字的來歷 -
臨縣外圓: ______ http://baike.baidu.com/view/38299.html?wtp=tt
初楓17222061034: 請問誰知道唐氏家族詳細歷史和家族分支嗎?百度文庫里的也行 -
臨縣外圓: ______ 唐氏宗族 中文名:唐氏宗族 性質(zhì):宗族名稱 家族名人:唐寅 地望分布1:山西晉陽郡 地望分布2:山西晉昌郡 地望分布3:山東北海郡 地望分布4:山東魯國郡 「唐」源出 ;一﹕出自「祁」姓,以國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堯初陶唐之后.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之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至周朝改為唐公,周成王滅唐,以其地封叔虞,號曰唐叔.然后遷唐公于杜,降爵為伯,今長安杜城是也.故唐氏為堯帝之后. 二﹕據(jù)《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羌族有唐氏. 地望分布 山西晉陽郡,山西晉昌郡,山東北海郡,山東魯國郡.
初楓17222061034: 歷史上有哪些唐姓名人? -
臨縣外圓: ______ 有:唐休璟、唐儉、唐慎微、唐寅、唐順之等. 1、唐休璟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人,唐朝宰相、名將. 唐休璟早年以明經(jīng)擢第,歷任營州戶曹、豐州司馬、安西副都護、西州都督、衛(wèi)尉卿...
初楓17222061034: 唐姓是從哪一個朝代才有的
臨縣外圓: ______ 源出一出自姚姓和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鄖,舜帝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姓姚名重華.堯舜是他們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guān)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總?cè)丝诘?.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入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杰出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關(guān)于唐姓的起源,有關(guān)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里首先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據(jù)《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鋒氏之一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勛,就是后來的帝堯,堯是放勛的謚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 侯,于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后來帝堯讓位于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豕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fā)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陜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后,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于唐國位于晉地(今山西境內(nèi)),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后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后代子孫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后,把唐公之地轉(zhuǎn)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zhèn)),地近于楚國,由于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于這支唐姓位于楚國境內(nèi),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據(jù)《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余國,60O多萬人臣服于漢朝,并進貢方物。后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nèi)地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fā)金印紫授,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qū)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qū):一個是今山西太原地區(qū),這是唐姓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另一個地區(qū)則在今湖北省隨縣一帶,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個地區(qū)在魯國境內(nèi),即今山東省境。第四個地區(qū)就是秦國,即今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
早在先秦時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唐荀;楚國有大臣唐狡,大將唐昧,還有與宋玉齊名的著名詩人唐勒。據(jù)說唐勒與宋玉等人曾以屈原為師,以賦著名于當時。梁國有唐舉,一作唐莒,為當時著名的方士,善于相術(shù)。戰(zhàn)國時,晉國人唐雎魏國大夫。齊、楚兩國伐魏,魏國便求救于秦國,秦國沒有答應(yīng)。在這緊急關(guān)頭,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動請求到秦國勸說秦王。后經(jīng)唐雎一番慷慨陳詞,秦王感悟,遂發(fā)兵救魏。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唐姓
秦漢以后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姓子孫名人輩出。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姓后裔也在不斷遷移在新的地區(qū)定居下來。總的說來,在這六七個世紀里,唐姓后裔的分布范圍逐漸有所擴大,在我國南北各地幾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園。
秦漢三國時期的唐姓名人
秦漢時期,唐姓的分布范圍比先秦時期進一步擴大。從現(xiàn)有文獻記載看,當時在陜西城固、廣東番禺、沛郡(今江蘇沛縣)、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陽(今湖南郴州)、潁川(今河南禹縣)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兩漢時期見于史籍記載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厲、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頌、唐珍、唐羌等。
