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食貨志》翻譯 漢書食貨志上翻譯
一、譯文
周室衰落到了戰(zhàn)國時代,推崇詐偽和暴力而輕視仁義,以物質充足為先,以禮貌謙讓為后。這個時候,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產能力的教令,認為土地方圓百里,總共有九萬頃,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還有田畝六百萬畝,耕耘田地勤奮小心則每畝加收三斗,不勤奮那么也減去三斗。
方圓百里土地上的糧食增減一下,就是一百八十萬石粟。又買進谷物太貴會傷害士、工、商,太便宜又會傷害農民;士、工、商受到傷害,就會出現(xiàn)離散,農民受到傷害就會出現(xiàn)國家貧困。因此太貴和太便宜,一定要傷害一方。善于治理國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傷害而使農民更加勤勉。
現(xiàn)在一個帶著五口人的戶主,種地百畝,一年的收成是一畝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稅十五石,還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個人一月要一石半,五個人一年要九十石粟,還剩四十五石。
賣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錢,除去社間嘗食新收獲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錢,還剩一千零五十錢。穿衣,一個人大致用錢三百,五個人全年用錢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錢。不幸有疾病死喪的費用,及上交賦稅,還沒算在這裹面。
二、原文
陵夷至于戰(zhàn)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后禮讓。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
。民傷則離散,農傷則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
三、出處
《漢書·食貨志上》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漢明帝頗賞識班固的才能,召為蘭臺令史,秩俸為六百石,后轉遷為郎。當時蘭臺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聞名,班固與弟班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輕”的典故。
班固又奉詔完成其父所著書。班固死在獄中,年六十一歲。此時所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漢和帝命其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所存資料,續(xù)寫班固遺作,然尚未完畢,班昭便卒。同郡的馬續(xù)是班昭的門生,博覽古今,漢和帝召其補成七“表”及“天文志”。
《漢書·食貨志》通過對西漢社會經濟狀況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為本”的思想,對西漢所施行的財政經濟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討,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問題上,提出了看法。
二、作品賞析
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tǒng)、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漢歷史,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在體裁方面。《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于傳說“三皇五帝”,止于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朝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chuàng)造。以后歷代的“正史”都采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于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
三、作者簡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
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書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魚、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斫木為耜煣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饑”,是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茂遷有無,萬國作B376。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yǎng)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人有業(yè)。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
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余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賦共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yǎng)、百官祿食庶事之費。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yǎng)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谷。力耕數(shù)耘,收獲如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D733殖于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廬,在邑曰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常,五常為州,五州為鄉(xiāng)。鄉(xiāng),萬二千五百戶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xiāng)而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鄉(xiāng)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其《詩》曰:“四之日舉止,同我婦子,馌彼南畝。”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婦子,聿為改歲,入此室處。”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鄰長坐于左塾,畢出然后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jié)。十五入大學,學先圣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xiāng)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勸功樂業(yè),先公而后私。其《詩》曰:“有CA56凄凄,興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則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進業(yè)曰登;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故魯宣公“初稅畝”,《春秋》譏焉。于是上貪民怨,災害生而禍亂作。
陵夷至于戰(zhàn)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后禮讓。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于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fā)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fā)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fā)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yǎng),不領于天子之經費。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shù)十萬石。孝惠、高后之間,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儉節(jié),思安百姓。時民近戰(zhàn)國,皆背本趨末,賈誼說上曰: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ED54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賦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晁錯復說上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于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shù)為差。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上復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
