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諸葛亮的資料 關(guān)于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亮
      字 孔明
      號 臥龍
      生卒年 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陳壽〈三國志〉: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 武鄉(xiāng)侯
      謚號 忠武侯
      民族 漢族
      祖上 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 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 章氏
      岳父 黃承彥
      叔父 諸葛玄
      配偶 黃氏
      兄弟 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 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yǎng)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 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后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 諸葛顯(攀子)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諸葛玄,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wù)農(nóng)。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dāng)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干。人稱“臥龍”。他與當(dāng)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jié)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yīng)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dāng)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對
      當(dāng)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后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能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后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quán)。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quán)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zhàn)略。這篇論說以后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后更加大贊,于是諸葛亮開始仕于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guān)系也日漸親密。關(guān)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guān)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三顧茅廬

      過江作說
      當(dāng)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后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shù)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shù),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nèi)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dāng)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dá)夏口,而孫權(quán)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qū)O權(quán)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jié)為朋友。到達(dá)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quán),先用二分法給孫權(quán)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rèn)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dāng)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zhàn)后,于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于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fù)責(zé)調(diào)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guān)羽、張飛等鎮(zhèn)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云等入蜀助陣,留關(guān)羽負(fù)責(zé)荊州防務(wù),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并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fù)責(zé)鎮(zhèn)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zhàn)就替在連連戰(zhàn)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yīng),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于是劉備才答應(yīng),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lǐng)司隸校尉一職。

      托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yán)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shè)官府辦公。不久,再領(lǐng)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wù),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xùn)練士兵,準(zhǔn)備北伐。

      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zhǔn)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dāng)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zhàn),以曹真督關(guān)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zhàn)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jù)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lǐng)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dāng),大敗,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jù)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guān)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guān),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fù)任丞相。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tǒng)帥督軍抵抗,司馬懿深知蜀軍遠(yuǎn)道而來,糧食后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命李嚴(yán)在漢中負(fù)責(zé)后勤供應(yīng),李嚴(yán)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dāng)諸葛亮回來后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yán),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jù)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fā)兵,迄至五月,孫權(quán)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quán)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dāng)孫權(quán)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rèn)為己方成了主戰(zhàn)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xùn),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

      【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guān)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nèi)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yīng)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diào)整巴蜀內(nèi)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年 46歲 諸葛亮準(zhǔn)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fù)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歷史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zé)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yán)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fēng),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yuǎn),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yīng)期贊世,配業(yè)光國,魄兆遠(yuǎn)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yuǎn),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wèi)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diào)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dá)見計數(shù),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zé)o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quán)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fēng),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習(xí)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dá)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quán)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yè)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fù)難。扶風(fēng)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biāo)亍G澳暌珟煟鍞赝蹼p;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fù)二郡,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fù)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jì)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后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贊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軍事才能】
      史書評價:
      《默記》: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shù)萬,長驅(qū)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dá)據(jù)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jù)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wù)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fù)之勢,亦已決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fēng),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陸法和: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李靖唐太宗問對
      李靖: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并《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jì)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dāng)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
      太宗曰:然!吾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zhàn)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zhàn)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xí)兵之學(xué),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諸葛亮戰(zhàn)績
      《三國志》: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三國志》: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 。
      《三國志》:冬,亮復(fù)出散關(guān),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zhàn),破之,斬雙。
      《三國志》: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三國志》:九年,亮復(fù)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zhàn),射殺邰。
      《三國志》: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資治通鑒》: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fù)與亮合。
      《資治通鑒》:孟獲收闿馀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
      《資治通鑒》: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鎮(zhèn)東將軍趙云,楊武將軍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帝遺曹真都督關(guān)右諸軍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shù)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
      《資治通鑒》:亮之出祁山,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維膽智,辟為倉曹掾,使典軍事。
      《資治通鑒》:春,漢諸葛亮遣其將陳戒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漢主復(fù)策拜亮為丞相。
      《資治通鑒》:漢丞相亮命李嚴(yán)以中都護署府事。嚴(yán)更名平。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于是大司馬曹真有疾,帝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至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dāng)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dāng)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于上邽之東。
      《資治通鑒》: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后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yuǎn)來逆我,請戰(zhàn)不得,謂我利不在戰(zhàn),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zhàn)。賈詡、魏平數(shù)請戰(zhàn),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zhàn)。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dāng)監(jiān)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zhàn),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
      《資治通鑒》: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zhàn),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fā),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資治通鑒》:諸葛亮勸農(nóng)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諸葛亮至郿,軍于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jù)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shù)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資治通鑒》: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數(shù)挑戰(zhàn),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zhàn),帝使衛(wèi)尉辛毘杖節(jié)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jié)而到,賊不復(fù)出矣。”亮曰:“彼本無戰(zhàn)情,所以固請戰(zhàn)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病篤,漢主使尚書仆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shù)日復(fù)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fù)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齋之。是月,亮卒于軍中。
      《資治通鑒》: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誤亮詐死斂軍退,不敢逼。于是儀結(jié)陳而去,入谷然后發(fā)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dá)。”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諸葛亮
    字 孔明
    號 臥龍
    生卒年 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陳壽〈三國志〉: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 武鄉(xiāng)侯
    謚號 忠武侯
    民族 漢族
    祖上 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 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 章氏
    岳父 黃承彥
    叔父 諸葛玄
    配偶 黃氏
    兄弟 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 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yǎng)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 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后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 諸葛顯(攀子)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諸葛玄,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wù)農(nóng)。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dāng)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干。人稱“臥龍”。他與當(dāng)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jié)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yīng)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dāng)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對
    當(dāng)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后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能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后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quán)。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quán)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zhàn)略。這篇論說以后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后更加大贊,于是諸葛亮開始仕于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guān)系也日漸親密。關(guān)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guān)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三顧茅廬