唐 厲 秦漢之際人,漢朝時曾任左司馬,因軍功升為東部都尉,封成武侯,為漢中尉。因為討伐黥布有軍功,而被封為斥丘侯,食邑一千戶。
唐 秉 字宣明,號東園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漢前期著名的天文學(xué)家。漢武帝曾下令征召精通天文歷算的學(xué)者,以編制《太初歷》,當時共有20人與選,其中就有唐都。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他曾經(jīng)向唐都學(xué)習過天文學(xué)。
唐 蒙 西漢前期人。漢武帝時,他被任命為郎中將,奉命與司馬相如主持修復(fù)內(nèi)地通往西南地區(qū)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參加修路者達數(shù)萬人,鑿山通道千余里。從此以后,通往西南地區(qū)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與中原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西漢成帝至王莽時,唐姓的著名人物還有沛郡(今江蘇沛縣)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漢哀帝時曾任尚書仆射、尚書令等職,后因事被貶為敦煌魚澤障侯。他們兩人都在王莽時任高官,位歷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還被封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東漢和帝時人,曾任臨武縣長。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進貢龍眼、荔枝等特產(chǎn)。為了保證新鮮,漢政府設(shè)置驛馬,晝夜不停地由南向北傳送,不少人為之死于途中。唐羌為此上書勸諫說:“交趾等七郡貢獻龍眼等物,頗相驚動。南方道路惡蟲猛獸不絕于路,為此死者不少。龍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壽。”漢和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不再讓南方貢獻龍眼等物。唐羌上書后,即棄官還家,不應(yīng)征召。
唐 檀 字子產(chǎn),東漢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時曾到太學(xué)學(xué)習,學(xué)習過《京氏易》、《韓詩》、《顏氏春秋》等,精通災(zāi)異星占之術(shù)。漢順帝永建五年,舉孝廉,任一郎中。后來棄官而去,回到家鄉(xiāng),以教書為生,前來學(xué)習的學(xué)生多達一百余人。東漢時,人們大都相信天人感應(yīng)之說,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靈芝草,太守劉祗想把此事作為祥瑞上報給漢政府。唐檀對他說:“當今外戚權(quán)勢很盛,陽道微弱,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征兆)嗎?”劉祗便不再上報了。當時南昌有位婦女一次生了4個孩子,這在現(xiàn)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劉祗又去問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會有什么感應(yīng)?唐檀認為京師洛陽當有兵氣,肯定會禍起蕭墻。后來在四年之后,宦官孫程起兵殺掉皇后的哥哥閻顯,另立少帝。當時認為他的占卜結(jié)果很靈驗。其實這些都是些迷信的說法,不過在當時人們卻很相信這一套陰陽占卜術(shù)。
唐 珍 字惠伯,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等職,他的弟弟唐衡為中常侍,兄弟二人權(quán)勢顯赫。
兩漢時,曾有兩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宮,成為漢朝皇帝的妃嬪。一位為西漢景帝妃,史稱唐姬,后來生子名叫劉發(fā),被封為長沙定王。另一位則是東漢少帝妃,也稱唐姬,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其父唐瑁為會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后,廢少帝為弘農(nóng)王,另立漢靈帝。不久董卓又毒殺少帝。少帝死后,唐姬回歸家鄉(xiāng),其父想讓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應(yīng)。后來她又被董卓的部將李催所俘獲,李催想以她為妻,她堅決不從。漢獻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動,遂下令將她迎回,冊拜為弘農(nóng)王妃。
三國時,見于史冊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諶、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唐諶,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黃初年間,利城郡反叛,殺太守徐箕,眾人共推唐咨為主。魏文帝遣諸軍討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孫吳。他在吳曾任前將軍、左將軍等職,封侯持節(jié),成為孫吳的高級將領(lǐng)。后被曹魏軍隊擊敗,并被生擒,曹魏授其為安遠將軍。
唐 固 字子正,丹楊人。三國時期著名儒學(xué)家,著有《國語》、《公羊》、《谷梁傳》注。前來聽他講授的學(xué)生常常有數(shù)十人之多。孫權(quán)為吳王時,拜唐固為議郎,就是孫吳的大臣陸遜、張溫、駱統(tǒng)等人,也都拜他為師。黃武四年,為尚書仆射,卒年70余歲。
唐 彬 字儒宗,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人,魏晉之際著名將領(lǐng)。其父唐臺,曾任太山太守。史稱唐彬有經(jīng)國大略而不拘小節(jié)。他少年時喜歡騎馬射箭和游獵,身長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過人。后來才專心學(xué)習經(jīng)史書籍,尤其精通《易經(jīng)》,曾專門拜師受業(yè),學(xué)業(yè)大有長進。后來回家講授,聽課的學(xué)生常有數(shù)百人之多。
曹魏時,唐彬曾任過一些職位較低的小官。西晉武帝時,曾任尚書水部郎、鄴縣令、弋陽太守等職,頗有政績。泰始初年,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又任廣武將軍。他積極向晉武帝提出滅吳之策,深受武帝賞識。279年(成寧五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出江陵,唐彬與龍驤將軍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東西共二十余萬人,接連攻克許多軍事重鎮(zhèn),多所擒獲。他知道孫吳政權(quán)肯定會很快滅亡,所以當軍隊前進到距孫吳國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時,便稱病遲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將領(lǐng)爭功。果然,先到建業(yè)者紛紛爭奪財物,而后到者又為自己爭功。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唐彬這一舉動的確高明。孫吳政權(quán)滅亡后,我國又進入統(tǒng)一時期。唐彬因為在滅吳戰(zhàn)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賞,被任命為翊軍校尉,改封上庸縣侯,食邑6000戶,賜絹6000匹。朝廷每有什么疑議,他都參預(yù)討論決策,成為當時朝中的重要人物。