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復修賣爵令,而裁其賈以招民,及徒復作,得輸粟于縣官以除罪。始造苑馬以廣用,宮室、列館、車馬益增修矣。然婁敕有司以農為務,民遂樂業(yè)。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C03D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并兼;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是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并興,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它谷不書,至于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圣人于五谷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后時。”又言:“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內足以養(yǎng)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蓄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shù)。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仲舒死后,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于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B04B。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B04B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B04B,長終畝。一畝三B04B,一夫三百B04B,而播種于B04B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貴阝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蕓或B679,黍稷DE3EDE3E。”蕓,除草也。B679,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DE3EDE3EDE3E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yǎng)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辟。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E346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后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周王朝衰落進入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只重陰謀暴力而輕視仁義道德,先求占有財富而后講禮讓。這個時候,李悝作為魏國的丞相提出了進一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主張,他認為方圓百里的土地面積,大概有九萬頃,除掉山川河流和都城及百姓居住的面積的三分之一,還有田地六百萬畝,若能勤加耕耘則每畝可以增產三斗,不認真耕作則減產也是三斗,以這個數(shù)字計算,方圓百里面積的上等田地的一增一減,就是一百八十萬石糧食了。他又說糧食賣得太貴損害一般人的利益,太賤則損害農民的利益;傷害了一般人的利益,他們會離散到別的地方去,傷害了農民的利益,農業(yè)生產搞不好,國家就會貧窮。所以,糧食太貴了或是太賤了,都不好,他對百姓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善于治理國家的當權者,一定要使百姓的利益不受到傷害同時還要鼓勵農民搞好生產,現(xiàn)在,一般農戶一個男勞力負擔五口人,耕種一百畝田,一年每畝收糧食案一石半米計算,合計收糧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納稅占十分之一計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糧,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糧是九十石,扣除則剩四十五石。每石糧食賣錢三十,共計得錢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閭春秋祭祀社神攤派錢三百,尚余錢一千零五十。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錢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錢,光這筆開支就短少錢四百五十。若不幸有疾病喪葬的費用,還有完納賦稅的開支這里尚未包括,這就是農民所以長期貧困,不鼓勵農民發(fā)展生產,而使糧價這樣昂貴的原因。 君姐,感謝我吧~~~
周王朝衰落進入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只重陰謀暴力而輕視仁義道德,先求占有財富而后講禮讓。這個時候,李悝作為魏國的丞相提出了進一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主張,他認為方圓百里的土地面積,大概有九萬頃,除掉山川河流和都城及百姓居住的面積的三分之一,還有田地六百萬畝,若能勤加耕耘則每畝可以增產三斗,不認真耕作則減產也是三斗,以這個數(shù)字計算,方圓百里面積的上等田地的一增一減,就是一百八十萬石糧食了。他又說糧食賣得太貴損害一般人的利益,太賤則損害農民的利益;傷害了一般人的利益,他們會離散到別的地方去,傷害了農民的利益,農業(yè)生產搞不好,國家就會貧窮。所以,糧食太貴了或是太賤了,都不好,他對百姓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善于治理國家的當權者,一定要使百姓的利益不受到傷害同時還要鼓勵農民搞好生產,現(xiàn)在,一般農戶一個男勞力負擔五口人,耕種一百畝田,一年每畝收糧食案一石半米計算,合計收糧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納稅占十分之一計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糧,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糧是九十石,扣除則剩四十五石。每石糧食賣錢三十,共計得錢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閭春秋祭祀社神攤派錢三百,尚余錢一千零五十。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錢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錢,光這筆開支就短少錢四百五十。若不幸有疾病喪葬的費用,還有完納賦稅的開支這里尚未包括,這就是農民所以長期貧困,不鼓勵農民發(fā)展生產,而使糧價這樣昂貴的原因。
周室衰落到了戰(zhàn)國時代,推崇詐偽和暴力而輕視仁義,以物質充足為先,以禮貌謙讓為后。這個時候,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產能力的教令,認為土地方圓百里,總共有九萬頃,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還有田畝六百萬畝,耕耘田地勤奮小心則每畝加收三斗,不勤奮那么也減去三斗。方圓百里土地上的糧食增減一下,就是一百八十萬石粟。又買進谷物太貴會傷害士、工、商,太便宜又會傷害農民;士、工、商受到傷害,就會出現(xiàn)離散,農民受到傷害就會出現(xiàn)國家貧困。因此太貴和太便宜,一定要傷害一方。善于治理國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傷害而使農民更加勤勉。現(xiàn)在一個帶著五口人的戶主,種地百畝,一年的收成是一畝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稅十五石,還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個人一月要一石半,五個人一年要九十石粟,還剩四十五石。賣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錢,除去社間嘗食新收獲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錢,還剩一千零五十錢。穿衣,一個人大致用錢三百,五個人全年用錢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錢。不幸有疾病死喪的費用,及上交賦稅,還沒算在這裹面。
漢書食貨志中一段古文,幫忙翻譯!不長!
是皇上專有的權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不知道這是不是你需要的呢?這個好象是全文的翻譯 ...
麻煩大家?guī)兔Ψg一下《漢書.食貨志》里的一段古文:“冬,民既入,婦人...
【原文】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譯文】冬天,百姓們已經搬進屋里住,同住一條巷子里的婦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紡紗織布,這樣婦女們一個月就能夠做四十五天的工。婦女們一定要...
急需《漢書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中間兩段的翻譯
這以后,對外服侍少數(shù)民族,對內追求功名好處,徭役賦稅一并興起,而百姓離開了根本。董仲舒勸諫皇上說:“《春秋》中其他的作物不記載,至于麥禾不收就記錄,由此可見五谷當中圣人最看重麥與禾。現(xiàn)在關中的民俗不好栽種麥子,這一年就失去了《春秋》中所推重的,而損失了民生的準備。愿陛下召見大司農,...
皆抑大農。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澹之。出自《漢書·食貨志...