    過江作說
    當(dāng)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后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shù)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shù),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nèi)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dāng)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dá)夏口,而孫權(quán)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qū)O權(quán)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jié)為朋友。到達(dá)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quán),先用二分法給孫權(quán)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rèn)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dāng)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zhàn)后,于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于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fù)責(zé)調(diào)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guān)羽、張飛等鎮(zhèn)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云等入蜀助陣,留關(guān)羽負(fù)責(zé)荊州防務(wù),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并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fù)責(zé)鎮(zhèn)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zhàn)就替在連連戰(zhàn)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yīng),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于是劉備才答應(yīng),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lǐng)司隸校尉一職。

    托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yán)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shè)官府辦公。不久,再領(lǐng)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wù),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xùn)練士兵,準(zhǔn)備北伐。

    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zhǔn)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dāng)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zhàn),以曹真督關(guān)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zhàn)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jù)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lǐng)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dāng),大敗,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jù)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guān)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guān),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fù)任丞相。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tǒng)帥督軍抵抗,司馬懿深知蜀軍遠(yuǎn)道而來,糧食后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命李嚴(yán)在漢中負(fù)責(zé)后勤供應(yīng),李嚴(yán)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dāng)諸葛亮回來后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yán),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jù)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fā)兵,迄至五月,孫權(quán)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quán)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dāng)孫權(quán)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rèn)為己方成了主戰(zhàn)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xùn),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

    【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guān)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nèi)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yīng)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diào)整巴蜀內(nèi)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年 46歲 諸葛亮準(zhǔn)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fù)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歷史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zé)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yán)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fēng),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yuǎn),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yīng)期贊世,配業(yè)光國,魄兆遠(yuǎn)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yuǎn),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wèi)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diào)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dá)見計數(shù),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zé)o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quán)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fēng),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習(xí)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dá)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quán)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yè)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fù)難。扶風(fēng)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biāo)亍G澳暌珟煟鍞赝蹼p;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fù)二郡,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fù)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jì)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后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贊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軍事才能】
    史書評價:
    《默記》: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shù)萬,長驅(qū)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dá)據(jù)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jù)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wù)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fù)之勢,亦已決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fēng),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陸法和: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李靖唐太宗問對
    李靖: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并《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jì)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dāng)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
    太宗曰:然!吾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zhàn)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zhàn)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xí)兵之學(xué),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諸葛亮戰(zhàn)績
    《三國志》: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三國志》: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 。
    《三國志》:冬,亮復(fù)出散關(guān),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zhàn),破之,斬雙。
    《三國志》: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三國志》:九年,亮復(fù)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zhàn),射殺邰。
    《三國志》: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資治通鑒》: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fù)與亮合。
    《資治通鑒》:孟獲收闿馀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
    《資治通鑒》: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鎮(zhèn)東將軍趙云,楊武將軍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帝遺曹真都督關(guān)右諸軍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shù)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
    《資治通鑒》:亮之出祁山,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維膽智,辟為倉曹掾,使典軍事。
    《資治通鑒》:春,漢諸葛亮遣其將陳戒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漢主復(fù)策拜亮為丞相。
    《資治通鑒》:漢丞相亮命李嚴(yán)以中都護署府事。嚴(yán)更名平。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于是大司馬曹真有疾,帝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至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dāng)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dāng)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于上邽之東。
    《資治通鑒》: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后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yuǎn)來逆我,請戰(zhàn)不得,謂我利不在戰(zhàn),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zhàn)。賈詡、魏平數(shù)請戰(zhàn),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zhàn)。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dāng)監(jiān)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zhàn),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
    《資治通鑒》: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zhàn),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fā),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資治通鑒》:諸葛亮勸農(nóng)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諸葛亮至郿,軍于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jù)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shù)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資治通鑒》: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數(shù)挑戰(zhàn),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zhàn),帝使衛(wèi)尉辛毘杖節(jié)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jié)而到,賊不復(fù)出矣。”亮曰:“彼本無戰(zhàn)情,所以固請戰(zhàn)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病篤,漢主使尚書仆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shù)日復(fù)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fù)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齋之。是月,亮卒于軍中。
    《資治通鑒》: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誤亮詐死斂軍退,不敢逼。于是儀結(jié)陳而去,入谷然后發(fā)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dá)。”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回答者:亡靈劍影 - 千總 四級 6-5 23:47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散文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天文學(xué)家。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謚曰忠武侯。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散文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天文學(xué)家。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謚曰忠武侯。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
    字 孔明
    號 臥龍
    生卒年 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陳壽〈三國志〉: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 武鄉(xiāng)侯
    謚號 忠武侯
    民族 漢族
    祖上 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 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 章氏
    岳父 黃承彥
    叔父 諸葛玄
    配偶 黃氏
    兄弟 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 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yǎng)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 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后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 諸葛顯(攀子)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諸葛玄,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wù)農(nóng)。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dāng)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干。人稱“臥龍”。他與當(dāng)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jié)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yīng)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dāng)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對
    當(dāng)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后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能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后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quán)。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quán)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zhàn)略。這篇論說以后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后更加大贊,于是諸葛亮開始仕于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guān)系也日漸親密。關(guān)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guān)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三顧茅廬