后來,居住在北方的鮮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晉政府任命唐彬為使持節(jié)、監(jiān)幽州諸軍事、領(lǐng)護烏丸校尉、右將軍。唐彬到北平后,積極訓(xùn)練士兵,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又興修學(xué)校,各方面很有起色。于是鮮卑大莫魔、撾何等兩部落派遣子弟到晉朝國都貢獻方物。他還派人修復(fù)了秦朝時所修長城的關(guān)隘,從溫城到碣石,長城綿延于山谷之間近三千里。他命令軍士分別屯守關(guān)隘。從而使烽堠相望,邊境獲安,無犬吠之警。當?shù)匕傩兆纺剿墓Φ拢瑸樗麡浔桧炈亩鞯隆?br />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為使持節(jié)、前將軍、領(lǐng)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晉政府給他家賞賜絹200匹,錢20萬,以助其家辦理喪事。他的長子唐嗣,后來也官至廣陵太守。他的小兒子唐岐,曾任征虜司馬等職。
起初,唐彬以東海人閻德為師,跟隨他學(xué)習。閻德的門徒很多,他認為惟獨唐彬有廊廟之才。當唐彬做到高官時,閻德已經(jīng)去世,于是唐彬為閻德樹立了一通石碑,以紀念老師之恩。
南北朝時期的唐姓名人
西晉王朝的統(tǒng)一為時甚短。此后的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口遷移相當頻繁。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唐姓子孫也不斷遷轉(zhuǎn)于祖國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的南方遷移。這樣一來,唐姓的分布范圍也不斷擴大。當時,唐姓分布地區(qū)主要在以下這些地區(qū):如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綿陽)、富陽(今浙江富陽)、北海平壽(今山東濰坊)、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及今陜西西安等地。這一時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躍,見于史冊的唐姓名人相當不少,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晉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十六國時期,這是一個動亂頻仍的時代。當時唐姓人物見于史冊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軍事見長,因而這時的唐姓將領(lǐng)不少。如后秦時的唐小方,曾任越騎校尉,北魏的唐法樂任武興鎮(zhèn)鎮(zhèn)將,南齊時的唐穎任建康城局參軍等。當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職官員,如北魏孝明帝時的唐荊寶就任四門博士,曾參議北魏某些朝廷禮儀的制定。
唐 瑤 字昌仁,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人,曾任西涼晉昌太守等職。晉隆安四年(400年),他率眾推漢人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lǐng)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于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涼政權(quán),以敦煌為國都(后遷酒泉),建年號為庚子,唐瑤被封為征東將軍。421年,西涼政權(quán)被北涼所滅,唐瑤的兒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帶。
唐 和 字稚起,晉昌冥安人。他的父親唐瑤為西涼大臣,西涼亡國后,唐和與哥哥唐契帶領(lǐng)外甥李寶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區(qū)哈密市)一帶。他們招集民眾二千余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為伊吾王。
二十年后,唐和與唐契遣使與北魏政權(quán)通好。他們受到柔然逼迫,于是率領(lǐng)部落遷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柔然派大將阿若率領(lǐng)騎兵進攻唐和,當柔然軍隊快到白力城時.唐和率領(lǐng)騎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結(jié)果在這次戰(zhàn)斗中,唐契與阿若都戰(zhàn)死了。唐和收集余眾,又投奔前部王國。當時,沮渠安周率兵駐守橫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橫截城,斬殺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樹,后又相繼攻克高寧、白力二城,占領(lǐng)了這些軍事要地。與此同時,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報告西域地區(qū)的形勢,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賞賜。
后來,唐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敗沮渠安周,斬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參與討伐焉耆、波居羅城、龜茲等地,多立軍功。又曾奉命鎮(zhèn)守焉耆。在北魏討平西域的過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為鎮(zhèn)南將軍,封酒泉公。太安年間。(455—459),唐和又出任濟州刺史,甚有政績。后來入朝任內(nèi)都大官,主管法律,破獲疑案甚多,受到當時人的稱贊。皇興年間去世,享年67歲。北魏政府下令贈以征西大將軍、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謚號宣。
唐 欽 唐和的兒子,字孟直,為中書學(xué)生,襲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任鎮(zhèn)南將軍、長安鎮(zhèn)副將、陜州刺史等職,后因故降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欽死后,其子唐景宣襲封爵位。唐景宣歷任后軍府長史、中堅將軍、東郡太守等職,普泰年間(531年)去世,北魏贈撫軍將軍、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東魏武定年間(543—550)任滄州別駕等職。 唐玄達唐契的兒子,性格堅強果斷,有其父之風。他的父親戰(zhàn)死后,他與叔父唐和回歸北魏,深受北魏的禮遇,被任命為安西將軍,封晉昌公。后出外任華州刺史,仍兼將軍之職。他曾率軍征戰(zhàn)各地,屢立軍功。延興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為侯爵。他去世后,他的兒子唐崇(字繼祖)襲封爵位。唐崇曾任盛樂太守等職,他的弟弟唐興業(yè),也曾任定陽、闡熙二郡太守。