費皆仰大農。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澹之。釋義:費用都依賴大司農(財政部長),大司農用均輸令所征收的商業(yè)運輸稅以及調鹽鐵專營收入補貼賦的不足,所以能消除戰(zhàn)爭造成的財政緊張。
麻煩大家?guī)兔Ψg一下《漢書.食貨志》里的一段古文:“冬,民既入,婦人...
冬天來臨,百姓們均已搬入屋內居住,居住在同一條巷子中的婦女們,會在夜晚聚集起來紡紗織布。這樣,她們一個月能夠完成相當于四十五天的工作量。婦女們之所以選擇共同工作,不僅是為了節(jié)省燈火的費用,也是為了相互學習提高技藝,使得產品質量達到一致,并且符合當?shù)氐娘L俗習慣。那些尚未結婚的男女青年,則會...
求《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志》譯文.
求《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志》譯文. 15 求《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志》譯文,請高手惠賜,不勝感激。... 求《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志》譯文 ,請高手惠賜,不勝感激。 展開 我來答 ...
...使民放鑄。請問這句話怎么翻譯?《漢書·食貨志》中的一句話,謝謝...
原文為:(漢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賈誼諫曰:“……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镕炊炭,奸錢日多,五谷不為多。”翻譯:漢文帝欲頒布“鑄錢令”,{(漢文帝時)除盜...
“內興功作,外攘狄夷,以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如何翻譯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上》所載:“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譯文:至秦始皇時,統(tǒng)一了天下,對內大興土木,對外征討夷狄,國家征收的田賦超過百姓收入的半數(shù),隨意征發(fā)平民去服兵役。
“然王制遂滅,譖差亡度”是什么意思?
”(《漢書·食貨志》)這里所說的“除井田”就是開阡陌,“民得賣買”就是說,種地的人可以把他所種的地做為他的私有財產,可以傳至子孫,可以買,也可以賣。這就是省去了土地授受的麻煩,農民的心也安定了。這就叫“靜生民之業(yè)”。在還沒有承認土地私有的時候,農民的積極性還可能沒有盡量發(fā)揮...
論積貯疏原文翻譯
論積貯疏原文翻譯 《論積貯疏》是賈誼的名文之一。《論積貯疏》選自《漢書·食貨志》。文題為后人所加。是賈誼23歲時(前178)給漢文帝劉恒的一篇奏章,建議重視農業(yè)生產,以增加積貯。下面,我為大家分享論積貯疏原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閱讀 管子(1)曰:“倉(2)廩(3)實(4)而(5)知禮節(jié)(6)。
相關評說:
三門縣模塊: ______ 原文: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翻譯:這里所說的“開阡陌”是商鞅的重大措...
三門縣模塊: ______[答案] 食 shí (1) ㄕˊ (2) 吃:~肉.~欲. (3) 吃的東西:~品.糧~.零~.豐衣足~. (4)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 (5) 日月虧缺或完... ——《史記·貨殖列傳》.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漢書·食貨志》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
三門縣模塊: ______ D 試題分析:通過解讀抄材料可知,當時推行的重農百抑商政策已經出現(xiàn)法律與實際背離的現(xiàn)象,所以選擇D項.A項明顯錯誤,重農抑商政策是從政府到民間度均通行的思想;B項說法絕對化,在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商業(yè)也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C項明顯錯誤.
三門縣模塊: ______[答案] 食 [shí] 〈名〉 (會意.從饣皂,饣聲.本義:飯,飯食) 同本義 [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 食,饣米也.——《說文... ——《史記·貨殖列傳》.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漢書·食貨志》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
三門縣模塊: ______ 食貨:古代用以稱國家財政經濟.語出先秦諸子的《尚書·洪范》.節(jié)選原文: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譯文:八種政務:第一叫農業(yè)生產,第二叫商品流通,第三叫祭祀,第四叫工...
三門縣模塊: ______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蘇軾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采桑姑.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其三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麥少〕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其四 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三門縣模塊: ______ 食釋義:[shí]:1.吃:~肉.~欲. 2.吃的東西:~品.糧~.零~.豐衣足~. 3.俸祿:“君子謀道不謀~”. 4.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xiàn)象:日~.月~. [sì]:拿東西給人吃:~母(乳母). [yì]:用于人名:酈~其(jī)(中國漢代人).
三門縣模塊: ______ 無敵同學,你好:菜茹有畦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 意思是:有塊種菜種茄子的田地.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祝好!及時采納,謝謝.
三門縣模塊: ______ 答案C 理解材料中“秦之敝……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等可以看出,漢初社會經濟凋敝,因此封建統(tǒng)治者在客觀上無法剝削到更多東西,這是“輕田租”的直接原因.
三門縣模塊: ______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來自《論積貯疏》,意思是有勇氣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橫行劫擊. 衡: 通“橫” 梗塞,指不順. 《論積貯疏》 原文 管子曰(1):“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 賈誼故居 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