    過江作說
    當(dāng)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后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shù)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shù),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nèi)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dāng)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dá)夏口,而孫權(quán)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qū)O權(quán)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jié)為朋友。到達(dá)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quán),先用二分法給孫權(quán)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rèn)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dāng)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zhàn)后,于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于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fù)責(zé)調(diào)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guān)羽、張飛等鎮(zhèn)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云等入蜀助陣,留關(guān)羽負(fù)責(zé)荊州防務(wù),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并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fù)責(zé)鎮(zhèn)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zhàn)就替在連連戰(zhàn)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yīng),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于是劉備才答應(yīng),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lǐng)司隸校尉一職。

    托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yán)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shè)官府辦公。不久,再領(lǐng)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wù),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xùn)練士兵,準(zhǔn)備北伐。

    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zhǔn)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dāng)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zhàn),以曹真督關(guān)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zhàn)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jù)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lǐng)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dāng),大敗,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jù)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guān)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guān),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fù)任丞相。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tǒng)帥督軍抵抗,司馬懿深知蜀軍遠(yuǎn)道而來,糧食后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命李嚴(yán)在漢中負(fù)責(zé)后勤供應(yīng),李嚴(yán)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dāng)諸葛亮回來后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yán),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jù)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fā)兵,迄至五月,孫權(quán)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quán)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dāng)孫權(quán)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rèn)為己方成了主戰(zhàn)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xùn),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

    【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guān)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nèi)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yīng)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diào)整巴蜀內(nèi)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年 46歲 諸葛亮準(zhǔn)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fù)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散文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天文學(xué)家。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謚曰忠武侯。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
    字 孔明
    號 臥龍
    生卒年 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陳壽〈三國志〉: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 武鄉(xiāng)侯
    謚號 忠武侯
    民族 漢族
    祖上 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 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 章氏
    岳父 黃承彥
    叔父 諸葛玄
    配偶 黃氏
    兄弟 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 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yǎng)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 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后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 諸葛顯(攀子)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諸葛玄,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wù)農(nóng)。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dāng)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干。人稱“臥龍”。他與當(dāng)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jié)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yīng)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dāng)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對
    當(dāng)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后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能了解當(dāng)世的事務(wù)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后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quán)。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quán)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zhàn)略。這篇論說以后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后更加大贊,于是諸葛亮開始仕于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guān)系也日漸親密。關(guān)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guān)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三顧茅廬

    過江作說
    當(dāng)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后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shù)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shù),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nèi)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dāng)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dá)夏口,而孫權(quán)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qū)O權(quán)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jié)為朋友。到達(dá)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quán),先用二分法給孫權(quán)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rèn)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dāng)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zhàn)后,于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于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fù)責(zé)調(diào)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guān)羽、張飛等鎮(zhèn)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云等入蜀助陣,留關(guān)羽負(fù)責(zé)荊州防務(wù),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并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fù)責(zé)鎮(zhèn)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zhàn)就替在連連戰(zhàn)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yīng),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于是劉備才答應(yīng),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lǐng)司隸校尉一職。