唐 頻 南朝劉宋時巴西郡(今四川綿陽)人。劉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縣)人趙廣率眾起義,攻下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北)等地,當他們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綿陽)時,唐頻也率領(lǐng)當?shù)厝嗣衿鸨e極響應(yīng)起義。后來,他率軍轉(zhuǎn)戰(zhàn)各地,成為起義軍的重要將領(lǐng)之一。437年,起義失敗,唐頻不知所終。
唐天寶 南朝劉宋時人。曾為劉宋后廢帝劉昱身邊的親信。后廢帝荒淫無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蕭道成謀劃下,唐天寶與王敬則等25人發(fā)動政變,殺掉劉昱,另立安成王劉仲謀為帝(宋順帝)。
唐 穎 南朝宋齊時人。南齊永明年間,任建康(今江蘇南京)城局參軍。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蓮華寺道人釋法智與州民周盤龍等作亂,夜攻城門,射殺唐穎,攻入城內(nèi)。
唐寓之 本為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后來僑居于桐廬,父祖相傳以圖墓為業(yè)。他于南齊永明年間領(lǐng)導(dǎo)了南朝時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
周武王之時,“唐堯之后” 的唐侯起而作亂 ,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兒子 成王所滅,把唐國之地改封給其弟叔虞/ 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徙居到晉水之旁,改稱為晉。唐叔虞的后代不會用反周朝的唐侯國號為姓,因此唐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改唐為晉/所以唐姓主要來源是“唐堯之后”。與 唐叔虞無關(guān) . 或者鏈接以下網(wǎng)址(人格擔保不會是不良網(wǎng)址)
http://www.doc88.com/p-806573753291.html
詳情可見百度百科:唐姓http://baike.baidu.com/view/33109.htm
相關(guān)評說:
臨縣外圓: ______ 《說文》:“唐,大言也.” 構(gòu)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余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約占唐姓總?cè)丝诘?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臨縣外圓: ______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關(guān)于唐姓家世淵源,《姓纂》一書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帝堯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滅唐,子孫以國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書,也都 異口同聲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堯之后”. 帝堯,是...
臨縣外圓: ______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qū)均有分布.韓國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帶. 起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
臨縣外圓: ______ 1、出自祁姓.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后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后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
臨縣外圓: ______ 金姓: 上古五帝中的少昊相傳是黃帝的己姓子孫,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xué)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稱金天氏.據(jù)說金姓就是他的后代,史稱此為正宗.另外西漢武帝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歸順漢朝,他為漢武帝鑄造金人祭天...
臨縣外圓: ______ 應(yīng)該不是.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 《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夸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yīng)是以燒陶為業(yè)的部落之首領(lǐng).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
臨縣外圓: ______ http://baike.baidu.com/view/38299.html?wtp=tt
臨縣外圓: ______ 唐氏宗族 中文名:唐氏宗族 性質(zhì):宗族名稱 家族名人:唐寅 地望分布1:山西晉陽郡 地望分布2:山西晉昌郡 地望分布3:山東北海郡 地望分布4:山東魯國郡 「唐」源出 ;一﹕出自「祁」姓,以國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堯初陶唐之后.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之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至周朝改為唐公,周成王滅唐,以其地封叔虞,號曰唐叔.然后遷唐公于杜,降爵為伯,今長安杜城是也.故唐氏為堯帝之后. 二﹕據(jù)《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羌族有唐氏. 地望分布 山西晉陽郡,山西晉昌郡,山東北海郡,山東魯國郡.
臨縣外圓: ______ 有:唐休璟、唐儉、唐慎微、唐寅、唐順之等. 1、唐休璟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人,唐朝宰相、名將. 唐休璟早年以明經(jīng)擢第,歷任營州戶曹、豐州司馬、安西副都護、西州都督、衛(wèi)尉卿...
臨縣外圓: ______ 源出一出自姚姓和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鄖,舜帝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姓姚名重華.堯舜是他們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