    托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yán)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shè)官府辦公。不久,再領(lǐng)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wù),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xùn)練士兵,準(zhǔn)備北伐。

    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zhǔn)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dāng)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zhàn),以曹真督關(guān)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zhàn)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jù)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lǐng)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dāng),大敗,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jù)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guān)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guān),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fù)任丞相。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tǒng)帥督軍抵抗,司馬懿深知蜀軍遠(yuǎn)道而來,糧食后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命李嚴(yán)在漢中負(fù)責(zé)后勤供應(yīng),李嚴(yán)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dāng)諸葛亮回來后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yán),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jù)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fā)兵,迄至五月,孫權(quán)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quán)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dāng)孫權(quán)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rèn)為己方成了主戰(zhàn)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xùn),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散文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天文學(xué)家。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謚曰忠武侯。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孫權(quán)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qū)O權(quán)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quán)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dān)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guān)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yuǎn)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quán)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他不僅是蜀漢的丞相,還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去世后謚號為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為了表彰他的軍事才能,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的...

    諸葛亮的資料都有哪些
    1、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2、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資料
    1.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生于181年,逝于234年10月8日,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人物,擔(dān)任過丞相職務(wù)。2. 諸葛亮出身于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xué)家和書法家,同時對發(fā)明也有顯著貢獻。3. 在早期生涯中,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至荊州,并在叔...

    查下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wù),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

    諸葛亮的資料是什么啊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fā)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

    諸葛亮的詳細(xì)資料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漢族,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見于《辭海》)、謀略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個人資料: 體態(tài):身長八尺(約1.83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后附內(nèi)容) 官職:丞相 領(lǐng)司...

    關(guān)于諸葛亮的資料
    1. 諸葛亮,字孔明,出生于東漢末年的徐州瑯琊陽都,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人物,擔(dān)任過丞相職務(wù)。2. 他被譽為政治家、發(fā)明家以及散文家,隱居隆中時,便有“臥龍”之稱,后來受到劉備的重視,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建議。3. 諸葛亮幫助劉備取得了荊州和益州,并與魏、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

    諸葛亮的個人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 生平 [編輯]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yǎng)。后來朝廷選朱皓代替諸葛玄...

    諸葛亮的資料都有哪些
    諸葛亮,生于181年,逝于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是徐州瑯琊陽都人。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和發(fā)明家。早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前往荊州。諸葛玄去世后,他選擇隱居在襄陽隆中。后來,劉備三次親自拜訪他,向他請教...

    關(guān)于諸葛亮的所有資料
    諸葛亮資料 諸葛亮,字孔明,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詳細(xì)解釋如下:一、基本信息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瑯琊陽都,年少時便因才華聞名。成年后,他成為蜀漢的重要輔佐,為劉備出謀劃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為蜀漢的事業(yè)竭盡所能。二、軍事才能 諸葛亮以卓越的...

    相關(guān)評說:

  • 微炎15326521524: 諸葛亮簡介40字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郡的望族,其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曾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曾做過泰山郡丞.
  • 微炎15326521524: 簡單描述諸葛亮取得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的主要事跡 1、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當(dāng)時托名為漢相的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占領(lǐng)荊州,劉備不忍...
  • 微炎15326521524: 關(guān)于諸葛亮的歷史資料,先到先采納 -
    西充縣速度: ______[答案]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
  • 微炎15326521524: 誰知道諸葛亮的檔案??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后)中有簡明概述.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他是...
  • 微炎15326521524: 諸葛亮的簡介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
  • 微炎15326521524: 諸葛亮的簡介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 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 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dāng)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quán),拜大軍、左都護,領(lǐng)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
  • 微炎15326521524: 誰會介紹諸葛亮???簡單一些!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 字 孔明 號 臥龍 生卒年 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陳壽〈三國志〉: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 微炎15326521524: 諸葛亮有什么神奇事跡?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杰出政治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 諸葛亮年輕時在...
  • 微炎15326521524: 諸葛亮的資料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 叔父諸葛玄為當(dāng)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quán),拜大將軍、左都護,領(lǐng)豫州牧.亮從弟...
  • 微炎15326521524: 所有有關(guān)諸葛亮的個人資料 -
    西充縣速度: ______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 [今山東沂南縣南] 容貌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謚曰:忠武侯 家族資料 父親 諸葛珪 母親 章氏 配偶 黃氏 兄弟姐妹 諸葛瑾 諸葛均 子女 諸葛瞻 三國時杰出的政...
  • GOGOGO高清免费观看日本电视|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久久99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观看a级毛片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娇bbb搡bbbb揉bbbb| 国产不卡免费网站入口| 国产av区男人的天堂| 808影视电视剧免费看| 樱桃视频大全免费高清版观看下载|